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西北軍北上的李繼隆,對遼國還是很有威懾力的,這位大宋第二代最強的戰將,不僅僅是李處耘的兒子,他本身就是一個蓋世英雄。
叛亂也好,吐蕃也好,孟蜀也好,全是他的手下敗將。真正的打遍天下無敵手。
耶律敵烈不是莽夫,他清楚李繼隆的實力,更清楚西北軍的實力,那些關隴地區的兵,兇悍程度不比草原兒郎差,加上李繼隆的帶領,硬碰硬還真心裏沒底。
耶律敵烈猶豫了,楊業可不猶豫,他率三千漢軍突襲剛剛安營紮寨在靈州九原的李繼隆,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小勝而歸。
劉繼元見楊業居然把威震天下的李繼隆打了個灰頭土臉,大喜過望,連忙又撥給楊業五千人馬,命他出擊,爭取斬殺這位大宋名將。
楊業搖搖頭,不去。
他的理由很簡單:“此人向來無敵手,輕視於我,突襲而至,才能打他出其不意。如今已有防備,無論從人數還是底蘊上,都不是他的對手,實力同等的情況下尚且不一定能打敗他,差距懸殊,以卵擊石不是將軍該做的。”
劉繼元悻悻放棄了這個想法,楊業沿著黃河布防,山川峽穀皆設阻攔,緊要處派重兵把守,將北漢西疆防守的固若金湯。
耶律敵烈本來心存猶豫,誰知北漢的一個無名小卒楊業竟然率三千人就襲擊成功,自己手裏有一萬多騎兵……
他的心思漸漸活泛起來,要不試一試,要是打敗了李繼隆,那迴到上京就有的吹了,再不濟,宋軍騎兵比較少,大部分是重步兵,萬一打不過,跑了就是了。主意打定,他親自率遼國騎兵從雁門關西進,往河套地區的九原奔來。
李繼隆被楊業陰了一把,本來就火大,誰知他打完就縮迴去,他李繼隆什麽時候受過這窩囊氣?正愁沒地方發這股邪火,一聽耶律敵烈率騎兵往九原奔了過來,於是把怒火全撒在耶律敵烈身上。
雙方在戈壁草原相遇,宋軍的眼神都要噴出火了,尤其是李沂的黨項騎兵,主帥李沂受傷,到現在還臥床不起,就是對麵這群狗雜種搞的。
西北軍更憤怒,他們跟隨李繼隆南征北戰,卻在這裏折了一世英名,換了誰都咽不下這口氣,現在這些遼國人竟然敢主動打上門來,真的是把他們當軟柿子了!
遼國騎兵都懵了,對麵的宋軍透露著一股詭異,看起來都是急不可耐的樣子,遠遠的還聽到一個前排的宋軍士兵脾氣很不好的在質問他的長官怎麽還不開戰……
這什麽情況?
耶律敵烈後悔了,他怎麽會看不出來,對麵這支宋軍,全是些亡命之徒,而且很明顯,自己撞槍口上了。
不等耶律敵烈多想,李繼隆拔劍一揮,宋軍騎兵在種從的率領下發起了大規模騎兵集團衝鋒,大地震動,煙塵滾滾!
重步兵排成數排,長戈向前,直挺挺的向遼軍陣地而來,很慢,但很整齊。
都到這份上了,慫是不行了,打吧!
牛角號子吹響,鼓聲隆隆,遼軍先鋒騎兵衝出陣去,與宋軍騎兵撞在一起,頃刻間血肉模糊,慘叫聲和鐵騎撞擊聲便響了起來!
種從提著長槍,一路橫衝直撞直奔耶律敵烈的中軍,耶律敵烈可不是儒將,他一把奪過一旁衛兵的大錘,策馬而出,將錘子掄圓了砸向種從!
雙方從早上打到正午,遼國騎兵靈活機動,卻很難接近宋軍弓弩的射程範圍,而那些難纏的重步兵,聚在一起,長戈向外,要損失很多人馬才能撞散他們,可撞散後他們又迅速聚成一團,圓的,三角的,方的,反正就是像個刺蝟一樣團在一塊,遼軍又不能肆無忌憚的衝殺,馬匹的慣性撞擊需要距離,但他們不能總是衝過來在迴去重新衝一次,一來馬受不了,二來得重新被宋軍弓箭重新問候一遍,簡直苦不堪言。
宋軍騎兵就更難對付了,這些人明顯是習慣馬上作戰的老手,隻在開戰時發動過一次集團衝鋒,然後就散作一片,遼軍在單挑上竟然討不到半分便宜,甚至有幾隊被圍殺!
