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逃跑的馬匪頭子,李鴻基認出來了,正是他那個往來蒙古販馬的舅舅高迎祥。


    舅舅怎麽做起馬匪來了?


    “快跑!快跑!跑遠遠的!”他嚇得牙齒咯咯打顫,在心裏默念著,這是官府的軍糧,搶軍糧要誅九族的,鴻基不想死……


    仿佛聽到了他的祈禱,也許高迎祥本來就是個狠人,他丟下受傷的手下,毫不猶豫地轉身跑了。


    糧車這邊,兩架小推車被拉開,護衛們揮舞著雁翎刀衝了出去,對著受傷的馬匪,就是一通亂殺,居然一個活口也不留!


    大熱天的,割下腦袋不好保存,護衛隊隻割下馬匪們的左耳,帶迴去記功。


    好狠!難怪五十多人,就敢押送這麽大隊的糧車!


    有兩匹沒受傷的馬,被收進了運糧隊伍,其他受傷的馬兒,通通被民夫們殺了,就在河邊架起大鍋,燉起馬肉來。


    李鴻基都記不起,他上一次吃肉,是哪一年了,當然這兩天發的饃饃裏,那些據說是魚肉的肉不算。


    每一個民夫,都分到拳頭大的一塊馬肉,許多人舍不得吃,想留著拿迴家給妻兒解解饞。


    李鴻基也分到一塊,他用一條巾子小心地包好,放在褡褳裏,就聽姚把總在後麵罵道:“這麽熱的天,留得住麽?到晚上就臭了,趕緊吃了!”


    李鴻基把馬肉掏出來,食不知味地咬下一口,他還惦記著騎馬逃走的舅舅,不知他有沒有受傷?有沒有吃的?傻,肯定沒吃的才來搶啊,有吃的誰會去做馬匪?


    第三天,太陽還掛在西天高高的,運糧隊就趕到了鎮川,榆林鎮的邊軍,早就在那裏等著了。


    糧食交接後,民夫們拿出私下攜帶的鹽巴、茶葉、家織布、針線等貨品,與邊軍們交換皮毛、藥材等物資。


    李鴻基算看明白了,民夫們之所以冒著生命危險來送糧,原來是為了這往來的私貨買賣啊,就不知這一趟下來,能掙多少錢?


    邊軍們的皮毛、藥材,都攤在地上,讓人隨意挑撿,民夫們的貨品,都用袋子裝著,小心翼翼地護著,看到可交換的貨品,才湊上去打開袋子,給邊軍士兵看。


    雙方看好貨,講好價錢,邊軍掏出袋子,裝好鹽馬、茶葉、布匹等雜貨,將地上的皮毛一腳踢給民夫,轉身就走。


    他們換迴去的貨,不一定是自己用的,有的要拿到邊牆外,與蒙古人交換,賺一點往來的辛苦費。


    李鴻基發現這是個商機啊,他湊到一個剛換迴一包藥材的民夫身邊,問他:“鄉黨,你這一趟發財啊?”


    那民夫做成了生意,正高興,聞言嗬嗬笑道:“嘿嘿,一斤鹽巴賺下兩張皮子,迴去再賣掉,就能拿戶籍去縣城買糧食了……”


    李鴻基渾身上下,沒一點兒能賣的東西,他羨慕地看著民夫和邊軍們熱熱鬧鬧地討價還價,心想,下次有機會,他也帶點貨品來交易。


    西安,總督衙門,三邊總督楊鶴、督糧參政洪承疇、陝西巡撫耿如杞、剛由按察使升上來的布政使陳奇瑜、賑災禦史吳牲,正在楊鶴的公廳裏議事。


    督糧參政洪承疇正在匯報工作:“朝廷運來的三十萬石賑災糧,其中二十萬石,已經發往陝西各府縣的官店,十萬石軍糧,也發往了邊鎮。


    布政司的糧倉,已經沒有存糧了。”


    布政使陳奇瑜對著楊鶴拱手道:“陝西今年雖然下了兩場雨,卻仍是杯水車薪,收成隻有平常年景的三成,三十萬石糧食,遠遠不夠,大人還得向朝廷發文,請求再撥點糧食啊……”


    楊鶴知道,今年以來,山東、北直隸的收成也不好,要不是太後號召向大海要糧,朝廷去哪裏運來這三十萬石糧食?


