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朕的兒子如何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乾清宮中。
朱翊鈞居中而坐。
下列兩旁,左側是司禮監的四位大太監,掌印太監張誠,首席秉筆太監張鯨,秉筆太監田義,秉筆太監孫暹。
右側是內閣四人,首輔申時行,次輔王錫爵,三輔沈鯉,四輔張學顏。
朱翊鈞兩旁,站著兩個孩童。
一高一矮,一胖一個更胖。
高的這個是皇長子朱常洛,矮的這個是皇三子朱常洵。
皇次子早夭。
皇長子朱常洛與皇三子朱常洵,是朱翊鈞最年長的兩個兒子。
嫡子,依舊是沒有。
嫡女,倒是添了好幾個。
司禮監大太監張誠等人,如常謹慎。
內閣輔臣申時行等人,沉著心思。
皇帝的安撫旨意已下,申時行與王錫爵原本憤憤的心緒,倒也寧靜下來。
此時他們來到乾清宮,看著這番隻有在年初或是年末議事的時候才有的隆重架勢,心中不由得泛起思緒。
自萬曆十四年起,請求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的奏疏就一直沒有斷過。
可每次都被皇帝以“若中宮有出,奈何”,擋了迴去。
可隨著王皇後接連誕下皇女,未有一子,這個理由越來越難以令人信服。
近些年來,群臣請求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的奏疏,亦是愈演愈烈。
這一次,如此隆重,更有兩位皇子在旁,恐怕又是為了國本之事。
朱翊鈞環視眾人,“《詩經》有雲: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沈閣老,張閣老。”
“臣在。”沈鯉、張學顏應聲躬身。
“你們二位的孩子都在老家。”
“是。”二人齊聲答道。
“王閣老。”
“臣在。”王錫爵躬身。
“你的兒子很有才學,去年順天鄉試的試卷朕看過了,這個解元,當之無愧。”
“犬子微末之學,實在當不起皇上如此讚譽。”
“如果這都能叫微末之學,那我大明朝,可真是文風昌盛啊。”朱翊鈞笑著說道。
“王衡確有才學,王閣老不必如此過謙。”
“朕聽說你還不讓王衡參加下一屆的春闈?”
“是。”王錫爵小心的答道。
朱翊鈞甩了甩衣袖,“沒這個必要。”
“君子坦蕩蕩,若是整天憂讒畏譏,那還做得了什麽事?”
“大才子楊慎做過一首臨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何苦因為小人之見,而耽誤自家孩子的前程。”
“今年本是春闈之年,因為一些雜音,令郎已經耽誤了一年,就不一誤再誤啦。”
“下一屆春闈是萬曆二十年,朕期待令郎的佳作。”
王錫爵一躬到底,“臣代犬子,多謝聖上厚愛。”
朱翊鈞微微抬手,示意王錫爵免禮,接著又看向申時行,“申閣老。”
“臣在。”
“你比其他三位閣老都要有福氣,一個兒子是舉人,一個兒子是進士,羨煞旁人呐。”
“真要是沒有記錯,令郎現在是擔任山西太原府忻州知州吧?”
申時行知道皇帝問的是自己高中進士的那個兒子申用懋,立刻迴道:“不敢勞聖上掛念,犬子正是擔任忻州知州。”
朱翊鈞點點頭,“年輕有為。”
申時行的身子躬的更深了。
“你的女婿李鴻,去年也在順天鄉試中高中。民間常說,一個女婿半個兒,這也是件好事。”
“萬曆二十年,朕也期待李鴻的佳作。”
至於司禮監的張誠、張鯨、田義、孫暹四人,他們的兒子,朱翊鈞就沒提。
朱翊鈞望向皇長子朱常洛,摸了摸他的頭,接著又望向皇三子朱常洵,同樣摸了摸他的頭。
“兒行千裏母擔憂,可做父親的同樣擔憂。”
“朝中有些人,說過很多話,其中有的話還很不耐聽。”
“他們說的那些話,朕知道。他們打的是什麽主意,朕也知道。”朱翊鈞的聲音變重。
內閣的四位輔臣,司禮監的四位大太監,皆繃起精神。
“疏不間親。”朱翊鈞的聲音又緩了下來,“朕不怕他們說。”
“中宮無出,朕無嫡子。可朕更知道,長幼自有定序。”朱翊鈞拉起朱常洛的手,像是在無聲的表達什麽。
內閣的四位輔臣這一幕,眼中似有希望燃起。
朱翊鈞將朱常洛抱坐在自己腿上,繼而看向內閣的四位輔臣,“朕的兒子如何?”
