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隋末·後續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百姓們心態不同的,是許多王朝前期的皇帝們。
他們深感無力——對自己的子孫後代,對本朝的未來。
百姓們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田地的時候,他們就會直接揭竿而起,然後讓朝廷也活不下去。
這個道理,他們早就知道了,根本不需要這些評論來告訴他們好嗎!
早就知道了啊,而且還知道的一清二楚,並且對於這種席卷天下的浪潮所具有的恐怖力量,更是深有了解。
——他們或者本人就是開國一代,或者是二代,以及一部分的三代,前朝覆滅的硝煙還沒有完全散去,參與過那樣的征戰、浪潮、混亂的人也並沒有全部死亡,二代和一部分三代還曾經聽過親曆者講述當年的情景。
這讓他們怎麽可能不知道,一旦百姓大量暴動,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前朝的覆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放到本朝,即便因為本朝尚且處於盛世狀態,有能力將那樣的混亂和反叛壓製下去,可這種動蕩也勢必會損壞朝廷的威望、力量、潛力。
這對於朝廷而言,同樣沒有半分好處。
所以,他們怎麽可能不知道?
但問題是,他們知道沒有用啊。
除了秦朝和隋朝,剩下的前朝基本上都沒有什麽二世而亡的情況,而這些皇帝們也自信,自己的王朝不會是二世而亡的又一個例子——那麽,要麵對可能的起義浪潮的,就是他們的子孫後代。
但是,長於宮中,自小金尊玉貴、天之驕子、從未接觸過什麽真正的民生的皇室子孫,他們真的能夠意識到一旦將百姓逼到極限,會發生什麽事情嗎?
——紙上得來終覺淺。
史冊上、書籍上記載了再多,這些皇子皇孫們也都一一學習,可也終究不能和實際體驗相比。
皇子皇孫們通過讀書,知道了百姓反抗起來所擁有的力量和影響力,可他們沒有親眼見識過,那就總還是隔著一層;隻要隔著一層,他們就會容易心生僥幸,心生對百姓的瞧不起。
更不要說,“把百姓逼到極限”——日後的皇帝們,他們究竟知不知道這個“極限”是什麽?
他們知道嗎?
……開國初期的皇帝們,有不少其實都心知肚明,在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答案。
當然,也有一些是自覺自己的子孫後代不會有問題,並且自己這個開國皇帝所創立的製度完美無缺,百姓們隻會按部就班、安安分分地過日子,絕對不會出現什麽活不下去的情況;就算真的有什麽問題,也不會出現造反的情況,不會有造反的能力的。
-
這就是最後一個評論了,至此,天邊的畫麵和眼前的畫麵都紛紛暗了下去。
關於隋末的農民起義故事,以及相關的評論,都徹底結束了。
而這一次,期待下一次故事的人更多了,期待的心情也更為迫切——那可是據說幹掉了大量門閥士族的起義啊!
之前的起義,也有規模很大、震動天下的,比如那個黃巾軍,也比如這個隋朝末年的起義,但是確實沒有真的做到徹底解決大量的門閥士族。
所以,這個起義軍故事如何不讓人想要了解,抓心撓肝?
其中一部分百姓——特指在唐朝中後期的百姓——心情可以說是最迫切的,他們一方麵好奇是怎樣的起義能夠解決掉不少的門閥士族,一方麵,又急需知道這個起義從哪裏開始、蔓延影響了多少地方,從而評估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情況,考慮是否要采取應對的措施。
唐朝的皇帝們,對此的急切程度同樣很高。
唐朝初期的皇帝們,想要通過這個起義故事來了解到大唐存在的重要問題和隱患,提前了解,提前解決,也就省的在日後爆發出這樣恐怖的威力;
唐朝中期,或者說中後期的皇帝們,其實對唐朝的情況已經有那麽點擺爛了……發生大規模起義他們一點也不意外;但是如果影響如此劇烈,那還是很值得關注並提前解決的。
但是他們的提前解決,就不是解決大唐存在的隱患和問題了——不是他們完全不想解決,是他們在這方麵的能力已經不足,實在是做不到啊。
而唐朝之前,對於此事並不了解的皇帝們,也都抱著好奇、學習的心態紛紛期待了起來。
這一次,他們要等上多久?七天?十天?一月?
