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愈降,智愈出,始用以為智者,遂成乎道,於是而有非道之道,雖聖人起,不能廢之矣。
夏、商之用兵,無周之步伐也。步伐之智未生,雖非聖人,可弗用已;其智已生,雖聖人不能廢已。
周之用兵,逮乎春秋之中,未有用險者也。勝則進,敗則退,伐則抵其城下,侵則薄其邊鄙,齊桓、晉文之盛,楚旅、秦任好之狡,鹹此焉耳矣。越國以爭險,據險以扼天下,蓋自楚之用魚石據彭城始也。
於是而彭城之為中國要會乃以顯於天下,而施及今。楚用彭城製宋以扼吳、晉,晉乃用虎牢製鄭而待楚,於是而虎牢之為中國要會亦以顯於天下,而施及今。
漢、楚之滎陽,曹、劉之褒、駱,魏、吳之西陵,周、齊之玉壁,梁、晉之楊劉,宋、女真之興元,始睨險而崇其兵,兵既崇而險愈重,鬥天下於其下也數十年,肝腦之塗其壤者以巨萬計。嗚唿!山之岨,水之交,南北東西之會,未嚐用之,可爭之形固在也。
地不以是而鬥人,人相忘於地而亦有以保,一旦以奸人之智,測其然而樂用之,利之所違,害之所即,得或以勝,而失則必敗,雖有至仁大義之攻守,弗能舍之矣。
攻者乘之,守者憑之,其進也無窮,其退也不止,其爭也忘死以固獲之,自是而三代用兵之製不能複行於天下。亂人之智,孰為開之,俾至此極也?
意者其亦天乎?《詩》曰:“天實為之,謂之何哉!”言乎非道之道已成,而無能廢之也。
二
彭城下,魚石俘,楚、鄭之師然且接跡於宋而不釋,楚其有固獲之覬與?鄭之悁忿,不以失意而懲也。
鄭自公子喜之役,逮乎蕭魚之會,亟受晉兵,而師凡十加於宋,鄭殆不恤以其國與宋俱靡乎?
春秋之始,天下首以力相擊者,宋、鄭也。
徹乎春秋之終,岩雍邱之相殘而未已,首天下以爭,而不懲其後,未有如二國之酷也。齊桓起,宋始傾國以從齊,鄭乃不能得誌於宋。鄭不得於齊,無以難宋,乃傾國以奉楚,而宋亦不得誌於鄭。齊之失霸,宋獨用以修怨於鄭,而宋為鄭陷以濱於亡。
晉之興,宋又傾國以從晉。晉稍衰,而鄭乘之,圍其都,奪其險,奉叛人以逼之,無遺力也。故宋之傾國以奉齊、晉,鄭之傾國以奉楚,舉無他,相難而已矣。之二國者,居中原之腹,四戰之區,釁始於疆場之彼此,舉天下以為之爭,而南北為之裂,不已甚乎!
宋之為宋,不以鄭為興廢也。鄭固不能興廢乎宋也。鄭之為鄭,存亡不係之宋也。鄭存亡之憂在楚,而宋固無能如鄭何。宋不自圖其興廢,傾國以附人,而與鄭爭,宋之愚也。楚圖天下以卷鄭於懷,鄭為之先驅以向宋,鄭之狂也。雖然,宋之愚,義未喪也,齊、晉之霸,義所得依也,故國數傷而不亡。鄭之狂,義所不得依,而資虎以自咥也,故禍連於宋,而不知國之且移楚。
以天下爭宋,宋勢得矣;天下集宋而爭,宋傷矣。以天下而加鄭,鄭殆矣;傾國於楚,楚固不可恃,鄭之所由亡矣。得勢而傷,不如其無得勢也,傷而固得勢焉,則亦因之以不亡。激天下以自殆,足以亡矣,不亡於所激,而力盡於所恃,亡不可瘳也。
東周之侯國,宅中以維天下者,宋、鄭焉耳。愚者傷,狂者垂亡,於是乎維絕不理,南北分裂,以漸成乎七國之勢。甚哉,宋、鄭之為天下禍也!
