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因為我是庶子,兄長們爭鬥從來也不會牽涉於我。”
遠處,劉琦和劉琮的爭吵聲愈演愈烈。
王粲的手停在半空,他沒想到劉修的“不怕”竟然指的劉琦劉琮的爭鬥。
這孩子難道真的沒看到?
王粲的手順勢扶在少年肩頭。他本就不是嗜殺的殺手,殺害蒯良已經令他無比驚恐,如非必要,他不願再殺害另一條生命。
更何況就像他預想的那樣,真殺了劉修,那不僅會暴露兇手就在船上的真相,還會將兇嫌鎖定在自己身上。
“季緒公子,在讀書嗎?”他臉上笑著,掩蓋著內心的不安。
“在讀先生的英雄記。”少年迴答的真誠,絲毫沒有掩飾。
王粲愣住了。他沒想到,剛剛一瞬間自己要下殺手的人,竟然在讀自己的書。這本《英雄記》,是他剛來到荊州時送給劉表和三位公子的見麵禮,裏麵開篇就盛讚了劉表。雖然隻是初稿,但是足以顯示他的無上文采和忠心。
“好,好。”王粲定了定神,在內心說服自己劉修對兇案一無所知。“繼續讀吧,將來迴了襄陽,公子若是有作文上的疑惑,大可來找王某。”
他輕輕關上了艙門,惴惴不安的走向船頭的甲板。
既為之,則安之。
當陽光撒到臉上時,王粲換上了標誌性的笑容。他快步趕到劉琮和劉琦身邊,嘴上故意高聲說道:“兩位公子,不要打了……”
他站在劉琦身後,嘴上勸著架,心裏想的卻是船尾的屍體。
還不落水?
快啊,讓人看到是兇殺就完了。
蒯子柔,你快落水!!!
一陣大浪襲來,整個樓船猛然起伏,令眾人措手不及,紛紛去抓最近的桅杆。
掉啊!王粲的心早在大浪來前便已經上下起伏。
船尾沒動靜。
莫非出了差錯?心虛令王粲想要重迴船尾,但是理智告訴他,此刻離開,不在場證明就會作廢。
終於,在內心不知過了多久的苦苦煎熬後,船尾傳來了一聲巨大的悶響。
“你們聽,好像有動靜。”王粲心中的大石頭落地了,他趕緊挑起話頭,隨即又有些後悔。他害怕機關被人識破,因此恨不得每一步都按照機關設計,卻又在開口後後悔自己有些莽撞,若是沒人聽見,就讓蒯良消失,再過些時間發現,自己的不在場證明豈不是更加可信?
算了,殺完人,能夠強製自己麵不改色,已經超越了他作為文人的極限了。
劉琦和劉琮根本不在乎他一介文士的話,倒是守衛中一個什長眉頭一皺。這些守衛本該各自在崗放哨,可是聽到兩位公子爭吵,這些守衛全都湊了過來,恨不得一次表現讓公子相中,從此平步青雲,這本是人之常情。可是若因此玩忽職守,導致船上帶去用於慶典的貨物落水遺失,可就罪過不小了。
“有人落水了!是蒯大人!”
“蒯大人落水了!”
眾人終於停止了爭吵,順著發現險情的侍衛喊聲跑了過去。
臨過艙道,王粲注意到,劉修的艙門仍舊緊閉。
這孩子也太專注了,連有人落水的消息都不在意?
王粲顧不上細想,此刻他要做的,就是緊緊跟住劉琦劉琮,確保自己一直在兩位公子的視線內。
精通水性的侍衛一個個跳入江心,將半浮在水麵的屍體撈上甲板。
“頭上有傷。”侍衛們檢查著蒯良的屍體。
王粲隻覺得自己的心像是被火灼燒般難熬。
“應當是落水時磕到了船體,或者被水下的暗石擊打所致。”負責統兵的曲長武斷的分析著,殊不知這句話到了襄陽,就成了解釋傷情的定論。
這話是曲長說的,出了錯責任他背。每個人都堅持這種想法,相反就沒人會去真正調查蒯良的死因。在官場上,重要的從來不是真相,而是有人負責。
王粲人站在角落裏,眼睛卻死死盯著蒯良的屍體。那方硯台已經消失不見,應當是在屍體落水時沉入了江心。
關於落水的惋惜聲不停從眾人口中傳來,王粲知道,自己成功了。也許行兇時的恐懼會追隨自己一聲,壓過那享譽九州的文才,追到每個夢境中去。但是此刻,他安全了。
隻要那孩子真的什麽也沒看見。他不安的又迴望了眼劉修的艙門。
————————————————
故事講完,那方刻著“荊州擎柱”的石硯被擺上了蒯越的案頭。
“這就是……”蒯越端起石硯,仔細觀瞧,果然在棱角處發現了類似血的暗色。
“隻要景升伯父和異度先生同意,重新打開子柔先生的棺槨,拿頭骨上的傷口與這硯台一對便知。”
蒯越搖搖頭:“不必了。家兄的傷口蒯某記在心裏,與此物相合。隻是此物不是落入江心了?賢侄你是如何找到的?”
