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帥,王將軍已經帶兵攻進城裏了。”


    瑞波城外,李成梁騎在高頭大馬上,在他麵前一個傳令兵正在匯報前方戰況。


    “來人,馬上通知戚繼美,讓他帶兵過去,目標阿瓦城,不惜一切代價給我盡快抵達。”


    李成梁此時臉上並沒有因為破城該有的笑容,而是嚴肅說道。


    他已經見到張頭,也知道了自己最看重的大兒子李如鬆居然帶著老二李如柏偷襲了阿瓦城,打算在那裏堵住緬王莽應龍。


    他身邊有多少人馬?


    滿打滿算不到四萬人,而莽應龍身邊最少還有六七萬人之多,其中還有一批戰象。


    這樣的軍隊,李成梁很擔心自己兩個兒子擋不住緬軍的進攻。


    畢竟,對麵是逃命,仗打到這個份兒上,是真的要拚命了。


    所以,李成梁一邊督軍再次加速追擊,在麵對瑞波城阻擋時沒有絲毫拖延,直接揮師攻城。


    這邊準備攻城,李成梁又把身邊的戚繼美派出去,把最靠前的三部人馬整合起來由他指揮,讓他率軍直奔阿瓦城支援。


    這三部人馬,兩個參將和一個遊擊,手下有兵馬七八千人。


    而在他們之後,李成梁也會帶著後麵趕來的明軍加速前進,盡快抵達戰場。


    此時,他還不知道,他一直心心念念要抓的緬王,已經被他兒子活捉打暈帶進了阿瓦城。


    城外明軍大隊開始動起來,李成梁的命令,現在這些明軍將官沒人敢拖延時間,都是立即執行。


    他們已經知道,前方的阿瓦城已經被李大公子帶兵占領了,堵在緬王逃跑路線上。


    追快點,興許就可以在阿瓦城下抓出緬王。


    這段時間的追擊,緬軍逃的狼狽,他們也追的疲憊。


    隻有盡快抓住莽應龍,才能結束這一次的追逐戰,他們也就可以歇上幾天了。


    城裏喊殺聲不斷,戚繼美命令炮手在前開路,直接硬闖,要打穿瑞波城,從南門殺出去。


    不是不能繞城而過,而是周圍地形限製,步兵和騎兵可以輕易過去,可是馬車卻是不能。


    現在明軍打仗極度依賴輜重,大量的火炮和炮彈、火藥都需要馬車運輸,而不是給士兵發點幹糧就可以出發的時代了。


    應該說,隨著火器的大行其道,原來的戰爭模式已經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變化。


    軍隊對後勤的依賴大大加強,甚至到了打掉後勤,就等於限製一支軍隊的火力,讓他們完全無法施展的程度。


    後世二戰中著名的轉折之戰,不管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還是莫斯科保衛戰,德軍最後都是輸在後勤上。


