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狀元娘子1
快穿之世上還有爸爸好 作者:葉盼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有德再次醒來發現正在被人喂藥,喂藥的人坐在床邊傷心的喊:“老爺,該起來喝藥啦!”
這樣溫柔又傷心的聲音聽在劉有德耳裏卻是嚇得一個激靈驚坐起來,他看著麵前的風韻猶存的中年婦人問:“什麽藥?”
李氏隻以劉有德是病迷糊,也沒有多想的迴答道:“老爺,是九芝堂張大夫開的藥,趁熱趕緊喝吧!”
劉有德在李氏勸他喝藥的功夫,已經接收完劇情,他看完隻想罵人,這迴的難度也太高了。
他這迴身份是個破落子弟,祖上身份顯赫到位及一品大臣,一門三進士,父子兄弟同朝為官,結果第四代沒有出色的子弟,家族很快就沒落下去。京城沒有劉家立足之地,一大家子迴到老家,憑借過去的身份也算當地鄉紳。家人都知道想要掙迴祖上榮光要靠科舉,結果就是他們這一脈大大小小十幾房的並不是個個都是讀書人,也有日思夜想恢複祖上榮譽,也有人隻想混吃等死。
劉家沒有進士,也沒有舉人,但是家裏還是有幾個秀才,靠著這最低等的功名也能勉強稱為耕讀之家。
劉有德是九房子弟,他這房當年和嫡枝大房鬧翻,祖父那一代忍不下這口氣,借著在外求學的機會,從老家搬到鄰縣居住。樹大分枝,人多分家也是很正常的事,更何況九房不是分家,想要搬家也並不需要族裏同意。
於是在九房一家留下老宅,把家裏其他能賣的都賣掉換成銀錢,搬到鄰縣一處村子居住。劉有德祖父有秀才功名,村子裏的人也願意接收他,於是也九房一家便就此在小葉村安家落戶,從此和族裏的關係疏遠很多。
劉有德的祖父學識不錯,耐何身體不好,最後蹉跎一生也隻得到一個秀才功名。他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誰知道兒子比他運氣還不好,考中秀才趕考途中,居然遇上山賊,一群人隻有他一個遇害身亡。
劉有德於是出生沒幾年就沒有父親,母親也因此改嫁,他跟著祖父長大,在他考中童生那一年,祖父也去世,家隻剩下他一個。當年小小的人兒,靠著自己會讀書有童生功名,在遠離族人的情況下,在異姓的村裏勉強保住家裏幾畝地。
劉有德看到這才覺得原主也不差,否則小小的少年郎哪怕有童生功名,想要保證地也不容易。他看完才發現這個家很窮,哪怕現在的劉有德已經有秀才功名,可也隻能保證不會被人欺上門,並不能當飯吃。
他暫時沒空想以後的劇情,特別是記起來九芝堂張大夫的藥有多貴之後,他可舍不得浪費,哪怕他的儲物戒指裏明明有更好用的現代藥。
一碗苦到心裏去的中藥喝完,劉有德覺得嘴裏越發苦了。他感動家裏人救治的苦心,可想到家裏所剩不多的銀錢,還是告訴李氏不用再請大夫,也不用再熬藥,他這病很快就會好起來。
李氏可不信這話,哪怕生病劉有德不是這樣說,說來說去還是家裏太窮,老爺才舍不得用藥。李氏自責的很,暗自決定以後每天再多繡一個時辰的繡活,爭取賣繡品的銀子能多一點。
李氏的繡花水平不算太好,可也不算太差,去繡鋪裏領一些簡單的活迴家做,一月也能得幾個銀錢。劉有德有個秀才的功名,家裏的土地可以免稅,可一家人都不會種地,把地租給別人種,每年所得也不過是勉強夠嚼用,遇上荒災之年還要減租子,一家人的生活實際上是相當清貧。
讀書是家裏最大的一筆開支,買筆墨紙硯這些用品都不便宜,劉有德想想也能理解為什麽一家人過得如此慘,平時連塊豆腐都舍不得吃,靠種在院子裏的一點蔬菜下飯。
