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陷入膠著·淩敬提議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這個時候,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辨正擔任徐州行台一職,便吧自己的部將郭士衡派了出去,帶著數千兵馬去跟隨竇建德。】
【因此,竇建德此時的兵力集中起來,達到了十多萬,然後對外號稱有三十萬大軍。竇建德將這些兵馬駐紮在成皋——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成皋之道的成皋,並且修築營房,以昭示自己必定會發動決戰的決心。】
【同時,竇建德還派了密使前去麵見王世充,約定與王世充一同出兵,對唐軍內外夾擊。】
【但是事不如人願,竇建德的軍隊奮戰了差不多兩個月,打到了接近虎牢關的地方,卻再也不能前進一步了。】
【就在前線膠著無所寸進的同時,竇建德的後方也被唐軍偷襲——秦王李世民派遣將領王君廓,帶著輕騎兵千餘人繞到了竇建德大軍的背後,偷襲了他的運糧隊伍,並且成功俘虜了竇建德的大將張青特,以及許多名士卒。】
“看來,唐軍大勢已成啊。”劉秀點評道,“這個時候,若是想要擊敗唐軍,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方可。”
王世充被包圍許久,早已虛弱不堪——但也並不至於已經沒有了一戰之力,也不至於完全不能對唐軍發動進攻;
竇建德大軍之前在進攻孟海公,又連連攻克了數個城池,算得上久戰,但孟海公的戰事先不說,後麵這幾座城池的攻克也並不艱難,因此,也並不至於疲憊不堪、毫無鬥誌和作戰能力。
因此,理論上,竇建德和王世充雙方裏應外合,想要對唐軍內外夾擊以勝過唐軍——至少讓唐軍包圍並消滅王世充的計劃落空,也不是空想,不是不可實現的事情。
但是事實告訴所有人,他們確實沒有做到。
不僅沒有做到,還反過來讓唐軍將了一軍。
這其中,當然不排除王世充和竇建德兩人的指揮失當,可,唐軍本身的戰鬥力更加值得注意。
這樣能在兩方夾擊之下,完成反擊,讓這兩方軍隊反而陷入不利境地的軍隊,豈可小視?
唐軍士卒的戰鬥力,劉秀估摸著,能比王世充軍和竇建德軍都要高出一截;
而唐軍將領的戰鬥能力和指揮能力,大約也要比竇建德軍將領與王世充軍將領高出一截。
當然,從此可見,那個唐軍的主帥秦王李世民,這個人的軍事水平更是不低。
也說不得,唐軍的鎧甲兵器馬匹等,水平也要高於竇建德軍和王世充軍——士卒的戰鬥力,除了日常的訓練、吃食等的影響,不就是這些外物了嗎?
這樣幾方麵加起來,唐軍當然是大勢已成。
而麵對這樣的唐軍,也不是說就一定毫無還手之力,趁早乖乖投降以求活命——那不至於。
但,想要獲勝,也同樣不容易,需要出色的計謀,需要絕對的執行力,需要天公作美,同時,更需要一點:讓對手犯錯。
劉秀心中有些感慨,很多時候,對手犯錯,要比自己找到什麽好方法、出色計謀,都要有用得多,也有效得多!
