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宋家兄弟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月十六,讀卷官們將準備好的排在前十的試卷送到了朱由校的目前。
朱由校簡單的看了看,前十的試卷兩種觀點都有,有的表示士農工商各安其職,天下可大治。
有的表示不應該有階級高低的劃分,各個階層平等,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多。
也有人表示應該以農為本,對商人加稅,所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商人不事生產,卻掌握大量的財富,這本身就不公平。
翻了翻眾人的試卷,朱由校找到了盧象升的試卷。
有點出乎他意料的是,盧象升讚成第三種觀點,表示應該以農為本。
思索了片刻之後,朱由校給出了最後的排名。
蘇州人士文震孟獲得一甲第一名,高中狀元,這位在曆史上名聲不顯,不過他的曾祖父赫赫大名,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榜眼是江西進賢人傅冠,探花也是蘇州人士陳仁錫。
盧象升被朱由校授予了二甲頭名。
文震孟今年四十九歲,傅冠二十八歲,陳仁錫四十三歲。
盧象升年近二十三歲,陳仁錫的兒子都比盧象升大。
文震孟的雙胞胎兒子倒是盧象升小了九歲。
文震孟比他小了五歲的外甥姚希孟,三年前都中進士了。
原本她都不想再考了,還是家裏鼓勵這才繼續參加。
沒想到年近知天命,獲得了狀元的頭銜。
接下來迎接三百多名新科進士的便是金殿傳臚、新科誇官、瓊林賜宴、閣門謝恩,每天都在忙碌,忙完之後,大家便等著國家分配工作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的朱由校正在為一個人的安排犯愁。
他知道自己的出現會改變一些人的命運,隻是沒有想到這位的命運也被他改變了,還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位的名字叫做宋應星,即便是不知道他的人,大概率也會知道一本書《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的作者便是宋應星。
這位中國古代科技的集大成者與宋朝的沈括,都是十分有名的科學家。
按照朱由校的想法,這樣的人更適合做科學研究,而不是去當官。
可怎麽都想不到,這位居然本次科舉能夠考中,不但他考中了,他的哥哥宋應升也考中了。
原本曆史上,他們萬曆四十三年中了舉人,從萬曆四十四年開始,連續六次參加科舉,兩人都沒有考中。
從那以後沒有再考,宋應星擔任了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的職位。
在這個清閑的崗位上,他一幹就是四年,就是這四年,五十多歲的他對自己幾十年的研究做了匯總,天工開物便是成書與此時。
現在他們隻考了三次就考中了,歲數在進士中不算大,不過才三十六歲,當然這個歲數也不能算小。
朱由校糾結的地方,除了覺得做官對他來說是浪費之外,還在猶豫把他安排到什麽位置。
按照道理來說,他這個三甲的同進士,一般是要去地方當縣官的。
朱由校猶豫再三,決定把他送到孫元化的手下。
下定決心之後,其他人的安排,朱由校便沒有插手,一切按照慣例來。
文震孟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主要職責是掌修國史,掌修實錄、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
傅冠、陳仁錫會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主要負責文獻編修工作。
至於盧象升,被朱由校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
其餘的新科進士也都有安排,進翰林院的進翰林院,六部觀政的六部觀政,地方任職的地方任職。
恐怕也隻有在考場上,他們才是平等的,一旦考試結果出來,他們的人生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當然,不管如何,他們總是幸運的,能夠會試得中,足以光宗耀祖了。
“三弟,去工部觀政,你怎麽悶悶不樂啊?”
宋應升比自己弟弟大了九歲,今年已經四十五歲,已經確定前往貴州當縣令。
對於這個任命,宋應升沒有絲毫的怨言,別人都是寒窗苦讀十年,他苦讀了三十多年,能夠做官一任、造福一方,對他來說是十分開心的事情。
“大哥,你說我怎麽被安排到了工部觀政,按照名次來說,我也該前往地方做官才是。”
宋應星的想法和自己大哥一樣,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這不得到地方上好好施展自己的才華。
工部觀政?
三年觀政結束之後,自己在戶部當個主薄之類的京官,又怎麽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留在京城還不好啊,不管是京官還是地方官,隻要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便是了。”
“過兩年四弟考中舉人,再來京城科考,起碼也能有個住處,不至於像咱們這樣,找客棧都沒有好房間。”
宋應升也知道自己三弟的想法,這個時候自然那也隻能寬慰。
宋家在江西奉新算的上是名門望族,他們的曾祖父宋景,是弘治十八年進士,曾經擔任過南京的吏部、工部、兵部,三部尚書,最後在都察院左都禦史任上病逝。朝廷追贈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諡莊靖。
即便是他們的祖父早逝,父親一輩子都隻是個秀才,可曾祖聲望還在。
宋應星從小就天資聰慧,幾歲的時候就能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十幾歲便考入奉新縣縣學為庠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堪稱天才。
從小時候,他們父親就經常給他們講曾祖父的故事,他們也下定決心像曾祖父那樣,做一個好官。
二十八歲的時候和宋應升一起參加會試,奉新諸多考生,隻有他們兩個中舉,人稱“奉新二宋”。
“大哥放心,小弟隻是有些遺憾,不管做什麽官,我都不會忘記初心!”
看到宋應升如此安慰自己,宋應星也不是小孩子了,三十六歲的人,自然也能看開。
“如此便好,三弟,此後咱們兩兄弟相隔千裏,彼此難以照應,千萬保重!”
宋應升點了點頭,隨即鄭重的說道。
“貴州山高水遠,大哥也一路保重!”