耶律敵烈打的心急如焚,沒有這麽打仗的,現在他終於肯定,李繼隆不是吹出來的,確實是有本事的,這個人並不貪功冒進,而是一點點的鈍刀子割肉,極有耐心!眼見遼軍越打越吃虧,軍陣漸漸不穩,耶律敵烈想迴去指揮,無奈眼前這宋將著實難纏!
耶律敵烈可以肯定種從殺不了他,但自己也沒本事殺了對方,人家背後還有李繼隆,家裏有糧心中不慌,可自己再無後援,耗不起啊……
一想到這裏,耶律敵烈便急著要脫身,可種從早就看穿了他的意圖,他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幹擾遼軍指揮,誰知這遼國主將竟然親自上陣,還有比渴了送水,困了送枕頭更好的事嗎?
種從死死纏住耶律敵烈,讓他無法迴到指揮位置,宋將田政則率黨項騎兵從側翼將遼國切成兩半,形勢急轉直下,遼軍一半被包圍,一半被阻擋再外,宋軍用盾牌擋路,裏三層外三層圍住那一半騎兵砍殺,而外圍的遼軍既沒有將軍指揮,更被宋軍騎兵和箭雨阻擋,不能近前。
宋軍刻意把耶律敵烈放在外圈,沒有包圍他,為的就是分化軍心,耶律敵烈不清楚李繼隆的套路。又被種從拖的筋疲力盡,李繼隆見時機成熟,下令全軍出擊,宋軍如同漫天沙塵一般將遼軍籠罩,耶律敵烈其實是可以走的,可他們走了,那一般遼國騎兵,勢單力孤,就會被宋軍吞掉!
可是不走也不行,李繼隆給了耶律敵烈兩個選擇,要麽舍棄那陷入包圍的一半人馬,立刻撤退,要麽就這麽耗下去。
耶律敵烈耗不起……
他發起數次衝鋒,想突破宋軍包圍圈救他們出來,可宋軍重步兵實在太難衝擊,就算付出巨大的傷亡衝開了,他們也會立刻又圍在一起!
眼見局勢越來越不利,再不走就真的走不掉了,耶律敵烈一咬牙,扭轉馬頭就跑,遼軍紛紛撤退,種從將他們驅逐出戰場,返身迴來,被圍的遼兵隻好丟掉武器投降。
九原之戰,李繼隆殺敵四千,俘虜三千多人,繳獲物資,戰馬,兵器無數,這一戰徹底讓遼人認清了這位大宋虎將。
宋遼兩國在河套地區的爭奪,激烈程度絲毫不比在燕雲十六州和河北弱,甚至有過之。在河北,燕雲十六州作戰的雙方都是以城池爭奪為主,而在河套,則完全是兵馬野外作戰,以消耗為主。慘烈程度更加嚴重。
黃河由隴原經過六盤山下,繞過賀蘭山,直至銀州,再到九原,向北的流向在這裏轉而向東,遇到太行山脈後又轉折南下,黃河水阻擋了太原府,形成了單獨封閉的地理單元。
劉繼元就呆在這個單獨封閉的地理單元中,依靠地形優勢,以微弱的兵力多次阻擋宋軍的討伐。但形勢越來越不妙了,大宋不僅將所有的割據勢力全部消滅,而且對吐蕃,大理都進行了打擊和拉攏。
如今,從整個華夏大地放眼望去,隻有北漢一個在大遼和大宋的夾縫中,劉繼元越來越覺得恐懼和不安。天下混亂,他就有機會像祖宗劉知遠那樣一舉占領開封,建立大漢。可現在四海歸一,別說打進宋軍京城了,洛陽的劉廷讓,他的這位本家占據著河東,河內,事實上已經將勢力範圍介入了這個單獨的地理單元。東邊遼軍隻能守著那些茫茫的純山峻嶺,河北平原盡數被宋軍攻陷。
本就是兩麵受敵,如今西邊好死不死的來了個李繼隆,九原之戰後,北漢事實上喪失了西邊的緩衝區,宋軍隨時都能東南西三麵夾擊,隻有北邊還在遼國的籠罩下,稍微能讓他心安一些。
遼國是絕對不會放任宋軍奪取太原府的,因為失去了這裏,遼國將獨自麵對從無數場戰爭中走出來的大宋軍隊,這不是他們願意的。而且失去了太原府,燕雲十六州將不再固若金湯,雁門關以東,是雲州重地,雁門和雲州,是遼國的屏障。失去了這裏,遼國北邊的大漠草原,將無險可守。就像大宋的河北平原一樣,他們將不得不麵對源源不斷的宋軍。
