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又開口說:“好了,各位,言歸正傳。此次北伐各位可有什麽好主意嗎?”寧隨獻計說:“可假裝分兵三路,向祁山、石營、金城佯攻。吸引魏軍在分兵防守。等出駱穀之後再合兵一處,經枹罕迅速向狄道進軍。”薑維點了點頭說:“此計最善。”於是下令三軍進發。


    行軍途中,諸葛果派去淮南打探消息的人又迴來迴報說:淮南大軍在樂嘉遭遇守軍頑強抵抗,毋丘儉強攻不得,導致補給線拉長,又加上淮南士卒連日奔襲,戰鬥疲乏,隻得暫且休整,遂進駐項城,整頓兵馬,積累物資,構築工事;而司馬師聽說了毋丘儉發兵叛變,於是決定親征並傾全國之力鎮壓淮軍;先是命令兗州刺史鄧艾死守樂嘉;接著命令駐紮在豫州境內的鎮南將軍諸葛誕自安豐郡向東進攻;然後命令征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兵譙、宋;再然後命令征南大將軍王昶北上夾擊,包抄淮南軍歸路 ;最後命令荊州刺史王基率荊州軍隊北上與自己會師。薑維聽完這些搖了搖頭歎氣說:“司馬師頗有其父司馬懿的風格。看來毋丘儉必敗無疑,隻怕離死不遠了。”那打探消息的人又匯報說:“此外,小的還打聽到一條消息,隻是不知真假。”薑維說:“什麽消息,快快說來。”那人迴答說:“是。小的還打聽到司馬師好像患了眼疾,似乎十分嚴重。隻是不知真假?”薑維聽後說:“原來如此。”隨後讓那人先行下去休息。


    薑維率領六萬大軍,號稱十五萬,分兵三路出發的消息早已驚動了雍州刺史王經。王經連忙與陳泰進行商議。陳泰說:“這絕對不可能。因為以蜀漢的國力,是不可能動用十五萬大軍進行北伐的,所以我猜測薑維這次的北伐頂多也就動用了五、六萬兵力而已。不可能有十五萬,這絕對是在虛張聲勢罷了。”王經點頭表示同意地說:“此言有理。”過了一會兒,又開口詢問:“對了,毋丘儉那邊的戰況如何了?”陳泰搖了搖頭,歎氣說:“情況不容樂觀。”王經聽後恨恨地說:“可恨的是薑維這個家夥偏偏在此時來犯,不然我一定響應毋丘儉。”陳泰說:“不管如何,眼下最重要的還是抵禦薑維的入侵才行。”王經點了點頭說:“的確如此。不知道將軍有什麽好方法?”陳泰說:“薑維此次大舉入寇,我們唯有堅守待援,方為正策。”王經說:“若是如此,隻怕不能及時響應毋丘儉。”陳泰長歎了口氣無奈地說:“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難道你想看到漢軍長驅直入,奪得壅、涼嗎?”王經說:“我當然不想,我隻是覺得與其堅守待援,不如速戰速決,與薑維平原曠野爭鋒。擊敗薑維,然後響應毋丘儉。”二人正商議著,忽報朝廷有使者到來。陳泰對王經說:“待會兒可一定要慎言。”王經迴答說:“放心好了,我明白的。”接著陳泰、王經二人便急忙出來迎接使者。使者此次是特意前來是特意宣讀司馬師的命令:讓他們二人堅守待援。


    原來司馬師在平叛毋丘儉的過程中,得知了薑維來犯的消息,急忙命人傳令讓陳泰、王經二人堅守待援。之後,司馬師大敗毋丘儉。毋丘儉在逃往幽州路上被人誤殺身亡。揚州刺史文欽則攜帶部分人馬南逃。正好撞見了東吳的孫峻率領著驃騎將軍呂據、左將軍留讚偷襲壽春。於是投降了東吳。東吳本想趁機奪下壽春,結果沒想到卻被殺退,隻好無功而返。緊接著司馬師處理好淮南的事情後,便退兵西進,想要援助陳泰和王經。然而剛到許昌,便因眼睛上的瘤疾,痛死在了許昌。司馬師死前,特意囑咐了其弟司馬昭,讓司馬昭接替了自己的位置。司馬昭剛剛接替了司馬師的位置後,魏帝曹髦就命令司馬昭鎮守許昌,同時讓尚書傅嘏率六軍迴京師。不料司馬昭並未聽從曹髦的命令,而是直接率軍迴到洛陽,穩定局勢。同時派鄧艾出任安西將軍,與陳泰、王經並力抗擊蜀漢,並遣太尉司馬孚為後援。