-
總之,就在等待的過程中,不少皇帝們都發現了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可能是由地方官員發現後層層上報,朝堂將大量信息匯總之後總結得出的;也可能是通過皇帝直屬的監察、特殊機構直接上報,皇帝本人經過分析匯總後得出的。
但,不管如何,隻要還是在正常運轉、皇帝本人以及重要朝臣還有些敏銳度的朝廷,都發現了同樣的一個問題:百姓好像不如以前好管了。
嗯。
其實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好管了,在某些方麵,百姓管理起來反而要容易了一些:
比如,在發布布告,或者推行什麽詔令、新的東西等等的時候,由於百姓識字率的提高,以及可能是這些故事以及民間的自發交流增長了眼界和見識,百姓們在接受起新政令新東西的時候速度要比原本快上許多。
若隻是如此的話,那當然是好事。
但是放在別的方麵,情況卻不大一樣了。
朝廷、官府出了什麽新的條例,做了什麽事情,發生了什麽事兒,這些百姓們原本是基本上不怎麽在乎的——除非是有關於自身利益的,比如增加賦稅之類;但現在,不管是關乎農耕的賦稅,還是無關的其他情況,這些百姓們就總會關注起來。
不隻是關注,他們還會議論,探討這種新情況為何出現、有什麽影響;並且,還要通過那個談天的功能和其他地方的百姓互通消息,然後再把雙方的不同之處、相同之處都拉出來一一議論分析一遍。
……這怎麽好管?這麽下來,朝廷和官府的有些事情又怎麽好推進?
官府說什麽話,那些百姓們都沒有以往的那種老老實實麻木聽從的樣子了,而是一個個心裏麵想的越來越多,不管什麽事情都要自己先想上一通。
這,對於官府而言,可不算好事——不管是那種想要以公謀私、壓榨百姓肥了自己的官員,還是想要做些事情、但是自覺又不可能完全和百姓一致的官員,亦或者是不功不過隻求安穩度日的官員……
沒有一個覺得情況是在向好發展的!
至於說朝中的官員,那同樣不覺得百姓們這麽主動積極是件大好事。
皇帝亦然。
不好管了,不好糊弄了,不好……怎麽可能是好事?!雖然皇帝並不希望百姓們真的活不下去,但是他也並不希望百姓們太過有想法——財產,所屬品,是不需要那麽有自己的想法的,否則,反而對主人不好。
他們深感無力——對自己的子孫後代,對本朝的未來。
百姓們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田地的時候,他們就會直接揭竿而起,然後讓朝廷也活不下去。
這個道理,他們早就知道了,根本不需要這些評論來告訴他們好嗎!
早就知道了啊,而且還知道的一清二楚,並且對於這種席卷天下的浪潮所具有的恐怖力量,更是深有了解。
——他們或者本人就是開國一代,或者是二代,以及一部分的三代,前朝覆滅的硝煙還沒有完全散去,參與過那樣的征戰、浪潮、混亂的人也並沒有全部死亡,二代和一部分三代還曾經聽過親曆者講述當年的情景。
這讓他們怎麽可能不知道,一旦百姓大量暴動,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前朝的覆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放到本朝,即便因為本朝尚且處於盛世狀態,有能力將那樣的混亂和反叛壓製下去,可這種動蕩也勢必會損壞朝廷的威望、力量、潛力。
這對於朝廷而言,同樣沒有半分好處。
所以,他們怎麽可能不知道?
但問題是,他們知道沒有用啊。
除了秦朝和隋朝,剩下的前朝基本上都沒有什麽二世而亡的情況,而這些皇帝們也自信,自己的王朝不會是二世而亡的又一個例子——那麽,要麵對可能的起義浪潮的,就是他們的子孫後代。
但是,長於宮中,自小金尊玉貴、天之驕子、從未接觸過什麽真正的民生的皇室子孫,他們真的能夠意識到一旦將百姓逼到極限,會發生什麽事情嗎?
——紙上得來終覺淺。
史冊上、書籍上記載了再多,這些皇子皇孫們也都一一學習,可也終究不能和實際體驗相比。
皇子皇孫們通過讀書,知道了百姓反抗起來所擁有的力量和影響力,可他們沒有親眼見識過,那就總還是隔著一層;隻要隔著一層,他們就會容易心生僥幸,心生對百姓的瞧不起。
更不要說,“把百姓逼到極限”——日後的皇帝們,他們究竟知不知道這個“極限”是什麽?
他們知道嗎?
