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49年,3月。
愛爾蘭人經過一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再加上澳宋人的給力援助,整個愛爾蘭的土地上已經沒有成建製的英格蘭軍隊和英格蘭堡壘了。
現在這片名叫愛爾蘭的土地和上麵的人民終於暫時擺脫了英格蘭人殖民統治迎來了解放和希望。
不過雖然解放和獨立來了,但是和平不一定能降臨這片土地。
不同於蘇格蘭人的獨立,蘇格蘭的獨立運動中蘇格蘭長老會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長老會組織嚴密同時力量也最為強大。
在獨立戰爭中他們是主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沒有其他獨立組織可以和長老會叫板,所以獨立戰爭勝利後長老會可以輕鬆接管整個蘇格蘭的政治權力,類似於武王伐紂。
而愛爾蘭的不一樣,愛爾蘭的模式更像十八路諸侯討董的模式,起義軍分成了很多支,他們互不統屬,沒有上下級關係,每支起義軍都是獨立領導發展。
戰爭中他們擁有同一個目標就是趕走英格蘭人實現愛爾蘭的獨立,但是戰後到了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難免內部會起衝突。
誰也不甘心屈居人下,大家都為了愛爾蘭的獨立拋頭顱灑熱血,憑什麽你要吃大塊的,我吃小塊的。
當然局勢也沒有想象中那麽複雜,雖然起義軍有很多支,但是戰後不斷壯大可以上桌吃飯的隻有三支大起義軍。
畢竟雖然大家拿的都是一樣的澳宋援助,打的也都是英格蘭人,但是由於起點不同領導隊伍的水平不同,所以戰後大家的實力自然會兩極分化。
現在這三支最大的義軍的態度才能決定愛爾蘭未來的曆史走向。
但眾所周知三角形型具有穩定性,要是兩強相爭還可以迅速決出勝負,留下一個最終霸主統合所有力量最後奪得愛爾蘭的政權,而如果有三家那麽遊戲就容易僵持下來。
最後澳宋人看不下了,澳宋人不能讓愛爾蘭人的內部問題毀掉愛爾蘭獨立的大好局麵,不管是繼續僵持還是大打出手都是澳宋人不希望看見的。
所以澳宋人以中間的人身份攢了一個局,不管是大義軍還是小義軍都派出代表過來參加,商討愛爾蘭和平獨立建國的問題。
在義軍中澳宋人的號召力還是有的,畢竟是金主爸爸,沒有澳宋人的支援哪有愛爾蘭的今天?
而不管是和平獨立,還是打內戰,這些義軍都要討好澳宋人,不然人家支持你的對家,願意給澳宋人當狗的人多的很,你不當有的是人當,澳宋有錢有糧有槍還愁沒人願意賣命?
於是大小義軍齊聚一堂,最開始談判進度非常慢,根本達不成共識,因為除了實力不對等以外,義軍的出身也參差不齊。
有些義軍起於微末,從領導到士兵以前都是農民或者是窮苦人,而有些義軍是地主武裝,沒錯就是地主武裝。
英格蘭人對於愛爾蘭人的壓迫是“一視同仁”的,不管你是地主還是農民隻要是愛爾蘭人都要往死裏壓迫,地主就搶走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農民就加重稅賦。
反正怎麽拉仇恨怎麽來,怎麽血腥怎麽來,不然農民和地主也不會進入同一條戰壕,一起和英國佬拚命。
不過談判突然有了重大進展,因為英吉利共和國成了,也就是說英格蘭吃雞大賽正式結束,英國佬馬上就有餘力打過來了。
義軍們都知道一個分裂的愛爾蘭是無法對抗英格蘭人卷土重來的,所以最後他們決定聯合組建政府,以實力的多寡分配權力,不論出身。
於是在英吉利共和國成立後,愛爾蘭共和國立馬也成立了,雖然是聯合政府內部沒有那麽大的凝聚力。
但已經有一個好的開始了,至少在英格蘭人沒徹底打消重迴愛爾蘭的念頭以前,他們還不會爆發重大的衝突和矛盾。
而英格蘭這邊則是另一幅景象,由於克倫威爾在內戰中的出色表現,所以他的個人威望在戰後空前高漲,被人尊稱為“護國公”。
個人威望高,又手握軍隊,所以護國公克倫威爾可以在新的共和政府中說一不二大搞一言堂。
都說專製和獨裁不好,但是當實行獨裁和專製的那個人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的時候,那麽專製和獨裁的運作效率會遠勝於民主決策,這就是威權或者強人政治。
