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發出的第二道聖旨,是召迴袁可立,用為兵部尚書,原兵部尚書馮嘉會,因軍中製式兵器流出,致使吳王在西山道中遇險,得了個瀆職的罪名,勒令辭官。
這道聖旨一出,崔呈秀就急了,按照親爸爸對他的承諾,待京察過後,就以檢修三大店的功勞,把他從左都禦史,調為兵部尚書的。
現在,天子一道聖旨,就將他們好不容易排擠走的袁可立,又召了迴來,他一個靠認閹人為親爸爸的幸進之人,如何能與袁可立這位三朝老臣相比?
“非兒子願意做那兵部尚書,兒子隻想為親爸爸盡一份力啊。”崔呈秀跑到魏忠賢家裏,極力地表白自己,“上次,要是兒子在兵部,豈會出差錯?”
魏忠賢也不想袁可立迴來,但他更在意的,是朱由校根本沒有征求過他的意見,就做出了決定,大明的朝政,脫離了他的掌控,這才是令他憂心的事。
“不會出錯?”魏忠賢一聽這話,就生氣了,“你弄來的那些個高人,連人家毛都沒傷著,你還說不會出錯?”
崔呈秀羞愧地低下頭,他是也通過底下的人,才找到那些人的,因為那些高手全都死掉了,他還另外多付了兩倍的傭金呢,找誰說理去?
他隻好又轉了個角度勸說道:“朝臣們都知道,袁可立是被親爸爸趕出朝堂的,現在,陛下召他迴來,這不是打親爸爸的臉麽?
真讓他迴來了,親爸爸顏麵何在?”
不愧是魏忠賢的心腹,一句話就戳中了魏中賢的肺管子,崔呈秀此言一出,魏忠賢一拍桌子就做了決定:“讓他們上折子,反對這事件。”
事實證明,沒有最卑鄙,隻有更卑鄙,閹黨諸人不僅上章反對袁可立迴朝,還利用河南同鄉,寫信告訴袁可立,說陛下雖然召您迴來,但是,九千歲心裏不爽,就算你迴來,也難有作為。
本就功成名就的袁可立,根本不願意再迴來蹚朝堂這趟渾水,十有八九不會迴來。
張薔知道,袁可立對天啟朝堂,已經失望至極,朱由校這道聖旨,不一定能召得迴這位心高氣傲的老臣,便以朱由校的口氣,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勸慰信。
並從行人司派行人,攜帶聖旨和信件,親往河南歸德府迎請老先生迴朝。
…………………………
河南歸德府睢州袁家山,袁可立家中.
一位須發皆白,卻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在書房中閱讀書信,一邊閱讀,一邊冷笑。
“哼哼,陛下雖然下了聖旨,老夫還沒想過要北上呢,這些人就開始上竄下跳,真以為老夫是那等貪戀權勢之人?”
他身邊,站著一位三十來歲的中年人,正是他兒子袁樞,聞言勸道:“父親已年過花甲,正該在家頤養天年,如今魏閹勢力正盛,父親好不容易才全身而退,還是不要再踏進那個漩渦了吧。”
袁可立倒背著雙手,立於窗前,見院子裏一叢迎春花,在白雪覆蓋下,不屈地綻出幾朵黃色的小花來。
“好,”他說,“去輔紙,待為父寫一份辭呈,迴了陛下。”
袁樞忙轉身去書桌旁,為父親輔紙磨墨,又聽父親歎道:“迎春花又開了,希望今年是個風調雨順的太平年景……”
袁可立說罷轉身,來到書桌前坐定,正要提筆,就聽門衛來報:“聖旨到,老爺快出來接旨吧。”
前來傳旨的內監,卻是袁可立從沒聽說過的張勝,他不知道這位是不是魏忠賢的人,對張勝的態度,淡淡的。
袁家擺上香案,一家人跪下來接旨,旨曰:“奉天承運,詔曰:朕衝齡登極,自知才疏學淺,欲興大明,須得幹城輔佐……
原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為官近四十載,政績菲然,且德才兼備,朕依為國之肱骨。
茲拜為兵部尚書,即刻啟程迴京就任……”
洋洋灑灑一大篇,張勝念完後,袁可立卻不接旨,正要把早已想好的推托之辭說出來。
張勝搶先遞給他一封信,溫聲道:“萬歲爺知道大人心裏委屈,聖旨之外,又讓咱家帶了一封私信給大人,請大人看過信後,再決定接不接這聖旨吧。”
袁可立想起當初覲見朱由校時,天子拉著他的手,說他登基前,沒有先生教他治國之道,懇請自己不要辭職時的樣子,不由得心酸。
打開書信,開篇就是他最關心的遼事,信中寫道:“東虜老酋去逝,新酋繼位,為了立威,必將謀攻我寧錦防線,遼東將重燃戰火。
南海上,佛朗機人頻繁襲擾大明沿海,又有海盜鄭芝龍、劉香佬等坐大,劫掠往來客商。
西南奢安之亂雖然暫時平息,聽聞雲南蠻酋,又蠢蠢欲動……
國內的白蓮教、彌勒教等邪教,蠱惑災民衝擊官府,漸有燎原之勢……
國難思忠臣,朕思朝內知兵之人,非愛卿莫屬……”
袁可立驚詫於朱由校的變化,在他的印象裏,朱由校還是一個未長大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處理政事,現在,他居然對大明國內的情況,說得頭頭是道。
其他地區且不說,天子竟能看出來,東虜新酋為了立威,要來攻擊寧錦防線,這與他的預測不謀而合……
張勝見他沉吟不語,把聖旨放到他手上,勸道:“袁大人,莫要辜負了萬歲爺的殷殷期盼,接旨吧。”
袁可立婉拒道:“最知遼事的,應該是致仕的孫閣老,陛下為何不招孫閣老,反而來召老臣?”