    後勤沒有足夠的準備,來不及向前線提供禦寒物品,讓進攻隻能被迫中止,最後被對手逆襲,進攻戰變成被包圍戰。


    現在的大明,雖然火器不如西方國家犀利,但是裝備占比已經接近三比一,早就超過同時期歐洲軍隊四比一甚至五比一的程度。


    是的,別看現在歐洲軍隊最早大規模裝備火器,但大規模裝備其實也不過是把火器手的比例提高的兩成。


    隻是他們的統帥意識到火器的厲害,所以國家願意投入資金進行這方麵的研發,是主動的。


    有了研究成果,很快就會裝備到部隊裏使用。


    但是,歐洲國家國小民貧的缺點這個時候也完全暴露出來,他們缺少資源,工業時代也沒有開始,所以生產力也是極低的。


    大明的生產力雖然要不比歐洲國家強幾分,但勝在國力強盛,地大物博在這個時期是絕對算得上的。


    有了資源,又有人口優勢,自然可以真正實現大規模生產和裝備部隊。


    更何況大明的軍事職業化絲毫不比歐洲晚,甚至更加徹底,把軍隊都先搞成世襲製。


    戶籍製度雖然有缺點,但世世代代軍戶的屬性,也讓這些軍戶家的孩子還在年幼的時候就能接受到一些軍事技能的培訓,進入軍隊後就能很快上手。


    至少,他們對於軍隊的紀律,都是一清二楚的。


    可以說,如果不考慮其他,大明在這個時代還是全麵碾壓歐洲國家的。


    而在大明,火器的研發更多還是個人的喜好,喜歡火器的學者,自己進行這方麵研究,然後交給衙門。


    當然,最後是否能夠被朝廷接受,並組織生產,那就得看這個人在朝廷裏的影響力了。


    許多時候,這樣的研發也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最終不能真正進入軍隊。


    後世人們在古籍上看到的許多武器圖譜,特別是各種稀奇古怪的火器,其實大多就是隻生產了一批或者兩批,之後就不再生產,直接廢棄。


    當然,這也和這些東西大多華而不實有關係,其實這個時代的火器就兩種得以持續生產裝備,那就是鳥銃和大炮,其他都隻能被淘汰。


    而做為武器研發的主要負責部門,對於火器其實並沒有深刻的認識,也根本沒有組織過什麽研究工作。


    之前魏廣德讓他們搞大將軍炮,最後也是一塌糊塗,沒出個什麽結果,還是俞大猷從壕鏡搞來製炮技術,他們再加以改良。


    不得不說,貌似中國古人改良的天賦也很高,那時候山寨出來的產品,性能就能比原裝貨強。


    李成梁看著一隊隊士卒進城,後麵則是一輛輛馬車,拖著各自物資,他似乎已經意識到馬車的重要性了。


    叫來書吏,李成梁開口就說道:“你立即草擬一封文書遞兵部,就說我軍現在對後勤極度依賴,需要朝廷準備裝載量更大更靈活的馬車,最後四輪那種。”


    “四輪馬車?”


    書吏愣了愣,他好像還沒聽說過有四個輪子的馬車存在。


    “你照著寫就是了,京城應該有人知道。”


    李成梁不耐煩的揮揮手,讓他下去馬上草擬公文。


    四輪馬車,其實在古代中國確實稀奇,倒不是沒人想到,而是中國的地形決定了貌似用不上。


    歐洲有百分之六十是平原地形,尤其西歐幾乎都是一馬平川的大地,非常適合四輪馬車行駛。


    所以在十三世紀歐洲人找到了四輪馬車的轉向難題,四輪馬車才開始在歐洲大行其道。


    實際上在十二世紀前,歐洲也隻有兩輪馬車。


    而歐洲人解決四輪馬車轉向的辦法,其實也確實很有創造性,簡單說就是他們的四輪馬車其實就是把兩個兩輪馬車連接在一起,這樣前麵的一組車輪就成了轉向輪,讓馬車可以自由轉向,適應不同的道路。


    而中國的四輪車也有,但是不多,也多是用黃牛牽引,靠黃牛蠻力轉向。


    這麽麻煩,自然使用範圍就比較窄,久而久之也就不常見了。


    中國地形複雜,古代交通條件也很差,所謂大路不過是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黃土路,兩輪馬車通行都較為困難,四輪馬車更是難行,非常不實用。


    或許也隻有大秦的直道可以滿足四輪馬車的需要,可惜直道在漢朝就基本荒廢了。


    中國除了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平原較多以外,其他地區地形複雜,丘陵、山地、高原、沙漠、戈壁甚至沼澤、濕地眾多,這些連兩輪馬車也過不去,自然不會有四輪馬車了。