當然這是對國家而言的優劣,對於百姓而言就說不好說了,也不能多說了。
除了成立共和國以外,克倫威爾還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把國王查理一世給砍了。
就這樣查理一世成了歐洲第一個上斷頭台的國王,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在英國告一段落,至於以後能否像曆史上那樣複辟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在抓獲查理一世後,克倫威爾也猶豫過是否殺掉這個倒行逆施的昏庸君主,畢竟此前還沒有直接送君主上斷頭台的先例。
君主可以被毒死被自殺或者其他的死法,就是沒有直接拉到菜市口砍了給民眾看的。
但最後查理一世還是被砍了,因為克倫威爾覺得隻有把國王當眾殺死才能叫共和,都不敢直接殺了國王還搞什麽革命?
隻有國王血淋淋的死在民眾的麵前,國王或者封建專製的神聖性才能被打破,那些保王黨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被打破。
要是不把事情做絕,克倫威爾連倫敦都不敢出,他可不想自己帶著人去收複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時候有人在後麵搞事偷家。
隻要查理一世活著就是一塊人肉金字招牌,總有人打他的主意,搞不好法國人都能找個借口來插一腳。
畢竟查理一世論起來還是路易十四的姑父呢,實在親戚好吧,紅白喜事都不能缺席的那種,幫姑父奪迴王位是多麽天經地義的理由啊。
所以查理一世有一萬個必須死的理由,而且個個都很充分。
愛爾蘭人經過一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再加上澳宋人的給力援助,整個愛爾蘭的土地上已經沒有成建製的英格蘭軍隊和英格蘭堡壘了。
現在這片名叫愛爾蘭的土地和上麵的人民終於暫時擺脫了英格蘭人殖民統治迎來了解放和希望。
不過雖然解放和獨立來了,但是和平不一定能降臨這片土地。
不同於蘇格蘭人的獨立,蘇格蘭的獨立運動中蘇格蘭長老會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長老會組織嚴密同時力量也最為強大。
在獨立戰爭中他們是主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沒有其他獨立組織可以和長老會叫板,所以獨立戰爭勝利後長老會可以輕鬆接管整個蘇格蘭的政治權力,類似於武王伐紂。
而愛爾蘭的不一樣,愛爾蘭的模式更像十八路諸侯討董的模式,起義軍分成了很多支,他們互不統屬,沒有上下級關係,每支起義軍都是獨立領導發展。
戰爭中他們擁有同一個目標就是趕走英格蘭人實現愛爾蘭的獨立,但是戰後到了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難免內部會起衝突。
誰也不甘心屈居人下,大家都為了愛爾蘭的獨立拋頭顱灑熱血,憑什麽你要吃大塊的,我吃小塊的。
當然局勢也沒有想象中那麽複雜,雖然起義軍有很多支,但是戰後不斷壯大可以上桌吃飯的隻有三支大起義軍。
畢竟雖然大家拿的都是一樣的澳宋援助,打的也都是英格蘭人,但是由於起點不同領導隊伍的水平不同,所以戰後大家的實力自然會兩極分化。
現在這三支最大的義軍的態度才能決定愛爾蘭未來的曆史走向。
但眾所周知三角形型具有穩定性,要是兩強相爭還可以迅速決出勝負,留下一個最終霸主統合所有力量最後奪得愛爾蘭的政權,而如果有三家那麽遊戲就容易僵持下來。
最後澳宋人看不下了,澳宋人不能讓愛爾蘭人的內部問題毀掉愛爾蘭獨立的大好局麵,不管是繼續僵持還是大打出手都是澳宋人不希望看見的。
所以澳宋人以中間的人身份攢了一個局,不管是大義軍還是小義軍都派出代表過來參加,商討愛爾蘭和平獨立建國的問題。
在義軍中澳宋人的號召力還是有的,畢竟是金主爸爸,沒有澳宋人的支援哪有愛爾蘭的今天?