宋應星也對宋應升說道。
兄弟兩個對視一笑,宋應星送大哥出門,走馬上任。
朱由校簡單的看了看,前十的試卷兩種觀點都有,有的表示士農工商各安其職,天下可大治。
有的表示不應該有階級高低的劃分,各個階層平等,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多。
也有人表示應該以農為本,對商人加稅,所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商人不事生產,卻掌握大量的財富,這本身就不公平。
翻了翻眾人的試卷,朱由校找到了盧象升的試卷。
有點出乎他意料的是,盧象升讚成第三種觀點,表示應該以農為本。
思索了片刻之後,朱由校給出了最後的排名。
蘇州人士文震孟獲得一甲第一名,高中狀元,這位在曆史上名聲不顯,不過他的曾祖父赫赫大名,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榜眼是江西進賢人傅冠,探花也是蘇州人士陳仁錫。
盧象升被朱由校授予了二甲頭名。
文震孟今年四十九歲,傅冠二十八歲,陳仁錫四十三歲。
盧象升年近二十三歲,陳仁錫的兒子都比盧象升大。
文震孟的雙胞胎兒子倒是盧象升小了九歲。
文震孟比他小了五歲的外甥姚希孟,三年前都中進士了。
原本她都不想再考了,還是家裏鼓勵這才繼續參加。
沒想到年近知天命,獲得了狀元的頭銜。
接下來迎接三百多名新科進士的便是金殿傳臚、新科誇官、瓊林賜宴、閣門謝恩,每天都在忙碌,忙完之後,大家便等著國家分配工作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的朱由校正在為一個人的安排犯愁。
他知道自己的出現會改變一些人的命運,隻是沒有想到這位的命運也被他改變了,還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位的名字叫做宋應星,即便是不知道他的人,大概率也會知道一本書《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的作者便是宋應星。
這位中國古代科技的集大成者與宋朝的沈括,都是十分有名的科學家。
按照朱由校的想法,這樣的人更適合做科學研究,而不是去當官。
可怎麽都想不到,這位居然本次科舉能夠考中,不但他考中了,他的哥哥宋應升也考中了。
原本曆史上,他們萬曆四十三年中了舉人,從萬曆四十四年開始,連續六次參加科舉,兩人都沒有考中。
從那以後沒有再考,宋應星擔任了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的職位。
在這個清閑的崗位上,他一幹就是四年,就是這四年,五十多歲的他對自己幾十年的研究做了匯總,天工開物便是成書與此時。
現在他們隻考了三次就考中了,歲數在進士中不算大,不過才三十六歲,當然這個歲數也不能算小。
朱由校糾結的地方,除了覺得做官對他來說是浪費之外,還在猶豫把他安排到什麽位置。
按照道理來說,他這個三甲的同進士,一般是要去地方當縣官的。
朱由校猶豫再三,決定把他送到孫元化的手下。
下定決心之後,其他人的安排,朱由校便沒有插手,一切按照慣例來。
文震孟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主要職責是掌修國史,掌修實錄、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
傅冠、陳仁錫會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主要負責文獻編修工作。
至於盧象升,被朱由校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
其餘的新科進士也都有安排,進翰林院的進翰林院,六部觀政的六部觀政,地方任職的地方任職。
恐怕也隻有在考場上,他們才是平等的,一旦考試結果出來,他們的人生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當然,不管如何,他們總是幸運的,能夠會試得中,足以光宗耀祖了。
“三弟,去工部觀政,你怎麽悶悶不樂啊?”
宋應升比自己弟弟大了九歲,今年已經四十五歲,已經確定前往貴州當縣令。
對於這個任命,宋應升沒有絲毫的怨言,別人都是寒窗苦讀十年,他苦讀了三十多年,能夠做官一任、造福一方,對他來說是十分開心的事情。
“大哥,你說我怎麽被安排到了工部觀政,按照名次來說,我也該前往地方做官才是。”
宋應星的想法和自己大哥一樣,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這不得到地方上好好施展自己的才華。
工部觀政?
三年觀政結束之後,自己在戶部當個主薄之類的京官,又怎麽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留在京城還不好啊,不管是京官還是地方官,隻要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便是了。”
“過兩年四弟考中舉人,再來京城科考,起碼也能有個住處,不至於像咱們這樣,找客棧都沒有好房間。”
宋應升也知道自己三弟的想法,這個時候自然那也隻能寬慰。
宋家在江西奉新算的上是名門望族,他們的曾祖父宋景,是弘治十八年進士,曾經擔任過南京的吏部、工部、兵部,三部尚書,最後在都察院左都禦史任上病逝。朝廷追贈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諡莊靖。
即便是他們的祖父早逝,父親一輩子都隻是個秀才,可曾祖聲望還在。
宋應星從小就天資聰慧,幾歲的時候就能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十幾歲便考入奉新縣縣學為庠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堪稱天才。
從小時候,他們父親就經常給他們講曾祖父的故事,他們也下定決心像曾祖父那樣,做一個好官。
二十八歲的時候和宋應升一起參加會試,奉新諸多考生,隻有他們兩個中舉,人稱“奉新二宋”。
“大哥放心,小弟隻是有些遺憾,不管做什麽官,我都不會忘記初心!”
看到宋應升如此安慰自己,宋應星也不是小孩子了,三十六歲的人,自然也能看開。
“如此便好,三弟,此後咱們兩兄弟相隔千裏,彼此難以照應,千萬保重!”
宋應升點了點頭,隨即鄭重的說道。
“貴州山高水遠,大哥也一路保重!”
宋應星也對宋應升說道。
兄弟兩個對視一笑,宋應星送大哥出門,走馬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