豐臣秀吉得知朝鮮依舊是拒絕的態度,大怒,同時也在慶幸,因為這給了他兵發朝鮮的理由。


    他下令,各部軍隊集結於對馬至名護屋一線。


    陸軍分為九個軍,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福島正則、小早川隆景 、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 、羽柴秀勝,為各軍指揮官,總兵力共計十五萬八千餘人。


    水軍負責運送士兵和物資,以及進行海戰,由九鬼嘉隆為總指揮官,總兵力九千二百人。


    此外,還有用於後勤、支援以及防守名護屋的一眾預備軍,總兵力十萬餘人。


    率先登陸朝鮮的,是小西行長率領的第一軍,兵力一萬八千餘人。於辰時渡海,申時末抵達釜山。


    朝鮮,釜山。


    釜山的守備將領鄭拔,正帶人在外麵打獵。


    鄭拔隱隱看到,海麵上船隻靠近,看方向,是日本來的。


    釜山對麵,就是日本的對馬。


    對馬夾在朝鮮和日本之間,既接受日本的領導,又接受朝鮮的冊封。


    鄭拔以為是對馬派過來的歲遣船隻,就沒有在意。


    傍晚光線暗,又是在海上,看不清楚很正常。


    等到鄭拔看清楚的時候,已經晚了。


    大大小小幾百艘艦船,遮天蔽日的湧來。


    鄭拔一麵組織人手阻攔,一麵派人渡海返迴城中報信。


    等鄭拔返迴釜山城後,倭寇也已經抵達城下。


    倭寇的先鋒部隊指揮官,向釜山遞了書信,表示我們是來借道進入大明的,無意與朝鮮為敵。


    釜山城中沒有迴複,隻是在備戰,清晨,倭寇開始攻城。


    倭寇有備而來,朝鮮倉皇迎戰,結果可想而知,釜山很快淪陷。


    釜山之後,東萊亦是淪陷。


    第四天,漢城收到了倭寇登陸進攻的消息。


    朝鮮國王李昖召一眾文武官員議事。


    討論來,討論去,什麽也沒討論出來。


    李氏朝鮮有兩班貴族,這些人,生下來就是貴族,生下來就是人上人,長大後很輕鬆的就能當官。


    倭寇進攻,要想整軍備戰,必然要耗費大量的錢糧。


    錢糧從哪裏來?


    在李氏朝鮮這種帶有半奴隸色彩的政治體製之下,就必然需要貴族們的支持。


    可支持就需要出錢出力出糧,這些貴族怎麽可能為了李氏朝鮮而損害自己的利益。


    商討的結果,自然就是什麽結果都沒有。


    沒結果就沒結果吧,現在倭寇都打過來了,別的先不管,總得調動兵馬應戰吧。


    但李氏朝鮮的兵製,一言難盡。


    兵製,無非就是三種,征兵製、募兵製、世兵製。


    征兵製,就是類似於拉壯丁,就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全民皆兵。


    募兵製,顧名思義,就是花錢培養專業士兵,缺點就是太費錢。


    世兵製,就是一家人祖祖輩輩當兵,就像唐朝的府兵製和明朝衛所製。


    當然,明朝的衛所製不僅有軍事作用,還有移民戍邊、充實人口的作用。


    李氏朝鮮的政治製度本身就是以中原王朝為模板,官製,和明朝差不多。兵製,則類似於唐朝的府兵製。


    府兵製下,李氏朝鮮的士兵需要自備刀、槍等武器以及口糧。


    甲胄、火銃等重要武器,則由軍隊統一發放。等士兵離開時,再收迴來。


    家庭條件好的,自備武器、口糧自然沒有問題。家庭條件差的,自然隻能是忽略問題。


    戰時為兵,閑時為農,這種兵製之下,必然會造成良莠不齊。


    李氏朝鮮的軍隊主力是甲士和衛士,因為這二者的兵源是貴族子弟和良人子弟。


    甲士和衛士,都是家境優渥之人,完全有能力承擔兵器以及在軍中的口糧。而且在軍中服役的時間長,一年中服役半年至一年不等。


    正兵,是由下層貴族和良人子弟組成,但服役時間很短,一年中也就服役一到兩個月。


    李氏朝鮮的府兵製要求士兵自備武器和口糧,所以,士兵的來源,首重家境。因為沒有錢,怎麽自備武器和口糧?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氏朝鮮人口增多,可田地還是最初的那些。本來作為兵源良人階層,人數變多,可自身條件卻是一天不如一天。


    更重要的是,李氏朝鮮內部,相對平靜,沒有戰事。正兵本來服役的時間就短,又疏於戰爭,沒有經驗,根本就沒什麽戰鬥力。


    久而久之,李氏朝鮮的軍隊,也就是貴族子弟和良人中的上層子弟才能被稱為是真正的軍隊。其餘的,不過是樣子貨。


    李氏朝鮮軍隊的真正精銳,分布在三個地方。


    一是漢城。


    二是北部邊境。


    三是南部臨海城池。


    漢城是朝鮮的王城,有精銳士兵駐紮,屬於正常操作,沒什麽可說的。


    北部邊境,因為時常受到女真人的劫掠,駐守北部邊境的軍隊經常和女真人作戰,戰鬥力有保證。


    而且,女真人是來搶東西的,經常是來無影去無蹤,很難捕捉。北部邊境還有很多騎兵,這也是李氏朝鮮為數不多的騎兵部隊。


    南部沿海地區,因為臨近日本,時常受到倭寇劫掠,也有部分精銳士兵駐守。


    反觀進攻朝鮮的日本軍隊,那都是戰國時代走出來的精銳老兵,經驗豐富,戰鬥力強悍。


    南部沿海地區的精銳士兵,分布在各個城池中,很快就被日本軍隊剿滅。


    那些所謂的正兵,更是不堪一擊。


    李氏朝鮮不斷從漢城以及北方調精兵南下,無異於葫蘆娃救爺爺,一波一波的送人頭。


    就算朝鮮把精銳士兵湊到一塊,可人數實在是太少了,麵對十五萬從戰國時代殺出來的日本軍隊,實在是無濟於事。


    至於那些出於緊急,臨時征召來的軍隊提都不用提,就占個人數,別的什麽也不占。


    還有就是李氏朝鮮的城池,不是中原王朝的城池那樣,除了漢城、平壤這種重要城池之外,其餘的城池,城牆就是一麵牆。


    外麵看上去,和正常的城池差不多,可四麵隻有一堵牆,牆下麵有一個土坡供人行走,城防很薄弱。


    中原王朝城池那樣,城牆上麵能夠堆放滾木礌石、火炮,甚至能跑馬,除了極少部分重要城池之外,李氏朝鮮完全沒有那個條件。他們的絕大多數城牆,就是個大號的院牆。


    甚至在戰爭過程期間,有很多朝鮮人主動投靠日本軍隊。


    因為,在李氏朝鮮那半奴隸色彩的社會之下,很多人,都如同奴隸般生存。


    李氏朝鮮那鬧著玩似的軍事體係,朝堂上又盡是些互相推諉扯皮的貴族,麵對成千上萬如潮水般湧來的如狼似虎的日本軍隊,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


    三都盡失,八道淪喪。


    朝鮮國王李昖,猶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隻能向北不斷逃竄,因為北麵,是大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晚並收藏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