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47年,6月。
最近澳宋沿海城市的港口都非常熱鬧,一大堆家長前往港口和自己即將遠去的兒女告別。
有些家長和兒女們甚至在一起抱頭痛哭,搞的跟生離死別一樣,不知道還以為是澳宋跟誰宣戰了正在大規模征兵送人上前線呢。
雖然不是征兵上前線,但是確實會把親人分隔的很遠,不過分別的悲傷總是短暫的,人總是要向前看的。
特別是年輕的子女們總要離開父母的羽翼,然後靠著自己的力量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溫室裏長不出參天大樹,隻能長出一碰就碎的嬌花。
隨著客船響起一聲聲汽笛聲,父母和子女之間停止了長長的告別,一個個年輕人男女走上了移民的客船,自此他們開始了自己的人生新階段。
這些滿載年輕男女的客船目的地都隻有一個,那就是新西蘭,他們將像他們的父母輩那樣踏上去海外開拓墾殖的道路。
不過他們的條件比父母輩好多了,現在的澳宋可不比當年了,有了更好的物質基礎,青年們去海外開拓的條件自然會好的多,至少不用像父母一樣篳路藍縷,風餐露宿了。
因此這些青年雖然帶著各種各樣遠離家鄉的負麵情緒,但是他們對於光明未來還是深信不疑的,父母輩已經給他們打了一個樣了。
經過短暫傷心後,這些年輕人已經恢複了活力,開始和船艙裏的其他人交流玩耍,有人甚至已經開始熟絡交換起了父母給自己塞的家鄉特產。
有些年輕人登上甲板感受海上風光,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出海,也是第一次長途旅行,對於新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
看著快站滿甲板的年輕人們,一些中年水手也被感染懷戀起了青春感覺,不過澳宋本土離新西蘭很近,蒸汽船全速前進隻有幾天時間就到了。
看著已經出現在視野裏的新西蘭南北二島的輪廓,不管是船艙裏還是甲板上的年輕人們都爆發出了歡唿。
船隊開始逐漸分開向不同方向行駛,這些開荒年輕人的目的地雖然都是新西蘭,但不是同一個登陸地點。
澳宋官方現在在新西蘭南北二島沿海地帶一共建立了12個大型開拓點,通過這12個大型開拓點逐步墾殖最終實際控製整個新西蘭。
年輕人們下船後被分配了集體的木屋宿舍和勞動工具,然後給他們放了兩天假用來熟悉環境同時緩解長途旅行帶來的疲勞,之後他們就要開始按著計劃開始工作了。
他們將會一起集體勞動一段時間,開墾土地,建設城市,等開發到一定程度後,官方會根據每個人的勞動貢獻和職業選擇分配耕地或者牧場。
獲得土地使用權後他們就成農場主了,不出意外,他們這一輩子都會在這片土地上種地放牧,最有可能讓他們長期離開新西蘭的就是應征入伍了。
在他們的建設下新西蘭會成為澳宋的一塊農業寶地,為整個澳宋治下的百姓提供廉價優質的農業產品。
所以新西蘭在執委會的戰略定位中就是一個農業區和寶島是一樣的,這裏的氣候極其適合發展農牧業,是後世著名的農業國。
澳宋早就對這個距離不遠的農業天堂感興趣了,但是一直按著沒開發,一直等到澳宋本土的新生一代成長起來才開發,而不是直接從大陸移民。
用這些移民二代的好處非常多,多到足夠讓一向爭分奪秒的執委會都能放慢腳步等他們。
首先,這些移民二代都是在澳宋長起來的,他們對於澳宋的歸屬感是毋庸置疑的,用這些人上新西蘭執委會放心。
這涉及到了澳宋的百年大計,澳宋要占領大量土地,光靠軍事占領肯定是無法長久的,隻有本國人口去進行方麵麵的占領才可以真正吃下這塊土地。
而這些二代就是最好的人口,他們年輕有朝氣,有一定文化,又足夠忠誠,自然成了執委會墾殖開拓的首選。
其次,執委會還要分散本土的人口壓力,可能有人有疑惑本土不缺人口嗎?怎麽又有人口壓力了?