這話問的,皇帝的兒子,那是皇子,而且還是皇長子,備不住就是以後的皇上,當臣子的還能怎麽說。
首輔申時行躬身說道:“皇長子殿下龍姿鳳表,岐嶷不凡,臣等仰望,如見聖上如天之德。”
朱翊鈞笑道:“此乃我大明列祖列宗庇佑,方得此良子。”
申時行順勢向下說,“聖上正位東宮時不過六歲,就已經出閣讀書,如今皇長子殿下已有八歲,相較於聖上,已然晚矣。”
“臣鬥膽建議,請皇長子殿下出閣讀書。”
這時,年幼的朱常洵見哥哥朱常洛被父親抱在懷中,小孩嘛,張著小手也求著抱抱。
朱翊鈞感受到了朱常洵那抓撓的小手,瞥了一眼申時行,接著將目光投向朱常洵。
“稚子尚不能控,張鯨。”
“奴婢在。”張鯨彎下身子。
“將皇三子送迴他母妃那裏去。”
“奴婢遵旨。”
張鯨上前抱起朱常洵,“殿下,奴婢帶您迴宮。”
不明所以的朱常洵就這麽被帶離乾清宮。
申時行泛起心思,皇帝懷抱皇長子,口言長幼有序,若中宮無出,看皇帝的意思,皇太子必然是皇長子的。
隻是,恐怕皇帝不願意讓皇長子出閣讀書。
果不其然,朱翊鈞接下來的話,證明了申時行的猜測。
“皇長子身體猶弱,出閣讀書的事,容後再議。”
“張誠。”
“奴婢在。”
“送皇長子迴景陽宮。”
“奴婢遵旨。”
待張誠領著朱常洛離開後,朱翊鈞指向一摞奏疏,“這些都是各地報災的奏疏,朕已經批了,內閣要盡快安排下去。”
見皇帝下了逐客令,申時行等人不好再留,“賑災刻不容緩,臣等這就下去遵從旨意行事。”
“臣等告退。”
朱翊鈞居中而坐。
下列兩旁,左側是司禮監的四位大太監,掌印太監張誠,首席秉筆太監張鯨,秉筆太監田義,秉筆太監孫暹。
右側是內閣四人,首輔申時行,次輔王錫爵,三輔沈鯉,四輔張學顏。
朱翊鈞兩旁,站著兩個孩童。
一高一矮,一胖一個更胖。
高的這個是皇長子朱常洛,矮的這個是皇三子朱常洵。
皇次子早夭。
皇長子朱常洛與皇三子朱常洵,是朱翊鈞最年長的兩個兒子。
嫡子,依舊是沒有。
嫡女,倒是添了好幾個。
司禮監大太監張誠等人,如常謹慎。
內閣輔臣申時行等人,沉著心思。
皇帝的安撫旨意已下,申時行與王錫爵原本憤憤的心緒,倒也寧靜下來。
此時他們來到乾清宮,看著這番隻有在年初或是年末議事的時候才有的隆重架勢,心中不由得泛起思緒。
自萬曆十四年起,請求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的奏疏就一直沒有斷過。
可每次都被皇帝以“若中宮有出,奈何”,擋了迴去。
可隨著王皇後接連誕下皇女,未有一子,這個理由越來越難以令人信服。
近些年來,群臣請求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的奏疏,亦是愈演愈烈。
這一次,如此隆重,更有兩位皇子在旁,恐怕又是為了國本之事。
朱翊鈞環視眾人,“《詩經》有雲: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沈閣老,張閣老。”
“臣在。”沈鯉、張學顏應聲躬身。
“你們二位的孩子都在老家。”
“是。”二人齊聲答道。
“王閣老。”
“臣在。”王錫爵躬身。
“你的兒子很有才學,去年順天鄉試的試卷朕看過了,這個解元,當之無愧。”
“犬子微末之學,實在當不起皇上如此讚譽。”
“如果這都能叫微末之學,那我大明朝,可真是文風昌盛啊。”朱翊鈞笑著說道。
“王衡確有才學,王閣老不必如此過謙。”
“朕聽說你還不讓王衡參加下一屆的春闈?”
