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軍接收新船時,陸軍也接收了新裝備,那就是汽車。
內燃機技術應用的最偉大的產品之一就是汽車了,汽車作為一種陸上交通工具對於人類文明的推動是非常巨大的。
就拿軍事上來說吧,有了汽車陸軍的後勤效率可以大幅度提升,戰爭打就是後勤,而且汽車還有巨大的機動性,兵法說得好:“兵貴神速”。
所以真正淘汰馬匹和騎兵的不是機槍,而是裝載內燃機的汽車。
不過目前澳宋陸軍的收到的汽車並不是成熟的汽車,而是半成品,也就比實驗室裏的原型機好一點。
這些車主要是用來給軍隊訓練汽車兵用的,進行人才儲備,這個時代一個合格的司機不僅要會開車,還要會修車,可不是後世會開車就行,所以培養成熟司機的周期相對來說更長。
同時直接服役也可以獲得更加真實可靠的實戰數據,實驗室實驗的再好也沒有現實情況那麽複雜。
澳宋的汽車想要真正變得成熟可靠,進行大規模量產還要不短的時間,而且就算開始量產,部隊逐漸換裝也需要大量時間。
所以陸軍實現摩托化還要很長一段時間估計會長達一二十年,目前汽車隻能當樣子貨,後勤還得靠騾馬。
而且澳宋治下的土地地形十分複雜,有些地方是平原,有些地方是山地,就算等汽車開始普及了也很難完全依賴汽車。
比起海軍的大張旗鼓,陸軍這邊的汽車交貨還在保密狀態,現在全澳宋隻有兩個地方有汽車,一個是軍隊,一個工廠和實驗室,連穿越眾們都還在坐馬車。
當然穿越眾坐馬車除了為了保密以外,也為了舒適度和出行效率,因為現在澳宋的汽車故障率非常高,速度和載重也一般般,還不如坐馬車呢。
等什麽時候汽車真正成熟到可以軍用了以後澳宋的官方部門才會換汽車通勤,至於汽車的民用還隻能等等。
雖然陸軍的車暫時不能列裝,但是陸軍的其他裝備進行了一波大更新,托內燃機的福,陸軍裝備的大量飛艇終於可以加裝發動機了。
飛艇有發動機和沒發動機可是兩個東西,沒發動機的飛艇就是一個不需要燃料的大號熱氣球,沒法有效的控製,所以它的使用非常吃氣象條件,比如風向、風速等。
當年陸軍用飛艇在北京上空發傳單都是運到張家口順風飛的,還特意找的窗口期。
有了發動機,飛艇就可以有效控製速度,方向等,可以準確的把炸彈丟到敵人的頭頂上去。
而且有了發動機澳宋的飛艇可以造的更大,這意味著有更大的載重,到時候飛艇還可以運輸補給和傷員。
還有飛艇可以獨立跨越大洋了,再也不用跟著船走了,澳宋大陸和其他大陸的交流效率進一步提升,那些坐不得船的人也可以跨洋旅行了。
除了飛艇成了完全體,陸軍還可以逐漸列裝後裝炮了,畢竟高貴的海軍都換裝後裝炮了,陸軍兄弟們總不能繼續用前裝炮吧?
雖然現在澳宋麵對的敵人都有代差,不管是用前裝炮還是後裝炮都影響不了最後勝利的結局。
不僅是後裝炮,連下一代步槍和輕重機槍都在計劃當中了,要不了兩年就能開始列裝了,不過新步槍全軍列裝完成需要的時間也不少。
其實這些年澳宋的軍事裝備可以快速開始更新換代,除了得益於工業規模的擴大,還有歸功於領土麵積的擴大。
澳宋拿下了婆羅洲有了石油,拿下智利有了廉價的銅和硝,拿下大夏南方有了鎢和桐油等。
沒有龐大的工業規模和廉價的原料澳宋軍隊的軍事裝備換代隻能是癡人說夢,就算有再先進的技術也發揮不出來,內燃機造出來要喝油,後裝槍炮要打炮彈子彈。
除非可以虛空造物,不然高昂的使用成本會教訓任何一個不知天高地厚隻會跑步前進的人,跑得快不是成功,能順利到達終點才是勝利。
內燃機是登上曆史舞台了,跟內燃機綁定的石油也登上了曆史舞台,澳宋必須抓緊時間控製世界的重要產油地了。
隻有控製了產油地,澳宋才能控製整個世界未來的經濟命脈,現代工業化社會缺了石油可轉不動,石油號稱工業的“血液”可不是說笑的。
它的好搭檔工業的“糧食”煤炭由於世界多地都有分布且儲量巨大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壟斷。
但是石油分布相對富集,大型產油區相對更少,控製起來也更容易,後世阿美麗卡就是通過控製中東的石油產區達到綁架世界經濟的目的,澳宋自然也可以。
以後東南亞產油區一定會在澳宋手裏,整個西伯利亞也就是(西+中+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產油區也會順理成章的被控製在澳宋手裏。
大的產油區就剩中東和北美了,北美離歐洲太近離澳宋太遠,澳宋沒法控製,但是中東的產油區特別是波斯灣一帶一定要拿下。
而北美則可以扶持代理人和代理企業去買產油區的地,然後進行開發,或者直接摁著不開發就捏在手裏,隻要不開發永遠都沒人知道那下麵有石油。
澳宋擁有強大的實力,又提前開了全圖礦產透視掛,一定能在後麵的搶石油或者搶別的什麽礦遊戲中拿到一個好成績。
