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樓的某個會議室裏麵正在召開一場秘密會議,列席的有澳宋國家財政部長、澳宋中央銀行的行長、其他國有銀行的行長,還有證監會、交易所、銀保監會等職能部門的主要領導。
可以說澳宋金融的大半邊天全在會議室裏了,要是有人往裏麵扔個炸藥包,整個澳宋的金融市場不說崩潰,也要癱瘓不短時間。
這是一場高級會議,會議內容極度保密,就連端茶送水的工作人員都是澳宋國家辦公廳的高級文秘。
隨著這場會議的結束,一個叫做“鬱金香”的計劃開始進入尾聲,澳宋人長達近十年的布置就要收網了。
自從澳宋的新安股票交易所建立起來的那一刻,澳宋的金融相關人士就已經有了依靠金融武器收割世界的想法。
“鬱金香”計劃也正式運應而生,鬱金香計劃的名稱取自曆史上著名的鬱金香泡沫,而那場泡沫也是發生在17世紀,所以讓人光看名字就知道“鬱金香”計劃的主要內容。
雖然為了這個計劃澳宋布局深遠,但鬱金香計劃隻是澳宋利用金融武器收割世界的牛刀小試罷了。
這些年隨著澳宋商業發展,澳宋製造出海,跟著澳宋武器和其他商品一起出海的不僅是澳宋的名聲,還有澳宋的商業和金融模式。
雖然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和銀行都是歐陸人建立的,但是在這個時空裏把它們發揚光大的卻是澳宋人。
澳宋通過更加高效的金融運營模式,成功把澳宋近現代化的金融模式輸出到了新大陸和歐陸諸國。
除了澳宋人輸出模式,他們本國也需要新的金融機構加速社會發展,畢竟全球市場正在建立,工業革命正在進行。
就這樣歐陸主要國家都建立起了近現代化的銀行和股票交易所等金融機構,歐陸人也開始大規模近現代模式的炒股票、買期貨、跟銀行搞借貸。
這正是澳宋想看見的,隻有一個國家有了金融才能用金融武器,要是對付一個封建王朝金融武器反而不好用。
畢竟人家商品經濟不發達,市場不繁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優,商品和資金等其他生產要素流轉慢,連個像樣的金融市場都沒有,怎麽用近現代的金融武器?
通過澳宋人多年的鋪墊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還有澳宋大陸已經有了一套相互連接度較高的金融係統。
這個時候澳宋人就有操作空間了,於是澳宋人首先就在熱帶經濟作物上做文章,澳宋由於工業化的影響對於初級農業原料的需求非常大。
但是國內產量卻有所不足,需要外部進口補足,畢竟澳宋才100多萬人口,既要種糧放牧滿足國內的需求,還要發展工業,再大力開拓種植園的話確實是有點不現實。
而且澳宋劃定了耕地紅線,國內必須要有多少農業人口,有多少牧場和種植糧食的耕地是有一個底線在的。
即使種植經濟作物價格更高,澳宋也不允許農民不放牧不種糧,大規模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糧食安全才是國家的重中之重,澳宋的飯碗要端在澳宋人自己手裏,穿越眾可太知道饑荒或者糧食掌握其他國家手裏有多麽恐怖,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傷害有多大。
所以種植經濟作物的任務就交一部分給外國人,特別是新大陸的種植園主們,其實那裏的土地更適合種經濟作物,事半功倍。
然後開始工業化的澳宋成了新大陸各種經濟作物的最大買家,也成功拿到了部分定價權。
但是拿到定價權的澳宋並沒有使用定價權去壓價,反而是年年上調進口經濟作物的價格。
難道是澳宋搞進出口的人傻嗎?非也,提高原料價格是有原因的,一個是打擊其他國家的工業進程。
澳宋搞工業化需要原料,其他國家搞工業化也需要原料,但是大多數搞工業化的國家都在歐陸本土,而產原料產地都在殖民地。
除了新尼德蘭坐擁巴西以外,其他國家對於新大陸的原料也大量進口,甚至到達了依賴的地步。
畢竟就法蘭西和英格蘭的氣候和人文條件讓他們既不適合種甘蔗,也不適合種棉花,而且他們兩個的殖民地還沒有全世界遍地開花的呢。