張勝哪裏知道?還是袁樞在旁邊提醒道:“阿爹,孫閣老年紀比您還大……”
袁可立想想也是,無奈地歎口氣,低下頭道:“臣接旨!”
當下決定,由兒子袁樞陪著老父,同行人司的人啟程上京,家裏其他人,等天氣暖和後再動身。
二月十六,袁可立抵京,朱由校委派他的兩位學生,倪元璐和黃道周,出城十裏來迎接他,給足了這位老臣麵子。
二月十八,詔袁可立到乾清宮見駕。
時隔半年,再次踏入乾清宮,袁可立百感交集,卻見朱由校的病榻旁邊,還坐著一位二十來歲的宮裝麗人,他吃了一驚,後宮嬪妃何時能與天子一起接見臣子了?
朱由校見他遲疑,指著張薔道:“她是裕妃,朕臥病以來,政事多奈裕妃協助……”
袁可立心裏頓時失望起來,看天子的來信,還以為他已經振作起來了,現在看來,還是老樣子!
從前萬事依賴魏忠賢,現在,又加上一個後宮嬪妃,陛下啊,您何時才能真正立起來,做一個說一不二的大明天子啊?
雖然失望,他也沒失了禮節,跪在地上重重磕頭:“臣袁可立,拜見陛下,參見裕妃娘娘。”
朱由校點頭,他身邊的平安跳下床,站到袁可立麵前,與他對視,奶聲奶氣地道:“本王知道你,你在山東平滅了聞香教,娘親對爹爹說,要請你迴來打東虜……”
這道聖旨一出,崔呈秀就急了,按照親爸爸對他的承諾,待京察過後,就以檢修三大店的功勞,把他從左都禦史,調為兵部尚書的。
現在,天子一道聖旨,就將他們好不容易排擠走的袁可立,又召了迴來,他一個靠認閹人為親爸爸的幸進之人,如何能與袁可立這位三朝老臣相比?
“非兒子願意做那兵部尚書,兒子隻想為親爸爸盡一份力啊。”崔呈秀跑到魏忠賢家裏,極力地表白自己,“上次,要是兒子在兵部,豈會出差錯?”
魏忠賢也不想袁可立迴來,但他更在意的,是朱由校根本沒有征求過他的意見,就做出了決定,大明的朝政,脫離了他的掌控,這才是令他憂心的事。
“不會出錯?”魏忠賢一聽這話,就生氣了,“你弄來的那些個高人,連人家毛都沒傷著,你還說不會出錯?”
崔呈秀羞愧地低下頭,他是也通過底下的人,才找到那些人的,因為那些高手全都死掉了,他還另外多付了兩倍的傭金呢,找誰說理去?
他隻好又轉了個角度勸說道:“朝臣們都知道,袁可立是被親爸爸趕出朝堂的,現在,陛下召他迴來,這不是打親爸爸的臉麽?
真讓他迴來了,親爸爸顏麵何在?”
不愧是魏忠賢的心腹,一句話就戳中了魏中賢的肺管子,崔呈秀此言一出,魏忠賢一拍桌子就做了決定:“讓他們上折子,反對這事件。”
事實證明,沒有最卑鄙,隻有更卑鄙,閹黨諸人不僅上章反對袁可立迴朝,還利用河南同鄉,寫信告訴袁可立,說陛下雖然召您迴來,但是,九千歲心裏不爽,就算你迴來,也難有作為。
本就功成名就的袁可立,根本不願意再迴來蹚朝堂這趟渾水,十有八九不會迴來。
張薔知道,袁可立對天啟朝堂,已經失望至極,朱由校這道聖旨,不一定能召得迴這位心高氣傲的老臣,便以朱由校的口氣,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勸慰信。
並從行人司派行人,攜帶聖旨和信件,親往河南歸德府迎請老先生迴朝。
…………………………
河南歸德府睢州袁家山,袁可立家中.
