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終局評判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邦也忍不住一拍大腿。
竇建德聽了那些將領們的胡話,這就很讓人為之歎息了——好歹也是一個到了這般地步的勢力首領,怎麽就不能有一點自己的堅持?
就不能有一點自己對局勢的準確分析?
不能有一點自己對軍中將領們的了解和掌握?
首先是對局勢的判斷和分析。當下,竇建德軍與王世充軍嚐試裏應外合,可竇建德的大軍卻依舊被拒在虎牢關之外,長時間不得寸進,甚至已經嚴重到了影響巨軍中士氣的地步——士卒和將領們甚至已經想著要迴洺州去了。
這樣的軍心動搖,充分證明,前線的情況絕對不夠樂觀。
雖然這上麵沒有直接描述竇建德軍與唐軍的交戰情況,可既然士卒和將領已經成了這個樣子,這難道還不能證明前線的戰況如何嗎?
而既然能夠打成這個樣子,很顯然,竇建德軍的失利和敗績絕不是單單的什麽沒有上下一心、將領們之前沒有求戰求勝之心、士卒們並不願意戰鬥……這類士氣軍心方麵的問題。
竇建德大軍的硬實力方麵,以及作戰計劃方麵,必定有著不小的問題。
——所以,竇建德又是怎麽能夠在這些將領們紛紛表示要繼續作戰的情況下,覺得自己就一定能夠獲勝了呢?
他之前總是不能繼續推進、屢屢失利,本就不是,至少不隻是因為這個問題啊!
就算這些將領們不是因為收了王世充的賄賂,所以才在竇建德麵前勸說他不要撤兵走新計劃,而是真的想要繼續進攻,求戰求勝……那也不能就直接認為,竇建德方麵就能夠獲勝,。
更不要說,這些將領們又不是真的想要拚死作戰,他們隻是為了王世充的好處而已。
而這就是第二個問題了。
竇建德,作為如今三方勢力之一的統帥,且已經稱王建號,威名赫赫,經驗豐富,他怎麽就沒有對自己手下將領們的足夠了解?
如今這些能夠在竇建德麵前勸說來勸說去,一直抵製淩敬的計策、宣稱不能信任淩敬的人,至少都是些高級將領,即,能夠在竇建德麵前說得上話的人。
雖然軍中將領有許多,但是這一層麵的將領總是不多的,而且也都多多少少有些資曆。
既然如此,竇建德怎麽能夠對這些人的性格稟賦沒有了解?
這些將領,平日裏都是些什麽性格,在戰場上是什麽性格、是什麽打仗風格,為人處世、對強敵的時候又是什麽反應和習慣……竇建德應該是都有所了解的。
作為一個首領,而且是積年的首領,還是一手拉起來這支隊伍的首領——手底下的高層是個什麽樣子,不可能毫無了解和判斷。
所以,這些將領們,前段日子,還整日裏想著要迴到洺州,不想要在這裏繼續打下去;淩敬剛剛提出計策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反對……
而突然,都有誌一同、眾口一詞地說要繼續留在這裏打仗,與唐軍作戰、支援王世充,並表示不能相信淩敬的計策……
竇建德不說別的吧,他竟然沒有感覺到其中好像有什麽不對勁的嗎?
就算他因為“三人成虎”這種因素更願意傾向於支持者眾多的一方意見,但是他起碼也得意識到這裏麵發生了什麽他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啊!
而既然發生了什麽他不知道的、讓將領們改變想法、一百八十度大掉頭的事情,那他就應該去查探不是嗎?
——等到他查探清楚了,事實擺在眼前之後,他自然也就能夠做出最合適最正確的選擇了。
怎麽他竟然就這麽直愣愣地信了,然後還在淩敬據理力爭的時候,直接反駁了迴去?
這人……
劉邦迴想起自己打天下的時候——不,不隻是打天下的時候,還有如今治理天下的時候,也是對這些老夥計們的性格情況深有了解。
沒事兒也就罷了,當發生什麽事情,他們態度有些變化或者問題的時候,自己總是能察覺一二的。
察覺之後,自然要搞明白,再做決定。
竇建德總不能這都做不到吧?還是說,他還當真,對自己的手下們不夠了解?!
“或許,竇建德是心懷僥幸,覺得自己的部下們不可能有什麽壞心思呢?”張良在一旁,提出了一個可能。
劉邦無言,想翻一下白眼但最終到底沒翻。
如果真的是張良說的這樣,竇建德不是對自己的部下不夠了解,也不是沒有察覺出來好像有什麽不對的地方,但是——他心懷僥幸,他自欺欺人,他覺得應該不會這樣……於是選擇了相信這些人……
那他還真的是沒救了!
這一次不栽,也遲早要栽!
