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官話和拚音
南美:我有傳送陣要移民一個億 作者:輕煮歲月丨慢煮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先生,數學是嚴謹的學科,不可因循守舊,導致書寫和學習不便,故我建議按橫向排列。”
馮瑞科知道,數學越往後學習,將會更加高深,數學計算公式會更長,如果用豎版排列,根本南轅北轍;
所以他直接拍板了,不給商量餘地。
李善蘭鬆了一口氣,他是數學大家,知道橫版有益,迴答道:
“如此甚好。”
“初等教育的算學旨在培養興趣,以及能夠解決生活中的日常計算即可。”
“眾位先生編撰的這份教材非常好!”
馮瑞科對他們拱手行禮,繼續說道:
“眾位先生,也要適當休息,不可操勞過度;我已派人去請的顧觀光、張文虎、汪曰楨、吳嘉善等數學大家,相信很快就能來助眾位一臂之力。”
他知道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那才是重點,需要數學大家。
而中國的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數學牛人;
他們就像那爽文都的男主一樣,似乎有外掛;
馮瑞科相信,集合這個時代的所有民間大能,必定能夠讓中華文明之光,在這南美大陸綻放。
——
隨後,他又來到‘國文’組;
這是由魏源親自牽頭編撰的,這個時代的文人,都是國學大家,相對來說國文編撰,相對簡單。
“魏先生,國文編撰可還順利?”馮瑞科對魏源,時刻保持尊敬。
魏源點點頭,拿過一冊書,介紹道:
“古已有啟蒙教材《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書;吾等挑選三千常用字,分十二學期,每期約二百五十字,分五十篇文章,每篇約五個必學字。”
“每篇內容以識物、典故、詩詞、成語和文章等組成,配以插畫,當可成為課內之教材;”
“課外則輔以傳統《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二十四孝》、《百孝圖》、《女二十四孝》等書,當可無虞。”
馮瑞科吃驚了,這麽完美豐富嗎!
這應該是集中國數千年教書育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套成熟體係了。
“如此,識字、識物、明理相輔相成,先生真乃大才。”
馮瑞科逐篇翻過,覺得已經非常完美,但就是感覺差點什麽!
他一時也想不起來;
“先生,您費心了!”
隨後,馮瑞科非常鄭重的向在座的人,說起一件事情:
“眾位先生,一直以來,漢家文字雖早已統一,但各地語言不通,交流不便;我意在‘國文’中,加入通行發音標準作為官話,為此,需確定一套切韻標準。”
魏源等人陷入思考,這事,他們還真未考慮過。
隨後,魏源疑惑詢問:“曆朝曆代,新立朝廷都有頒布韻書,如《洪武正韻》,殿下之意重新確立標準?”
中國古代的韻書,基本都是每字單獨注音解釋;
注音方法有很多種,如直音法、讀為法,以及最重要的反切法;
都比較複雜,各有弊端,不便大眾學習,也不便傳播。
馮瑞科搖頭迴答道:
“非也,我意參照隋代陸法言《切韻》一書中,定下的聲母、韻母和音調,都用相應的符號代替,簡化數量;”
“能很快學會簡單的聲母、韻母和音調的符號,便可拚出標準讀音。”
“殿下想必已經有腹稿了吧?”魏源詢問道;
他對馮瑞科所說的內容,深有體會;
馮瑞科自信一笑,對著隨從打了個眼色,一卷巨大畫報緩緩展開,懸掛牆壁之上;
直接照搬了前世的拚音,這是從晚清到新中國一百多年,很多代大才的大智慧積累的成果,直接拿過來用剛好。
馮瑞科指著上麵的各種符號,一一給大家解釋。
他們每個人提出一些生僻字,都能用上麵的聲母和韻母拚寫出來,讓他們大為神奇;
幾乎半個時辰後,他們才重新落座,對著馮瑞科讚歎道:
“大人,我如今才知道,世上真有生而知之者,想必就是你這等人吧。”
“眾位先生過譽了,後續的官話注音,還需眾位群策群力,擬定一個發音標準,並在國文教科書上體現。”
馮瑞科心裏相當慚愧,這可不是他的功勞。
“目前官話分為北京音和南京音,不知大人傾向采用哪種作為官話?”魏源問道;
這就到了馮瑞科的知識盲區了,他問道:“不知兩種音有何區別?”
在眾位博學者的介紹下,馮瑞科才知道:
在南北朝時期,因為衣冠南渡,洛陽雅音和吳音融合而成的金陵音。
明朝立國後,鑒於中原地區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就以金陵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係確立官話;
這便是通行直至這個時代的南京官話。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北京官話也逐漸產生;
明代北京話是在北平話的基礎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後形成;
在整個明代,通行南京官話,北京官話範圍小、地位低。
清朝雍正皇帝,從官方上確立以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受到滿語影響的北京官話,地位迅速抬升。
到現在,北京官話的影響力逐漸趕上南京官話;
另一個時空的曆史上,北洋政府時期以北京話為基礎確立國語,南京官話就在民國時期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馮瑞科想了想,如果按照他自己的習慣,當然是北京話最方便(普通話);
但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情況,還是要看這個時代的文人怎麽決定。
於是馮瑞科問道:“眾位先生以為呢?”
