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從小灑脫有俠氣,善於騎馬射箭,喜歡打獵,所得獵物比別人多好幾倍。曾經對他的隨從說:“我將來當將軍帶兵,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他的兄長是歸附後周的楊重勳,而楊業則自幼追隨北漢世祖劉崇,劉崇賜姓名為劉繼業。後成為劉崇的保衛指揮使,因為驍勇善戰出名。經多次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多次立下戰功,每次都能取勝,國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無敵”。


    開寶元年(968年,北漢天會十二年),劉繼元繼承北漢皇位,命時為侍衛都虞候的楊業(劉繼業)與馮進珂領兵鎮守團栢穀,抵禦宋軍。翌年,宋太祖親征北漢,楊業、馮進珂自知寡不敵眾,撤迴太原,劉繼元震怒,褫奪二人兵權。三月底,宋軍包圍太原,楊業率突騎數百襲擊宋軍,被宋將黨進所敗,楊業在北漢援兵的幫助下逃迴太原城中,免於被俘。六月又隨郭無為率兵突圍,但墜馬傷足,再次退入城中。不久遼朝援兵到來,宋軍撤退,楊業對劉繼元建議:“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救兵驕而無備,願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乎?”劉繼元不從。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廣運六年),宋太宗征討北漢,劉繼元不敵宋軍猛攻,決定投降,楊業扔據城苦戰。宋太宗平時就聽說過楊業的名氣,讓劉繼元勸降楊業。劉繼業派親信勸降,楊業北麵再拜,痛哭流涕,解甲投降,謁見太宗。太宗非常高興,加以慰撫,恢複他的本姓楊氏,並將其名改為單名“業”。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軍隊迴朝以後,任命楊業為鄭州防禦使。宋太宗又考慮到楊業對邊境的戰事很有經驗,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宗密封錦囊給他,賞賜的財物非常豐厚。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攻雁門。楊業領數千騎兵從西陘而出,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是為雁門關之戰。楊業因此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依然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


    自此,楊業在遼軍中聲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見到楊業旗號,即刻逃遁。鎮戍邊疆的主將大多妒忌,有人甚至暗中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閱畢後,從不多問,封好奏章交給楊業,以示對其信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主將,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


    各路大軍接連攻下了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軍隊駐紮在桑乾河邊,恰逢東路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在岐溝關之戰中慘敗,各路軍馬都被撤迴,潘美等人迴到代州。不久,朝廷下詔把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帶領部下的軍隊保護百姓。當時遼朝蕭太後和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領軍隊十多萬人,再次攻陷了寰州。楊業對潘美等人說:“遼兵兵力和士氣很旺盛,不能和他們交戰。朝廷隻是讓我們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隻需帶領部隊從大石路出發,先派人秘密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那天,命令雲州的軍民先出發。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契丹人必然來抵抗,就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穀。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穀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麽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


    王侁反駁他的建議說:“帶領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隻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劉文裕也讚成王侁。楊業說:“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王侁說:“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楊業說:“我不是怕死,隻是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功。您責怪我為何不死,我應當在大家前麵。”將要出發,哭著對潘美說:“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將,按理應當處死。皇上沒有殺我,恩寵我讓我做了將帥,交給我兵權。不是我放過敵人不去攻擊,隻是想等時機,準備立點軍功來報效國家。大家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當率先死命殺敵。”並指著陳家穀口說:“各路軍馬在這裏擺開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轉戰到這裏,就用步兵夾擊敵人救援你們,否則,都會被敵人所殺。”潘美於是和王侁率領部下的兵馬在穀口布陣。


    遼朝視楊業為大患,要求務必生擒楊業。遼將耶律斜軫聽說楊業出兵後,令蕭撻凜設下埋伏。等楊業領兵到來時,耶律斜軫與之交戰,佯裝敗退,然後伏兵四起,耶律斜軫再次進攻,楊業退至狼牙村。從寅時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托邏台眺望,以為契丹軍隊被打敗撤走,都打算爭功,立即率兵離開穀口。潘美不能製止,於是沿著交河向西南行軍二十裏。不久聽說楊業戰敗,立即帶兵後退。


    還原曆史上的金沙灘之戰


    北宋初年,遼宋對壘,宋太宗趙光義五台山進香還願,北國天慶遼王定下毒計,在幽州擺下鴻門宴,邀宋王爺赴“雙龍會“,欲滅宋室君臣。不想被金刀楊繼業識破,令楊大郎假扮宋王,攜七郎八虎楊家兒郎一同赴會,席間兵變,遼宋兩軍血戰金沙灘,大郎用袖箭射死天慶王,大郎二郎三郎一同戰死,四郎八郎被俘失落番邦,五郎看破紅塵出家五台,七郎殺出重圍搬救兵不成反被奸臣潘仁美亂箭射死,救兵不至,楊繼業帶六郎死戰兩狼山,父子殺散,老令公怒觸李陵碑。


    那麽,曆史上是否真的發生過金沙灘之戰?如果發生了,真實的金沙灘之戰又是什麽樣子呢?