與宋俱北者魯、衛,而魯、衛親以比於晉;與鄭俱南者陳、蔡,而陳、蔡親以比於楚。魯、衛之比也正,而重以相親,故不為天下咎,而後天下以亡。
陳、蔡之比也非正,而猶相親也,故天下哀其亡,而民不殘。上不能效正於魯、衛,下不欲自夷於陳、蔡,與宋俱競而曲於宋,殘其民以殘天下,其唯鄭乎!故《春秋》繼秦而狄鄭,鄭不與宋爭,天下其猶可無裂也。
三
楚之用秦,未見其能用秦也;晉之用吳,未見其能用吳也。非所能用,而固欲用之,隻以自屈而顧授之用。然且迷以自信曰:“吾能用彼也。”驕色、逞心、眩目,日趨於熸,而禍發以莫禦,故莫愚夫不能用而自以為用也。
秦之與晉,爭強弱於河,不關楚也;吳之與楚,爭衰王於江,不關晉也。晉不弱,秦不強;楚不衰,吳且亡。楚即不通秦,秦不緣不通楚而釋晉;晉即不通吳,吳不緣不通晉而下楚。吳、秦不為晉、楚之弗通而釋其爭,則亦不為晉、楚之交爭而深其怨。人各有心,強其似而執之以與同心,其相為輕笑也久矣。
吳惟不恃晉,故可以勝楚;秦惟不恃楚,故可以敵晉。知此,則恃吳之不足以製楚,恃秦之不足以掣晉也,複何疑哉?吳不恃晉,秦不恃楚,晉、楚與交而姑聽者,惟不恃而無妨其姑聽也。故秦寧與白狄伐晉,而必不楚偕;吳自以其力加楚,而恆不與晉相應。
是故晉、楚之用吳、秦,歸於無能用也。而庸主陋臣以望風依影之心,假借以逃不能之咎。晉見吳之拒楚,則曰為我拒也;楚見秦之侵晉,則曰為我侵也。吳、秦目笑而晉、楚神愉。嗚唿,愚之不瘳,重可憫者!而趙宋樂以為師,女真自吞遼,而曰為我吞也;蒙古自並金,而曰為我並也。君受賀於朝,臣受賞於廷,而宋亡矣。
晉之僅能免禍於吳也。晉之用吳淺也,故吳害僅加於齊、魯,而小試於黃池。楚之用秦也深矣,夫是以楚之終蘊於秦也。向之會,士丐數吳之不德以退吳人,而後中國無吳跡者八十年,其猶先醒者與!
四
三代而下,鼓之以無知之情而相激以成乎亂,其害積矣。太上義也,其次功也,其次執利以遠害也。
似義而非義,不足為功,而競之以為功,本未有害,而違利以成害,卒然爭之,因而激之,舉天下之力以敝之於此。嗚唿!事已論定,相求於百世之下,而不得其所操之心,以愚自戕,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楚始起而病鄭,為窺中國計,鄭為之戶也,於是而中國爭保鄭,以奪楚威而臨之。鄭之有霸,則北向以導伐楚之師,無霸則下楚以緩旦夕之禍,如是焉耳矣。
至於晉悼之世,楚且無意於中國矣,晉亦無意於治楚矣。晉、楚之爭將息,而鄭且無危亡之憂矣。乃楚無並鄭之心,而但欲鄭之己從,為之敝師於晉以爭鄭。楚之所為爾者,吾不得而知也。蓋楚亦不自知其何以爭而爭也。楚不知所以爭而爭,其愚灼然。
晉之智足以及此,抑將置之於不爭,而於晉何損?如其欲與楚爭,乃無毫毛之加於楚,而但得鄭之從也,於晉何益?楚不知其何以爭而爭,晉但見楚之爭而亦爭,如犬之相吠以聲也。則晉亦不知其何以爭而爭也。
楚求以王,而非服鄭之即王;晉求以霸,而非服鄭之即霸。夫晉、楚交相鼓於愚,而更有愚焉者。鄭不知晉、楚之何以爭我,但見夫爭我者之急,遂自任以天下之重而樂為爭地,無所知而為晉侵蔡以挑楚,無所知而為楚伐宋侵魯、衛以激晉,無所知而致楚以致晉,曲用其術以敝天下,而墊隘其人民。策士爭於廷,盟會侵伐馳於外,百相紿也,百相媚也。嗚唿!時過事已而非、舍之所訟不解其何心,狂風蕩而水為之波,夫何為者邪?