這一點大宋君臣也都清楚,唿延讚被調到定州後,便時不時的尋找機會,想要突破壺關古道,直插太原府。劉繼元本來派楊業守西邊,郭無為守南邊,張正守東邊。誰知唿延讚一上來,就殺死了張正。
劉繼元隻好又調大將範福接替張正,沒幾天,又被殺了。劉繼元千挑萬選,又選了個打仗謹慎的陳戈。陳戈一到壺關,就關閉了城門,派人日夜巡邏,無論唿延讚怎麽挑釁,他都不出來,一是不會,而是不敢。
太原府深宮中的劉繼元,深深感覺到無力。宋軍人才輩出,軍馬數量和後援遠在他之上。日後的方向該何去何從?是投降還是堅持到底?
投降的話,降誰?
大宋,還是大遼?
劉繼元還在猶豫煩悶,楊業卻給他提了個建議。一個讓他冷汗直冒的建議。
“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救兵驕而無備,願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乎?”
什麽意思?就是說遼國契丹人貪圖利益,不會守信用,當年的石敬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今救援北漢的耶律敵烈沒什麽防備,又正好被李繼隆打的丟盔棄甲,遼西諸地空虛,不如出兵攻擊,將整個雁門雲州盡歸漢人所有,投降大宋,富貴長存。
劉繼元害怕極了,立刻駁斥了這個建議,大宋惹不起,大遼也不是他能惹得起的。楊業想讓他奪了整個河東,以此為投名狀,投降趙老大。這對他來說還不成熟,況且他也不相信趙老大。
但這件事也讓劉繼元認識到一個問題,一個嚴重的問題。他最信任的大將楊業都有心歸宋,更不要說旁人了。楊業是忠心,才會不避猜忌直言勸說,郭無為是什麽想法,誰都不知道。說不定已經暗暗買通大宋了,西邊東邊都有戰事,唯獨他的南邊,最接近大宋中心地區的地方反倒十分平靜,這很不正常,按照常理來說,他這裏才是戰爭最激烈的地方才對。
劉繼業想的一點都沒錯,郭無為懼怕大宋,也深知不可能是大宋的對手,所以早就和宋將劉廷讓互通密信,劉廷讓將此事上奏趙老大,趙老大命令劉廷讓與郭無為交接,商議降宋的事宜。
所以這裏才平靜的和湖水一樣。劉繼元察覺到了後,派觀察使嶽孤前往郭無為的駐地,名為勞軍,實為查探。郭無為接待了嶽孤,然後將其軟禁,隨行官吏全部逮捕關押。對劉繼元說嶽孤到了他身邊後染了重病,不能下地。
劉繼元給郭無為送去財寶和酒,美女。犒賞郭無為手下大軍。之所以這樣做,實在是無奈之舉。虎視眈眈的李繼隆讓楊業抽不開身,總不能自己親征吧?若是他離開太原半步,郭無為留在太原的勢力,一定會立刻起兵造反。
隻能先安撫,等楊業解決了李繼隆,或者遼國逼退了李繼隆後,再南下解決郭無為。
郭無為和劉繼元的矛盾,早在當年太原政變中就埋下了伏筆,郭無為本來想隨便立個皇帝,以掌控北漢。殺了當時的皇帝後,兩敗俱傷,劉繼元卻和楊業摘了他的果實。
本來郭無為如此膽大妄為的造反行為是要被處死的,但奈何他勢力太大,直接處死,北漢很有可能分崩離析。郭無為更鬱悶,劉繼元不像他的哥哥那麽蠢,更何況還有楊業這樣的猛將輔佐,一時間他也沒有辦法。可
這種微妙的平衡並不會持續多久,畢竟郭無為殺了人家大哥,雖說他們本就沒什麽感情,說不定劉繼元還在拍手稱快,可麵子上,劉繼元多了一條收拾他的借口。
再不找條後路,就要走上絕路了!
