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絕對算不上是一個笨蛋,不過呢,他的資質卻真心是很一般,遠遠也沒有達到安之若素的境界,甚至都不能在一瞬間,就領悟到師父守安禪師的禪機。
不僅如此,他雖然平時能夠控製住自己的怒火,但是,所謂的五毒——貪嗔癡慢疑,他卻根本就一條都破不了。
對所有美好的事物,他全部都貪;該生氣的時候,他照樣破口大罵;喜歡幹的事情,他會變的癡狂;看到許多愚蠢的事情,他便心生傲慢;不論是學習也好,還是生活也罷,他還總是抱著懷疑一切的態度。
說實話,像他這種五毒俱全的大俗人,怎麽可能會到達,安之若素的境界呢,似乎是絕對不可能的吧?
但是,如果沒有五毒的人,那麽,還是人嗎?
既然佛法僧,也就是佛法人為一,那麽,可不可以說,佛也是破不了五毒的人呢?
那好,如果佛都沒有破五毒,那麽,他又是怎麽達到,安之若素的境界呢?
或者說,安之若素的境界,僅僅指的就是……,心態好似平靜的湖水一般,映照一切因緣,包容一切結果那麽簡單嗎?
如果無思無想、無喜無悲、無愛無恨……,好像一個石頭人一樣,就是所謂的安之若素。
那麽,要這種狗屁一樣的境界……,何用!
如果佛法僧為一的說法,是絕對不錯的,那麽,這就很有意思了,到底什麽是佛、什麽是法、什麽是人,而真正的安之若素境界,又到底是怎麽迴事兒呢?
其實世上所有的經典,不管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所闡述講解的,就是什麽是佛、什麽是仙、什麽是聖賢、什麽是秘法、什麽是人。
而安之若素這種小問題,在這些經典之中,也早就已經有了答案。
隻不過呢,不管用多少的文字去描述講解,也不管講解的到底是有多麽的透徹,經典歸根到底,也隻是在向世人展示,那些聖賢曾經在探索過程之中,所走過的道路罷了。
看遍了天下的經典,並且找到的那個答案,其實也隻是人家的答案而已,是根本就沒有用的!
錯了,也不能說是沒有用,絕對是有用的,但是,如果不能拋開別人的答案,而找到自己的答案,是對自己絕對沒有一點兒幫助的。
因此,什麽是佛、什麽是法、什麽是人,安之若素的真正境界,又到底是怎麽迴事兒,用文字去解釋,真心是非常費勁的,而且費勁扒拉的寫了一堆文字,作用也真的是非常有限。
不是什麽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的事情,而是真正有緣的人,看不看那些書,該明白的事情,也總是會明白的。
所以……,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是沮喪到了極點,也真的很想放聲大哭。
學而知之者……,次也呀!
子說的這個知字,其實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和普通意義上的知字解釋,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如果勉強解釋的話,可以這麽說。
生而有緣者,上也;學而謀緣者,次也;困而求緣者,又其次也;困而不知緣者,民斯為下矣。
緣和知並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兩碼事,但是,如果這樣解釋的話,總體的意思倒也勉強說的過去。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至少每個人的因緣是絕對完全不同的,這根本就是羨慕不來的事情,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
但是,不管是上也好、還是次也好,或者是又其次也罷,隻要不是倒黴了之後,還『迷』『迷』糊糊的不去尋找緣因,那麽,就依然是還有希望的。
也就是說,先天比較高的人,雖然啥也不幹都能很牛嗶,但是,先天稍微次一些的人,隻要好好的努力,好好的去學習、去參悟,那麽,未來就不一定會不牛嗶,隻是過程絕對很費勁罷了。
因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才是一句對所有人都會有幫助的,真正的至理名言!
和這句話相比,難得糊塗那種裝嗶話,顯然是屁都算不上的。
所以,想要尋找什麽是佛、什麽是法、什麽是人,什麽是安之若素,固然可以通過觀看前人的道路,去尋找最終的答案,但是,在尋找的過程之中,卻必須要有自己的感悟,絕對不能稀裏糊塗的看過去就算了,絕對不能!