楚即橫,必謀所以王,則利害當審,但勤鄭而不複有遠心,於是乎盡喪其所以楚。晉欲霸,必謀所以折楚,三年之內,牽率天下以疲攰,僅得百駢之一屈,陳叛不問,宋禍不恤,楚師一出,逡巡引避之不遑,晉之霸於是而成乎。漏盡鍾鳴之霸以不複興。
若夫鄭,大不圖王,小不圖霸,無亦存亡之是恤,乃以無知者之重己也而即見重,攬天下之樞,竭生死以握之,濱於亡而不悟。嗚唿!夫孰能拊心自反以求端於所自起者乎?夫孰能拊事要終以求得失於局勢之所定者乎?
匹夫之忿,婦寺之名,童子之情,訟魁之智,舉子展、子反、子產之慧,晉、楚之狡,十二國之眾,無一人焉悟其非而舍之。師將倦勤,原野蕭瑟,天下乃以分崩,而鄭且浸淫以亡。餘智之所流,七國師之,而生民死者八九矣。將無天之不吊與?而晉悼、荀偃之禍亦烈矣!
五
天下相維之紐,有維之於可知者,有維之於不可知者。王業衰而諸侯叛,可知者也;王業衰而異端起,不可知者也。霸業衰而四遠競,可知者也;霸業衰而盜賊昌,不可知者也。
晉悼公之嗣霸無能為於楚,而僅爭之鄭;無能為於鄭,而自疲其師。霸無足以霸,而中國無霸,於是而盜起焉。
鄭殺三卿,衛殺縶,陳殺夏區夫,乃至蔡殺君,魯竊宗器,莫知所致而自致焉。八十年之中,盜蜂起於朝市,而郊野可知已。《易》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王不足以王,則纖士盜道;霸不足以霸,則細人盜兵,豈不驗與?霸者,王之緒也。天下無王,而霸攝焉;天下無霸,則雖有王而王無緒矣。故《詩》曰:“四國有王,郇伯勞之”,尤重乎霸也。
自漢以下,天下固有王矣。王孤王於上,而緒無因累之係,於是乎盛則盜戢,衰而盜張,數千年之間天下無百年而無盜也。赤眉、銅馬、綠林、黑山、黃巾、於毒之戕漢,王、竇、高、翟、朱、徐、三劉之亡隋,仇甫、王仙芝、黃巢之滅唐,方臘、曹成、李全、時青之殘宋,徐、倪、韓、李、方、關之殄元,闖、八、革、操起於二十年之中而為天下裂,乃至國勢猶張,人心未解,而赤丸之所斫,繡衣之所按,與夫二征、孫、廬、王倫、李順、黃蕭養、鄧茂七、劉、李、鄢、趙之流,身膏?鉞而不恤,而俠累、來歙、武元衡死於盜刺而莫知所坐。
嗚唿!王孤王而不王,霸無人而四國渙,小有才之匹夫搖筆舌以取富貴,旦隸踐更而夕長百城,則君子一無異於小人,而小人皆可以為君子。小人之為君子,召伐者也;小人之可以為君子,奪焉而得者也。
序之無級,貴之無漸,係之無居中之紹介。一人而外,莫能相必於貴賤之塗;高居深闕,冀以維天下之散也,不亦難乎!《書》曰:“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以厥臣達王,維邦君。”周之盛也以周、召,周之衰也以齊、晉。齊、晉不為天下霸,則三代之紐絕。欲以一人之法弭天下之盜,秦、隋優矣,而盜萃焉,其故亦可知已。
六
天下有已亂之日,非亂之姑自已也。亂之已也,有已亂之人,非姑欲已亂者也。諸侯之倦於役,唯役於晉以爭鄭也。會於蕭魚,晉罷鄭師,而天下之兵罷晉之役。