劉有德還在思考事情,李氏見他把藥喝完不出聲,以為他累了,又扶著他躺下,讓他繼續睡覺。
李氏離開房間後,劉有德才睜開眼盯著床頂發呆。
“娘,爹好一點沒有?”劉湘琴看到李氏端著的空碗,關心的問了一句。
李氏撫平衣裳坐下才說道:“已經喝藥睡下,我看著精神比昨天要好,再喝一兩貼藥應該就沒事了。”她說這話時,手裏已經拿起荷包在繡。
劉湘琴得到這句話也不再多說,她也低下頭繼續繡東西,母女倆平日裏靠賣繡活補貼家用。她的繡活比不上李氏,但是幫忙打下手做一下鎖邊之類的簡單工作還是沒問題。
劉有德躺在床上已經想清下一步該怎麽走,他當務之急是養好身體,恢複健康,否則再繼續吃藥,李氏的眼睛都該繡瞎了。他想到這也忍不住要說原身的小聰明也無用,家裏窮到這個地步還不想辦法賺錢養家,整天隻想著讀書恢複祖上榮光,認真算並不是個好男人。
劉有德第二天起床發現身體還很虛弱,多走幾步腿還是軟的。李氏一直擔心的站在旁邊,見他停下來馬上勸他休息,還想伸手扶他。
“不用扶,我慢慢走。”劉有德拒絕任何人的幫忙。
“爹,你的藥熬好啦,先喝藥吧!”劉湘琴把曬到濕熱的藥端出來。
劉有德有上次的經驗,閉上眼睛捏著鼻子一口氣把藥喝完,饒是如此也覺得胃裏不舒服。他再一次表示不用繼續喝藥,李氏和劉湘琴都用不讚同的眼神看著他。
“爹,張大夫的藥很貴,你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娘都已經付過錢,你不喝他也不會退錢。”這些話李氏不敢說,劉湘琴做為家中唯一的孩子說來卻沒有什麽問題。
劉有德搖頭不願意多說,這具身體實在太差了,他還得多鍛煉才能好得更快
三天之後,劉有德終於停藥,同時每天早晚他都會在自家院子裏走幾圈。他不僅自己走,還要拉上李氏和劉湘琴一起走,好在這個年代沒有纏腳的風氣,母女倆跟著一起走倒也不會太累。
李氏原本不願意走,是劉有德說這樣可以有效抵抗風寒,她才願意跟著一起走。
這樣溫柔又傷心的聲音聽在劉有德耳裏卻是嚇得一個激靈驚坐起來,他看著麵前的風韻猶存的中年婦人問:“什麽藥?”
李氏隻以劉有德是病迷糊,也沒有多想的迴答道:“老爺,是九芝堂張大夫開的藥,趁熱趕緊喝吧!”
劉有德在李氏勸他喝藥的功夫,已經接收完劇情,他看完隻想罵人,這迴的難度也太高了。
他這迴身份是個破落子弟,祖上身份顯赫到位及一品大臣,一門三進士,父子兄弟同朝為官,結果第四代沒有出色的子弟,家族很快就沒落下去。京城沒有劉家立足之地,一大家子迴到老家,憑借過去的身份也算當地鄉紳。家人都知道想要掙迴祖上榮光要靠科舉,結果就是他們這一脈大大小小十幾房的並不是個個都是讀書人,也有日思夜想恢複祖上榮譽,也有人隻想混吃等死。
劉家沒有進士,也沒有舉人,但是家裏還是有幾個秀才,靠著這最低等的功名也能勉強稱為耕讀之家。
劉有德是九房子弟,他這房當年和嫡枝大房鬧翻,祖父那一代忍不下這口氣,借著在外求學的機會,從老家搬到鄰縣居住。樹大分枝,人多分家也是很正常的事,更何況九房不是分家,想要搬家也並不需要族裏同意。
於是在九房一家留下老宅,把家裏其他能賣的都賣掉換成銀錢,搬到鄰縣一處村子居住。劉有德祖父有秀才功名,村子裏的人也願意接收他,於是也九房一家便就此在小葉村安家落戶,從此和族裏的關係疏遠很多。
劉有德的祖父學識不錯,耐何身體不好,最後蹉跎一生也隻得到一個秀才功名。他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誰知道兒子比他運氣還不好,考中秀才趕考途中,居然遇上山賊,一群人隻有他一個遇害身亡。
