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返鄉之難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什麽不允許他們迴鄉?”百姓們紛紛大受震撼。
家鄉啊……這對所有人都極為重要。
迴到家鄉,完全是每一個遠離家鄉、離開家鄉的人共有的心願——如果能夠自己達成,那就一定是要想盡辦法地達成這個目標;如果自己達不成這個目標,那就是找尋各種幫助來達成這個目標。
如果真的一輩子都再也做不到這件事情了……那家鄉就會成為畢生的渴望,成為畢生的思念,成為到死也一定在念念不忘的東西。
換言之,很多時候,如果死了也不能迴到家鄉的話……那很多人,可當真是死也不能瞑目的。
畢竟,落葉歸根,人死了,自然也應該要迴到家鄉,死在自己的家鄉之中,然後埋到家鄉的祖墳之中,和自己的祖祖輩輩在一起。
百姓們大多時候,都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鄉的,一輩子,都在這個地方過活。
不僅是因為對外界的無知和懼怕——這當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理由,在正常情況下,普通百姓對於外界的了解可以等同於無,外麵是什麽樣的,外麵有什麽東西,外麵有什麽人,外麵有什麽威脅,外麵有什麽好的壞的,外麵有什麽可怕的地方……
他們都一無所知。
也因此,他們也並不敢離開家鄉,貿貿然前去外界。
通訊不便,交通不變,萬一,這一離開家鄉,要是萬事順遂也就罷了;可要是真的出了什麽問題,發什麽了什麽大事……家裏人就是連一星半點消息都收不到!
而本人,也根本不可能從家中獲取到半點幫助,即便有什麽冤屈想要爆出來,他也無法聯係上自己的家人——而外人,誰又會沒事兒摻和什麽渾水,記著你的事情,為你申冤報仇呢?
所以,要是死在家鄉,在家鄉遇到什麽事情也就罷了;至少至少,還有些認識的人,還能稍微幫助一下,還能撈一撈你;再不濟,還能為你收屍安葬。
但是死在外麵……那是沒人知道你死在了哪裏,連屍體都無人安葬,好一點,運氣好,說不定還能入土為安;但要是運氣差一點,那真就是曝屍荒野了。
但上述原因,確實隻能算是一部分——雖然可以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而除此之外,對家鄉的思念,同樣是許多人不願意離開家鄉的關鍵因素。
一旦離開家鄉,要是這輩子都不能迴來了,可怎麽辦?
而戍卒們……他們是不得不離開家鄉。
因為朝廷的命令,因為上級的命令,他們必須要離開家鄉,前往他鄉——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這不代表這些戍卒們就不會思念家鄉,不會想要迴到家鄉了。
可這姓崔的,竟然不讓這些好兒郎們迴到他們自己的家鄉?!
【這事兒就大發了啊。】
【要知道,迴鄉這種事情對古人的重要性,不論是從思想觀念——落葉歸根、宗族等等,還是從情感方麵——對家人朋友的思念、對故鄉的思念,再或者從經濟方麵——在家鄉更符合經濟條件……都非常重要。】
【當年就有因為不能歸鄉而發生的兵變,大名鼎鼎,直接把隋朝末年的亂世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而現在,這八百戍卒同樣思念家鄉,心中非常焦慮。】
【況且,他們並不是沒有忍耐、不能忍耐,在理論上應當的三年戍守期限到了之後,他們還聽從了命令接著又戍守了三年。】
【可這個時候,崔彥曾卻不願意讓他們迴到家鄉。】
【戍卒們其實也並沒有一開始就直接暴動,他們先選擇屢次想崔彥曾提出請求,要求履行約定,放他們迴到家鄉,可每一次提出要求卻都被否決。】
【崔彥曾還提出了一個看起來非常有理的原因:軍餉空虛,要是放你們迴到家鄉的話,還需要給你們相應的軍費,可現在給不出來啊!所以——你們,還是在這裏再戍守一年吧。】
【戍卒們漸漸忍不下去了。】
【畢竟,說好的三年,結果三年又三年;到頭來還想要讓他們再來一年——一年之後呢?會不會是再來一年?】
【崔彥曾的信用在他們這裏已經完全破產了。】
【此外,崔彥曾本人也非常不得軍心——不隻是因為強行讓他們又戍守了三年,此時還不願意讓他們迴鄉的事情;還因為崔彥曾本人在治軍方麵過於嚴苛,根本得不到戍卒們的認可;同時,崔彥曾的親信都押牙尹戡、教練使杜璋、兵馬使徐行儉,又非常殘暴貪婪。】
【換言之,崔彥曾不僅信用破產,他和他的親信的行為也從沒有得到過這些戍卒們的認可。】
【這個時候,戍卒們忍不下去了。】
【而直接導火索,就是崔彥曾給出的那個冠冕堂皇的沒有軍餉的理由。】
【擔任都虞候的許佶、擔任軍校的趙可立、張行實、姚周等人秘密發動兵變,首先發難,殺了監視他們的軍官、都將王仲甫,隨後推舉時任糧料判官、頗有聲望的龐勳為主,自行劫了兵庫,取出了兵甲,大家自己想著北麵家鄉徐州的方向前去,沿途的州縣都毫無還手阻擋之力。】
【至於說崔彥曾的理由到底是真是假……崔彥曾本人是聽從了部將尹戡與徐行儉的話,說軍餉不足的。順帶一提,崔彥曾這個時候其實也同時是武寧軍節度使。】
家鄉啊……這對所有人都極為重要。
迴到家鄉,完全是每一個遠離家鄉、離開家鄉的人共有的心願——如果能夠自己達成,那就一定是要想盡辦法地達成這個目標;如果自己達不成這個目標,那就是找尋各種幫助來達成這個目標。
如果真的一輩子都再也做不到這件事情了……那家鄉就會成為畢生的渴望,成為畢生的思念,成為到死也一定在念念不忘的東西。
換言之,很多時候,如果死了也不能迴到家鄉的話……那很多人,可當真是死也不能瞑目的。
畢竟,落葉歸根,人死了,自然也應該要迴到家鄉,死在自己的家鄉之中,然後埋到家鄉的祖墳之中,和自己的祖祖輩輩在一起。
百姓們大多時候,都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鄉的,一輩子,都在這個地方過活。
不僅是因為對外界的無知和懼怕——這當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理由,在正常情況下,普通百姓對於外界的了解可以等同於無,外麵是什麽樣的,外麵有什麽東西,外麵有什麽人,外麵有什麽威脅,外麵有什麽好的壞的,外麵有什麽可怕的地方……
他們都一無所知。
也因此,他們也並不敢離開家鄉,貿貿然前去外界。
通訊不便,交通不變,萬一,這一離開家鄉,要是萬事順遂也就罷了;可要是真的出了什麽問題,發什麽了什麽大事……家裏人就是連一星半點消息都收不到!