天下以爭鄭於楚,唯恃吳也。鄭之不適從晉以勤天下,唯楚共/中目之責未償也。會於蕭魚之明年,吳子乘死;又明年,楚子審死。晉無恃以競楚,鄭無係以去晉,亂姑已矣。且姑已者,尤晉悼之心也。
悼固不欲多得於楚,故不與楚爭,而僅爭陳、鄭。且昔者陳、鄭之乍北向也。非晉求之,楚自失之,晉弋獲之焉耳。陳、鄭無因而忽北授晉以必爭之勢,然悼終不為致力於楚,而薄保陳、鄭。
保陳不得,一旦捐之矣,姑無已而爭之於鄭,翱翔其師,屢出而僅收一會,聊藉手以告罷於諸侯。晉悼之憚爭而欲速已也亟矣,唯然而天下之亂愈無已也。
蕭魚之明年,諸侯罷爭鄭之役,而莒、魯之兵遽起,莒犯魯而晉固不直莒也,於是莒偕邾以東向,而齊靈爭霸之兵又興。嗚唿!吳、楚熠,鄭誌戢,南北之爭解,亂將已矣,而終不已者,直非已亂之人也。
不競於楚,割棄於陳,薄收於鄭,悼固欲已亂矣,而終不能已者,亂固不可欲已而已也。
率勤天下而棄陳如遺,鄭窺之矣;率勤天下而畏楚如虎,齊窺之矣;率勤天下而薄收於鄭,以盲師女子終也,邾、莒窺之矣。鄭窺之,故老晉以失威於諸侯而後服;齊窺之,故以楚為視挾邾、莒以逼魯而不忌;邾、莒窺之,故以鄭為視姑大犯之而固可薄謝之。禍倡於莒,釁極於齊,晉弗獲一日之寧,姑亦南向親楚,以裂天下,而聽之自為爭矣。悼之已亂,不如其弗已也。
吳乘楚審之不終,乍有休息之幾,而晉霸之失,齊、楚之競,中國之瓦解方自茲始焉,則亂之姑已,尤不如其無已也。故曰:“病加於小愈,雪盛於微暄”,天人之恆數也。凡其所以已之者,皆其所以亂之也。
方開亂而望其已,不亦難乎!君已偷,權臣已逼,人心已離,雖有賢者,無能為治。叔肸、國僑、晏嬰不足以善之,而與之胥流也,蓋有由矣。
道愈降,智愈出,始用以為智者,遂成乎道,於是而有非道之道,雖聖人起,不能廢之矣。
夏、商之用兵,無周之步伐也。步伐之智未生,雖非聖人,可弗用已;其智已生,雖聖人不能廢已。
周之用兵,逮乎春秋之中,未有用險者也。勝則進,敗則退,伐則抵其城下,侵則薄其邊鄙,齊桓、晉文之盛,楚旅、秦任好之狡,鹹此焉耳矣。越國以爭險,據險以扼天下,蓋自楚之用魚石據彭城始也。
於是而彭城之為中國要會乃以顯於天下,而施及今。楚用彭城製宋以扼吳、晉,晉乃用虎牢製鄭而待楚,於是而虎牢之為中國要會亦以顯於天下,而施及今。
漢、楚之滎陽,曹、劉之褒、駱,魏、吳之西陵,周、齊之玉壁,梁、晉之楊劉,宋、女真之興元,始睨險而崇其兵,兵既崇而險愈重,鬥天下於其下也數十年,肝腦之塗其壤者以巨萬計。嗚唿!山之岨,水之交,南北東西之會,未嚐用之,可爭之形固在也。
地不以是而鬥人,人相忘於地而亦有以保,一旦以奸人之智,測其然而樂用之,利之所違,害之所即,得或以勝,而失則必敗,雖有至仁大義之攻守,弗能舍之矣。
攻者乘之,守者憑之,其進也無窮,其退也不止,其爭也忘死以固獲之,自是而三代用兵之製不能複行於天下。亂人之智,孰為開之,俾至此極也?
意者其亦天乎?《詩》曰:“天實為之,謂之何哉!”言乎非道之道已成,而無能廢之也。
二
彭城下,魚石俘,楚、鄭之師然且接跡於宋而不釋,楚其有固獲之覬與?鄭之悁忿,不以失意而懲也。
鄭自公子喜之役,逮乎蕭魚之會,亟受晉兵,而師凡十加於宋,鄭殆不恤以其國與宋俱靡乎?