劉賢道:“正是因為此物沒有落入江心,才將真相帶迴了人間。”
蒯越點頭,可是眉頭一直沒有舒緩:“可是家兄為人謙遜和善,與王粲又無冤無仇,他為何要處心積慮致家兄於死地?”
“因為奪嫡之爭。王粲的幕後主使,是蔡夫人。”
劉賢的話像是驚天霹靂,在蒯越麵前炸響。
“賢侄慎言,說此話須有鐵證,否則在襄陽,攀誣主母,挑唆公子,可是不赦的大罪。”在聽到蔡氏的名字時,蒯越不禁心頭一震。
“王粲之前未受重用,在建安五年,其起草的檄文突然便被景升伯父選中,而後參加襄陽慶功大典,並被擢升為文學從事。隻要查閱檔房不難得知,自從建安五年之後,凡是擁護劉琮公子的文章,必有王粲的大名,可是為何王粲至今才教授劉琮公子作文?我有理由認為,王粲這是故意在和劉琮公子以及蔡夫人疏遠距離。而建安五年那場兇案,和那篇討逆檄文共同成為了王粲在荊州命運的轉折點。檄文為何被采用,想必異度先生心知肚明,試問在此之後,若是沒有蔡氏的授意,他王粲怎會冒著身敗名裂的危險去謀害與自己毫無瓜葛的子柔大人?”
蒯越謹慎說道:“這隻是推論。家兄一聲從未涉足黨爭,夫人也好,大公子也罷,對此家兄也一直敬而遠之,那蔡夫人沒理由對家兄痛下殺手。”
“那如果子柔先生牽涉進黨爭了呢?”劉賢問。
蒯越臉色大驚:“你說什麽?家兄牽涉黨爭?不會不會,家兄立誌做純臣,他隻忠於鎮南將軍一人。兩個公子都是主公的傳人,無論誰登大位,家兄都不會……”
蒯越的話停住了,他已經推斷出了劉賢的意圖,麵色凝重的望著劉賢:“你是說……”
劉賢點頭:“對,子柔大人發現了那個秘密,那個為他惹來殺身之禍的秘密。”
遠處,劉琦和劉琮的爭吵聲愈演愈烈。
王粲的手停在半空,他沒想到劉修的“不怕”竟然指的劉琦劉琮的爭鬥。
這孩子難道真的沒看到?
王粲的手順勢扶在少年肩頭。他本就不是嗜殺的殺手,殺害蒯良已經令他無比驚恐,如非必要,他不願再殺害另一條生命。
更何況就像他預想的那樣,真殺了劉修,那不僅會暴露兇手就在船上的真相,還會將兇嫌鎖定在自己身上。
“季緒公子,在讀書嗎?”他臉上笑著,掩蓋著內心的不安。
“在讀先生的英雄記。”少年迴答的真誠,絲毫沒有掩飾。
王粲愣住了。他沒想到,剛剛一瞬間自己要下殺手的人,竟然在讀自己的書。這本《英雄記》,是他剛來到荊州時送給劉表和三位公子的見麵禮,裏麵開篇就盛讚了劉表。雖然隻是初稿,但是足以顯示他的無上文采和忠心。
“好,好。”王粲定了定神,在內心說服自己劉修對兇案一無所知。“繼續讀吧,將來迴了襄陽,公子若是有作文上的疑惑,大可來找王某。”
他輕輕關上了艙門,惴惴不安的走向船頭的甲板。
既為之,則安之。
當陽光撒到臉上時,王粲換上了標誌性的笑容。他快步趕到劉琮和劉琦身邊,嘴上故意高聲說道:“兩位公子,不要打了……”
他站在劉琦身後,嘴上勸著架,心裏想的卻是船尾的屍體。
還不落水?
快啊,讓人看到是兇殺就完了。
蒯子柔,你快落水!!!
一陣大浪襲來,整個樓船猛然起伏,令眾人措手不及,紛紛去抓最近的桅杆。
掉啊!王粲的心早在大浪來前便已經上下起伏。
船尾沒動靜。
莫非出了差錯?心虛令王粲想要重迴船尾,但是理智告訴他,此刻離開,不在場證明就會作廢。
終於,在內心不知過了多久的苦苦煎熬後,船尾傳來了一聲巨大的悶響。
“你們聽,好像有動靜。”王粲心中的大石頭落地了,他趕緊挑起話頭,隨即又有些後悔。他害怕機關被人識破,因此恨不得每一步都按照機關設計,卻又在開口後後悔自己有些莽撞,若是沒人聽見,就讓蒯良消失,再過些時間發現,自己的不在場證明豈不是更加可信?
