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集群衝鋒的時代終究還是結束了,曆史上輝煌了上千年的騎兵將不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主要因素之一。
眼見衝不過去滿蒙聯軍還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終究還是退卻了,又不是真“超人”,都是血肉之軀,而且還是封建軍隊,當承受了大量傷亡以後,投降潰逃簡直家常便飯。
硝煙散盡,澳宋軍隊開始穩步前進,確認敵軍已經潰散以後,士兵們開始打掃戰場,接收俘虜,沒有追擊逃跑的敵軍,畢竟是在大草原上,步兵很難追上騎兵。
近十萬騎兵就這樣敗在兩萬澳宋軍隊手裏,當然他們要是個個都是悍不畏死的勇氣還是可以衝到澳宋軍隊的方陣麵前的。
打掃戰場的澳宋士兵發現其實敵軍的絕對損失也就不到一萬人,但是這些滿蒙騎兵還是潰逃了。
因為打一天死1萬人和一個小時內死一萬人壓根不是一個概念,當你看見你的隊友以你無法理解速度倒在你的麵前時,當他們殘肢斷臂和鮮血飛到你的麵前時,你心中的恐懼會被無限放大,此時你隻有一個念頭那就逃跑保命,除非你有堅定的信仰。
除了潰逃了一部分,還有很大部分滿蒙騎兵直接站在原地投降了,跑都不跑了,至於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被嚇破膽了。
此時戰場的情況非常可怕,別說被打的人,就算開槍的澳宋士兵也倒吸了一口涼氣,整個戰場鋪滿了屍體碎片,各種人和馬的髒器肢體到處都是。
即使是冷兵器時代的老兵遇上這種熱兵器時代的場景也會十分動容,可想而知被機槍射擊的滿蒙騎兵們承受了多大心理壓力連逃跑都不敢了,還有就是高級軍官沒有組織撤退。
結果這兩萬澳宋士兵收獲了幾萬俘虜,簡直就是潑天的大功。
至於多爾袞等高級軍官為什麽不組織撤退當然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都涼涼了。
為了鼓舞士氣多爾袞特意把軍官們拉在一起組了軍官敢死隊衝在最前麵,結果全讓機槍給突突了,這也是滿蒙聯軍快速崩潰的原因之一。
很多高級軍官連全屍都沒留下來,包括多爾袞、多鐸和吳三桂等人,最後還是靠盔甲把他們辨認出來的。
為什麽這些軍官敢衝鋒,不就是因為他們甲胄比小兵更好嗎?在冷兵器時代他們就是人形坦克,但在熱兵器時代眾生平等。
按理說滿蒙人都跟拿火槍的澳宋人打了這麽久交道了,怎麽高級將領還敢衝在前麵,真覺得澳宋人的槍打不破他們的甲胄?
其實這也很好解釋,別說關外將領對於新戰爭模式不熟悉,就算是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知道對麵有機槍還命令士兵衝上去送死的熱武器時代將領也不少。
各種豬突猛進,用人海戰術搞決死衝鋒多的是,帶頭衝鋒的也不少,特別是一戰歐洲貴族帶頭衝鋒送死最為出名。
這一股滿蒙主力被打散後,草原成建製抵抗澳宋人的武裝就消失了大半,當然不是滿蒙人就這麽點兵力,這隻是女真的主力+部分蒙古人而已,很多蒙古王爺手裏還有兵力。
不過群龍無首最大的一支部隊被消滅和最主要的高層被殺掉被俘虜,剩下的分散在各處的武裝就可以分兵逐一擊破了。
不過打掉遊牧武裝軍事勝利隻是征服治理草原的第一步,曆朝曆代消滅或者收服關外主要草原力量事很多,但是都不長久隻能管一時。
春風吹又生,隨著時間關外的遊牧會像草原上的草一樣重新生長起來,成為新的邊患,也許他們的名字變了又變,匈奴、突厥、女真或者別的什麽,但不變的是和中原的對抗。
為什麽會出現遊牧危機呢?歸根結底還是資源不足,遊牧文明光靠放牧無法養活自己,必須南下去搶劫富庶的農耕文明,這就無法化解的主要矛盾。
你問為什麽不通過商貿解決呢?確實商貿可以讓雙方得利,但是遊牧也是人,他們也會向往中原肥沃的土地,誰都不甘願苦寒之地給人乖乖的放牧。
而且中原人不是做慈善的,你要糧食布匹鐵器等物資那是要用牛羊馬來換的,但是遊牧可不是年年都有那麽多牛羊馬來交換。
因為古代遊牧的穩定性遠低於農耕,抗風險能力不是一個量級的,農耕今年遭了災還有存糧,而遊牧遭了災凍死大量牲口就完了。
沒法做貿易可不就隻有搶嗎?所以曆代有些王朝寧願禁運遊牧民族,因為做貿易容易資敵,今年人家和你好好做貿易,明年人家遭了災就拿著你賣給他們的東西打過來了。
所以對於封建農業社會遊牧就是無法根除的頑疾,而對於進入工業時代的澳宋來說太好解決了。
還是那句話工業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不是農業時代可以比的,經過工業化的改造遊牧生存的土壤就沒了。
因為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在工業社會不再是稀缺品,作為牧民你在工業時代隨便賣點牛羊的錢可以輕鬆養活一家人。
工業化還可以極大提高牧民的抗風險能力,新的牛羊品種,可以安全供牛羊過冬的室內養殖場等等。
可以安生過日子沒人想去和別人拚命,而且現代牧民拿頭去跟工業人口拚命?