春秋之始,天下首以力相擊者,宋、鄭也。
徹乎春秋之終,岩雍邱之相殘而未已,首天下以爭,而不懲其後,未有如二國之酷也。齊桓起,宋始傾國以從齊,鄭乃不能得誌於宋。鄭不得於齊,無以難宋,乃傾國以奉楚,而宋亦不得誌於鄭。齊之失霸,宋獨用以修怨於鄭,而宋為鄭陷以濱於亡。
晉之興,宋又傾國以從晉。晉稍衰,而鄭乘之,圍其都,奪其險,奉叛人以逼之,無遺力也。故宋之傾國以奉齊、晉,鄭之傾國以奉楚,舉無他,相難而已矣。之二國者,居中原之腹,四戰之區,釁始於疆場之彼此,舉天下以為之爭,而南北為之裂,不已甚乎!
宋之為宋,不以鄭為興廢也。鄭固不能興廢乎宋也。鄭之為鄭,存亡不係之宋也。鄭存亡之憂在楚,而宋固無能如鄭何。宋不自圖其興廢,傾國以附人,而與鄭爭,宋之愚也。楚圖天下以卷鄭於懷,鄭為之先驅以向宋,鄭之狂也。雖然,宋之愚,義未喪也,齊、晉之霸,義所得依也,故國數傷而不亡。鄭之狂,義所不得依,而資虎以自咥也,故禍連於宋,而不知國之且移楚。
以天下爭宋,宋勢得矣;天下集宋而爭,宋傷矣。以天下而加鄭,鄭殆矣;傾國於楚,楚固不可恃,鄭之所由亡矣。得勢而傷,不如其無得勢也,傷而固得勢焉,則亦因之以不亡。激天下以自殆,足以亡矣,不亡於所激,而力盡於所恃,亡不可瘳也。
東周之侯國,宅中以維天下者,宋、鄭焉耳。愚者傷,狂者垂亡,於是乎維絕不理,南北分裂,以漸成乎七國之勢。甚哉,宋、鄭之為天下禍也!
與宋俱北者魯、衛,而魯、衛親以比於晉;與鄭俱南者陳、蔡,而陳、蔡親以比於楚。魯、衛之比也正,而重以相親,故不為天下咎,而後天下以亡。
陳、蔡之比也非正,而猶相親也,故天下哀其亡,而民不殘。上不能效正於魯、衛,下不欲自夷於陳、蔡,與宋俱競而曲於宋,殘其民以殘天下,其唯鄭乎!故《春秋》繼秦而狄鄭,鄭不與宋爭,天下其猶可無裂也。
三
楚之用秦,未見其能用秦也;晉之用吳,未見其能用吳也。非所能用,而固欲用之,隻以自屈而顧授之用。然且迷以自信曰:“吾能用彼也。”驕色、逞心、眩目,日趨於熸,而禍發以莫禦,故莫愚夫不能用而自以為用也。
秦之與晉,爭強弱於河,不關楚也;吳之與楚,爭衰王於江,不關晉也。晉不弱,秦不強;楚不衰,吳且亡。楚即不通秦,秦不緣不通楚而釋晉;晉即不通吳,吳不緣不通晉而下楚。吳、秦不為晉、楚之弗通而釋其爭,則亦不為晉、楚之交爭而深其怨。人各有心,強其似而執之以與同心,其相為輕笑也久矣。
吳惟不恃晉,故可以勝楚;秦惟不恃楚,故可以敵晉。知此,則恃吳之不足以製楚,恃秦之不足以掣晉也,複何疑哉?吳不恃晉,秦不恃楚,晉、楚與交而姑聽者,惟不恃而無妨其姑聽也。故秦寧與白狄伐晉,而必不楚偕;吳自以其力加楚,而恆不與晉相應。
是故晉、楚之用吳、秦,歸於無能用也。而庸主陋臣以望風依影之心,假借以逃不能之咎。晉見吳之拒楚,則曰為我拒也;楚見秦之侵晉,則曰為我侵也。吳、秦目笑而晉、楚神愉。嗚唿,愚之不瘳,重可憫者!而趙宋樂以為師,女真自吞遼,而曰為我吞也;蒙古自並金,而曰為我並也。君受賀於朝,臣受賞於廷,而宋亡矣。
晉之僅能免禍於吳也。晉之用吳淺也,故吳害僅加於齊、魯,而小試於黃池。楚之用秦也深矣,夫是以楚之終蘊於秦也。向之會,士丐數吳之不德以退吳人,而後中國無吳跡者八十年,其猶先醒者與!