魏源作為學識淵博,見多識廣的人,思考片刻,說道:
“目前大清十九省之中,除廣、福、台而外,其餘十六省,包括廣大的西南地區,語言大多靠近南腔。”
“南京地處南北交匯,北方人南方人學起來都較簡便,當以南京音為宜。”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在座的人,大多屬於馮瑞科從江浙和兩廣招募而來,當然偏向於南京音。
當然,魏源所說也頗為合理。
於是,馮瑞科拍板道:
“就以南京音為準,還需辛苦眾位先生為其注音。”
……
馮瑞科知道,數學越往後學習,將會更加高深,數學計算公式會更長,如果用豎版排列,根本南轅北轍;
所以他直接拍板了,不給商量餘地。
李善蘭鬆了一口氣,他是數學大家,知道橫版有益,迴答道:
“如此甚好。”
“初等教育的算學旨在培養興趣,以及能夠解決生活中的日常計算即可。”
“眾位先生編撰的這份教材非常好!”
馮瑞科對他們拱手行禮,繼續說道:
“眾位先生,也要適當休息,不可操勞過度;我已派人去請的顧觀光、張文虎、汪曰楨、吳嘉善等數學大家,相信很快就能來助眾位一臂之力。”
他知道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那才是重點,需要數學大家。
而中國的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數學牛人;
他們就像那爽文都的男主一樣,似乎有外掛;
馮瑞科相信,集合這個時代的所有民間大能,必定能夠讓中華文明之光,在這南美大陸綻放。
——
隨後,他又來到‘國文’組;
這是由魏源親自牽頭編撰的,這個時代的文人,都是國學大家,相對來說國文編撰,相對簡單。
“魏先生,國文編撰可還順利?”馮瑞科對魏源,時刻保持尊敬。
魏源點點頭,拿過一冊書,介紹道:
“古已有啟蒙教材《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書;吾等挑選三千常用字,分十二學期,每期約二百五十字,分五十篇文章,每篇約五個必學字。”
“每篇內容以識物、典故、詩詞、成語和文章等組成,配以插畫,當可成為課內之教材;”
“課外則輔以傳統《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二十四孝》、《百孝圖》、《女二十四孝》等書,當可無虞。”
馮瑞科吃驚了,這麽完美豐富嗎!
這應該是集中國數千年教書育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套成熟體係了。
“如此,識字、識物、明理相輔相成,先生真乃大才。”
馮瑞科逐篇翻過,覺得已經非常完美,但就是感覺差點什麽!
他一時也想不起來;
“先生,您費心了!”
隨後,馮瑞科非常鄭重的向在座的人,說起一件事情:
“眾位先生,一直以來,漢家文字雖早已統一,但各地語言不通,交流不便;我意在‘國文’中,加入通行發音標準作為官話,為此,需確定一套切韻標準。”
魏源等人陷入思考,這事,他們還真未考慮過。
隨後,魏源疑惑詢問:“曆朝曆代,新立朝廷都有頒布韻書,如《洪武正韻》,殿下之意重新確立標準?”
中國古代的韻書,基本都是每字單獨注音解釋;
注音方法有很多種,如直音法、讀為法,以及最重要的反切法;
都比較複雜,各有弊端,不便大眾學習,也不便傳播。
馮瑞科搖頭迴答道:
“非也,我意參照隋代陸法言《切韻》一書中,定下的聲母、韻母和音調,都用相應的符號代替,簡化數量;”
“能很快學會簡單的聲母、韻母和音調的符號,便可拚出標準讀音。”
“殿下想必已經有腹稿了吧?”魏源詢問道;
他對馮瑞科所說的內容,深有體會;
馮瑞科自信一笑,對著隨從打了個眼色,一卷巨大畫報緩緩展開,懸掛牆壁之上;
直接照搬了前世的拚音,這是從晚清到新中國一百多年,很多代大才的大智慧積累的成果,直接拿過來用剛好。
馮瑞科指著上麵的各種符號,一一給大家解釋。
他們每個人提出一些生僻字,都能用上麵的聲母和韻母拚寫出來,讓他們大為神奇;
幾乎半個時辰後,他們才重新落座,對著馮瑞科讚歎道:
“大人,我如今才知道,世上真有生而知之者,想必就是你這等人吧。”
“眾位先生過譽了,後續的官話注音,還需眾位群策群力,擬定一個發音標準,並在國文教科書上體現。”
馮瑞科心裏相當慚愧,這可不是他的功勞。
“目前官話分為北京音和南京音,不知大人傾向采用哪種作為官話?”魏源問道;
這就到了馮瑞科的知識盲區了,他問道:“不知兩種音有何區別?”
在眾位博學者的介紹下,馮瑞科才知道:
在南北朝時期,因為衣冠南渡,洛陽雅音和吳音融合而成的金陵音。
明朝立國後,鑒於中原地區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就以金陵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係確立官話;
這便是通行直至這個時代的南京官話。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北京官話也逐漸產生;
明代北京話是在北平話的基礎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後形成;
在整個明代,通行南京官話,北京官話範圍小、地位低。
清朝雍正皇帝,從官方上確立以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受到滿語影響的北京官話,地位迅速抬升。
到現在,北京官話的影響力逐漸趕上南京官話;
另一個時空的曆史上,北洋政府時期以北京話為基礎確立國語,南京官話就在民國時期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馮瑞科想了想,如果按照他自己的習慣,當然是北京話最方便(普通話);
但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情況,還是要看這個時代的文人怎麽決定。
於是馮瑞科問道:“眾位先生以為呢?”
魏源作為學識淵博,見多識廣的人,思考片刻,說道:
“目前大清十九省之中,除廣、福、台而外,其餘十六省,包括廣大的西南地區,語言大多靠近南腔。”
“南京地處南北交匯,北方人南方人學起來都較簡便,當以南京音為宜。”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在座的人,大多屬於馮瑞科從江浙和兩廣招募而來,當然偏向於南京音。
當然,魏源所說也頗為合理。
於是,馮瑞科拍板道:
“就以南京音為準,還需辛苦眾位先生為其注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