一位須發皆白,卻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在書房中閱讀書信,一邊閱讀,一邊冷笑。
“哼哼,陛下雖然下了聖旨,老夫還沒想過要北上呢,這些人就開始上竄下跳,真以為老夫是那等貪戀權勢之人?”
他身邊,站著一位三十來歲的中年人,正是他兒子袁樞,聞言勸道:“父親已年過花甲,正該在家頤養天年,如今魏閹勢力正盛,父親好不容易才全身而退,還是不要再踏進那個漩渦了吧。”
袁可立倒背著雙手,立於窗前,見院子裏一叢迎春花,在白雪覆蓋下,不屈地綻出幾朵黃色的小花來。
“好,”他說,“去輔紙,待為父寫一份辭呈,迴了陛下。”
袁樞忙轉身去書桌旁,為父親輔紙磨墨,又聽父親歎道:“迎春花又開了,希望今年是個風調雨順的太平年景……”
袁可立說罷轉身,來到書桌前坐定,正要提筆,就聽門衛來報:“聖旨到,老爺快出來接旨吧。”
前來傳旨的內監,卻是袁可立從沒聽說過的張勝,他不知道這位是不是魏忠賢的人,對張勝的態度,淡淡的。
袁家擺上香案,一家人跪下來接旨,旨曰:“奉天承運,詔曰:朕衝齡登極,自知才疏學淺,欲興大明,須得幹城輔佐……
原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為官近四十載,政績菲然,且德才兼備,朕依為國之肱骨。
茲拜為兵部尚書,即刻啟程迴京就任……”
洋洋灑灑一大篇,張勝念完後,袁可立卻不接旨,正要把早已想好的推托之辭說出來。
張勝搶先遞給他一封信,溫聲道:“萬歲爺知道大人心裏委屈,聖旨之外,又讓咱家帶了一封私信給大人,請大人看過信後,再決定接不接這聖旨吧。”
袁可立想起當初覲見朱由校時,天子拉著他的手,說他登基前,沒有先生教他治國之道,懇請自己不要辭職時的樣子,不由得心酸。
打開書信,開篇就是他最關心的遼事,信中寫道:“東虜老酋去逝,新酋繼位,為了立威,必將謀攻我寧錦防線,遼東將重燃戰火。
南海上,佛朗機人頻繁襲擾大明沿海,又有海盜鄭芝龍、劉香佬等坐大,劫掠往來客商。
西南奢安之亂雖然暫時平息,聽聞雲南蠻酋,又蠢蠢欲動……
國內的白蓮教、彌勒教等邪教,蠱惑災民衝擊官府,漸有燎原之勢……
國難思忠臣,朕思朝內知兵之人,非愛卿莫屬……”
袁可立驚詫於朱由校的變化,在他的印象裏,朱由校還是一個未長大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處理政事,現在,他居然對大明國內的情況,說得頭頭是道。
其他地區且不說,天子竟能看出來,東虜新酋為了立威,要來攻擊寧錦防線,這與他的預測不謀而合……
張勝見他沉吟不語,把聖旨放到他手上,勸道:“袁大人,莫要辜負了萬歲爺的殷殷期盼,接旨吧。”
袁可立婉拒道:“最知遼事的,應該是致仕的孫閣老,陛下為何不招孫閣老,反而來召老臣?”
張勝哪裏知道?還是袁樞在旁邊提醒道:“阿爹,孫閣老年紀比您還大……”
袁可立想想也是,無奈地歎口氣,低下頭道:“臣接旨!”
當下決定,由兒子袁樞陪著老父,同行人司的人啟程上京,家裏其他人,等天氣暖和後再動身。
二月十六,袁可立抵京,朱由校委派他的兩位學生,倪元璐和黃道周,出城十裏來迎接他,給足了這位老臣麵子。
二月十八,詔袁可立到乾清宮見駕。
時隔半年,再次踏入乾清宮,袁可立百感交集,卻見朱由校的病榻旁邊,還坐著一位二十來歲的宮裝麗人,他吃了一驚,後宮嬪妃何時能與天子一起接見臣子了?
朱由校見他遲疑,指著張薔道:“她是裕妃,朕臥病以來,政事多奈裕妃協助……”
袁可立心裏頓時失望起來,看天子的來信,還以為他已經振作起來了,現在看來,還是老樣子!
從前萬事依賴魏忠賢,現在,又加上一個後宮嬪妃,陛下啊,您何時才能真正立起來,做一個說一不二的大明天子啊?
雖然失望,他也沒失了禮節,跪在地上重重磕頭:“臣袁可立,拜見陛下,參見裕妃娘娘。”
朱由校點頭,他身邊的平安跳下床,站到袁可立麵前,與他對視,奶聲奶氣地道:“本王知道你,你在山東平滅了聞香教,娘親對爹爹說,要請你迴來打東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