而不管是和平獨立,還是打內戰,這些義軍都要討好澳宋人,不然人家支持你的對家,願意給澳宋人當狗的人多的很,你不當有的是人當,澳宋有錢有糧有槍還愁沒人願意賣命?
於是大小義軍齊聚一堂,最開始談判進度非常慢,根本達不成共識,因為除了實力不對等以外,義軍的出身也參差不齊。
有些義軍起於微末,從領導到士兵以前都是農民或者是窮苦人,而有些義軍是地主武裝,沒錯就是地主武裝。
英格蘭人對於愛爾蘭人的壓迫是“一視同仁”的,不管你是地主還是農民隻要是愛爾蘭人都要往死裏壓迫,地主就搶走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農民就加重稅賦。
反正怎麽拉仇恨怎麽來,怎麽血腥怎麽來,不然農民和地主也不會進入同一條戰壕,一起和英國佬拚命。
不過談判突然有了重大進展,因為英吉利共和國成了,也就是說英格蘭吃雞大賽正式結束,英國佬馬上就有餘力打過來了。
義軍們都知道一個分裂的愛爾蘭是無法對抗英格蘭人卷土重來的,所以最後他們決定聯合組建政府,以實力的多寡分配權力,不論出身。
於是在英吉利共和國成立後,愛爾蘭共和國立馬也成立了,雖然是聯合政府內部沒有那麽大的凝聚力。
但已經有一個好的開始了,至少在英格蘭人沒徹底打消重迴愛爾蘭的念頭以前,他們還不會爆發重大的衝突和矛盾。
而英格蘭這邊則是另一幅景象,由於克倫威爾在內戰中的出色表現,所以他的個人威望在戰後空前高漲,被人尊稱為“護國公”。
個人威望高,又手握軍隊,所以護國公克倫威爾可以在新的共和政府中說一不二大搞一言堂。
都說專製和獨裁不好,但是當實行獨裁和專製的那個人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的時候,那麽專製和獨裁的運作效率會遠勝於民主決策,這就是威權或者強人政治。
當然這是對國家而言的優劣,對於百姓而言就說不好說了,也不能多說了。
除了成立共和國以外,克倫威爾還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把國王查理一世給砍了。
就這樣查理一世成了歐洲第一個上斷頭台的國王,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在英國告一段落,至於以後能否像曆史上那樣複辟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在抓獲查理一世後,克倫威爾也猶豫過是否殺掉這個倒行逆施的昏庸君主,畢竟此前還沒有直接送君主上斷頭台的先例。
君主可以被毒死被自殺或者其他的死法,就是沒有直接拉到菜市口砍了給民眾看的。
但最後查理一世還是被砍了,因為克倫威爾覺得隻有把國王當眾殺死才能叫共和,都不敢直接殺了國王還搞什麽革命?
隻有國王血淋淋的死在民眾的麵前,國王或者封建專製的神聖性才能被打破,那些保王黨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被打破。
要是不把事情做絕,克倫威爾連倫敦都不敢出,他可不想自己帶著人去收複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時候有人在後麵搞事偷家。
隻要查理一世活著就是一塊人肉金字招牌,總有人打他的主意,搞不好法國人都能找個借口來插一腳。
畢竟查理一世論起來還是路易十四的姑父呢,實在親戚好吧,紅白喜事都不能缺席的那種,幫姑父奪迴王位是多麽天經地義的理由啊。
所以查理一世有一萬個必須死的理由,而且個個都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