劉有德於是出生沒幾年就沒有父親,母親也因此改嫁,他跟著祖父長大,在他考中童生那一年,祖父也去世,家隻剩下他一個。當年小小的人兒,靠著自己會讀書有童生功名,在遠離族人的情況下,在異姓的村裏勉強保住家裏幾畝地。
劉有德看到這才覺得原主也不差,否則小小的少年郎哪怕有童生功名,想要保證地也不容易。他看完才發現這個家很窮,哪怕現在的劉有德已經有秀才功名,可也隻能保證不會被人欺上門,並不能當飯吃。
他暫時沒空想以後的劇情,特別是記起來九芝堂張大夫的藥有多貴之後,他可舍不得浪費,哪怕他的儲物戒指裏明明有更好用的現代藥。
一碗苦到心裏去的中藥喝完,劉有德覺得嘴裏越發苦了。他感動家裏人救治的苦心,可想到家裏所剩不多的銀錢,還是告訴李氏不用再請大夫,也不用再熬藥,他這病很快就會好起來。
李氏可不信這話,哪怕生病劉有德不是這樣說,說來說去還是家裏太窮,老爺才舍不得用藥。李氏自責的很,暗自決定以後每天再多繡一個時辰的繡活,爭取賣繡品的銀子能多一點。
李氏的繡花水平不算太好,可也不算太差,去繡鋪裏領一些簡單的活迴家做,一月也能得幾個銀錢。劉有德有個秀才的功名,家裏的土地可以免稅,可一家人都不會種地,把地租給別人種,每年所得也不過是勉強夠嚼用,遇上荒災之年還要減租子,一家人的生活實際上是相當清貧。
讀書是家裏最大的一筆開支,買筆墨紙硯這些用品都不便宜,劉有德想想也能理解為什麽一家人過得如此慘,平時連塊豆腐都舍不得吃,靠種在院子裏的一點蔬菜下飯。
劉有德還在思考事情,李氏見他把藥喝完不出聲,以為他累了,又扶著他躺下,讓他繼續睡覺。
李氏離開房間後,劉有德才睜開眼盯著床頂發呆。
“娘,爹好一點沒有?”劉湘琴看到李氏端著的空碗,關心的問了一句。
李氏撫平衣裳坐下才說道:“已經喝藥睡下,我看著精神比昨天要好,再喝一兩貼藥應該就沒事了。”她說這話時,手裏已經拿起荷包在繡。
劉湘琴得到這句話也不再多說,她也低下頭繼續繡東西,母女倆平日裏靠賣繡活補貼家用。她的繡活比不上李氏,但是幫忙打下手做一下鎖邊之類的簡單工作還是沒問題。
劉有德躺在床上已經想清下一步該怎麽走,他當務之急是養好身體,恢複健康,否則再繼續吃藥,李氏的眼睛都該繡瞎了。他想到這也忍不住要說原身的小聰明也無用,家裏窮到這個地步還不想辦法賺錢養家,整天隻想著讀書恢複祖上榮光,認真算並不是個好男人。
劉有德第二天起床發現身體還很虛弱,多走幾步腿還是軟的。李氏一直擔心的站在旁邊,見他停下來馬上勸他休息,還想伸手扶他。
“不用扶,我慢慢走。”劉有德拒絕任何人的幫忙。
“爹,你的藥熬好啦,先喝藥吧!”劉湘琴把曬到濕熱的藥端出來。
劉有德有上次的經驗,閉上眼睛捏著鼻子一口氣把藥喝完,饒是如此也覺得胃裏不舒服。他再一次表示不用繼續喝藥,李氏和劉湘琴都用不讚同的眼神看著他。
“爹,張大夫的藥很貴,你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娘都已經付過錢,你不喝他也不會退錢。”這些話李氏不敢說,劉湘琴做為家中唯一的孩子說來卻沒有什麽問題。
劉有德搖頭不願意多說,這具身體實在太差了,他還得多鍛煉才能好得更快
三天之後,劉有德終於停藥,同時每天早晚他都會在自家院子裏走幾圈。他不僅自己走,還要拉上李氏和劉湘琴一起走,好在這個年代沒有纏腳的風氣,母女倆跟著一起走倒也不會太累。
李氏原本不願意走,是劉有德說這樣可以有效抵抗風寒,她才願意跟著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