    薑維率軍剛出駱穀,合兵一處,就聽到了這些消息。於是召集眾將商議。張翼見狀勸諫說:“毋丘儉既然失敗,東吳也已撤退,魏國已無後顧之憂,必然大軍壓境討伐我們,不如趁現在撤退吧。”寧隨聽後,表示反對說:“不然,雖然毋丘儉失敗,東吳撤退,但是眼下司馬師新亡,其弟司馬昭剛剛接替司馬師的職務,不敢擅自離開洛陽,因此我們還是有機會的。”薑維對寧隨說:“說得有理。”張翼見狀,沉默不語,不再說話。夏侯霸這時說:“司馬昭雖然不敢擅自離開洛陽,但其派遣鄧艾出任安西將軍前來相助,不可不妨。”薑維聽後點頭說:“聽聞王經已率大軍駐紮狄道。先破了王經大軍,縱使鄧艾援軍前來,亦能減輕不少壓力。”於是下令率軍往狄道進發。


    王經聽聞薑維率軍前來,便想率軍出擊。不料參謀程武勸諫說:“刺史,朝廷給我們的命令是堅守待援,不應該隨便出擊。”王經卻說:“不然,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一者薑維遠道而來,必將疲倦不堪;二者我軍占有數量優勢,並且處於守勢沒有後勤問題,而反觀漢軍則補給線過長。我們應當不給其休整的機會,先發製人將其擊敗才是。”於是不聽程武勸阻,率數萬大軍進發洮水。王經心想:“陛下,等著臣,等擊敗薑維之後我一定起兵誅討奸逆,保我大魏太平!”


    早有探馬報知薑維,薑維大喜說:“王經要是堅守待援,我一時還拿他沒有辦法,今其舍棄城池來與我野戰,正可一戰而定。”於是也往洮水而來。


    兩軍相遇,薑維分付張翼如此如此,又分付夏侯霸如此如此:二人領計去了。薑維接著率軍背水列陣。王經一看,大喜說:“薑維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早已是強弩之末,現在又妄圖想要效仿韓信背水列陣,真是不識好歹。”於是迴顧手下副將說:“你們誰出去挑陣。”有張明、花永、劉達、朱芳四將說:“末將願往。”於是分左右而出。


    薑維陣中,寧隨、魯安、石當、柳隱四人殺出。各自挑對手迎戰。寧隨對張明,魯安對花永,石當對劉達,柳隱對朱芳。不一會兒,寧隨、魯安、石當、柳隱四人便敗迴陣中。王經見狀,急忙大驅兵馬殺來。薑維引兵望著洮水而走;將次近水,對眾將大唿說:“事急矣!諸將何不努力!”眾將一齊奮力殺迴。


    寧隨碰到張明,大喝說:“接招吧!”張明不屑地說:“手下敗將,還敢與我一戰?”提槍拍馬趕來,一槍往寧隨臉門刺去。本來,寧隨隻需要側身一閃,就能輕易躲開張明這一刺。然而寧隨並沒有這麽做,而是用雙手鐵爪夾住了槍頭,運起內力,竟將張明整支槍給震斷了。張明大吃一驚,來不及反應,便被寧隨一爪刺中心髒,立刻斃命。


    這邊魯安眼看就要追上花永,不料花永暗地裏射出一箭,險些將魯安射下馬來。魯安不禁大怒說:“好啊,暗箭傷人是吧,那就怪不得我了。”於是從懷中一摸,摸出幾顆鐵珠子,往花永馬腿上打去,花永瞬間被顛下了馬來。接著魯安一連三發飛刀射出,先是擊中了花永左右眼,疼得花永痛不欲生,最後一支飛刀射中花永喉嚨。花永暴血而亡。


    那邊石當已與劉達廝殺在了一起。石當一把抓住劉達,和他一起扭下馬來了,在地上滾了幾滾。接著石當一個鯉魚打挺,率先站了起來。然後,石當一雙肉掌向劉達襲來,正中劉達胸部。劉達頓時五髒六腑劇裂開來,立時斃命。


    柳隱追著朱芳。朱芳馬快,眼看就要追不上,柳隱急忙彎弓搭箭,一箭射中朱芳後心。朱芳落下馬來,被亂軍踐踏而死。


    當下漢軍一陣亂殺,魏軍大敗,死者不計其數。薑維率軍追殺,剛到穀口,忽然一聲炮響,兩邊山上旌旗豎起,魏軍盡出。隻見鄧忠站在山上哈哈大笑說:“薑維!你中計了!”說罷,命令手下放箭。薑維大驚,急忙率軍撤退。


    鄧忠見薑維撤退後,才暗暗心驚地說:“好險好險,幸好爹早有預謀。”原來鄧艾領兵援助的過程中,聽聞了王經率軍駐紮狄道,防禦薑維。鄧艾心想:“王經一向忠於魏室,此番沒有響應毋丘儉,完全是因為薑維率軍入寇。如我所料不錯,其定然想要著急地和薑維一爭高下,然後響應起兵。如此一來的話必然不是薑維的對手。”於是急忙書信一封,命人快馬加鞭地交到鄧忠手上,囑咐鄧忠於必經之路上設下疑兵,驚退薑維。鄧忠依計行事,驚退薑維後,連忙收兵與王經匯合。