四
三代而下,鼓之以無知之情而相激以成乎亂,其害積矣。太上義也,其次功也,其次執利以遠害也。
似義而非義,不足為功,而競之以為功,本未有害,而違利以成害,卒然爭之,因而激之,舉天下之力以敝之於此。嗚唿!事已論定,相求於百世之下,而不得其所操之心,以愚自戕,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楚始起而病鄭,為窺中國計,鄭為之戶也,於是而中國爭保鄭,以奪楚威而臨之。鄭之有霸,則北向以導伐楚之師,無霸則下楚以緩旦夕之禍,如是焉耳矣。
至於晉悼之世,楚且無意於中國矣,晉亦無意於治楚矣。晉、楚之爭將息,而鄭且無危亡之憂矣。乃楚無並鄭之心,而但欲鄭之己從,為之敝師於晉以爭鄭。楚之所為爾者,吾不得而知也。蓋楚亦不自知其何以爭而爭也。楚不知所以爭而爭,其愚灼然。
晉之智足以及此,抑將置之於不爭,而於晉何損?如其欲與楚爭,乃無毫毛之加於楚,而但得鄭之從也,於晉何益?楚不知其何以爭而爭,晉但見楚之爭而亦爭,如犬之相吠以聲也。則晉亦不知其何以爭而爭也。
楚求以王,而非服鄭之即王;晉求以霸,而非服鄭之即霸。夫晉、楚交相鼓於愚,而更有愚焉者。鄭不知晉、楚之何以爭我,但見夫爭我者之急,遂自任以天下之重而樂為爭地,無所知而為晉侵蔡以挑楚,無所知而為楚伐宋侵魯、衛以激晉,無所知而致楚以致晉,曲用其術以敝天下,而墊隘其人民。策士爭於廷,盟會侵伐馳於外,百相紿也,百相媚也。嗚唿!時過事已而非、舍之所訟不解其何心,狂風蕩而水為之波,夫何為者邪?
楚即橫,必謀所以王,則利害當審,但勤鄭而不複有遠心,於是乎盡喪其所以楚。晉欲霸,必謀所以折楚,三年之內,牽率天下以疲攰,僅得百駢之一屈,陳叛不問,宋禍不恤,楚師一出,逡巡引避之不遑,晉之霸於是而成乎。漏盡鍾鳴之霸以不複興。
若夫鄭,大不圖王,小不圖霸,無亦存亡之是恤,乃以無知者之重己也而即見重,攬天下之樞,竭生死以握之,濱於亡而不悟。嗚唿!夫孰能拊心自反以求端於所自起者乎?夫孰能拊事要終以求得失於局勢之所定者乎?
匹夫之忿,婦寺之名,童子之情,訟魁之智,舉子展、子反、子產之慧,晉、楚之狡,十二國之眾,無一人焉悟其非而舍之。師將倦勤,原野蕭瑟,天下乃以分崩,而鄭且浸淫以亡。餘智之所流,七國師之,而生民死者八九矣。將無天之不吊與?而晉悼、荀偃之禍亦烈矣!
