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唐末·開端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種情況,百姓們自己其實也有些體會。
不少人都發現,自己之前貌似很是渾渾噩噩的——和現在相比起來。
其實原本不少人也並不覺得自己先前的日子有什麽問題,更不覺得之前的自己有什麽問題,不就是過日子嗎?不就是日複一日地勞作,然後期盼著能夠積攢下來些許錢財嗎?
沒什麽問題。
但是到了如今,再往迴看自己過往的情況,卻當真覺得,自己之前是有些渾渾噩噩、頭腦不清。
怎麽就遇到什麽事兒也不知道想一想,不知道說一說呢?
怎麽就非得隻能從一個方向一直想所有的事情,不知道多想幾個方麵,簡直就是往死裏鑽牛角尖呢?
怎麽遇見個大坑,卻偏偏都認不出來,還傻愣愣的直往裏跳呢?
怎麽遇到了什麽好機會,卻也認不出來,還直接把這好機會給錯過呢?
怎麽本來就應該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自己卻不知道爭取,就那麽平白拱手於人呢?
……
越想,不少人越覺得過往的自己實在是又蠢又可憐。
怎麽就那麽傻呢?!
竟然連動一動腦子都不會!
很多事情,動一動腦子,可能就能有一個不同的結局——可他們過往的時候偏偏不知道怎麽動腦子,最終就是迎來一個並不讓人高興的結果。
.也正因為想明白了這一點,這段時間,總有人痛哭流涕,或是喊爹,或是喊娘,或是喊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是喊妻子丈夫,或是喊兒女孫輩,再或者喊著其他親戚朋友的名字……
這聲音,讓周圍人聽著就覺得悲痛,不免跟著歎息幾聲,或者也跟著一同流淚——這年頭,沒遇到過點麻煩事兒的人家還是少數,就是真遇上什麽親朋遭難的人家,也有不少。
大家都不是什麽能夠毫無麻煩、毫無憂慮、一帆風順過日子的人家。
聽著別人的慟哭,總能勾起自己的傷心事。
也因此,很多人在發覺自己頭腦變得清明不少之後,在麵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在麵對官府和朝廷的新政令的時候,總會越發謹慎,想的也越發多了起來。
——雖然官府朝廷的事情他們或許不能改變,但至少想明白之後,可以給自己家找到一些萬一之後的補救辦法啊。
至於說官府麵對他們這種情況的態度……那自然也是有人有所察覺的,而且有些人也能通過七拐八拐的在官府裏麵當差的親戚了解一些。
但是那又如何?他們總不能為了讓官府省事兒,就坑了自己吧?
-
這些,還是普通百姓們。
是生活在大體平穩的環境中的百姓們。
至於說那些已經生逢亂世、運氣不太好的百姓們,他們受到的影響在外的表現就更加明顯了。
比如,敢於加入各種起義軍的人數猛增——至少是要比其他時候的人要多上許多。
原本是否加入起義軍,一個重要的製約因素,是眾人對於起義軍的不了解、對於朝廷的不了解、對於起義軍起義後將會麵臨的境況的不了解;還有一點,就是普通百姓本能的,對於“朝廷”和“對抗朝廷”的畏懼心理。
但是現在,種種起義故事,讓他們學會太多,也知道太多了。
對於起義軍究竟是什麽樣子,起義之後又會麵對什麽情況,大家都有了參考:不就是像漢末東晉隋末的這些情況嗎?
運氣好一點的話,那說不定朝廷還沒什麽反應,大家可以隨便發展;運氣一般的話,那就是和朝廷交戰唄,也就是那樣。
至於說朝廷有多重視這個起義軍,那也要看這個起義軍的規模、天下起義的浪潮了——就像是隋末,除了被人重點盯著的那三大農民起義軍,在其他各個地方,不還有許許多多的小股勢力麽?
至於說起義軍內部又是什麽情況……那也就是普通人,普通事,該有的都有。
可能會有一個好的首領,體恤士卒,愛護士卒,自己吃肉其他人都能喝湯;可能遇到一個不那麽好的首領,但是大家也不是沒有應對的方法;可能會發生內部的權力鬥爭,但是他們也不一定能夠混上什麽小領袖的層次……
反正,起義軍已經不再是那種全然模糊、完全依靠口耳相傳的恐怖故事所形成的形象了。
而對於另一個問題……
可以說,目前,至少一部分百姓心中已經不再那麽畏懼“對抗朝廷”這件事了。
當然,不那麽畏懼不等於完全不畏懼——沒事兒大家還是並不太願意、也不是很敢對抗朝廷的,這完全劃不來。
但是如果真的開始發現沒有什麽別的出路的時候,那許多百姓心中的心理負擔和心理枷鎖就已經比過往小了許多。
也就是對抗朝廷嘛,最多就是一死,難道還能有什麽別的值得畏懼的地方嗎?
沒有了啊。
而百姓們這樣的心態和反應,無疑讓這些正處於風雨飄搖時期的朝廷越發頭疼起來——本來就已經很麻煩了,但是這些愚民也不知道是發了什麽瘋,受了什麽刺激,突然就一個個更不聽話了!
本來,糊弄糊弄,這些愚民也就老老實實地待著了,不會、也不敢去摻和什麽造反之事,也算是沒有給朝廷製造更多的麻煩。
而這些反賊,朝廷應付起來已經頗為吃力,甚至有些落入下風的跡象,皇帝和朝堂大臣們早就頭疼不已……
可現在,怎麽那些原本不敢摻和的百姓都又給攪進去了?!
這是,這是——氣數將盡了嗎?