草原上長不出槍支彈藥,也養不出汽車坦克,隻有工廠裏才造的出來,總不能騎著馬拿著弓學著前輩搞遊牧入侵吧?
所以澳宋壓根不怕關外的遊牧民族不願意融入自己,工業社會能輕鬆消滅窮兇極惡的遊牧民族,讓他們變成能歌善舞的牧民。
等把主要的抵抗勢力清除後,大夏會正式在關外的草原上建立統治,重新劃分牧場,鼓勵關內外貿易,把關外這些土地變成牧場,徹底把這些土地變成無法分離的核心領土。
至於外蒙古隻有先放一放了,貪多嚼不爛,等內蒙和東北的治理取得成效後,外蒙自然不會放過。
澳宋對於大夏的版圖規劃就成為“秋海棠葉”,那是按照自然山川劃分的最好的版圖,而其他像西伯利亞等秋海棠以外的土地會有其他行政區接收。
不過一旦聯邦成了還分什麽秋海棠,都是聯邦的土地,都是聯邦人民,當然聯邦的統治肯定還是以大夏人和澳宋人為主。
眼見衝不過去滿蒙聯軍還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終究還是退卻了,又不是真“超人”,都是血肉之軀,而且還是封建軍隊,當承受了大量傷亡以後,投降潰逃簡直家常便飯。
硝煙散盡,澳宋軍隊開始穩步前進,確認敵軍已經潰散以後,士兵們開始打掃戰場,接收俘虜,沒有追擊逃跑的敵軍,畢竟是在大草原上,步兵很難追上騎兵。
近十萬騎兵就這樣敗在兩萬澳宋軍隊手裏,當然他們要是個個都是悍不畏死的勇氣還是可以衝到澳宋軍隊的方陣麵前的。
打掃戰場的澳宋士兵發現其實敵軍的絕對損失也就不到一萬人,但是這些滿蒙騎兵還是潰逃了。
因為打一天死1萬人和一個小時內死一萬人壓根不是一個概念,當你看見你的隊友以你無法理解速度倒在你的麵前時,當他們殘肢斷臂和鮮血飛到你的麵前時,你心中的恐懼會被無限放大,此時你隻有一個念頭那就逃跑保命,除非你有堅定的信仰。
除了潰逃了一部分,還有很大部分滿蒙騎兵直接站在原地投降了,跑都不跑了,至於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被嚇破膽了。
此時戰場的情況非常可怕,別說被打的人,就算開槍的澳宋士兵也倒吸了一口涼氣,整個戰場鋪滿了屍體碎片,各種人和馬的髒器肢體到處都是。
即使是冷兵器時代的老兵遇上這種熱兵器時代的場景也會十分動容,可想而知被機槍射擊的滿蒙騎兵們承受了多大心理壓力連逃跑都不敢了,還有就是高級軍官沒有組織撤退。
結果這兩萬澳宋士兵收獲了幾萬俘虜,簡直就是潑天的大功。
至於多爾袞等高級軍官為什麽不組織撤退當然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都涼涼了。
為了鼓舞士氣多爾袞特意把軍官們拉在一起組了軍官敢死隊衝在最前麵,結果全讓機槍給突突了,這也是滿蒙聯軍快速崩潰的原因之一。
很多高級軍官連全屍都沒留下來,包括多爾袞、多鐸和吳三桂等人,最後還是靠盔甲把他們辨認出來的。
為什麽這些軍官敢衝鋒,不就是因為他們甲胄比小兵更好嗎?在冷兵器時代他們就是人形坦克,但在熱兵器時代眾生平等。
按理說滿蒙人都跟拿火槍的澳宋人打了這麽久交道了,怎麽高級將領還敢衝在前麵,真覺得澳宋人的槍打不破他們的甲胄?