五
天下相維之紐,有維之於可知者,有維之於不可知者。王業衰而諸侯叛,可知者也;王業衰而異端起,不可知者也。霸業衰而四遠競,可知者也;霸業衰而盜賊昌,不可知者也。
晉悼公之嗣霸無能為於楚,而僅爭之鄭;無能為於鄭,而自疲其師。霸無足以霸,而中國無霸,於是而盜起焉。
鄭殺三卿,衛殺縶,陳殺夏區夫,乃至蔡殺君,魯竊宗器,莫知所致而自致焉。八十年之中,盜蜂起於朝市,而郊野可知已。《易》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王不足以王,則纖士盜道;霸不足以霸,則細人盜兵,豈不驗與?霸者,王之緒也。天下無王,而霸攝焉;天下無霸,則雖有王而王無緒矣。故《詩》曰:“四國有王,郇伯勞之”,尤重乎霸也。
自漢以下,天下固有王矣。王孤王於上,而緒無因累之係,於是乎盛則盜戢,衰而盜張,數千年之間天下無百年而無盜也。赤眉、銅馬、綠林、黑山、黃巾、於毒之戕漢,王、竇、高、翟、朱、徐、三劉之亡隋,仇甫、王仙芝、黃巢之滅唐,方臘、曹成、李全、時青之殘宋,徐、倪、韓、李、方、關之殄元,闖、八、革、操起於二十年之中而為天下裂,乃至國勢猶張,人心未解,而赤丸之所斫,繡衣之所按,與夫二征、孫、廬、王倫、李順、黃蕭養、鄧茂七、劉、李、鄢、趙之流,身膏?鉞而不恤,而俠累、來歙、武元衡死於盜刺而莫知所坐。
嗚唿!王孤王而不王,霸無人而四國渙,小有才之匹夫搖筆舌以取富貴,旦隸踐更而夕長百城,則君子一無異於小人,而小人皆可以為君子。小人之為君子,召伐者也;小人之可以為君子,奪焉而得者也。
序之無級,貴之無漸,係之無居中之紹介。一人而外,莫能相必於貴賤之塗;高居深闕,冀以維天下之散也,不亦難乎!《書》曰:“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以厥臣達王,維邦君。”周之盛也以周、召,周之衰也以齊、晉。齊、晉不為天下霸,則三代之紐絕。欲以一人之法弭天下之盜,秦、隋優矣,而盜萃焉,其故亦可知已。
六
天下有已亂之日,非亂之姑自已也。亂之已也,有已亂之人,非姑欲已亂者也。諸侯之倦於役,唯役於晉以爭鄭也。會於蕭魚,晉罷鄭師,而天下之兵罷晉之役。
天下以爭鄭於楚,唯恃吳也。鄭之不適從晉以勤天下,唯楚共/中目之責未償也。會於蕭魚之明年,吳子乘死;又明年,楚子審死。晉無恃以競楚,鄭無係以去晉,亂姑已矣。且姑已者,尤晉悼之心也。
悼固不欲多得於楚,故不與楚爭,而僅爭陳、鄭。且昔者陳、鄭之乍北向也。非晉求之,楚自失之,晉弋獲之焉耳。陳、鄭無因而忽北授晉以必爭之勢,然悼終不為致力於楚,而薄保陳、鄭。
保陳不得,一旦捐之矣,姑無已而爭之於鄭,翱翔其師,屢出而僅收一會,聊藉手以告罷於諸侯。晉悼之憚爭而欲速已也亟矣,唯然而天下之亂愈無已也。
蕭魚之明年,諸侯罷爭鄭之役,而莒、魯之兵遽起,莒犯魯而晉固不直莒也,於是莒偕邾以東向,而齊靈爭霸之兵又興。嗚唿!吳、楚熠,鄭誌戢,南北之爭解,亂將已矣,而終不已者,直非已亂之人也。
不競於楚,割棄於陳,薄收於鄭,悼固欲已亂矣,而終不能已者,亂固不可欲已而已也。
率勤天下而棄陳如遺,鄭窺之矣;率勤天下而畏楚如虎,齊窺之矣;率勤天下而薄收於鄭,以盲師女子終也,邾、莒窺之矣。鄭窺之,故老晉以失威於諸侯而後服;齊窺之,故以楚為視挾邾、莒以逼魯而不忌;邾、莒窺之,故以鄭為視姑大犯之而固可薄謝之。禍倡於莒,釁極於齊,晉弗獲一日之寧,姑亦南向親楚,以裂天下,而聽之自為爭矣。悼之已亂,不如其弗已也。
吳乘楚審之不終,乍有休息之幾,而晉霸之失,齊、楚之競,中國之瓦解方自茲始焉,則亂之姑已,尤不如其無已也。故曰:“病加於小愈,雪盛於微暄”,天人之恆數也。凡其所以已之者,皆其所以亂之也。
方開亂而望其已,不亦難乎!君已偷,權臣已逼,人心已離,雖有賢者,無能為治。叔肸、國僑、晏嬰不足以善之,而與之胥流也,蓋有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