現在看來,怕是唐軍那邊還沒有犯大錯,倒是竇建德這邊要犯大錯了啊。
【前線遲遲不能推進——總是無法獲勝,乃至於屢屢戰敗;後方也同樣不得安寧——運糧的隊伍被唐軍所劫,甚至主將都被人俘虜抓走……】
【多次失利,導致竇建德大軍內部開始人心惶惶起來。上到將領們,下到普通的士卒,大家之前在戰勝孟海公的時候,都有所收獲,現在,他們都不想要繼續打仗了,而是想要迴到洺州去,迴到安全的地方,消化消化,休息休息。】
【於是,之前給竇建德提過建議的淩敬就再次對竇建德提出了建議:】
【“現如今,應當全軍都渡過黃河北上,攻取懷州、河陽等地,並且安排重要將領鎮守這些地方。然後,我們再率領兵馬鳴鼓、舉起旗幟,跨越太行山,進入上黨縣,先虛張聲勢一把,然後再展露自己的真實目的,以避免過於麻煩複雜的戰況,傳檄而定。”
“接著,我們就可以趁此機會,全軍加速前進,前往壺口,嚇唬一下蒲津後,收複河東地區。”】
【“以上,這是上策。”】
【淩敬解釋道:“用這個計策的話,有三個好處:首先,我們前往的地區是無人防守的地方,大軍必定萬無一失,不受損傷;其次,我們可以擴大地盤,招募更多的士卒,增強力量;最後,等我們這麽做了,唐軍就會自動解除對王世充的包圍。”】
【竇建德聽進去了淩敬的話,並且決定接受這個建議。】
【但是王世充那邊並不想讓竇建德離開——雖然理論上淩敬這個計策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要用竇建德去其他地方的攻勢,逼迫唐軍不得不自動解除對王世充的包圍,轉而去應對竇建德帶來的威脅。】
【可王世充不相信。或者說,他覺得這並不是一定的。】
【萬一呢?萬一那唐軍就是死撐著不離開,不解除包圍呢?萬一,竇建德在那邊鬧得再兇,唐軍也就是個死心眼,就是非要先把他王世充拖死,先完成攻占洛陽的目標,才願意離開?】
【雖然這種可能性確實不大,但是萬一唐軍就是覺得自己寧可頂著這種竇建德攪弄風雲勢力壯大的風險,也要先弄死王世充呢?】
【那他王世充不就完蛋了嗎?!】
【他王世充叫竇建德過來,是想要讓竇建德實打實地解除唐軍的包圍,不是想要讓竇建德“可能”解除唐軍的包圍的——更不要說,竇建德要是這麽做,唯一能夠確定的,是竇建德自己的力量能夠有所提升。】
【那可就不太好了。】
【因此,竇建德此時的兵力集中起來,達到了十多萬,然後對外號稱有三十萬大軍。竇建德將這些兵馬駐紮在成皋——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成皋之道的成皋,並且修築營房,以昭示自己必定會發動決戰的決心。】
【同時,竇建德還派了密使前去麵見王世充,約定與王世充一同出兵,對唐軍內外夾擊。】
【但是事不如人願,竇建德的軍隊奮戰了差不多兩個月,打到了接近虎牢關的地方,卻再也不能前進一步了。】
【就在前線膠著無所寸進的同時,竇建德的後方也被唐軍偷襲——秦王李世民派遣將領王君廓,帶著輕騎兵千餘人繞到了竇建德大軍的背後,偷襲了他的運糧隊伍,並且成功俘虜了竇建德的大將張青特,以及許多名士卒。】
“看來,唐軍大勢已成啊。”劉秀點評道,“這個時候,若是想要擊敗唐軍,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方可。”
王世充被包圍許久,早已虛弱不堪——但也並不至於已經沒有了一戰之力,也不至於完全不能對唐軍發動進攻;
竇建德大軍之前在進攻孟海公,又連連攻克了數個城池,算得上久戰,但孟海公的戰事先不說,後麵這幾座城池的攻克也並不艱難,因此,也並不至於疲憊不堪、毫無鬥誌和作戰能力。
因此,理論上,竇建德和王世充雙方裏應外合,想要對唐軍內外夾擊以勝過唐軍——至少讓唐軍包圍並消滅王世充的計劃落空,也不是空想,不是不可實現的事情。
但是事實告訴所有人,他們確實沒有做到。
不僅沒有做到,還反過來讓唐軍將了一軍。
這其中,當然不排除王世充和竇建德兩人的指揮失當,可,唐軍本身的戰鬥力更加值得注意。
這樣能在兩方夾擊之下,完成反擊,讓這兩方軍隊反而陷入不利境地的軍隊,豈可小視?