特別是英屬印度連影子都沒有,這個點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才開始在印度殖民了三十多年而已。
而且由於澳宋人常年在南大西洋給英國人找不痛快,導致英國對於印度的開發進度受阻,有些時候通過好望角要是倒黴被澳宋人逮到了還要被搶幾艘商船。
現在澳宋有兩個艦隊一個南太平洋艦隊,主要有穿越級主力艦5艘和1艘七星級,連帶其他運輸船和其他快速巡洋艦等一百多艘艦艇。
主要布置在新安外海保衛本土和領海。
另外就是南大西洋艦隊,以3條七星級主力艦為主,連帶其他運輸船和快速巡洋艦等50多艘艦艇。
主要布置在南非地區,並在新庫爾蘭港(開普敦港)設有軍用的修船廠和後勤補給基地。
這支艦隊直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英國和印度的交流,讓英國向印度投放力量和進行貿易的成本直線上升。
偏偏英國人還沒辦法,打不過唄,艦隊規模小了去了隻有送人頭,去多了用“船海戰術”,人家直接不和你打,畢竟澳宋人的船是出了名的快。
而且以英國現在的實力也無法長期大規模的布置艦隊在南非,因為沒法就近獲取補給。
南非有澳宋人,巴西有尼德蘭人,都是英國人的對頭,方圓幾千公裏內沒有友軍全是敵軍。
而西非全是不毛之地和黑叔叔,總不能去西非補給吧,那樣隻能看見黑叔叔對你呲牙。
所以他們都要從初生的世界市場中買進原料,而澳宋人擁有定價權,澳宋把原料進口價格往上調,整個市場原料的價格跟著漲。
其他歐陸國家隻有跟澳宋人一樣用高價原料,這樣會提高產品的成本,進而提高成品的價格。
而澳宋由於有更加先進的技術,用高價原料產品一樣可以保持原價出售產品,並且有利可圖,隻是少賺點罷了。
而漲價過後的歐陸產品在國際市場不管是質量還是價格都無法和澳宋產品競爭,導致產品賣不出去無法接受市場正反饋,產業發展自然會受阻。
當然各國的有識之士會大搞貿易戰,搞貿易壁壘,給澳宋貨物加收高額關稅以保證國內市場可以被國內產業利用。
但是那有什麽用呢?沒聽說哪個歐洲國家在工業革命初期光靠內貿就把產業發展的又快又好的。
不向外掠奪,光靠歐陸各個國家的體量和資源,在沒有大片殖民地的情況下想搞一套較為齊全的工業體係就是做夢。
有些國家體量夠大可以依靠對內剪刀差獲得工業建設需要的資金與資源(我說是某聯,別亂聯想),就歐洲國家那個體量還是算了吧。
可以說澳宋金融的大半邊天全在會議室裏了,要是有人往裏麵扔個炸藥包,整個澳宋的金融市場不說崩潰,也要癱瘓不短時間。
這是一場高級會議,會議內容極度保密,就連端茶送水的工作人員都是澳宋國家辦公廳的高級文秘。
隨著這場會議的結束,一個叫做“鬱金香”的計劃開始進入尾聲,澳宋人長達近十年的布置就要收網了。
自從澳宋的新安股票交易所建立起來的那一刻,澳宋的金融相關人士就已經有了依靠金融武器收割世界的想法。
“鬱金香”計劃也正式運應而生,鬱金香計劃的名稱取自曆史上著名的鬱金香泡沫,而那場泡沫也是發生在17世紀,所以讓人光看名字就知道“鬱金香”計劃的主要內容。
雖然為了這個計劃澳宋布局深遠,但鬱金香計劃隻是澳宋利用金融武器收割世界的牛刀小試罷了。
這些年隨著澳宋商業發展,澳宋製造出海,跟著澳宋武器和其他商品一起出海的不僅是澳宋的名聲,還有澳宋的商業和金融模式。
雖然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和銀行都是歐陸人建立的,但是在這個時空裏把它們發揚光大的卻是澳宋人。
澳宋通過更加高效的金融運營模式,成功把澳宋近現代化的金融模式輸出到了新大陸和歐陸諸國。
除了澳宋人輸出模式,他們本國也需要新的金融機構加速社會發展,畢竟全球市場正在建立,工業革命正在進行。
就這樣歐陸主要國家都建立起了近現代化的銀行和股票交易所等金融機構,歐陸人也開始大規模近現代模式的炒股票、買期貨、跟銀行搞借貸。
這正是澳宋想看見的,隻有一個國家有了金融才能用金融武器,要是對付一個封建王朝金融武器反而不好用。
畢竟人家商品經濟不發達,市場不繁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優,商品和資金等其他生產要素流轉慢,連個像樣的金融市場都沒有,怎麽用近現代的金融武器?
