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桂林戍卒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額角微微跳了跳。
這什麽見鬼的傳統,什麽見鬼的習慣和風俗?!
這個地方,竟然能有這種造反兵變的習慣???
他還真沒有見過有這種“光榮傳統”的軍隊!真的沒有!
即便是前麵的隋朝,那也沒有什麽軍隊有發動兵變的習慣,即便是最終給了楊廣重重一擊的驍果軍……那也不是什麽習慣於兵變政變的存在。
怎麽,他們大唐,竟然還能有這樣的存在?
雖然士卒們若是遇到了什麽確實難以忍耐下去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嚐試一下反抗——李世民也不是要讓士卒們就活活接受過分壓榨,直到死亡的人,他還是挺愛護自己手下的士兵的,但是吧,但是當遇到什麽問題的時候,不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而是很快就選擇兵變……
別的不說,後麵那一場那個銀刀軍他不了解,不知道這支軍隊在武寧軍這個群體中到底扮演了什麽角色,有著什麽地位;
但是前麵的那一場兵變——他還是能夠看得很明白的。
就是那個節度使不得人心,不體恤士卒,或許還壓榨了士卒,克扣了軍餉,還可能幹了一些其他不能為士卒們接受和容忍的事情。
然後,這些士卒們就決定發動兵變了——?
這個時候,不應該是嚐試一下能不能使用一些正規渠道換掉這個節度使,或者通過其他方式來節製一下節度使的權力嗎?
直接就選擇兵變幹掉節度使了???
這速度是不是有那麽一點快,流程是不是有那麽一點不太對?
很難說李世民在剛剛看到一個節度使被自己麾下的士卒兵變趕走的情況的時候,到底有著怎樣複雜的心情。
最終,他隻是對長孫皇後道:“觀音婢,朕原本以為,那些藩鎮節度使就是朝廷無可奈何的家夥,也是沒有什麽辦法能夠撼動他們地位的——除非擊敗他們……”
但是現在看來吧……
節度使和藩鎮割據問題,朝廷到底有沒有什麽非戰爭方式來解決,暫且不好說;但是節度使本身,也不是什麽高枕無憂,安安穩穩,絕無問題的啊!
即便朝廷對他們束手無策,即便其他節度使和他們互相都有默契,即便他們確實掌握了一地的大權,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皇帝……但是他們依舊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那就是軍隊。
如果軍隊真的不願意再接受他們的管理,不願意認可這個節度使……
那時,這個節度使也就是走到盡頭了。
而軍隊可能會不認自己的首領嗎?作為地方軍隊,而不是朝廷軍隊;作為已經隻認節度使而不認皇帝的軍隊?
武寧軍的例子告訴李世民,這是很有可能的。
雖然不一定軍隊兵變想要趕走節度使的事情會是什麽常見之事,但至少還是有這種可能性存在——軍隊不歡迎如今的節度使。
武寧軍能夠不喜歡這個節度使所以要趕走對方,那麽其他軍隊同樣可能。
哈!這是什麽總有天敵的情況?
朝廷忌憚這些節度使手中的大軍,而節度使本身卻也並不是就一定能夠掌握手中的大軍的。
話說,武寧軍有這種“兵變”的“光榮傳統”,那麽,會不會有這麽一支軍隊,就有一個“不認節度使”或者“喜歡更換節度使”,或者是“容易想要換節度使”的額“光榮傳統”呢?
-
劉秀確實升起了不少興趣。
“前麵專門講了一下唐軍的戍守輪換情況,三年一換,三年就可以迴到家鄉……”他自語道,“後麵就講到這個戍卒會因為難以忍受的情況而選擇兵變……”
劉秀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兵變,或者說起義爆發的原因:“難道是唐朝朝廷不讓這些士卒返迴家鄉,把他們強行留在了桂林地區?”
他覺得,這應該就是原因。
畢竟,這種兵變原因又不是沒有先例——就在不久前的隋朝末年,不就發生過一次嗎?
從關中地區選拔出來的驍果軍,在跟著楊廣長途跋涉到了江都之後,由於長期不得歸家,見不到家鄉親人,於是最終就打算叛變,然後在叛變的同時順手幹掉了楊廣。
這不就是活生生的並且影響非常廣大的例子嗎!
想到這裏,劉秀不由得笑出了聲。
這怎麽說?
前車之鑒並不遠,而且唐朝還是這個前車之鑒的獲益者——楊廣一死,李淵就順理成章地來了一場禪位,走完了流程,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唐朝,不然的話他或許還得再等等才行;
可是現在,唐朝自己居然也要步上這個前車之鑒了麽?
一般來說,劉秀覺得,即便是掉進了前人曾經掉進去過的大坑,那麽怎麽著也得隔上一個朝代吧——比如,唐朝掉進南北朝時期的坑,他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直接掉進了隋朝曾經掉進去過的大坑……
這就……有點吧……蠢了。
【這一次,本來說好的三年輪換,卻不做數了。在鹹通六年,三年期滿,戍卒們想要迴到家鄉,但是時任徐泗觀察使的崔彥曾卻表示,要求他們再留三年;戍卒們認了,決定再忍三年。】
【可是到了鹹通九年,六年已經過去,戍卒們想要迴到家鄉,崔彥曾卻依舊不允許。】
這什麽見鬼的傳統,什麽見鬼的習慣和風俗?!
