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天空陰沉著,像是要下雨,隱隱還帶來幾分悶熱。


    宮中各處管事的太監,紛紛招唿手下的小太監準備好雨具,以備隨時供用。


    外麵忙碌紛紛,動的是身體,而在乾清宮中正在議事的君臣,既動身體,更動腦子。


    朱翊鈞敲了敲桌上的幾份奏疏,“南直隸大旱,浙江大旱,太湖水位下降,幾近幹涸。”


    “江南之地尚且如此,更惶恐其他地區。”


    首輔申時行說道:“啟稟皇上,近些年來災害確實多了些,但尚在可控範圍之內,江南本就繁華,兩地官府的府庫中都有留存,隻需朝廷調撥部分錢糧,兩地百姓便可渡過難關。”


    朱翊鈞從桌角拿出一份信箋,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大明朝近來各地受災情況。


    “上個月,浙江有大風過境,連下了三天的雨,淹了沿海的兩個縣。這個月,不靠海的地區又是大旱。真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當然了,大旱也不是這一天兩天才旱的。該調撥的錢糧戶部照例調撥就是。”


    戶部尚書宋纁躬身領旨,“臣遵旨。”


    “南京的倉儲糧食被嘩變的士兵燒毀三分之一,這都過去了三個月,缺額的糧食補上沒有?”朱翊鈞問道。


    其實,嘩變的士兵趁亂放火燒了南京的倉儲不假,但究竟有沒有燒毀三分之一的糧食,就不得而知了。


    畢竟,一把火燒過去,就剩下了一地灰,別的什麽也沒有,查也查不出什麽來。


    反正火已經燒完啦,再追究也沒什麽用了,隻是報上來多少就是多少了。


    戶部尚書宋纁領完旨剛剛起身,就遇到皇帝發問,挺起的身子再次躬下。


    “迴稟皇上,本月初一,戶部曾發文向南京戶部詢問此事。據南京戶部發來的迴文,缺的的糧食補了一半,還有一半正在籌措中。”


    朱翊鈞將那份記錄各地受災情況的信箋放在桌上,“糧食的缺額還沒補齊呢,南直隸的旱災就報了上來。”


    “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可也不能太晚了。現在圈裏的羊撲通撲通的想往外跑,難不成是想等到羊都跑光了再把籬笆補好嗎?”


    “內閣和戶部一同發文南京戶部,催促他們,讓他們盡快補齊缺額。”


    內閣首輔申時行、戶部尚書宋纁,兩個人一前一後,頻率不同,剛想領旨,朱翊鈞的聲音接著又傳來。


    “告訴南京戶部,補齊缺額的糧食後,加派人手看守,注意防火。若再有糧倉被焚毀之事出現,一應官吏,一律按監守自盜處置。”


    “不僅是南京戶部管轄的倉儲糧倉,其他各個衙門管理的糧倉,亦是如此。”


    “臣等遵旨。”


    朱翊鈞又問:“各地衛所軍屯的產糧如何?”


    戶部尚書宋纁迴稟,“皇上,據各地衛所報上來的數字,戶部派人核驗並整理,今年的軍屯產出比去年多了約有四分。”


    “四分?”朱翊鈞語氣一冷。


    “那就說,多了還不到半成?”


    宋纁語氣變弱,“皇上英明。”


    “去年朕下旨讓各地都司、衛所、兵備道,清理軍田,整飭軍屯,怎麽,收效如此微薄?”


    “想當初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在位時,各地衛所的軍屯每年要向朝廷上交大批糧食,而且還不影響衛所官兵的軍糧。”


    朱翊鈞拿起桌上那幾份報災的奏疏,“如今的情況,諸位愛卿也都看到了,多災多難。”


    “守衛國土的將士,需要用糧。各地受災的百姓,需要用糧。甚至各個衙門的開支,也需要用到糧食。”


    “如今朝廷咬咬牙還算能挺得住,增加賦稅,苛求百姓的事,我們不要做。可老是這麽咬牙挺著也不是辦法,朝廷還有幾顆牙可以咬啊?”


    “各位愛卿,能不能想辦法將軍屯的產量提上來?”


    一眾大臣聞聽此言,隱隱的都能感覺到,皇帝恐怕是想要將糧倉的歸屬權還給衛所。


    大明朝自開國以來,糧倉,都是由衛所管理的。包括稅糧,都是要放在衛所的糧倉中。


    直到宣德十年七月,鎮守河南行在戶部右侍郎王佐上奏:河南所屬稅糧於軍衛收受奸弊百出。


    朝廷接到王佐的奏報後,皇上讓大臣商議怎麽辦。


    然後商議結果就是,除了沿邊和沿海的衛所之外,其餘糧倉,全部劃歸地方官府管理。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宣德十年七月,這個時間點上,在位的皇帝是年僅九歲的明英宗朱祁鎮。


    九歲的小孩懂什麽呀。


    當時主持朝政的是三楊。


    糧倉歸了地方官府,衛所官兵想要吃飯都得看別人臉色,就更不要說其他的事情了。


    所以,嘉靖朝的禮部尚書霍韜曾說過:世傳三楊入閣,極一時勳名之盛。不知三楊壞我太祖之法已多矣!


    明朝中期開始,甚至早在土木堡之後,就有人開始批判三楊。


    朱翊鈞當然是想將糧倉的歸屬權還給衛所,然而,希望渺茫,很難很難。


    人家吃進嘴裏的肉,而且已經吃下去近百年了,怎麽可能吐出來呢。


    申時行看出了皇帝的意圖,而且並不感到意外。


    大明朝想要有作為的皇帝多了去啦,可在實際實施中,阻力重重,千難萬難。


    在嘉靖朝,三楊都被批爛了,就差被拉出來鞭屍。


    張璁、桂萼、霍韜等人,把三楊罵完了。


    更有最會當皇帝的皇帝朱厚熜在位。


    結果呢,該怎麽樣不還是怎麽樣嘛。


    麵對皇帝問話,申時行作為內閣首輔,自然要答,他雖然知道皇帝的意思,但卻不能順著皇帝的意思答。


    這裏麵牽涉太多,申時行不願意背負這麽大的因果,他也背不起這麽大的因果。


    “啟稟皇上,每年的軍屯產出,照太祖、成祖在位時,乃是英宗在位時,確顯難堪。究其原因,非一二可以理清。”


    “若論起主因,臣以為有三。”


    “一,近些年來,各地災害不斷,民田受災減產,軍田亦是受災減產。”


    “二,很多衛所都有軍戶逃亡,再有衛所軍官欺壓軍戶,也有官員依仗權勢隨意驅使軍戶,軍戶苦不堪言。”


    “既要備戰,又要應付上官驅使,導致軍戶無心專事耕種。”


    “三,就是有地方豪強侵吞軍田,致使軍田數量減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晚並收藏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