而本人,也根本不可能從家中獲取到半點幫助,即便有什麽冤屈想要爆出來,他也無法聯係上自己的家人——而外人,誰又會沒事兒摻和什麽渾水,記著你的事情,為你申冤報仇呢?
所以,要是死在家鄉,在家鄉遇到什麽事情也就罷了;至少至少,還有些認識的人,還能稍微幫助一下,還能撈一撈你;再不濟,還能為你收屍安葬。
但是死在外麵……那是沒人知道你死在了哪裏,連屍體都無人安葬,好一點,運氣好,說不定還能入土為安;但要是運氣差一點,那真就是曝屍荒野了。
但上述原因,確實隻能算是一部分——雖然可以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而除此之外,對家鄉的思念,同樣是許多人不願意離開家鄉的關鍵因素。
一旦離開家鄉,要是這輩子都不能迴來了,可怎麽辦?
而戍卒們……他們是不得不離開家鄉。
因為朝廷的命令,因為上級的命令,他們必須要離開家鄉,前往他鄉——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這不代表這些戍卒們就不會思念家鄉,不會想要迴到家鄉了。
可這姓崔的,竟然不讓這些好兒郎們迴到他們自己的家鄉?!
【這事兒就大發了啊。】
【要知道,迴鄉這種事情對古人的重要性,不論是從思想觀念——落葉歸根、宗族等等,還是從情感方麵——對家人朋友的思念、對故鄉的思念,再或者從經濟方麵——在家鄉更符合經濟條件……都非常重要。】
【當年就有因為不能歸鄉而發生的兵變,大名鼎鼎,直接把隋朝末年的亂世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而現在,這八百戍卒同樣思念家鄉,心中非常焦慮。】
【況且,他們並不是沒有忍耐、不能忍耐,在理論上應當的三年戍守期限到了之後,他們還聽從了命令接著又戍守了三年。】
【可這個時候,崔彥曾卻不願意讓他們迴到家鄉。】
【戍卒們其實也並沒有一開始就直接暴動,他們先選擇屢次想崔彥曾提出請求,要求履行約定,放他們迴到家鄉,可每一次提出要求卻都被否決。】
【崔彥曾還提出了一個看起來非常有理的原因:軍餉空虛,要是放你們迴到家鄉的話,還需要給你們相應的軍費,可現在給不出來啊!所以——你們,還是在這裏再戍守一年吧。】
【戍卒們漸漸忍不下去了。】
【畢竟,說好的三年,結果三年又三年;到頭來還想要讓他們再來一年——一年之後呢?會不會是再來一年?】
【崔彥曾的信用在他們這裏已經完全破產了。】
【此外,崔彥曾本人也非常不得軍心——不隻是因為強行讓他們又戍守了三年,此時還不願意讓他們迴鄉的事情;還因為崔彥曾本人在治軍方麵過於嚴苛,根本得不到戍卒們的認可;同時,崔彥曾的親信都押牙尹戡、教練使杜璋、兵馬使徐行儉,又非常殘暴貪婪。】
【換言之,崔彥曾不僅信用破產,他和他的親信的行為也從沒有得到過這些戍卒們的認可。】
【這個時候,戍卒們忍不下去了。】
【而直接導火索,就是崔彥曾給出的那個冠冕堂皇的沒有軍餉的理由。】
【擔任都虞候的許佶、擔任軍校的趙可立、張行實、姚周等人秘密發動兵變,首先發難,殺了監視他們的軍官、都將王仲甫,隨後推舉時任糧料判官、頗有聲望的龐勳為主,自行劫了兵庫,取出了兵甲,大家自己想著北麵家鄉徐州的方向前去,沿途的州縣都毫無還手阻擋之力。】
【至於說崔彥曾的理由到底是真是假……崔彥曾本人是聽從了部將尹戡與徐行儉的話,說軍餉不足的。順帶一提,崔彥曾這個時候其實也同時是武寧軍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