有一個最快捷的方法,反正相比之下,這種方法就是最快的,但也絕對不保證一定就會有結果。
《大學》、《中庸》、《心經》,這三篇字數很少的大文章,隨便選一篇就行,每天堅持讀上一遍到兩遍,堅持到自己有所感悟為止,差不多就可以去看別的經典了。
什麽叫有所感悟呢,把這三篇文章讀的很大很大,大到十倍、百倍、千倍之後,也就是自己有了一堆的想法,便算是開始有所感悟了,最終,當經過了一年或是幾年的時間,也可能資質很高,讀個幾遍就行了。
將《大學》、《中庸》、《心經》,這三篇牛嗶的文章,全都歸結為一個字的時候,就算是真的有所得啦。
這並不是打啞謎,也不是裝神弄鬼的胡說八道,而是真正實踐之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真的就是這麽幹過的!
雖然無法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在開始的時候,把文章給讀的很大,然後最終將文章歸結為一個字,真正的有所得。
但是,相比其他字數很多的經典,每天堅持讀一兩遍這三篇小文章,那還是非常輕鬆,也很節省時間的。
反正也不耽誤事兒,堅持一下話,不管最後能不能成,跟朋友們一塊交流的時候,都可以很牛嗶的拽一拽文,收獲一些別人很佩服的眼神,總之,閱讀經典總不是什麽壞事兒吧?
當然,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一定要抱著一種輕鬆、隨意的心態去讀,不用去刻意的背誦,也不用刻意的去感悟,就是自然而然的去念就行,當所有字麵意思全懂了之後,接下來每次去讀、每天去讀,都是自然會有不同感悟的,最終,能否悟出文章之中,最重要的那個字,就要看自己的緣分夠不夠了。
有緣,時隔上千年之後,便可以通過文章這座神奇的橋梁,明白當初作者寫作的用意,自己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而無緣呢,也同樣是必定會有一些想法的,每天都堅持去學習,總有一天,也是一定會有所得的。
畢竟,佛法僧為一的說法,是絕對沒錯的,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沒有什麽上也次也的區別,有五毒、有缺點,失敗過、成功過,愛過、恨過,努力過、頹廢過,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人,享受過真正的人生。
安之若素,也僅僅隻是一個,不太容易解釋的小境界而已,它終歸不是究竟,當真正有所得了之後,便自然會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所謂的境界,其實是……,並不存在的。
不僅如此,他雖然平時能夠控製住自己的怒火,但是,所謂的五毒——貪嗔癡慢疑,他卻根本就一條都破不了。
對所有美好的事物,他全部都貪;該生氣的時候,他照樣破口大罵;喜歡幹的事情,他會變的癡狂;看到許多愚蠢的事情,他便心生傲慢;不論是學習也好,還是生活也罷,他還總是抱著懷疑一切的態度。
說實話,像他這種五毒俱全的大俗人,怎麽可能會到達,安之若素的境界呢,似乎是絕對不可能的吧?
但是,如果沒有五毒的人,那麽,還是人嗎?
既然佛法僧,也就是佛法人為一,那麽,可不可以說,佛也是破不了五毒的人呢?
那好,如果佛都沒有破五毒,那麽,他又是怎麽達到,安之若素的境界呢?
或者說,安之若素的境界,僅僅指的就是……,心態好似平靜的湖水一般,映照一切因緣,包容一切結果那麽簡單嗎?
如果無思無想、無喜無悲、無愛無恨……,好像一個石頭人一樣,就是所謂的安之若素。
那麽,要這種狗屁一樣的境界……,何用!
如果佛法僧為一的說法,是絕對不錯的,那麽,這就很有意思了,到底什麽是佛、什麽是法、什麽是人,而真正的安之若素境界,又到底是怎麽迴事兒呢?
其實世上所有的經典,不管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所闡述講解的,就是什麽是佛、什麽是仙、什麽是聖賢、什麽是秘法、什麽是人。
而安之若素這種小問題,在這些經典之中,也早就已經有了答案。
隻不過呢,不管用多少的文字去描述講解,也不管講解的到底是有多麽的透徹,經典歸根到底,也隻是在向世人展示,那些聖賢曾經在探索過程之中,所走過的道路罷了。
看遍了天下的經典,並且找到的那個答案,其實也隻是人家的答案而已,是根本就沒有用的!