其實這也很好解釋,別說關外將領對於新戰爭模式不熟悉,就算是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知道對麵有機槍還命令士兵衝上去送死的熱武器時代將領也不少。
各種豬突猛進,用人海戰術搞決死衝鋒多的是,帶頭衝鋒的也不少,特別是一戰歐洲貴族帶頭衝鋒送死最為出名。
這一股滿蒙主力被打散後,草原成建製抵抗澳宋人的武裝就消失了大半,當然不是滿蒙人就這麽點兵力,這隻是女真的主力+部分蒙古人而已,很多蒙古王爺手裏還有兵力。
不過群龍無首最大的一支部隊被消滅和最主要的高層被殺掉被俘虜,剩下的分散在各處的武裝就可以分兵逐一擊破了。
不過打掉遊牧武裝軍事勝利隻是征服治理草原的第一步,曆朝曆代消滅或者收服關外主要草原力量事很多,但是都不長久隻能管一時。
春風吹又生,隨著時間關外的遊牧會像草原上的草一樣重新生長起來,成為新的邊患,也許他們的名字變了又變,匈奴、突厥、女真或者別的什麽,但不變的是和中原的對抗。
為什麽會出現遊牧危機呢?歸根結底還是資源不足,遊牧文明光靠放牧無法養活自己,必須南下去搶劫富庶的農耕文明,這就無法化解的主要矛盾。
你問為什麽不通過商貿解決呢?確實商貿可以讓雙方得利,但是遊牧也是人,他們也會向往中原肥沃的土地,誰都不甘願苦寒之地給人乖乖的放牧。
而且中原人不是做慈善的,你要糧食布匹鐵器等物資那是要用牛羊馬來換的,但是遊牧可不是年年都有那麽多牛羊馬來交換。
因為古代遊牧的穩定性遠低於農耕,抗風險能力不是一個量級的,農耕今年遭了災還有存糧,而遊牧遭了災凍死大量牲口就完了。
沒法做貿易可不就隻有搶嗎?所以曆代有些王朝寧願禁運遊牧民族,因為做貿易容易資敵,今年人家和你好好做貿易,明年人家遭了災就拿著你賣給他們的東西打過來了。
所以對於封建農業社會遊牧就是無法根除的頑疾,而對於進入工業時代的澳宋來說太好解決了。
還是那句話工業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不是農業時代可以比的,經過工業化的改造遊牧生存的土壤就沒了。
因為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在工業社會不再是稀缺品,作為牧民你在工業時代隨便賣點牛羊的錢可以輕鬆養活一家人。
工業化還可以極大提高牧民的抗風險能力,新的牛羊品種,可以安全供牛羊過冬的室內養殖場等等。
可以安生過日子沒人想去和別人拚命,而且現代牧民拿頭去跟工業人口拚命?
草原上長不出槍支彈藥,也養不出汽車坦克,隻有工廠裏才造的出來,總不能騎著馬拿著弓學著前輩搞遊牧入侵吧?
所以澳宋壓根不怕關外的遊牧民族不願意融入自己,工業社會能輕鬆消滅窮兇極惡的遊牧民族,讓他們變成能歌善舞的牧民。
等把主要的抵抗勢力清除後,大夏會正式在關外的草原上建立統治,重新劃分牧場,鼓勵關內外貿易,把關外這些土地變成牧場,徹底把這些土地變成無法分離的核心領土。
至於外蒙古隻有先放一放了,貪多嚼不爛,等內蒙和東北的治理取得成效後,外蒙自然不會放過。
澳宋對於大夏的版圖規劃就成為“秋海棠葉”,那是按照自然山川劃分的最好的版圖,而其他像西伯利亞等秋海棠以外的土地會有其他行政區接收。
不過一旦聯邦成了還分什麽秋海棠,都是聯邦的土地,都是聯邦人民,當然聯邦的統治肯定還是以大夏人和澳宋人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