    如果再伸手,朝廷如何看待他們這幫陝西官員?如何看待他這個三邊總督?


    他把目光投向吳牲,陝西道禦史吳牲,帶著二十萬銀子就來賑災,如今快一年了,銀錢早已花光,災民卻越賑越多。


    要不是朝廷及時送來“糧食”,陝西的亂民,就壓不住了。


    吳牲站起來,衝在座的四位地方高官拱拱手,道:“本官前幾日收到朝廷發來的信函,說是朝廷已經開放了江浙兩省的近海,允許海邊十裏之內的漁民,和商家組織船隊,下海捕撈。


    戶部商業司,在青島、上海、鎮江、寧波、建立了海產加工廠,下一次送過來的,是用海裏的魚蝦和藻類加工成的魚粉,放在各地官店裏,低價銷售給百姓。


    如本次這樣混和好的‘糧食’,卻是沒有了……”


    陳奇瑜道:“多低的價格?”


    吳牲搖頭:“不知,應該不會高於這次的混合糧?”


    洪承疇在心裏計算了一番,發言道:“地裏兩年無收成,就是再低的價格,百姓們也買不起啊,依下官看,這以工代賑的法子,還得繼續執行……”


    吳牲很不願意,他去年九月來陝北賑災,本來預計今年三月返京,與他同來的禦史們,也在咬牙硬撐著,準備熬過三月,風風光光地迴去。


    哪知道今年陝西的幹旱,更嚴重,他們收到朝廷的任務,今年繼續賑災,朝廷今年比去年大方,撥來了三十萬兩銀子。


    問題是,現在的陝西,就算有銀子,也買不到糧食,外地商人運點糧食過來,連雙倍鹽引都不願意要,直接要銀子,三十萬兩銀子,連十萬石糧食也買不到。


    他也沒辦法,準備憑著良心,將三十萬銀子能買到的糧食,下發到受災的府縣,做完統計數字,就迴去交差。


    他受夠了西北的苦寒,巴不得早一日結束工作,迴到北京去,想起北京那座被自己嫌棄的兩進院子,他此時都覺得無比溫馨!


    可是,他是禦史,朝廷又加了他巡按的差使,繼續監督陝西的賑災工作。


    跟著他出來賑災的幾位禦史,看到了民間餓死人的慘劇,看到各地蜂起的亂民,要不是各地的官店裏,低價供應“糧食”,要不是朝廷在各個縣城施粥,陝西真的如太後預測的那樣,要亂。


    這幾位都乖乖地閉了嘴,再也不覺得太後開店,是與民爭利了。


    今年要是不下雨,他們是別指望迴北京了。


    想到此,他說:“朝廷對西北的要求,就一件事:維持穩定。據此,本官講幾點意見,這也是朝廷對陝西賑災的意見。


    第一,朝廷運來魚粉,當地官府也要湊一些糧食,加工成混和粉,用來施粥。


    第二,加大以工代賑的力度,繼續開挖溝渠、塘堰和水窖,方便儲水和灌溉;


    第三,繼續修整和拓寬官道,對於驛站、巡檢司等基層組織,不得隨意裁拆,而是要加強管理,讓他們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四,布政使司這邊,要做一個預算,按目前的救災力度,能否保證陝西地方的穩定?要加大力度,還需要多少錢糧?得給朝廷一個準話。”


    巡撫耿如杞聽得連連點頭,他說:“吳大人的意見很好,這個……錢糧的預算,亨九,你來做?”


    洪承疇拱手應命:“下官來做。”


    耿如杞又轉向陳奇瑜:“玉鉉,以工代賑的事,還得你來操心。”


    陳奇瑜也起身拱手道:“份內之事。”


    耿如杞正要繼續分配工作,楊鶴的親兵來報:“大人,往寧夏的一支糧隊,被亂民劫了,押糧的衛所官兵,棄車逃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