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殿試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然國庫的日子是好過了,朱由校內帑的銀子從繼位開始也是流水一般花了出去犒賞九邊、修皇陵、修繕三大殿、山東白蓮教平叛、西南平叛、水師擴建買木料、這次犒賞以及招募新兵等等都是內帑花的銀子。
仔細算算花出去了一千多萬兩,如今數目堪堪一千萬兩出頭。
希望今年別再有臨時花錢的項目了,雖然理論上來說不管是平叛還是擴建水師、修繕皇陵都該從國庫裏掏銀子,可有些事情為了推行順利,都是他從內帑掏的銀子。
尤其是犒賞軍功,能自己掏,一般不讓國庫掏。
可惜天不隨人願,三月初七,濟南、東昌兩府再次發生地震,這次的地震雖然不如二月初六動靜那麽大,可持續了三天的時間。
當地一些老舊房屋被震塌不少,也有一些人在地震中遇難。
因為平定白蓮教有功升任山河總督的趙彥、新任山東巡撫陶朗上書請求致仕。
朱由校自然不會讓他們背鍋,朱由校顯然也不想自己背鍋,最後給與內閣群臣和趙彥、陶朗這些倒黴蛋,每人罰俸半年,意思一下。
眼下對於朱由校而言,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殿試要舉行了。
朱由校之前的會試,朱由校原本想讓孫承宗做主考官,後來想想好像不太好,於是任命內閣首輔葉向高、孫承宗、徐光啟,三人為主考官。
這樣既能安排自己信任的人,也不至於讓葉向高尷尬。
天啟二年的人才,朱由校倒是記得一個人,那就是三十九歲便戰死的盧象升。
盧象升絕對算的上一個人才,隻可惜在自己那個好弟弟的手裏沒有善終。
當然現在盧象升還隻是一個二十二歲的小夥子,比洪承疇還年輕了七歲。
如果說之前滿桂等人推薦的都是將才,孫傳庭、孫承宗、盧象升都稱得上帥才,洪承疇在朱由校看來有宰輔之才。
之前當太孫的時候,他都能參與科舉,如今當了皇帝,自然是更加得心應手。
他甚至早就擬定好了題目,最重要的當然是策論,這次的策論朱由校給的題目是士農工商。
當然這是主旨,題目十分複雜,起碼兩三百字。
三月十四,朱由校親自到了皇極門監考。
內閣諸位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察院的左右都禦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主要官員以及詹事府的大小官員,全都到場,他們也是殿試的讀卷官。
考試最重要的是摸透出題人的意圖,士農工商是古代寬泛的四種職業,也能算是四個階層。
你可以理解為,他們要各安其職,也可以理解為士農工商不分主次。
皇帝怎麽想的,誰也不知道,就是靠猜。
當然能夠參加殿試的人,考中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殿試不淘汰人,可想要取得好的名次,還要看能不能說到皇帝的心坎裏。
之所以出這個題目,朱由校也是有想法的,若是迴答各安其職的,不能說他們保守,起碼是沒有多少進取精神。
曆史上朱由校出的題目的是,如何平定天下。
畢竟那個時候,朝廷正在為遼東的局勢發愁。
這個問題迴答起來就容易多了,太平之世文治,亂世以武平亂,隻要寫的好,是沒有問題的。
朱由校坐了一會,覺得有些無聊,便起身下來。
慢慢的溜達,很快他就發現了自己的目標人物。
朱由校前世看過關於盧象升的記載,說是此人膚色白皙,人很瘦,胳膊上的骨頭粗大,力氣特別大。
其實這樣的人更適合從軍。
很多人都說窮文富武,有錢人才練武。
其實這是扯淡,固然很多武將原本家裏條件都不錯,可也有些人就是天賦異稟,就比如韓世忠,家境貧寒。
黃得功從小沒有了父親,靠著母親私自釀些酒為生。
指望他們天天大魚大肉根本不可能。
有些人就是天生力氣大些,隻要學點武,就能從軍,上陣殺敵拿賞錢,這不就有錢了。
你想學文,筆墨紙硯不說,得給先生交學費吧。
縣試、府試、鄉試,想參加得有路費、住宿費吧,鄉試考中還僅僅隻是一個秀才。
你也不能閉門造車,得與同道中人交往吧,這也得花錢。
更不用說,考個秀才隻是開始,考舉人,靠進士,不都得花錢。
尤其是靠進士,三年一次,每次都得到京城,距離近的還好說,距離遠的一來一迴怕不是得大半年的功夫。
最為關鍵的是,一般人家也不可能供一個人讀書,多一個人幹活,就能多賺一份錢呢。
扯遠了,說迴殿試之中。
朱由校看著眼前這位皮膚白皙,臉上沒有多少肉,可看起來骨架很大的人,再一看他的試卷抬頭,正是盧象升。
駐足看了一會,朱由校發現盧象升下筆沒有受到影響,笑著點了點頭,繼續往前走。
由於朱由校在盧象升的身旁停了一會,在場的官員們都很好奇,這人到底寫了什麽,能讓皇帝駐足。
大家本來即使巡視考場,說不得都要上前看看。
巡視了一圈之後,朱由校便直接又迴到了自己坐的地方。
拿起書案上的紙,寫下了幾個字。
“記住了?”