……開國初期的皇帝們,有不少其實都心知肚明,在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答案。
當然,也有一些是自覺自己的子孫後代不會有問題,並且自己這個開國皇帝所創立的製度完美無缺,百姓們隻會按部就班、安安分分地過日子,絕對不會出現什麽活不下去的情況;就算真的有什麽問題,也不會出現造反的情況,不會有造反的能力的。
-
這就是最後一個評論了,至此,天邊的畫麵和眼前的畫麵都紛紛暗了下去。
關於隋末的農民起義故事,以及相關的評論,都徹底結束了。
而這一次,期待下一次故事的人更多了,期待的心情也更為迫切——那可是據說幹掉了大量門閥士族的起義啊!
之前的起義,也有規模很大、震動天下的,比如那個黃巾軍,也比如這個隋朝末年的起義,但是確實沒有真的做到徹底解決大量的門閥士族。
所以,這個起義軍故事如何不讓人想要了解,抓心撓肝?
其中一部分百姓——特指在唐朝中後期的百姓——心情可以說是最迫切的,他們一方麵好奇是怎樣的起義能夠解決掉不少的門閥士族,一方麵,又急需知道這個起義從哪裏開始、蔓延影響了多少地方,從而評估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情況,考慮是否要采取應對的措施。
唐朝的皇帝們,對此的急切程度同樣很高。
唐朝初期的皇帝們,想要通過這個起義故事來了解到大唐存在的重要問題和隱患,提前了解,提前解決,也就省的在日後爆發出這樣恐怖的威力;
唐朝中期,或者說中後期的皇帝們,其實對唐朝的情況已經有那麽點擺爛了……發生大規模起義他們一點也不意外;但是如果影響如此劇烈,那還是很值得關注並提前解決的。
但是他們的提前解決,就不是解決大唐存在的隱患和問題了——不是他們完全不想解決,是他們在這方麵的能力已經不足,實在是做不到啊。
而唐朝之前,對於此事並不了解的皇帝們,也都抱著好奇、學習的心態紛紛期待了起來。
這一次,他們要等上多久?七天?十天?一月?
-
總之,就在等待的過程中,不少皇帝們都發現了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可能是由地方官員發現後層層上報,朝堂將大量信息匯總之後總結得出的;也可能是通過皇帝直屬的監察、特殊機構直接上報,皇帝本人經過分析匯總後得出的。
但,不管如何,隻要還是在正常運轉、皇帝本人以及重要朝臣還有些敏銳度的朝廷,都發現了同樣的一個問題:百姓好像不如以前好管了。
嗯。
其實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好管了,在某些方麵,百姓管理起來反而要容易了一些:
比如,在發布布告,或者推行什麽詔令、新的東西等等的時候,由於百姓識字率的提高,以及可能是這些故事以及民間的自發交流增長了眼界和見識,百姓們在接受起新政令新東西的時候速度要比原本快上許多。
若隻是如此的話,那當然是好事。
但是放在別的方麵,情況卻不大一樣了。
朝廷、官府出了什麽新的條例,做了什麽事情,發生了什麽事兒,這些百姓們原本是基本上不怎麽在乎的——除非是有關於自身利益的,比如增加賦稅之類;但現在,不管是關乎農耕的賦稅,還是無關的其他情況,這些百姓們就總會關注起來。
不隻是關注,他們還會議論,探討這種新情況為何出現、有什麽影響;並且,還要通過那個談天的功能和其他地方的百姓互通消息,然後再把雙方的不同之處、相同之處都拉出來一一議論分析一遍。
……這怎麽好管?這麽下來,朝廷和官府的有些事情又怎麽好推進?
官府說什麽話,那些百姓們都沒有以往的那種老老實實麻木聽從的樣子了,而是一個個心裏麵想的越來越多,不管什麽事情都要自己先想上一通。
這,對於官府而言,可不算好事——不管是那種想要以公謀私、壓榨百姓肥了自己的官員,還是想要做些事情、但是自覺又不可能完全和百姓一致的官員,亦或者是不功不過隻求安穩度日的官員……
沒有一個覺得情況是在向好發展的!
至於說朝中的官員,那同樣不覺得百姓們這麽主動積極是件大好事。
皇帝亦然。
不好管了,不好糊弄了,不好……怎麽可能是好事?!雖然皇帝並不希望百姓們真的活不下去,但是他也並不希望百姓們太過有想法——財產,所屬品,是不需要那麽有自己的想法的,否則,反而對主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