這種性格,如何能夠坐穩天下?
就是不知道,竇建德這一次,到底會栽得有多狠了。是尚有餘力,逃迴洺州,嚐試積攢實力重振旗鼓;還是元氣大傷,逃不了多遠;亦或者是在洛陽一帶就被徹底終結……
劉邦最終笑了:“乃翁看啊,這秦王李世民,若不是李淵選擇的繼承人,那日後唐朝也必將有一戰。”
反正竇建德這樣了,王世充估計也要完蛋;而作為率兵攻打王世充、且一並應對竇建德的統帥,秦王李世民身上的功勞自然是越發多起來。
如果後續沒有其他變故,秦王身上的功勞不被影響,那他若說是繼承人當然是好,無可爭議、無人能夠動搖其地位;但如果李淵選立他人……
唐朝。
哦,之前還有隋朝,那也是一個楊堅的死亡疑雲——這種習慣若是繼承下來,整個唐朝……
說不得,就要和東漢的那一堆幼帝太後外戚權臣變成一樣的狀態了。
-
“說話不算話?這能算是說話不算話嗎?”趙匡胤搖頭。
即便是在史書上看到過這個內容,此時再看到,他也忍不住又一次搖頭。
想要統一天下,登上大位,確實得愛惜名聲,不能留下什麽太大的汙點,比如做了承諾卻不遵守——君子一諾千金,天子金口玉言,自然是不能做這種不守承諾之事,更不能讓自己留下這麽個名聲。
但是,竇建德這種情況,能算是說話不算話嗎?
要趙匡胤說,當然不能啊。
如果按照淩敬的計策行事,那就是竇建德另辟蹊徑,通過擴張自己的勢力,給唐朝以強力壓迫,逼迫唐朝不得不撤兵迴援,如此一來,王世充與竇建德約定的事情,竇建德也就做到了;
如果按照其妻曹氏的計劃,那也是圍魏救趙,包圍魏國來解救趙國,最終趙國也被解救了啊!怎麽能算是說話不算話?
竇建德——如果他這不是隨便找了個理由敷衍自己的妻子,那就是他腦子不太清醒。
以及,雖然確實軍事方麵,不是女人該談論的東西,可是他妻子算是普通女人嗎?跟著他從一無所有到如今的地位,她也不至於是什麽困於後宅毫無見識的尋常婦人;更不要說,她的建議也不是沒有道理。
竇建德啊,確實是那句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竇建德聽了那些將領們的胡話,這就很讓人為之歎息了——好歹也是一個到了這般地步的勢力首領,怎麽就不能有一點自己的堅持?
就不能有一點自己對局勢的準確分析?
不能有一點自己對軍中將領們的了解和掌握?
首先是對局勢的判斷和分析。當下,竇建德軍與王世充軍嚐試裏應外合,可竇建德的大軍卻依舊被拒在虎牢關之外,長時間不得寸進,甚至已經嚴重到了影響巨軍中士氣的地步——士卒和將領們甚至已經想著要迴洺州去了。
這樣的軍心動搖,充分證明,前線的情況絕對不夠樂觀。
雖然這上麵沒有直接描述竇建德軍與唐軍的交戰情況,可既然士卒和將領已經成了這個樣子,這難道還不能證明前線的戰況如何嗎?
而既然能夠打成這個樣子,很顯然,竇建德軍的失利和敗績絕不是單單的什麽沒有上下一心、將領們之前沒有求戰求勝之心、士卒們並不願意戰鬥……這類士氣軍心方麵的問題。
竇建德大軍的硬實力方麵,以及作戰計劃方麵,必定有著不小的問題。
——所以,竇建德又是怎麽能夠在這些將領們紛紛表示要繼續作戰的情況下,覺得自己就一定能夠獲勝了呢?
他之前總是不能繼續推進、屢屢失利,本就不是,至少不隻是因為這個問題啊!
就算這些將領們不是因為收了王世充的賄賂,所以才在竇建德麵前勸說他不要撤兵走新計劃,而是真的想要繼續進攻,求戰求勝……那也不能就直接認為,竇建德方麵就能夠獲勝,。
更不要說,這些將領們又不是真的想要拚死作戰,他們隻是為了王世充的好處而已。
而這就是第二個問題了。
竇建德,作為如今三方勢力之一的統帥,且已經稱王建號,威名赫赫,經驗豐富,他怎麽就沒有對自己手下將領們的足夠了解?
如今這些能夠在竇建德麵前勸說來勸說去,一直抵製淩敬的計策、宣稱不能信任淩敬的人,至少都是些高級將領,即,能夠在竇建德麵前說得上話的人。
雖然軍中將領有許多,但是這一層麵的將領總是不多的,而且也都多多少少有些資曆。
既然如此,竇建德怎麽能夠對這些人的性格稟賦沒有了解?