這個地方,竟然能有這種造反兵變的習慣???
他還真沒有見過有這種“光榮傳統”的軍隊!真的沒有!
即便是前麵的隋朝,那也沒有什麽軍隊有發動兵變的習慣,即便是最終給了楊廣重重一擊的驍果軍……那也不是什麽習慣於兵變政變的存在。
怎麽,他們大唐,竟然還能有這樣的存在?
雖然士卒們若是遇到了什麽確實難以忍耐下去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嚐試一下反抗——李世民也不是要讓士卒們就活活接受過分壓榨,直到死亡的人,他還是挺愛護自己手下的士兵的,但是吧,但是當遇到什麽問題的時候,不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而是很快就選擇兵變……
別的不說,後麵那一場那個銀刀軍他不了解,不知道這支軍隊在武寧軍這個群體中到底扮演了什麽角色,有著什麽地位;
但是前麵的那一場兵變——他還是能夠看得很明白的。
就是那個節度使不得人心,不體恤士卒,或許還壓榨了士卒,克扣了軍餉,還可能幹了一些其他不能為士卒們接受和容忍的事情。
然後,這些士卒們就決定發動兵變了——?
這個時候,不應該是嚐試一下能不能使用一些正規渠道換掉這個節度使,或者通過其他方式來節製一下節度使的權力嗎?
直接就選擇兵變幹掉節度使了???
這速度是不是有那麽一點快,流程是不是有那麽一點不太對?
很難說李世民在剛剛看到一個節度使被自己麾下的士卒兵變趕走的情況的時候,到底有著怎樣複雜的心情。
最終,他隻是對長孫皇後道:“觀音婢,朕原本以為,那些藩鎮節度使就是朝廷無可奈何的家夥,也是沒有什麽辦法能夠撼動他們地位的——除非擊敗他們……”
但是現在看來吧……
節度使和藩鎮割據問題,朝廷到底有沒有什麽非戰爭方式來解決,暫且不好說;但是節度使本身,也不是什麽高枕無憂,安安穩穩,絕無問題的啊!
即便朝廷對他們束手無策,即便其他節度使和他們互相都有默契,即便他們確實掌握了一地的大權,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皇帝……但是他們依舊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那就是軍隊。
如果軍隊真的不願意再接受他們的管理,不願意認可這個節度使……
那時,這個節度使也就是走到盡頭了。
而軍隊可能會不認自己的首領嗎?作為地方軍隊,而不是朝廷軍隊;作為已經隻認節度使而不認皇帝的軍隊?
武寧軍的例子告訴李世民,這是很有可能的。
雖然不一定軍隊兵變想要趕走節度使的事情會是什麽常見之事,但至少還是有這種可能性存在——軍隊不歡迎如今的節度使。
武寧軍能夠不喜歡這個節度使所以要趕走對方,那麽其他軍隊同樣可能。
哈!這是什麽總有天敵的情況?
朝廷忌憚這些節度使手中的大軍,而節度使本身卻也並不是就一定能夠掌握手中的大軍的。
話說,武寧軍有這種“兵變”的“光榮傳統”,那麽,會不會有這麽一支軍隊,就有一個“不認節度使”或者“喜歡更換節度使”,或者是“容易想要換節度使”的額“光榮傳統”呢?
-
劉秀確實升起了不少興趣。
“前麵專門講了一下唐軍的戍守輪換情況,三年一換,三年就可以迴到家鄉……”他自語道,“後麵就講到這個戍卒會因為難以忍受的情況而選擇兵變……”
劉秀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兵變,或者說起義爆發的原因:“難道是唐朝朝廷不讓這些士卒返迴家鄉,把他們強行留在了桂林地區?”
他覺得,這應該就是原因。
畢竟,這種兵變原因又不是沒有先例——就在不久前的隋朝末年,不就發生過一次嗎?
從關中地區選拔出來的驍果軍,在跟著楊廣長途跋涉到了江都之後,由於長期不得歸家,見不到家鄉親人,於是最終就打算叛變,然後在叛變的同時順手幹掉了楊廣。
這不就是活生生的並且影響非常廣大的例子嗎!
想到這裏,劉秀不由得笑出了聲。
這怎麽說?
前車之鑒並不遠,而且唐朝還是這個前車之鑒的獲益者——楊廣一死,李淵就順理成章地來了一場禪位,走完了流程,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唐朝,不然的話他或許還得再等等才行;
可是現在,唐朝自己居然也要步上這個前車之鑒了麽?
一般來說,劉秀覺得,即便是掉進了前人曾經掉進去過的大坑,那麽怎麽著也得隔上一個朝代吧——比如,唐朝掉進南北朝時期的坑,他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直接掉進了隋朝曾經掉進去過的大坑……
這就……有點吧……蠢了。
【這一次,本來說好的三年輪換,卻不做數了。在鹹通六年,三年期滿,戍卒們想要迴到家鄉,但是時任徐泗觀察使的崔彥曾卻表示,要求他們再留三年;戍卒們認了,決定再忍三年。】
【可是到了鹹通九年,六年已經過去,戍卒們想要迴到家鄉,崔彥曾卻依舊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