朱由校向身旁站著的魏朝問道。
“記住了。”
魏朝輕聲說道。
“進入前十即可,不必過於突出。”
朱由校說著將紙揉了揉,塞進了胸口。
“奴婢知道了。”
魏朝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有些事情朱由校沒辦法自己去幹,不過魏朝可以幹。
隻要他找個小太監,跟閱卷的人說兩句話,對方自然明白怎麽迴事。
當然也不能隨便跟人說,隻能跟自己人孫承宗和徐光啟說。
其實內閣其他幾個大學士,也是他的老師。
隻是因為曆史名人效應的影響,朱由校先入為主的對二人感官很不錯。
至於韓爌、劉一燝等人,隻能算是普通的師生關係。
也不知道有沒有曆史名人因為自己的出現,命運發生改變。
朱由校猜測肯定是有的,自從萬曆四十四年他參與科舉,到現在已經三次了,題目都和原本曆史不一樣,肯定會有人因此落榜,也會有人因此考中。
仔細算算花出去了一千多萬兩,如今數目堪堪一千萬兩出頭。
希望今年別再有臨時花錢的項目了,雖然理論上來說不管是平叛還是擴建水師、修繕皇陵都該從國庫裏掏銀子,可有些事情為了推行順利,都是他從內帑掏的銀子。
尤其是犒賞軍功,能自己掏,一般不讓國庫掏。
可惜天不隨人願,三月初七,濟南、東昌兩府再次發生地震,這次的地震雖然不如二月初六動靜那麽大,可持續了三天的時間。
當地一些老舊房屋被震塌不少,也有一些人在地震中遇難。
因為平定白蓮教有功升任山河總督的趙彥、新任山東巡撫陶朗上書請求致仕。
朱由校自然不會讓他們背鍋,朱由校顯然也不想自己背鍋,最後給與內閣群臣和趙彥、陶朗這些倒黴蛋,每人罰俸半年,意思一下。
眼下對於朱由校而言,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殿試要舉行了。
朱由校之前的會試,朱由校原本想讓孫承宗做主考官,後來想想好像不太好,於是任命內閣首輔葉向高、孫承宗、徐光啟,三人為主考官。
這樣既能安排自己信任的人,也不至於讓葉向高尷尬。
天啟二年的人才,朱由校倒是記得一個人,那就是三十九歲便戰死的盧象升。
盧象升絕對算的上一個人才,隻可惜在自己那個好弟弟的手裏沒有善終。
當然現在盧象升還隻是一個二十二歲的小夥子,比洪承疇還年輕了七歲。
如果說之前滿桂等人推薦的都是將才,孫傳庭、孫承宗、盧象升都稱得上帥才,洪承疇在朱由校看來有宰輔之才。
之前當太孫的時候,他都能參與科舉,如今當了皇帝,自然是更加得心應手。
他甚至早就擬定好了題目,最重要的當然是策論,這次的策論朱由校給的題目是士農工商。
當然這是主旨,題目十分複雜,起碼兩三百字。
三月十四,朱由校親自到了皇極門監考。
內閣諸位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察院的左右都禦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主要官員以及詹事府的大小官員,全都到場,他們也是殿試的讀卷官。
考試最重要的是摸透出題人的意圖,士農工商是古代寬泛的四種職業,也能算是四個階層。
你可以理解為,他們要各安其職,也可以理解為士農工商不分主次。