叛亂也好,吐蕃也好,孟蜀也好,全是他的手下敗將。真正的打遍天下無敵手。
耶律敵烈不是莽夫,他清楚李繼隆的實力,更清楚西北軍的實力,那些關隴地區的兵,兇悍程度不比草原兒郎差,加上李繼隆的帶領,硬碰硬還真心裏沒底。
耶律敵烈猶豫了,楊業可不猶豫,他率三千漢軍突襲剛剛安營紮寨在靈州九原的李繼隆,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小勝而歸。
劉繼元見楊業居然把威震天下的李繼隆打了個灰頭土臉,大喜過望,連忙又撥給楊業五千人馬,命他出擊,爭取斬殺這位大宋名將。
楊業搖搖頭,不去。
他的理由很簡單:“此人向來無敵手,輕視於我,突襲而至,才能打他出其不意。如今已有防備,無論從人數還是底蘊上,都不是他的對手,實力同等的情況下尚且不一定能打敗他,差距懸殊,以卵擊石不是將軍該做的。”
劉繼元悻悻放棄了這個想法,楊業沿著黃河布防,山川峽穀皆設阻攔,緊要處派重兵把守,將北漢西疆防守的固若金湯。
耶律敵烈本來心存猶豫,誰知北漢的一個無名小卒楊業竟然率三千人就襲擊成功,自己手裏有一萬多騎兵……
他的心思漸漸活泛起來,要不試一試,要是打敗了李繼隆,那迴到上京就有的吹了,再不濟,宋軍騎兵比較少,大部分是重步兵,萬一打不過,跑了就是了。主意打定,他親自率遼國騎兵從雁門關西進,往河套地區的九原奔來。
李繼隆被楊業陰了一把,本來就火大,誰知他打完就縮迴去,他李繼隆什麽時候受過這窩囊氣?正愁沒地方發這股邪火,一聽耶律敵烈率騎兵往九原奔了過來,於是把怒火全撒在耶律敵烈身上。
雙方在戈壁草原相遇,宋軍的眼神都要噴出火了,尤其是李沂的黨項騎兵,主帥李沂受傷,到現在還臥床不起,就是對麵這群狗雜種搞的。
西北軍更憤怒,他們跟隨李繼隆南征北戰,卻在這裏折了一世英名,換了誰都咽不下這口氣,現在這些遼國人竟然敢主動打上門來,真的是把他們當軟柿子了!
遼國騎兵都懵了,對麵的宋軍透露著一股詭異,看起來都是急不可耐的樣子,遠遠的還聽到一個前排的宋軍士兵脾氣很不好的在質問他的長官怎麽還不開戰……
這什麽情況?
耶律敵烈後悔了,他怎麽會看不出來,對麵這支宋軍,全是些亡命之徒,而且很明顯,自己撞槍口上了。
不等耶律敵烈多想,李繼隆拔劍一揮,宋軍騎兵在種從的率領下發起了大規模騎兵集團衝鋒,大地震動,煙塵滾滾!
重步兵排成數排,長戈向前,直挺挺的向遼軍陣地而來,很慢,但很整齊。
都到這份上了,慫是不行了,打吧!
牛角號子吹響,鼓聲隆隆,遼軍先鋒騎兵衝出陣去,與宋軍騎兵撞在一起,頃刻間血肉模糊,慘叫聲和鐵騎撞擊聲便響了起來!
種從提著長槍,一路橫衝直撞直奔耶律敵烈的中軍,耶律敵烈可不是儒將,他一把奪過一旁衛兵的大錘,策馬而出,將錘子掄圓了砸向種從!
雙方從早上打到正午,遼國騎兵靈活機動,卻很難接近宋軍弓弩的射程範圍,而那些難纏的重步兵,聚在一起,長戈向外,要損失很多人馬才能撞散他們,可撞散後他們又迅速聚成一團,圓的,三角的,方的,反正就是像個刺蝟一樣團在一塊,遼軍又不能肆無忌憚的衝殺,馬匹的慣性撞擊需要距離,但他們不能總是衝過來在迴去重新衝一次,一來馬受不了,二來得重新被宋軍弓箭重新問候一遍,簡直苦不堪言。
宋軍騎兵就更難對付了,這些人明顯是習慣馬上作戰的老手,隻在開戰時發動過一次集團衝鋒,然後就散作一片,遼軍在單挑上竟然討不到半分便宜,甚至有幾隊被圍殺!