唐軍士卒的戰鬥力,劉秀估摸著,能比王世充軍和竇建德軍都要高出一截;
而唐軍將領的戰鬥能力和指揮能力,大約也要比竇建德軍將領與王世充軍將領高出一截。
當然,從此可見,那個唐軍的主帥秦王李世民,這個人的軍事水平更是不低。
也說不得,唐軍的鎧甲兵器馬匹等,水平也要高於竇建德軍和王世充軍——士卒的戰鬥力,除了日常的訓練、吃食等的影響,不就是這些外物了嗎?
這樣幾方麵加起來,唐軍當然是大勢已成。
而麵對這樣的唐軍,也不是說就一定毫無還手之力,趁早乖乖投降以求活命——那不至於。
但,想要獲勝,也同樣不容易,需要出色的計謀,需要絕對的執行力,需要天公作美,同時,更需要一點:讓對手犯錯。
劉秀心中有些感慨,很多時候,對手犯錯,要比自己找到什麽好方法、出色計謀,都要有用得多,也有效得多!
現在看來,怕是唐軍那邊還沒有犯大錯,倒是竇建德這邊要犯大錯了啊。
【前線遲遲不能推進——總是無法獲勝,乃至於屢屢戰敗;後方也同樣不得安寧——運糧的隊伍被唐軍所劫,甚至主將都被人俘虜抓走……】
【多次失利,導致竇建德大軍內部開始人心惶惶起來。上到將領們,下到普通的士卒,大家之前在戰勝孟海公的時候,都有所收獲,現在,他們都不想要繼續打仗了,而是想要迴到洺州去,迴到安全的地方,消化消化,休息休息。】
【於是,之前給竇建德提過建議的淩敬就再次對竇建德提出了建議:】
【“現如今,應當全軍都渡過黃河北上,攻取懷州、河陽等地,並且安排重要將領鎮守這些地方。然後,我們再率領兵馬鳴鼓、舉起旗幟,跨越太行山,進入上黨縣,先虛張聲勢一把,然後再展露自己的真實目的,以避免過於麻煩複雜的戰況,傳檄而定。”
“接著,我們就可以趁此機會,全軍加速前進,前往壺口,嚇唬一下蒲津後,收複河東地區。”】
【“以上,這是上策。”】
【淩敬解釋道:“用這個計策的話,有三個好處:首先,我們前往的地區是無人防守的地方,大軍必定萬無一失,不受損傷;其次,我們可以擴大地盤,招募更多的士卒,增強力量;最後,等我們這麽做了,唐軍就會自動解除對王世充的包圍。”】
【竇建德聽進去了淩敬的話,並且決定接受這個建議。】
【但是王世充那邊並不想讓竇建德離開——雖然理論上淩敬這個計策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要用竇建德去其他地方的攻勢,逼迫唐軍不得不自動解除對王世充的包圍,轉而去應對竇建德帶來的威脅。】
【可王世充不相信。或者說,他覺得這並不是一定的。】
【萬一呢?萬一那唐軍就是死撐著不離開,不解除包圍呢?萬一,竇建德在那邊鬧得再兇,唐軍也就是個死心眼,就是非要先把他王世充拖死,先完成攻占洛陽的目標,才願意離開?】
【雖然這種可能性確實不大,但是萬一唐軍就是覺得自己寧可頂著這種竇建德攪弄風雲勢力壯大的風險,也要先弄死王世充呢?】
【那他王世充不就完蛋了嗎?!】
【他王世充叫竇建德過來,是想要讓竇建德實打實地解除唐軍的包圍,不是想要讓竇建德“可能”解除唐軍的包圍的——更不要說,竇建德要是這麽做,唯一能夠確定的,是竇建德自己的力量能夠有所提升。】
【那可就不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