    所謂的“金沙灘之戰”,在曆史上確曾發生過,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眾所周知,後晉的石敬瑭為了當皇帝,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由此遺留下了二百多年的禍患。北宋立國後,確立的統一政策是先南後北,相繼滅掉了南方的南唐、後蜀等國後,979年,太宗趙光義親自出征,發動了對北漢的決戰,在宋軍的強大攻勢下,北漢主劉繼元被迫出降,北漢滅亡。北漢雖亡,但幽雲十六州尚在契丹人手中,所以,在滅掉北漢之際,太宗趙光義就想乘勝北伐,一鼓作氣收複幽雲十六州。然而,這種急躁冒進的行為卻遭到了慘敗,在高梁河一戰中,宋軍被遼軍殺得大敗,趙光義大腿中箭,差點成了俘虜。第一次北伐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雖然首次收複幽雲十六州戰役以慘敗告終,但在北宋君臣心目中,幽雲十六州這些漢唐故土一直是一塊解不開的心結,北宋君臣依然夢想著有一天能將其收複。982年,遼景宗耶律賢去世,其子耶律隆緒繼位,耶律隆緒隻有10歲,所以朝政由其母蕭太後把持。北宋看到遼國“皇帝新喪、母寡子幼”,就打算趁機北伐,收複幽雲十六州。986年(雍熙三年),北宋再次出兵伐遼,史稱“雍熙北伐”。


    金沙灘戰役是楊家軍打得最慘烈、最悲壯的一仗,楊家七子被遼兵衝散,各自為戰,結果“大郎替主把命喪;二郎無力而陣亡;三郎馬踏入泥漿;四郎失落在遼邦;五郎一怒當和尚;六郎隻身見高堂;七郎亂箭透心涼......”。六郎楊景,字延昭,善使一杆素纓鏨金槍;在銅台關追車救駕,官封保靈侯、殿前司左右金槍班都指揮使,娶妻八賢王的禦妹郡主柴美容;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灘一戰中返國之人,三關兵馬大元帥。後病死於關外。


    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杆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楊繼業的死,民間傳說是潘美借刀殺人,從曆史上看這種可能性不大。《宋史》記載,他的死,缺乏作戰經驗卻大權在握的監軍王侁要負主要責任。當時西路軍的任務是掩護各州人民撤退內地,為此王侁強迫楊業出擊(楊業主張用聲東擊西的打法,遭到王的恥笑)。楊業自知敵眾我寡,此戰難以取勝,遂要求王,潘在陳家穀口(即演義中兩狼山)預設強弩步兵接應。楊業的作戰經驗豐富,北宋軍以步兵為主,對抗契丹騎兵在野戰中難有勝算,但用勁弩裝備的軍陣確實是抵抗騎兵的最佳選擇。實戰中王侁和另一個監軍劉文娛率領的接應人馬先是為了爭功私離防地,發現戰況不妙又狂奔而逃。楊業突破遼軍重圍,浴血轉戰到陳家穀口,已經矢盡弓折,卻發現接應人馬早已逃走,“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力戰”,以疲兵反身迎戰。楊部下有老將王貴箭法如神,連射契丹勇士十餘人落馬,無奈箭盡,隻得步戰,持空弩猶打殺遼軍數人,最後戰死,楊業之子延玉,部將賀懷浦等皆死於亂軍之中。楊業負數十創被俘,絕食而死。


    這絕非笑談,史書記載,白溝河水竟被宋軍屍體堵塞而斷流!讀者可以發揮一下想像力,這是何等慘烈的戰鬥!趙雲救阿鬥時戰況之慘烈流傳千古,可大將曹彬從白溝河單騎突圍時戰況之慘烈絕不會亞於長阪坡卻默默無聞,這就是曆史不公平之處。


    遼軍殲滅河北宋軍之後,立即出娘子關移師山西。此時山西的遼軍空前強大,西路軍處境極其危險。明智的辦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險關固守,以避遼軍鋒芒,潘美正是這樣做的。這說明在楊家將傳說裏被罵得萬劫不複的潘仁美其實是個合格的統帥。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揮,楊令公頭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會發生了,中國也就缺少了一部楊家將傳奇。


    可就在這時候,在離前線不遠處坐鎮的宋帝趙光義越過西路軍正統帥潘美而對副統帥楊業直接下達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軍深入敵後的楊業且慢撤退,在撤退的同時必須把山西北部四個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這就是說,要楊業在強大的遼國騎兵的攻擊中“順便”完成大規模“移民”工作,保護擔著壇壇罐罐、扶老攜幼的老百姓走幾百裏路迴來。這大概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與此相似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從新野撤退,也是帶著老百姓,結果在長阪坡被曹軍追上而全軍履沒。曆史的悲劇不可避免的就要重演了。


    趙光義的這道命令一直感到奇怪。從趙光義的文治武功看,明明是個高智商的人,一個高智商的人怎麽可能會做出這種幾類白癡的重大決定呢?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是楊業之死是一場謀殺,是趙光義要借遼軍清除異已。楊業原來是北漢大將,在宋滅北漢時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複長城,楊業的北漢降軍集團熟地熟路,正好做為開路先鋒,讓降宋的楊業做宋軍伐遼西路軍的副統帥就是這個意思。正統帥當然不能給楊業楊老令公,必須由信得過的心腹愛將擔任此要職。當時趙光義連滅三個國家,南唐、吳越、北漢,氣勢極盛。一點也用不著擔心楊業集團會有貳心。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曾幾何時,全盛時期大宋的天字第一號大將軍曹彬竟然兵敗白溝河,十萬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師無一生還!〔曹彬除外〕消息傳來,舉國驚恐。可以想像趙光義當時的震驚和恐懼。史書上記載了他可能是用陰謀手段奪取了他哥哥趙匡胤的皇位,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趙光義是一個極工於心計的人,而不是一個正人君子,宋襄公式的仁義道德與他無緣。當此危難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保住皇位,因為他哥哥的兒子,真正的皇位合法繼承人就在身邊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酒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薄霧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薄霧掩並收藏酒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