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笑眯眯的說道:“你們放心,量管夠,這樣的鹽要多少有多少,朕恨不得他國前來購買。”


    趙普這才看清整個事情,一定是官家和柴宗訓在哪裏開了一家鹽田,而且質量上好,產量奇高,才讓官家又底氣說出這樣的話。馬屁趕緊拍起來:“臣恭喜官家獲得新的產鹽地,這是大宋社稷之福,是百姓之福啊。”


    其他兩人也跟拍起馬屁來。


    好一會,趙匡胤才從巨大的虛榮當中迴過神來,說道:“今日叫你們來,就是商議怎麽成立這個鹽行。鹽行由朝廷出資,占五成的幹股,剩餘五成由世家或者鹽商把持,朝廷派人擔當鹽行的主事人。”


    趙普想了想,才捋清楚其中的厲害關係,問道:“官家,那鹽稅該征收多少?”


    趙匡胤也沒了底,既然這個事情是柴宗訓提出來的,見他那麽熱心,肯定早就把剩餘五成股份已經分好了,這時候正好叫他來定主意。“鄭王,你來給三位宰相說說。”


    柴宗訓站起來,走動一下,邊走邊說:“如果鹽能敞開買且能滿足百姓需求的話,那麽精鹽就成了一種普通商品,隻收普通的商稅就行了。”


    “那沒有高額稅收,朝廷的收益怎麽保證?”趙普問道:“最近各個衙門都問著要錢,我去催了財政司,結果他說國庫快沒錢了,催也沒用。”


    “朝廷獨占了五成,這個就是收益啊,用來補貼國用。”柴宗訓想了想才恍然大悟“奧,你們不會以為這利潤是被官家吞了吧?”


    趙匡胤一看他們三人的樣子,就知道他們果然是如此想的。急急的辯解道:“你們放心,這事我不插手,朝廷占的五成收益,就直接歸左藏庫,我內庫決不插手。”


    三人這才放心下來。皇帝獨占大利的事再往常又不是沒發生過,既然這錢歸朝廷,就安心下來。


    趙普疑惑道:“隻是不知這精鹽賣五十文的話,能獲利幾何?如果獲利頗微,那還不如收鹽稅實在呢。”


    “我保證獲利頗豐。”柴宗訓迴答道。他早就做過計算,鹽生產升本算五文,然後就是運輸成本,從萊州運到汴京,大概是五文錢一斤,成本也就是十文錢,再加上銷售成本,最高不超過十五文,售價五十文的話,純利三十五文,比之前的鹽稅收入還要高上一些。當然這些全都建立在水泥馬路上,否則路上的運輸成本也會更高。


    “鄭王,做生意你精通,朝廷那五成就讓你去打理,你可別把生意做虧了,這關係到百姓千家萬戶的福祉,也關係到朝廷一年的三成收入,如果辦砸了,我拿你是問。”


    柴宗訓成績提出:“官家,你看此事事關重大,要不新成立一個部門?就叫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由朝廷官員和民間商行的人一起組成。委員會專門管理這些國家占股份的商行,也有他們委派商行的負責人。”


    “好,這些事我不管了,需要什麽官員,你自己去挑。但如果結果令我不滿意,你知道的。”趙匡胤眼神一緊,寄給了柴宗訓放權,也給了他壓力,就是對結果負責。這才是皇帝該做的事情,辦事過程那是臣子們的事,皇帝盯著結果就行了。


    第二日朝會,三位宰相提出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的事情,同時通過了由朝廷成立鹽行,負責食鹽的買賣。修改了食鹽的賦稅,鹽稅將為普通商品的稅收。


    一石激起千層浪。鹽稅的降低,立刻傳到全國各地,紛紛奔走相告,


    最高興的就是那些鹽商了,鹽稅的降低,他們將成為實際的獲利者,他們也想不通皇帝怎麽會通過這種朝議。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馬上就是他們的末日了,因為他們失去了競爭力。


    柴宗訓還是擔任了大宋鹽行的第一任董事長,其他跟著獲利的那幾家也擔任了董事。本來柴宗訓作為技術參股,也隻能當個董事的,可這次自己代表朝廷來管理鹽行。


    隻有把這個事打理好了,才有可能成立更多的國有企業,把官府買辦改為企業製度,從根本上改變封建製度。既然鹽行屬於企業,自然套用了洛陽的那一套代表製度。


    鹽田生產了兩個月的存貨,用馬車拉著到全國各地,隻待約定時間一到,就開門營業。


    按照柴宗訓的組織構架,鹽行隻到縣一級,零售價五十文一斤,批發價四十五文一斤。批發走的招代理的套路,每個鎮招一個獨家代理,根據銷售量的不同他們的批發價也分為四十文到四十五文之間。


    就在春闈放榜的日子裏,鹽行全國的商鋪統一開業了。


    店鋪打著五十文一斤上好精鹽,絕不漲價的招牌。同時旁邊還擺著展架,上麵有朝廷的公文,上麵寫著,市麵價格不許超出五十文一斤,否則按律捉拿問罪。


    最先來的一批顧客不是百姓,而是當地鹽商,這兩個月來,他們已經賺了不少,可他們還是處於惜售狀態,積極囤貨,自從朝廷宣布食鹽取消高稅,鹽就成了他們手裏的緊俏商品,這段時間,價格不但沒降下來,反而有了一點迴升,他們搞不明白朝廷為何放棄了監管,囤貨才是他們認準的理。


    可如今,鹽行放出的價格才五十文一斤,批發還能更便宜。鹽商們第一時間上門就是批發精鹽,他們相信,鹽價遲早會上漲,哪有朝廷固定最高價的道理,五十文錢一斤,完全就不賺錢,他們倒想看看這個鹽行能撐多久。


    第一天,他們就把縣鹽行店鋪一掃而光。這鹽比他們那青鹽不知道好到哪裏去了,還便宜了好幾倍,此鹽不賣完,隻要市場上還流通鹽行的精鹽,他們以前囤積的粗鹽就賣不出去。


    結果第二天,店鋪又擺滿了精鹽,這下不少百姓也排著隊來購買了。


    第三天也是如此。直到十日之後,才恢複到正常的交易狀態。因為百姓們也怕這麽便宜,質量又好的精鹽,突然哪一天就沒得賣了,所以也有囤貨,足夠他們吃好幾個月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巡視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掠浮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掠浮光並收藏巡視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