……
這一次,眾人等了半個月的時間。
這天傍晚,畫麵又一次亮了起來。
不少人都發現,自己之前貌似很是渾渾噩噩的——和現在相比起來。
其實原本不少人也並不覺得自己先前的日子有什麽問題,更不覺得之前的自己有什麽問題,不就是過日子嗎?不就是日複一日地勞作,然後期盼著能夠積攢下來些許錢財嗎?
沒什麽問題。
但是到了如今,再往迴看自己過往的情況,卻當真覺得,自己之前是有些渾渾噩噩、頭腦不清。
怎麽就遇到什麽事兒也不知道想一想,不知道說一說呢?
怎麽就非得隻能從一個方向一直想所有的事情,不知道多想幾個方麵,簡直就是往死裏鑽牛角尖呢?
怎麽遇見個大坑,卻偏偏都認不出來,還傻愣愣的直往裏跳呢?
怎麽遇到了什麽好機會,卻也認不出來,還直接把這好機會給錯過呢?
怎麽本來就應該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自己卻不知道爭取,就那麽平白拱手於人呢?
……
越想,不少人越覺得過往的自己實在是又蠢又可憐。
怎麽就那麽傻呢?!
竟然連動一動腦子都不會!
很多事情,動一動腦子,可能就能有一個不同的結局——可他們過往的時候偏偏不知道怎麽動腦子,最終就是迎來一個並不讓人高興的結果。
.也正因為想明白了這一點,這段時間,總有人痛哭流涕,或是喊爹,或是喊娘,或是喊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是喊妻子丈夫,或是喊兒女孫輩,再或者喊著其他親戚朋友的名字……
這聲音,讓周圍人聽著就覺得悲痛,不免跟著歎息幾聲,或者也跟著一同流淚——這年頭,沒遇到過點麻煩事兒的人家還是少數,就是真遇上什麽親朋遭難的人家,也有不少。
大家都不是什麽能夠毫無麻煩、毫無憂慮、一帆風順過日子的人家。
聽著別人的慟哭,總能勾起自己的傷心事。
也因此,很多人在發覺自己頭腦變得清明不少之後,在麵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在麵對官府和朝廷的新政令的時候,總會越發謹慎,想的也越發多了起來。
——雖然官府朝廷的事情他們或許不能改變,但至少想明白之後,可以給自己家找到一些萬一之後的補救辦法啊。
至於說官府麵對他們這種情況的態度……那自然也是有人有所察覺的,而且有些人也能通過七拐八拐的在官府裏麵當差的親戚了解一些。
但是那又如何?他們總不能為了讓官府省事兒,就坑了自己吧?
-
這些,還是普通百姓們。
是生活在大體平穩的環境中的百姓們。
至於說那些已經生逢亂世、運氣不太好的百姓們,他們受到的影響在外的表現就更加明顯了。
比如,敢於加入各種起義軍的人數猛增——至少是要比其他時候的人要多上許多。
原本是否加入起義軍,一個重要的製約因素,是眾人對於起義軍的不了解、對於朝廷的不了解、對於起義軍起義後將會麵臨的境況的不了解;還有一點,就是普通百姓本能的,對於“朝廷”和“對抗朝廷”的畏懼心理。
但是現在,種種起義故事,讓他們學會太多,也知道太多了。
對於起義軍究竟是什麽樣子,起義之後又會麵對什麽情況,大家都有了參考:不就是像漢末東晉隋末的這些情況嗎?
運氣好一點的話,那說不定朝廷還沒什麽反應,大家可以隨便發展;運氣一般的話,那就是和朝廷交戰唄,也就是那樣。
至於說朝廷有多重視這個起義軍,那也要看這個起義軍的規模、天下起義的浪潮了——就像是隋末,除了被人重點盯著的那三大農民起義軍,在其他各個地方,不還有許許多多的小股勢力麽?
至於說起義軍內部又是什麽情況……那也就是普通人,普通事,該有的都有。
可能會有一個好的首領,體恤士卒,愛護士卒,自己吃肉其他人都能喝湯;可能遇到一個不那麽好的首領,但是大家也不是沒有應對的方法;可能會發生內部的權力鬥爭,但是他們也不一定能夠混上什麽小領袖的層次……
反正,起義軍已經不再是那種全然模糊、完全依靠口耳相傳的恐怖故事所形成的形象了。
而對於另一個問題……
可以說,目前,至少一部分百姓心中已經不再那麽畏懼“對抗朝廷”這件事了。
當然,不那麽畏懼不等於完全不畏懼——沒事兒大家還是並不太願意、也不是很敢對抗朝廷的,這完全劃不來。
但是如果真的開始發現沒有什麽別的出路的時候,那許多百姓心中的心理負擔和心理枷鎖就已經比過往小了許多。
也就是對抗朝廷嘛,最多就是一死,難道還能有什麽別的值得畏懼的地方嗎?
沒有了啊。
而百姓們這樣的心態和反應,無疑讓這些正處於風雨飄搖時期的朝廷越發頭疼起來——本來就已經很麻煩了,但是這些愚民也不知道是發了什麽瘋,受了什麽刺激,突然就一個個更不聽話了!
本來,糊弄糊弄,這些愚民也就老老實實地待著了,不會、也不敢去摻和什麽造反之事,也算是沒有給朝廷製造更多的麻煩。
而這些反賊,朝廷應付起來已經頗為吃力,甚至有些落入下風的跡象,皇帝和朝堂大臣們早就頭疼不已……
可現在,怎麽那些原本不敢摻和的百姓都又給攪進去了?!
這是,這是——氣數將盡了嗎?
……
這一次,眾人等了半個月的時間。
這天傍晚,畫麵又一次亮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