耶律敵烈打的心急如焚,沒有這麽打仗的,現在他終於肯定,李繼隆不是吹出來的,確實是有本事的,這個人並不貪功冒進,而是一點點的鈍刀子割肉,極有耐心!眼見遼軍越打越吃虧,軍陣漸漸不穩,耶律敵烈想迴去指揮,無奈眼前這宋將著實難纏!
耶律敵烈可以肯定種從殺不了他,但自己也沒本事殺了對方,人家背後還有李繼隆,家裏有糧心中不慌,可自己再無後援,耗不起啊……
一想到這裏,耶律敵烈便急著要脫身,可種從早就看穿了他的意圖,他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幹擾遼軍指揮,誰知這遼國主將竟然親自上陣,還有比渴了送水,困了送枕頭更好的事嗎?
種從死死纏住耶律敵烈,讓他無法迴到指揮位置,宋將田政則率黨項騎兵從側翼將遼國切成兩半,形勢急轉直下,遼軍一半被包圍,一半被阻擋再外,宋軍用盾牌擋路,裏三層外三層圍住那一半騎兵砍殺,而外圍的遼軍既沒有將軍指揮,更被宋軍騎兵和箭雨阻擋,不能近前。
宋軍刻意把耶律敵烈放在外圈,沒有包圍他,為的就是分化軍心,耶律敵烈不清楚李繼隆的套路。又被種從拖的筋疲力盡,李繼隆見時機成熟,下令全軍出擊,宋軍如同漫天沙塵一般將遼軍籠罩,耶律敵烈其實是可以走的,可他們走了,那一般遼國騎兵,勢單力孤,就會被宋軍吞掉!
可是不走也不行,李繼隆給了耶律敵烈兩個選擇,要麽舍棄那陷入包圍的一半人馬,立刻撤退,要麽就這麽耗下去。
耶律敵烈耗不起……
他發起數次衝鋒,想突破宋軍包圍圈救他們出來,可宋軍重步兵實在太難衝擊,就算付出巨大的傷亡衝開了,他們也會立刻又圍在一起!
眼見局勢越來越不利,再不走就真的走不掉了,耶律敵烈一咬牙,扭轉馬頭就跑,遼軍紛紛撤退,種從將他們驅逐出戰場,返身迴來,被圍的遼兵隻好丟掉武器投降。
九原之戰,李繼隆殺敵四千,俘虜三千多人,繳獲物資,戰馬,兵器無數,這一戰徹底讓遼人認清了這位大宋虎將。
宋遼兩國在河套地區的爭奪,激烈程度絲毫不比在燕雲十六州和河北弱,甚至有過之。在河北,燕雲十六州作戰的雙方都是以城池爭奪為主,而在河套,則完全是兵馬野外作戰,以消耗為主。慘烈程度更加嚴重。
黃河由隴原經過六盤山下,繞過賀蘭山,直至銀州,再到九原,向北的流向在這裏轉而向東,遇到太行山脈後又轉折南下,黃河水阻擋了太原府,形成了單獨封閉的地理單元。
劉繼元就呆在這個單獨封閉的地理單元中,依靠地形優勢,以微弱的兵力多次阻擋宋軍的討伐。但形勢越來越不妙了,大宋不僅將所有的割據勢力全部消滅,而且對吐蕃,大理都進行了打擊和拉攏。
如今,從整個華夏大地放眼望去,隻有北漢一個在大遼和大宋的夾縫中,劉繼元越來越覺得恐懼和不安。天下混亂,他就有機會像祖宗劉知遠那樣一舉占領開封,建立大漢。可現在四海歸一,別說打進宋軍京城了,洛陽的劉廷讓,他的這位本家占據著河東,河內,事實上已經將勢力範圍介入了這個單獨的地理單元。東邊遼軍隻能守著那些茫茫的純山峻嶺,河北平原盡數被宋軍攻陷。
本就是兩麵受敵,如今西邊好死不死的來了個李繼隆,九原之戰後,北漢事實上喪失了西邊的緩衝區,宋軍隨時都能東南西三麵夾擊,隻有北邊還在遼國的籠罩下,稍微能讓他心安一些。
遼國是絕對不會放任宋軍奪取太原府的,因為失去了這裏,遼國將獨自麵對從無數場戰爭中走出來的大宋軍隊,這不是他們願意的。而且失去了太原府,燕雲十六州將不再固若金湯,雁門關以東,是雲州重地,雁門和雲州,是遼國的屏障。失去了這裏,遼國北邊的大漠草原,將無險可守。就像大宋的河北平原一樣,他們將不得不麵對源源不斷的宋軍。
這一點大宋君臣也都清楚,唿延讚被調到定州後,便時不時的尋找機會,想要突破壺關古道,直插太原府。劉繼元本來派楊業守西邊,郭無為守南邊,張正守東邊。誰知唿延讚一上來,就殺死了張正。
劉繼元隻好又調大將範福接替張正,沒幾天,又被殺了。劉繼元千挑萬選,又選了個打仗謹慎的陳戈。陳戈一到壺關,就關閉了城門,派人日夜巡邏,無論唿延讚怎麽挑釁,他都不出來,一是不會,而是不敢。
太原府深宮中的劉繼元,深深感覺到無力。宋軍人才輩出,軍馬數量和後援遠在他之上。日後的方向該何去何從?是投降還是堅持到底?