通過澳宋人多年的鋪墊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還有澳宋大陸已經有了一套相互連接度較高的金融係統。
這個時候澳宋人就有操作空間了,於是澳宋人首先就在熱帶經濟作物上做文章,澳宋由於工業化的影響對於初級農業原料的需求非常大。
但是國內產量卻有所不足,需要外部進口補足,畢竟澳宋才100多萬人口,既要種糧放牧滿足國內的需求,還要發展工業,再大力開拓種植園的話確實是有點不現實。
而且澳宋劃定了耕地紅線,國內必須要有多少農業人口,有多少牧場和種植糧食的耕地是有一個底線在的。
即使種植經濟作物價格更高,澳宋也不允許農民不放牧不種糧,大規模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糧食安全才是國家的重中之重,澳宋的飯碗要端在澳宋人自己手裏,穿越眾可太知道饑荒或者糧食掌握其他國家手裏有多麽恐怖,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傷害有多大。
所以種植經濟作物的任務就交一部分給外國人,特別是新大陸的種植園主們,其實那裏的土地更適合種經濟作物,事半功倍。
然後開始工業化的澳宋成了新大陸各種經濟作物的最大買家,也成功拿到了部分定價權。
但是拿到定價權的澳宋並沒有使用定價權去壓價,反而是年年上調進口經濟作物的價格。
難道是澳宋搞進出口的人傻嗎?非也,提高原料價格是有原因的,一個是打擊其他國家的工業進程。
澳宋搞工業化需要原料,其他國家搞工業化也需要原料,但是大多數搞工業化的國家都在歐陸本土,而產原料產地都在殖民地。
除了新尼德蘭坐擁巴西以外,其他國家對於新大陸的原料也大量進口,甚至到達了依賴的地步。
畢竟就法蘭西和英格蘭的氣候和人文條件讓他們既不適合種甘蔗,也不適合種棉花,而且他們兩個的殖民地還沒有全世界遍地開花的呢。
特別是英屬印度連影子都沒有,這個點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才開始在印度殖民了三十多年而已。
而且由於澳宋人常年在南大西洋給英國人找不痛快,導致英國對於印度的開發進度受阻,有些時候通過好望角要是倒黴被澳宋人逮到了還要被搶幾艘商船。
現在澳宋有兩個艦隊一個南太平洋艦隊,主要有穿越級主力艦5艘和1艘七星級,連帶其他運輸船和其他快速巡洋艦等一百多艘艦艇。
主要布置在新安外海保衛本土和領海。
另外就是南大西洋艦隊,以3條七星級主力艦為主,連帶其他運輸船和快速巡洋艦等50多艘艦艇。
主要布置在南非地區,並在新庫爾蘭港(開普敦港)設有軍用的修船廠和後勤補給基地。
這支艦隊直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英國和印度的交流,讓英國向印度投放力量和進行貿易的成本直線上升。
偏偏英國人還沒辦法,打不過唄,艦隊規模小了去了隻有送人頭,去多了用“船海戰術”,人家直接不和你打,畢竟澳宋人的船是出了名的快。
而且以英國現在的實力也無法長期大規模的布置艦隊在南非,因為沒法就近獲取補給。
南非有澳宋人,巴西有尼德蘭人,都是英國人的對頭,方圓幾千公裏內沒有友軍全是敵軍。
而西非全是不毛之地和黑叔叔,總不能去西非補給吧,那樣隻能看見黑叔叔對你呲牙。
所以他們都要從初生的世界市場中買進原料,而澳宋人擁有定價權,澳宋把原料進口價格往上調,整個市場原料的價格跟著漲。
其他歐陸國家隻有跟澳宋人一樣用高價原料,這樣會提高產品的成本,進而提高成品的價格。
而澳宋由於有更加先進的技術,用高價原料產品一樣可以保持原價出售產品,並且有利可圖,隻是少賺點罷了。
而漲價過後的歐陸產品在國際市場不管是質量還是價格都無法和澳宋產品競爭,導致產品賣不出去無法接受市場正反饋,產業發展自然會受阻。
當然各國的有識之士會大搞貿易戰,搞貿易壁壘,給澳宋貨物加收高額關稅以保證國內市場可以被國內產業利用。
但是那有什麽用呢?沒聽說哪個歐洲國家在工業革命初期光靠內貿就把產業發展的又快又好的。
不向外掠奪,光靠歐陸各個國家的體量和資源,在沒有大片殖民地的情況下想搞一套較為齊全的工業體係就是做夢。
有些國家體量夠大可以依靠對內剪刀差獲得工業建設需要的資金與資源(我說是某聯,別亂聯想),就歐洲國家那個體量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