當然不是分散現在的人口壓力,而是以後的人口壓力。
澳宋本土醫療水平高,不缺乏養活人的土地,又沒有人頭稅,官方還有鼓勵生育的政策,移民來澳宋的又多是大明人,他們長期處於農業社會,有多子多福的觀念。
所以現在澳宋移民繁殖力跟兔子一樣,一對老夫妻家裏有4-5個存活的孩子嫌少,有10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也不嫌多。
工業時代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就是這麽可怕,反正最基礎的教育國家解決,家庭農場也不缺地種和飯吃,孩子生出來家裏就多一個勞動力,怎麽算都不虧。
現在澳宋本土隻有一千多萬,那麽再過一代人或者再過幾代人,人口會增長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執委會自然要未雨綢繆。
澳宋本土其實有這麽多耕地養活這麽多人,但是一個家庭耕種上百畝,甚至上千畝的地是活,像大陸一樣人均幾畝地也是活。
但是你覺得哪裏的農民生活會更好?哪個方式對農業對國家更好。
執委會對於澳宋農業定位就是大農場或者家庭農場,不搞小農經濟,那樣既浪費人力資源,也不利於農業現代化集約化。
所以在工業化發展到高級階段民眾不想生孩子前,執委會都會想辦法把部分成熟的新生人口送到不缺土地海外去開拓,以維持澳宋本土大農業不變成嚴重內卷的小農業。
這樣既緩解了未來的人口壓力,還能把新生人口送出去占住了地盤,簡直就是一石二鳥。
最近澳宋沿海城市的港口都非常熱鬧,一大堆家長前往港口和自己即將遠去的兒女告別。
有些家長和兒女們甚至在一起抱頭痛哭,搞的跟生離死別一樣,不知道還以為是澳宋跟誰宣戰了正在大規模征兵送人上前線呢。
雖然不是征兵上前線,但是確實會把親人分隔的很遠,不過分別的悲傷總是短暫的,人總是要向前看的。
特別是年輕的子女們總要離開父母的羽翼,然後靠著自己的力量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溫室裏長不出參天大樹,隻能長出一碰就碎的嬌花。
隨著客船響起一聲聲汽笛聲,父母和子女之間停止了長長的告別,一個個年輕人男女走上了移民的客船,自此他們開始了自己的人生新階段。
這些滿載年輕男女的客船目的地都隻有一個,那就是新西蘭,他們將像他們的父母輩那樣踏上去海外開拓墾殖的道路。
不過他們的條件比父母輩好多了,現在的澳宋可不比當年了,有了更好的物質基礎,青年們去海外開拓的條件自然會好的多,至少不用像父母一樣篳路藍縷,風餐露宿了。
因此這些青年雖然帶著各種各樣遠離家鄉的負麵情緒,但是他們對於光明未來還是深信不疑的,父母輩已經給他們打了一個樣了。
經過短暫傷心後,這些年輕人已經恢複了活力,開始和船艙裏的其他人交流玩耍,有人甚至已經開始熟絡交換起了父母給自己塞的家鄉特產。
有些年輕人登上甲板感受海上風光,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出海,也是第一次長途旅行,對於新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
看著快站滿甲板的年輕人們,一些中年水手也被感染懷戀起了青春感覺,不過澳宋本土離新西蘭很近,蒸汽船全速前進隻有幾天時間就到了。
看著已經出現在視野裏的新西蘭南北二島的輪廓,不管是船艙裏還是甲板上的年輕人們都爆發出了歡唿。
船隊開始逐漸分開向不同方向行駛,這些開荒年輕人的目的地雖然都是新西蘭,但不是同一個登陸地點。
澳宋官方現在在新西蘭南北二島沿海地帶一共建立了12個大型開拓點,通過這12個大型開拓點逐步墾殖最終實際控製整個新西蘭。
年輕人們下船後被分配了集體的木屋宿舍和勞動工具,然後給他們放了兩天假用來熟悉環境同時緩解長途旅行帶來的疲勞,之後他們就要開始按著計劃開始工作了。
他們將會一起集體勞動一段時間,開墾土地,建設城市,等開發到一定程度後,官方會根據每個人的勞動貢獻和職業選擇分配耕地或者牧場。
獲得土地使用權後他們就成農場主了,不出意外,他們這一輩子都會在這片土地上種地放牧,最有可能讓他們長期離開新西蘭的就是應征入伍了。
在他們的建設下新西蘭會成為澳宋的一塊農業寶地,為整個澳宋治下的百姓提供廉價優質的農業產品。
所以新西蘭在執委會的戰略定位中就是一個農業區和寶島是一樣的,這裏的氣候極其適合發展農牧業,是後世著名的農業國。
澳宋早就對這個距離不遠的農業天堂感興趣了,但是一直按著沒開發,一直等到澳宋本土的新生一代成長起來才開發,而不是直接從大陸移民。
用這些移民二代的好處非常多,多到足夠讓一向爭分奪秒的執委會都能放慢腳步等他們。
首先,這些移民二代都是在澳宋長起來的,他們對於澳宋的歸屬感是毋庸置疑的,用這些人上新西蘭執委會放心。
這涉及到了澳宋的百年大計,澳宋要占領大量土地,光靠軍事占領肯定是無法長久的,隻有本國人口去進行方麵麵的占領才可以真正吃下這塊土地。
而這些二代就是最好的人口,他們年輕有朝氣,有一定文化,又足夠忠誠,自然成了執委會墾殖開拓的首選。
其次,執委會還要分散本土的人口壓力,可能有人有疑惑本土不缺人口嗎?怎麽又有人口壓力了?
當然不是分散現在的人口壓力,而是以後的人口壓力。
澳宋本土醫療水平高,不缺乏養活人的土地,又沒有人頭稅,官方還有鼓勵生育的政策,移民來澳宋的又多是大明人,他們長期處於農業社會,有多子多福的觀念。
所以現在澳宋移民繁殖力跟兔子一樣,一對老夫妻家裏有4-5個存活的孩子嫌少,有10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也不嫌多。
工業時代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就是這麽可怕,反正最基礎的教育國家解決,家庭農場也不缺地種和飯吃,孩子生出來家裏就多一個勞動力,怎麽算都不虧。
現在澳宋本土隻有一千多萬,那麽再過一代人或者再過幾代人,人口會增長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執委會自然要未雨綢繆。
澳宋本土其實有這麽多耕地養活這麽多人,但是一個家庭耕種上百畝,甚至上千畝的地是活,像大陸一樣人均幾畝地也是活。
但是你覺得哪裏的農民生活會更好?哪個方式對農業對國家更好。
執委會對於澳宋農業定位就是大農場或者家庭農場,不搞小農經濟,那樣既浪費人力資源,也不利於農業現代化集約化。
所以在工業化發展到高級階段民眾不想生孩子前,執委會都會想辦法把部分成熟的新生人口送到不缺土地海外去開拓,以維持澳宋本土大農業不變成嚴重內卷的小農業。
這樣既緩解了未來的人口壓力,還能把新生人口送出去占住了地盤,簡直就是一石二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