投降的話,降誰?
大宋,還是大遼?
劉繼元還在猶豫煩悶,楊業卻給他提了個建議。一個讓他冷汗直冒的建議。
“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救兵驕而無備,願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乎?”
什麽意思?就是說遼國契丹人貪圖利益,不會守信用,當年的石敬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今救援北漢的耶律敵烈沒什麽防備,又正好被李繼隆打的丟盔棄甲,遼西諸地空虛,不如出兵攻擊,將整個雁門雲州盡歸漢人所有,投降大宋,富貴長存。
劉繼元害怕極了,立刻駁斥了這個建議,大宋惹不起,大遼也不是他能惹得起的。楊業想讓他奪了整個河東,以此為投名狀,投降趙老大。這對他來說還不成熟,況且他也不相信趙老大。
但這件事也讓劉繼元認識到一個問題,一個嚴重的問題。他最信任的大將楊業都有心歸宋,更不要說旁人了。楊業是忠心,才會不避猜忌直言勸說,郭無為是什麽想法,誰都不知道。說不定已經暗暗買通大宋了,西邊東邊都有戰事,唯獨他的南邊,最接近大宋中心地區的地方反倒十分平靜,這很不正常,按照常理來說,他這裏才是戰爭最激烈的地方才對。
劉繼業想的一點都沒錯,郭無為懼怕大宋,也深知不可能是大宋的對手,所以早就和宋將劉廷讓互通密信,劉廷讓將此事上奏趙老大,趙老大命令劉廷讓與郭無為交接,商議降宋的事宜。
所以這裏才平靜的和湖水一樣。劉繼元察覺到了後,派觀察使嶽孤前往郭無為的駐地,名為勞軍,實為查探。郭無為接待了嶽孤,然後將其軟禁,隨行官吏全部逮捕關押。對劉繼元說嶽孤到了他身邊後染了重病,不能下地。
劉繼元給郭無為送去財寶和酒,美女。犒賞郭無為手下大軍。之所以這樣做,實在是無奈之舉。虎視眈眈的李繼隆讓楊業抽不開身,總不能自己親征吧?若是他離開太原半步,郭無為留在太原的勢力,一定會立刻起兵造反。
隻能先安撫,等楊業解決了李繼隆,或者遼國逼退了李繼隆後,再南下解決郭無為。
郭無為和劉繼元的矛盾,早在當年太原政變中就埋下了伏筆,郭無為本來想隨便立個皇帝,以掌控北漢。殺了當時的皇帝後,兩敗俱傷,劉繼元卻和楊業摘了他的果實。
本來郭無為如此膽大妄為的造反行為是要被處死的,但奈何他勢力太大,直接處死,北漢很有可能分崩離析。郭無為更鬱悶,劉繼元不像他的哥哥那麽蠢,更何況還有楊業這樣的猛將輔佐,一時間他也沒有辦法。可
這種微妙的平衡並不會持續多久,畢竟郭無為殺了人家大哥,雖說他們本就沒什麽感情,說不定劉繼元還在拍手稱快,可麵子上,劉繼元多了一條收拾他的借口。
再不找條後路,就要走上絕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