這些將領,平日裏都是些什麽性格,在戰場上是什麽性格、是什麽打仗風格,為人處世、對強敵的時候又是什麽反應和習慣……竇建德應該是都有所了解的。
作為一個首領,而且是積年的首領,還是一手拉起來這支隊伍的首領——手底下的高層是個什麽樣子,不可能毫無了解和判斷。
所以,這些將領們,前段日子,還整日裏想著要迴到洺州,不想要在這裏繼續打下去;淩敬剛剛提出計策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反對……
而突然,都有誌一同、眾口一詞地說要繼續留在這裏打仗,與唐軍作戰、支援王世充,並表示不能相信淩敬的計策……
竇建德不說別的吧,他竟然沒有感覺到其中好像有什麽不對勁的嗎?
就算他因為“三人成虎”這種因素更願意傾向於支持者眾多的一方意見,但是他起碼也得意識到這裏麵發生了什麽他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啊!
而既然發生了什麽他不知道的、讓將領們改變想法、一百八十度大掉頭的事情,那他就應該去查探不是嗎?
——等到他查探清楚了,事實擺在眼前之後,他自然也就能夠做出最合適最正確的選擇了。
怎麽他竟然就這麽直愣愣地信了,然後還在淩敬據理力爭的時候,直接反駁了迴去?
這人……
劉邦迴想起自己打天下的時候——不,不隻是打天下的時候,還有如今治理天下的時候,也是對這些老夥計們的性格情況深有了解。
沒事兒也就罷了,當發生什麽事情,他們態度有些變化或者問題的時候,自己總是能察覺一二的。
察覺之後,自然要搞明白,再做決定。
竇建德總不能這都做不到吧?還是說,他還當真,對自己的手下們不夠了解?!
“或許,竇建德是心懷僥幸,覺得自己的部下們不可能有什麽壞心思呢?”張良在一旁,提出了一個可能。
劉邦無言,想翻一下白眼但最終到底沒翻。
如果真的是張良說的這樣,竇建德不是對自己的部下不夠了解,也不是沒有察覺出來好像有什麽不對的地方,但是——他心懷僥幸,他自欺欺人,他覺得應該不會這樣……於是選擇了相信這些人……
那他還真的是沒救了!
這一次不栽,也遲早要栽!
這種性格,如何能夠坐穩天下?
就是不知道,竇建德這一次,到底會栽得有多狠了。是尚有餘力,逃迴洺州,嚐試積攢實力重振旗鼓;還是元氣大傷,逃不了多遠;亦或者是在洛陽一帶就被徹底終結……
劉邦最終笑了:“乃翁看啊,這秦王李世民,若不是李淵選擇的繼承人,那日後唐朝也必將有一戰。”
反正竇建德這樣了,王世充估計也要完蛋;而作為率兵攻打王世充、且一並應對竇建德的統帥,秦王李世民身上的功勞自然是越發多起來。
如果後續沒有其他變故,秦王身上的功勞不被影響,那他若說是繼承人當然是好,無可爭議、無人能夠動搖其地位;但如果李淵選立他人……
唐朝。
哦,之前還有隋朝,那也是一個楊堅的死亡疑雲——這種習慣若是繼承下來,整個唐朝……
說不得,就要和東漢的那一堆幼帝太後外戚權臣變成一樣的狀態了。
-
“說話不算話?這能算是說話不算話嗎?”趙匡胤搖頭。
即便是在史書上看到過這個內容,此時再看到,他也忍不住又一次搖頭。
想要統一天下,登上大位,確實得愛惜名聲,不能留下什麽太大的汙點,比如做了承諾卻不遵守——君子一諾千金,天子金口玉言,自然是不能做這種不守承諾之事,更不能讓自己留下這麽個名聲。
但是,竇建德這種情況,能算是說話不算話嗎?
要趙匡胤說,當然不能啊。
如果按照淩敬的計策行事,那就是竇建德另辟蹊徑,通過擴張自己的勢力,給唐朝以強力壓迫,逼迫唐朝不得不撤兵迴援,如此一來,王世充與竇建德約定的事情,竇建德也就做到了;
如果按照其妻曹氏的計劃,那也是圍魏救趙,包圍魏國來解救趙國,最終趙國也被解救了啊!怎麽能算是說話不算話?
竇建德——如果他這不是隨便找了個理由敷衍自己的妻子,那就是他腦子不太清醒。
以及,雖然確實軍事方麵,不是女人該談論的東西,可是他妻子算是普通女人嗎?跟著他從一無所有到如今的地位,她也不至於是什麽困於後宅毫無見識的尋常婦人;更不要說,她的建議也不是沒有道理。
竇建德啊,確實是那句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