錯了,也不能說是沒有用,絕對是有用的,但是,如果不能拋開別人的答案,而找到自己的答案,是對自己絕對沒有一點兒幫助的。
因此,什麽是佛、什麽是法、什麽是人,安之若素的真正境界,又到底是怎麽迴事兒,用文字去解釋,真心是非常費勁的,而且費勁扒拉的寫了一堆文字,作用也真的是非常有限。
不是什麽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的事情,而是真正有緣的人,看不看那些書,該明白的事情,也總是會明白的。
所以……,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是沮喪到了極點,也真的很想放聲大哭。
學而知之者……,次也呀!
子說的這個知字,其實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和普通意義上的知字解釋,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如果勉強解釋的話,可以這麽說。
生而有緣者,上也;學而謀緣者,次也;困而求緣者,又其次也;困而不知緣者,民斯為下矣。
緣和知並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兩碼事,但是,如果這樣解釋的話,總體的意思倒也勉強說的過去。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至少每個人的因緣是絕對完全不同的,這根本就是羨慕不來的事情,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
但是,不管是上也好、還是次也好,或者是又其次也罷,隻要不是倒黴了之後,還『迷』『迷』糊糊的不去尋找緣因,那麽,就依然是還有希望的。
也就是說,先天比較高的人,雖然啥也不幹都能很牛嗶,但是,先天稍微次一些的人,隻要好好的努力,好好的去學習、去參悟,那麽,未來就不一定會不牛嗶,隻是過程絕對很費勁罷了。
因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才是一句對所有人都會有幫助的,真正的至理名言!
和這句話相比,難得糊塗那種裝嗶話,顯然是屁都算不上的。
所以,想要尋找什麽是佛、什麽是法、什麽是人,什麽是安之若素,固然可以通過觀看前人的道路,去尋找最終的答案,但是,在尋找的過程之中,卻必須要有自己的感悟,絕對不能稀裏糊塗的看過去就算了,絕對不能!
有一個最快捷的方法,反正相比之下,這種方法就是最快的,但也絕對不保證一定就會有結果。
《大學》、《中庸》、《心經》,這三篇字數很少的大文章,隨便選一篇就行,每天堅持讀上一遍到兩遍,堅持到自己有所感悟為止,差不多就可以去看別的經典了。
什麽叫有所感悟呢,把這三篇文章讀的很大很大,大到十倍、百倍、千倍之後,也就是自己有了一堆的想法,便算是開始有所感悟了,最終,當經過了一年或是幾年的時間,也可能資質很高,讀個幾遍就行了。
將《大學》、《中庸》、《心經》,這三篇牛嗶的文章,全都歸結為一個字的時候,就算是真的有所得啦。
這並不是打啞謎,也不是裝神弄鬼的胡說八道,而是真正實踐之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真的就是這麽幹過的!
雖然無法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在開始的時候,把文章給讀的很大,然後最終將文章歸結為一個字,真正的有所得。
但是,相比其他字數很多的經典,每天堅持讀一兩遍這三篇小文章,那還是非常輕鬆,也很節省時間的。
反正也不耽誤事兒,堅持一下話,不管最後能不能成,跟朋友們一塊交流的時候,都可以很牛嗶的拽一拽文,收獲一些別人很佩服的眼神,總之,閱讀經典總不是什麽壞事兒吧?
當然,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一定要抱著一種輕鬆、隨意的心態去讀,不用去刻意的背誦,也不用刻意的去感悟,就是自然而然的去念就行,當所有字麵意思全懂了之後,接下來每次去讀、每天去讀,都是自然會有不同感悟的,最終,能否悟出文章之中,最重要的那個字,就要看自己的緣分夠不夠了。
有緣,時隔上千年之後,便可以通過文章這座神奇的橋梁,明白當初作者寫作的用意,自己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而無緣呢,也同樣是必定會有一些想法的,每天都堅持去學習,總有一天,也是一定會有所得的。
畢竟,佛法僧為一的說法,是絕對沒錯的,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沒有什麽上也次也的區別,有五毒、有缺點,失敗過、成功過,愛過、恨過,努力過、頹廢過,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人,享受過真正的人生。
安之若素,也僅僅隻是一個,不太容易解釋的小境界而已,它終歸不是究竟,當真正有所得了之後,便自然會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所謂的境界,其實是……,並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