算了,殺完人,能夠強製自己麵不改色,已經超越了他作為文人的極限了。
劉琦和劉琮根本不在乎他一介文士的話,倒是守衛中一個什長眉頭一皺。這些守衛本該各自在崗放哨,可是聽到兩位公子爭吵,這些守衛全都湊了過來,恨不得一次表現讓公子相中,從此平步青雲,這本是人之常情。可是若因此玩忽職守,導致船上帶去用於慶典的貨物落水遺失,可就罪過不小了。
“有人落水了!是蒯大人!”
“蒯大人落水了!”
眾人終於停止了爭吵,順著發現險情的侍衛喊聲跑了過去。
臨過艙道,王粲注意到,劉修的艙門仍舊緊閉。
這孩子也太專注了,連有人落水的消息都不在意?
王粲顧不上細想,此刻他要做的,就是緊緊跟住劉琦劉琮,確保自己一直在兩位公子的視線內。
精通水性的侍衛一個個跳入江心,將半浮在水麵的屍體撈上甲板。
“頭上有傷。”侍衛們檢查著蒯良的屍體。
王粲隻覺得自己的心像是被火灼燒般難熬。
“應當是落水時磕到了船體,或者被水下的暗石擊打所致。”負責統兵的曲長武斷的分析著,殊不知這句話到了襄陽,就成了解釋傷情的定論。
這話是曲長說的,出了錯責任他背。每個人都堅持這種想法,相反就沒人會去真正調查蒯良的死因。在官場上,重要的從來不是真相,而是有人負責。
王粲人站在角落裏,眼睛卻死死盯著蒯良的屍體。那方硯台已經消失不見,應當是在屍體落水時沉入了江心。
關於落水的惋惜聲不停從眾人口中傳來,王粲知道,自己成功了。也許行兇時的恐懼會追隨自己一聲,壓過那享譽九州的文才,追到每個夢境中去。但是此刻,他安全了。
隻要那孩子真的什麽也沒看見。他不安的又迴望了眼劉修的艙門。
————————————————
故事講完,那方刻著“荊州擎柱”的石硯被擺上了蒯越的案頭。
“這就是……”蒯越端起石硯,仔細觀瞧,果然在棱角處發現了類似血的暗色。
“隻要景升伯父和異度先生同意,重新打開子柔先生的棺槨,拿頭骨上的傷口與這硯台一對便知。”
蒯越搖搖頭:“不必了。家兄的傷口蒯某記在心裏,與此物相合。隻是此物不是落入江心了?賢侄你是如何找到的?”
劉賢道:“正是因為此物沒有落入江心,才將真相帶迴了人間。”
蒯越點頭,可是眉頭一直沒有舒緩:“可是家兄為人謙遜和善,與王粲又無冤無仇,他為何要處心積慮致家兄於死地?”
“因為奪嫡之爭。王粲的幕後主使,是蔡夫人。”
劉賢的話像是驚天霹靂,在蒯越麵前炸響。
“賢侄慎言,說此話須有鐵證,否則在襄陽,攀誣主母,挑唆公子,可是不赦的大罪。”在聽到蔡氏的名字時,蒯越不禁心頭一震。
“王粲之前未受重用,在建安五年,其起草的檄文突然便被景升伯父選中,而後參加襄陽慶功大典,並被擢升為文學從事。隻要查閱檔房不難得知,自從建安五年之後,凡是擁護劉琮公子的文章,必有王粲的大名,可是為何王粲至今才教授劉琮公子作文?我有理由認為,王粲這是故意在和劉琮公子以及蔡夫人疏遠距離。而建安五年那場兇案,和那篇討逆檄文共同成為了王粲在荊州命運的轉折點。檄文為何被采用,想必異度先生心知肚明,試問在此之後,若是沒有蔡氏的授意,他王粲怎會冒著身敗名裂的危險去謀害與自己毫無瓜葛的子柔大人?”
蒯越謹慎說道:“這隻是推論。家兄一聲從未涉足黨爭,夫人也好,大公子也罷,對此家兄也一直敬而遠之,那蔡夫人沒理由對家兄痛下殺手。”
“那如果子柔先生牽涉進黨爭了呢?”劉賢問。
蒯越臉色大驚:“你說什麽?家兄牽涉黨爭?不會不會,家兄立誌做純臣,他隻忠於鎮南將軍一人。兩個公子都是主公的傳人,無論誰登大位,家兄都不會……”
蒯越的話停住了,他已經推斷出了劉賢的意圖,麵色凝重的望著劉賢:“你是說……”
劉賢點頭:“對,子柔大人發現了那個秘密,那個為他惹來殺身之禍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