皇帝怎麽想的,誰也不知道,就是靠猜。
當然能夠參加殿試的人,考中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殿試不淘汰人,可想要取得好的名次,還要看能不能說到皇帝的心坎裏。
之所以出這個題目,朱由校也是有想法的,若是迴答各安其職的,不能說他們保守,起碼是沒有多少進取精神。
曆史上朱由校出的題目的是,如何平定天下。
畢竟那個時候,朝廷正在為遼東的局勢發愁。
這個問題迴答起來就容易多了,太平之世文治,亂世以武平亂,隻要寫的好,是沒有問題的。
朱由校坐了一會,覺得有些無聊,便起身下來。
慢慢的溜達,很快他就發現了自己的目標人物。
朱由校前世看過關於盧象升的記載,說是此人膚色白皙,人很瘦,胳膊上的骨頭粗大,力氣特別大。
其實這樣的人更適合從軍。
很多人都說窮文富武,有錢人才練武。
其實這是扯淡,固然很多武將原本家裏條件都不錯,可也有些人就是天賦異稟,就比如韓世忠,家境貧寒。
黃得功從小沒有了父親,靠著母親私自釀些酒為生。
指望他們天天大魚大肉根本不可能。
有些人就是天生力氣大些,隻要學點武,就能從軍,上陣殺敵拿賞錢,這不就有錢了。
你想學文,筆墨紙硯不說,得給先生交學費吧。
縣試、府試、鄉試,想參加得有路費、住宿費吧,鄉試考中還僅僅隻是一個秀才。
你也不能閉門造車,得與同道中人交往吧,這也得花錢。
更不用說,考個秀才隻是開始,考舉人,靠進士,不都得花錢。
尤其是靠進士,三年一次,每次都得到京城,距離近的還好說,距離遠的一來一迴怕不是得大半年的功夫。
最為關鍵的是,一般人家也不可能供一個人讀書,多一個人幹活,就能多賺一份錢呢。
扯遠了,說迴殿試之中。
朱由校看著眼前這位皮膚白皙,臉上沒有多少肉,可看起來骨架很大的人,再一看他的試卷抬頭,正是盧象升。
駐足看了一會,朱由校發現盧象升下筆沒有受到影響,笑著點了點頭,繼續往前走。
由於朱由校在盧象升的身旁停了一會,在場的官員們都很好奇,這人到底寫了什麽,能讓皇帝駐足。
大家本來即使巡視考場,說不得都要上前看看。
巡視了一圈之後,朱由校便直接又迴到了自己坐的地方。
拿起書案上的紙,寫下了幾個字。
“記住了?”
朱由校向身旁站著的魏朝問道。
“記住了。”
魏朝輕聲說道。
“進入前十即可,不必過於突出。”
朱由校說著將紙揉了揉,塞進了胸口。
“奴婢知道了。”
魏朝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有些事情朱由校沒辦法自己去幹,不過魏朝可以幹。
隻要他找個小太監,跟閱卷的人說兩句話,對方自然明白怎麽迴事。
當然也不能隨便跟人說,隻能跟自己人孫承宗和徐光啟說。
其實內閣其他幾個大學士,也是他的老師。
隻是因為曆史名人效應的影響,朱由校先入為主的對二人感官很不錯。
至於韓爌、劉一燝等人,隻能算是普通的師生關係。
也不知道有沒有曆史名人因為自己的出現,命運發生改變。
朱由校猜測肯定是有的,自從萬曆四十四年他參與科舉,到現在已經三次了,題目都和原本曆史不一樣,肯定會有人因此落榜,也會有人因此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