    王經得知事情緣由後,心中五味雜陳,不禁歎了口氣說:“有鄧艾在,何愁不能擊退薑維。”心中又暗想:“隻是鄧艾他站在了司馬氏那一邊,複興魏室隻怕是難上加難了。”當下也想不了許多,率領萬餘殘軍撤退到狄道城防守。


    薑維收兵後,打探到了鄧忠隻是率領了千餘兵馬設下疑兵斷後,不禁大怒說:“小子怎敢欺我?”便打算率軍攻打狄道城。張翼聽後勸諫說:“將軍,可以停止了,不應該繼續進軍,進軍的話可能會毀掉這份大功,就像為蛇畫足一樣。”薑維大怒說:“魏軍此刻大敗,銳氣已墮,正應當一鼓作氣才是。怎能就此撤退呢?”於是不聽張翼的勸諫,繼續率軍將王經包圍在了狄道城內。


    狄道城去年剛遭薑維一場大火,城牆盡毀,好在後來王經調撥士兵進行了修補,現在已勉強能夠進行防禦。


    王經望著城下滿滿的漢軍,不禁心生懼意,想要突圍,於是與眾將商議。眾將大都同意突圍。唯有鄧忠持反對意見說:“不可,刺史,萬萬不可,如今賊眾我寡,突圍難以成功。”王經反問:“難道就在這裏等死嗎?”鄧忠搖了搖頭說:“不然,爹說過,薑維遠道而來,補給過長,即使有木牛流馬運輸,糧草也必然不足支撐。隻要刺史堅守些時日,薑維糧草不足,必然撤退。到時候陳將軍和爹也會前來救援,何愁不能戰勝薑維。”王經思慮良久,也確實沒有把握能夠突圍,於是決定堅守待援。


    薑維雖然包圍了狄道城,但是一時沒有攻城器械,隻好圍而不攻。寧隨對薑維說:“將軍,我們遠道而來,糧草很快就會不足。不如撤了狄道之圍,等糧草續上再做打算。”薑維搖了搖頭說:“王經大敗,陳泰必會前來救援,這正是圍點打援的好時機,可不能輕易放過。”寧隨憂慮地說:“可是糧草……”話未說完,薑維就說:“既是如此,你即刻領兵星夜前往,催促糧草,務必要在半個月內送到。”寧隨不得已,隻得去了。


    卻說陳泰得知了王經兵敗被圍之後,便要起兵來救。忽然有報告說鄧艾領兵前來援助。陳泰出城迎接。兩人一陣寒暄之後,便商議救援王經的事情。鄧艾對陳泰說:“王經的幾萬精兵大敗於洮水以西,敵兵士氣大振,這樣的乘勝之兵勢不可當,而將軍以烏合之眾,繼敗軍之後,士氣低落,軍威不振,隴山以西已經麵臨被攻破的危險了。古人說:‘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孫子》裏也有‘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的說法,講的都是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的道理。如今隴西之害超過蝮蛇,狄道之地難以固守,而薑維的兵馬鋒芒銳利,正該有所迴避,不如割險自保,靜觀其變,等待時機,然後再圖進兵,救援狄道,這才是可行之計啊。”陳泰卻搖了搖頭說:“不然。薑維輕兵深入,正要和我軍平原曠野爭鋒,以求速戰速決。王經本當憑借高壁深溝,挫傷敵人的銳氣,可他偏戀戰,結果使敵人的計謀得逞,大敗而迴,被薑維圍困在狄道城中。倘若薑維攻克狄道,乘勝向東進兵,占據櫟陽,得到足夠的糧食,再收羅降兵,招納羌胡,然後東爭關中、隴右,進道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四郡,魏國危矣。而薑維要是被挫敗在狄道城下,銳氣消失,力量衰竭,那時攻守易勢,主客不同,何愁消滅不了漢軍!兵書上說:‘攻城用的戰車等都需要三個月時間才能製成。’而這些都不是輕兵遠入或薑維的陰謀詭計所能倉促辦到的。眼下薑維孤軍深入,糧草跟不上,正是我軍速進破敵的大好時機,所謂迅雷不及掩耳,勢在必然。洮水在外圍環繞,薑維等被圍在內部,如今隻要我們占據製高點和有利地形,卡住敵人的要害部位,漢軍一定會不戰而逃。對敵寇不能姑息放縱,對狄道之圍也要樹立不久就能解救的信心,安西將軍怎麽能說出‘解腕’、‘不守’的話來?”於是不等鄧艾迴應,自率兵馬前去救援王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寧隨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山的黃布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山的黃布鈴並收藏寧隨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