    而四輪馬車和兩輛馬車的比較,差別也主要就是在載重量和舒適度上的差別。


    兩輪馬車結構簡單,通常由兩個輪子和車轅組成,適合在平坦或較為平坦的道路上行駛。


    兩輪馬車在轉彎時相對靈活,適合短途運輸和輕載貨物,不過裝載量相對較小,通常一匹健康的成年馬在平坦的路麵上拉動農村常見的兩輪馬車,其裝載量可以達到1000公斤。


    四輪馬車結構複雜,包括轉向架和四個輪子。


    雖然車廂更大,裝載量更多,但其長度較長,操作複雜,適合在較為平坦的道路上行駛。


    四輪馬車在複雜地形上的操作難度較大,且需要更多的牲畜來牽引,也是限製四輪馬車使用的原因之一。


    但是四輪馬車的設計使得車廂長度可以達到兩輪車廂的2倍以上,載貨量也更多,且行駛更加平穩。


    拿破侖遠征俄國時期,輜重部隊主要使用普通四輪馬車和孔圖瓦四輪輕型馬車,普通四輪馬車載重約30公擔也就是3噸,而孔圖瓦四輪輕型馬車的載重量也超過1.2噸。


    而在中國,最大的兩輪馬車載重量大約在1.8噸,需要9匹馬拉載,還有7匹馬的馬車可以裝載1.5噸的貨物,這已經是兩輪馬車的轉載極限了。


    李成梁手裏的馬車,因為道路原因,每輛車也不過隻能拉約一噸的東西,實際上應該就是七八石,在遇到坡度稍大的地方,還需要增加馬匹數量或者用士兵推車的方式行進。


    總之,他已經感覺到現在大明的馬車,似乎已經限製了明軍的進攻速度。


    從這次追擊戰開始,羅汝芳和沐昌祚已經調動了他們能調動的所有騾馬,但後勤依舊得不到保障。


    這就讓李成梁開始思考解決辦法,而其中之一就是和魏廣德閑聊時知道,在壕鏡存在的四輪馬車。


    明朝那些人,對於壕鏡這裏出現的四輪馬車其實並不上心,隻是驚歎車廂之大和乘坐舒適,並沒有考慮到軍事需要。


    即便是俞大猷,在沒有親自帶兵作戰感受到後勤輜重運輸困難的時候,也不曾想到。


    或許戚繼光見到以後,會有別的想法,可他雖然在廣東也剿過倭,但多是在潮州等地,卻沒有去過壕鏡,自然沒有見過。


    之所以說四輪馬車提到戚繼光或許會感興趣,自然也是因為戚繼光大力發展的戰車營。


    為什麽是偏廂車,可不就是為了減重,實際上戚繼光的車營大多都是兩輪車,輜營有一些四輪車,但轉向依舊是難題,也即是靠馬力和人力強行轉向。


    這樣的戰車,自然行動路線就有頗多限製。


    戚繼光知道這點,苦於沒有解決辦法,所以他如果看到壕鏡的四輪馬車肯定會有很大的興趣將其引進大明。


    魏廣德,自然也不知道這個時候的明軍已經被後勤運輸所困擾,隻是和李成梁說起各地事時,當做新鮮事兒告訴李成梁。


    在他眼裏,反正都是馬車,兩輪和四輪,貌似區別也不會很大。


    李成梁相信,這份公文遞到兵部以後,魏廣德一定會看到,進而想到壕鏡那邊的四輪馬車。


    雖然他在緬甸趕不上了,可明軍用四輪馬車運輸輜重,那以後打仗受到的限製也就小了。


    至於地形原因產生的不適應,那不是他的事兒,是負責後勤的將官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選擇合適的路線。


    等李成梁走進瑞波城,已經是半天以後。


    這個時候就算站在瑞波城南門,也看不到戚繼美大軍的尾氣。


    戚繼美是真不敢耽擱事兒,上次看在他大哥麵色,李成梁已經放過他一次,所以這次他是帶著兵馬快速向南行進,希望早日趕到阿瓦城。


    隻是,出了瑞波城二十裏地,突然前麵十餘騎斥候迴報,大量緬軍正向這裏殺來。


    聽到緬軍在此地反戈一擊,可把戚繼美嚇了一跳,他以為應該是在阿瓦城外和緬軍交戰,此時他的隊伍拉扯的比較長,要快速集結三部人馬組成軍陣已經不可能。


    “快,馬上列陣阻擊。”


    戚繼美也沒猶豫,更不敢下達後退聚兵的命令,直接命令前軍就地開始集結布陣,準備和緬軍來一次硬碰硬。


    吸取之前的教訓,戚繼美在前軍準備了四十餘門佛朗機炮,隻不過帶的彈藥不多,但是也可以打上三四輪的,這些彈藥要是用來打戰象是足夠了。


    當明軍前軍兩千多人完成結陣以後,道路盡頭緬軍唿啦啦的出現在他們眼前。


    戚繼美現在也不算戰場新丁,在貴州也參與過剿匪,在雲南也打過緬軍,此刻看到的哪裏是衝過來交戰的緬軍,完全就是一副喪家之犬的樣子。


    “開炮,急速射,鳥銃手準備。”


    第一時間,戚繼美按下心來,大聲下令道。


    “砰砰砰”


    隨即,密集的炮聲響起,無數彈丸飛向遠處衝過來的緬軍,在緬軍隊列裏泛起一陣血霧,殘肢斷臂四處掉落。


    明軍炮手快速卸下子藥筒進行更快,然後再次發射。


    連續六個子藥筒打完的時候,對麵緬軍的“進攻”也被打退,都沒輪到鳥銃手開火。


    “叫他們投降。”


    戚繼美又對身邊幾個親兵押解的人說道。


    這些人,是早早選擇投降的緬軍,其中懂漢化的就留在前軍裏,負責對緬軍喊話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