內燃機技術應用的最偉大的產品之一就是汽車了,汽車作為一種陸上交通工具對於人類文明的推動是非常巨大的。
就拿軍事上來說吧,有了汽車陸軍的後勤效率可以大幅度提升,戰爭打就是後勤,而且汽車還有巨大的機動性,兵法說得好:“兵貴神速”。
所以真正淘汰馬匹和騎兵的不是機槍,而是裝載內燃機的汽車。
不過目前澳宋陸軍的收到的汽車並不是成熟的汽車,而是半成品,也就比實驗室裏的原型機好一點。
這些車主要是用來給軍隊訓練汽車兵用的,進行人才儲備,這個時代一個合格的司機不僅要會開車,還要會修車,可不是後世會開車就行,所以培養成熟司機的周期相對來說更長。
同時直接服役也可以獲得更加真實可靠的實戰數據,實驗室實驗的再好也沒有現實情況那麽複雜。
澳宋的汽車想要真正變得成熟可靠,進行大規模量產還要不短的時間,而且就算開始量產,部隊逐漸換裝也需要大量時間。
所以陸軍實現摩托化還要很長一段時間估計會長達一二十年,目前汽車隻能當樣子貨,後勤還得靠騾馬。
而且澳宋治下的土地地形十分複雜,有些地方是平原,有些地方是山地,就算等汽車開始普及了也很難完全依賴汽車。
比起海軍的大張旗鼓,陸軍這邊的汽車交貨還在保密狀態,現在全澳宋隻有兩個地方有汽車,一個是軍隊,一個工廠和實驗室,連穿越眾們都還在坐馬車。
當然穿越眾坐馬車除了為了保密以外,也為了舒適度和出行效率,因為現在澳宋的汽車故障率非常高,速度和載重也一般般,還不如坐馬車呢。
等什麽時候汽車真正成熟到可以軍用了以後澳宋的官方部門才會換汽車通勤,至於汽車的民用還隻能等等。
雖然陸軍的車暫時不能列裝,但是陸軍的其他裝備進行了一波大更新,托內燃機的福,陸軍裝備的大量飛艇終於可以加裝發動機了。
飛艇有發動機和沒發動機可是兩個東西,沒發動機的飛艇就是一個不需要燃料的大號熱氣球,沒法有效的控製,所以它的使用非常吃氣象條件,比如風向、風速等。
當年陸軍用飛艇在北京上空發傳單都是運到張家口順風飛的,還特意找的窗口期。
有了發動機,飛艇就可以有效控製速度,方向等,可以準確的把炸彈丟到敵人的頭頂上去。
而且有了發動機澳宋的飛艇可以造的更大,這意味著有更大的載重,到時候飛艇還可以運輸補給和傷員。
還有飛艇可以獨立跨越大洋了,再也不用跟著船走了,澳宋大陸和其他大陸的交流效率進一步提升,那些坐不得船的人也可以跨洋旅行了。
除了飛艇成了完全體,陸軍還可以逐漸列裝後裝炮了,畢竟高貴的海軍都換裝後裝炮了,陸軍兄弟們總不能繼續用前裝炮吧?
雖然現在澳宋麵對的敵人都有代差,不管是用前裝炮還是後裝炮都影響不了最後勝利的結局。
不僅是後裝炮,連下一代步槍和輕重機槍都在計劃當中了,要不了兩年就能開始列裝了,不過新步槍全軍列裝完成需要的時間也不少。
其實這些年澳宋的軍事裝備可以快速開始更新換代,除了得益於工業規模的擴大,還有歸功於領土麵積的擴大。
澳宋拿下了婆羅洲有了石油,拿下智利有了廉價的銅和硝,拿下大夏南方有了鎢和桐油等。
沒有龐大的工業規模和廉價的原料澳宋軍隊的軍事裝備換代隻能是癡人說夢,就算有再先進的技術也發揮不出來,內燃機造出來要喝油,後裝槍炮要打炮彈子彈。
除非可以虛空造物,不然高昂的使用成本會教訓任何一個不知天高地厚隻會跑步前進的人,跑得快不是成功,能順利到達終點才是勝利。
內燃機是登上曆史舞台了,跟內燃機綁定的石油也登上了曆史舞台,澳宋必須抓緊時間控製世界的重要產油地了。
隻有控製了產油地,澳宋才能控製整個世界未來的經濟命脈,現代工業化社會缺了石油可轉不動,石油號稱工業的“血液”可不是說笑的。
它的好搭檔工業的“糧食”煤炭由於世界多地都有分布且儲量巨大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壟斷。
但是石油分布相對富集,大型產油區相對更少,控製起來也更容易,後世阿美麗卡就是通過控製中東的石油產區達到綁架世界經濟的目的,澳宋自然也可以。
以後東南亞產油區一定會在澳宋手裏,整個西伯利亞也就是(西+中+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產油區也會順理成章的被控製在澳宋手裏。
大的產油區就剩中東和北美了,北美離歐洲太近離澳宋太遠,澳宋沒法控製,但是中東的產油區特別是波斯灣一帶一定要拿下。
而北美則可以扶持代理人和代理企業去買產油區的地,然後進行開發,或者直接摁著不開發就捏在手裏,隻要不開發永遠都沒人知道那下麵有石油。
澳宋擁有強大的實力,又提前開了全圖礦產透視掛,一定能在後麵的搶石油或者搶別的什麽礦遊戲中拿到一個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