“是。”王錫爵小心的答道。
朱翊鈞甩了甩衣袖,“沒這個必要。”
“君子坦蕩蕩,若是整天憂讒畏譏,那還做得了什麽事?”
“大才子楊慎做過一首臨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何苦因為小人之見,而耽誤自家孩子的前程。”
“今年本是春闈之年,因為一些雜音,令郎已經耽誤了一年,就不一誤再誤啦。”
“下一屆春闈是萬曆二十年,朕期待令郎的佳作。”
王錫爵一躬到底,“臣代犬子,多謝聖上厚愛。”
朱翊鈞微微抬手,示意王錫爵免禮,接著又看向申時行,“申閣老。”
“臣在。”
“你比其他三位閣老都要有福氣,一個兒子是舉人,一個兒子是進士,羨煞旁人呐。”
“真要是沒有記錯,令郎現在是擔任山西太原府忻州知州吧?”
申時行知道皇帝問的是自己高中進士的那個兒子申用懋,立刻迴道:“不敢勞聖上掛念,犬子正是擔任忻州知州。”
朱翊鈞點點頭,“年輕有為。”
申時行的身子躬的更深了。
“你的女婿李鴻,去年也在順天鄉試中高中。民間常說,一個女婿半個兒,這也是件好事。”
“萬曆二十年,朕也期待李鴻的佳作。”
至於司禮監的張誠、張鯨、田義、孫暹四人,他們的兒子,朱翊鈞就沒提。
朱翊鈞望向皇長子朱常洛,摸了摸他的頭,接著又望向皇三子朱常洵,同樣摸了摸他的頭。
“兒行千裏母擔憂,可做父親的同樣擔憂。”
“朝中有些人,說過很多話,其中有的話還很不耐聽。”
“他們說的那些話,朕知道。他們打的是什麽主意,朕也知道。”朱翊鈞的聲音變重。
內閣的四位輔臣,司禮監的四位大太監,皆繃起精神。
“疏不間親。”朱翊鈞的聲音又緩了下來,“朕不怕他們說。”
“中宮無出,朕無嫡子。可朕更知道,長幼自有定序。”朱翊鈞拉起朱常洛的手,像是在無聲的表達什麽。
內閣的四位輔臣這一幕,眼中似有希望燃起。
朱翊鈞將朱常洛抱坐在自己腿上,繼而看向內閣的四位輔臣,“朕的兒子如何?”
這話問的,皇帝的兒子,那是皇子,而且還是皇長子,備不住就是以後的皇上,當臣子的還能怎麽說。
首輔申時行躬身說道:“皇長子殿下龍姿鳳表,岐嶷不凡,臣等仰望,如見聖上如天之德。”
朱翊鈞笑道:“此乃我大明列祖列宗庇佑,方得此良子。”
申時行順勢向下說,“聖上正位東宮時不過六歲,就已經出閣讀書,如今皇長子殿下已有八歲,相較於聖上,已然晚矣。”
“臣鬥膽建議,請皇長子殿下出閣讀書。”
這時,年幼的朱常洵見哥哥朱常洛被父親抱在懷中,小孩嘛,張著小手也求著抱抱。
朱翊鈞感受到了朱常洵那抓撓的小手,瞥了一眼申時行,接著將目光投向朱常洵。
“稚子尚不能控,張鯨。”
“奴婢在。”張鯨彎下身子。
“將皇三子送迴他母妃那裏去。”
“奴婢遵旨。”
張鯨上前抱起朱常洵,“殿下,奴婢帶您迴宮。”
不明所以的朱常洵就這麽被帶離乾清宮。
申時行泛起心思,皇帝懷抱皇長子,口言長幼有序,若中宮無出,看皇帝的意思,皇太子必然是皇長子的。
隻是,恐怕皇帝不願意讓皇長子出閣讀書。
果不其然,朱翊鈞接下來的話,證明了申時行的猜測。
“皇長子身體猶弱,出閣讀書的事,容後再議。”
“張誠。”
“奴婢在。”
“送皇長子迴景陽宮。”
“奴婢遵旨。”
待張誠領著朱常洛離開後,朱翊鈞指向一摞奏疏,“這些都是各地報災的奏疏,朕已經批了,內閣要盡快安排下去。”
見皇帝下了逐客令,申時行等人不好再留,“賑災刻不容緩,臣等這就下去遵從旨意行事。”
“臣等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