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趣話音一出,除了蘇青竹與徐恭之外的所有人都是一愣,尤其是此刻正在瓦剌這一隊騎兵包圍中的正統皇帝,這位年輕的皇帝在聽了楊趣這番話之後眉梢便是微微一立,臉上的表情也由從容變成了慍怒。
他是被瓦拉俘虜了,是成了也先的階下囚,但是他卻不曾為他們老朱家丟過臉,想當初他被也先俘虜之時,也先曾派禮官過來請求將自己的親妹子嫁給他為妻,而當時他是這麽說的:“朕尚流亡,豈可玷辱公主?日後迴京,當婚聘之”,可以說他是被也先俘虜的不假,但是他又不像是一個被俘虜的皇帝。
這個楊趣,當朱祁鎮初次聽到樓上這個人竟然是楊士奇之孫、楊道之子時,他瞬間就想到了被自己下令斬殺的楊稷,這一件事他是有些愧對楊士奇,但是他做的沒有錯,所以在他第一眼看到楊趣的時候,是心存愧疚的。
可是之後楊趣的這番話,卻丟盡了他們大明的臉麵,雖然他惱恨朱祁鈺搶了他的皇位,但是京師城牆之上於廷益那句“社稷為重、君為輕”的話,還是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中。
他是君王,他是大明朝的君王,於廷益保的是他們老朱家的江山,是他們漢族人的江山,而不是他朱祁鎮的江山。雖然這句話在他這個俘虜皇帝聽起來有些絕望,但他若不屈,便是為祖宗爭光!
“什麽?楊公子你這是答應什麽了?”張凱一臉愕然的看著楊趣,就在他剛剛說這番話之前,想過城樓之上的這些人會用各種話語來駁斥,但是他唯獨沒有想到,楊趣這看似嘲諷卻突然妥協的話語。
這個楊趣,到底是真的打算繳械投降還是故意來嘲諷他來了?一時之間張凱倒是有些愣住了。
“張公子不是說瓦剌這次是誠心誠意來幫助咱們皇上的嗎,還讓我們出城三十裏相迎,這一些我們都答應了!怎麽,難道張公子說的不是這件事嗎?”楊趣微微一笑,再次肯定的說道。
“啊?是、是!”張凱似乎仍舊沒有反應過來,有些機械的點了點頭應道。
“隻不過---”楊趣突然將臉色一擰,有些為難的說道。
“隻不過什麽?”張凱追問道。
“隻不過你們瓦拉現在就在城外五裏之處,而你們又想讓我們出城三十裏相迎,這是不是有些難為我們了?張公子你說你們瓦剌是不是應該先撤退三十裏,我們才能將你們迎接迴來?”楊趣說道。
“啊!這---?”
這理由---,一時間,張凱倒是被楊趣說的語塞了。
楊趣看著張凱的樣子冷笑一聲,剛剛他故意將張凱說成了“他們瓦剌”,這分明就是將他叛變的罪名定了下來,誰知道這位張凱張秀才因為立功心切,竟然沒能聽出來,難道他真的將自己當成漠西蒙古的一員了嗎?
“呃,楊兄,剛剛是在下沒有考慮周全,還望楊兄見諒,既然現在也先大人就在城外五裏之外,那麽就請楊兄與夏大人去五裏之外的大帳將皇上接迴即可,這樣還省去了諸多的麻煩。”張凱道。
楊兄?誰跟你稱兄道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難道穿著一身大明朝的衣服,頂著一張漢人的臉龐就真的是漢人了嗎?
楊趣這次卻是一擺手,說道:“張公子此言差矣,正所謂言不信者則行不果,人背信者則名不達,剛剛張公子與在下說的是三十裏相迎,在下應的也是三十裏相迎,怎麽這才片刻的時間,張公子就變卦了呢?想當年中山王魏國公北伐歸來之時,太祖爺尚出城三十裏迎接徐魏公,現在輪到皇上來到金陵,按理說草民與夏大人應當至少出城五十裏迎接才是,這三十裏相迎已經是對皇上的大不敬了,現在張公子竟然讓我等隻出城五裏迎接皇上,張凱,你現在身為皇上身邊的貼身侍從,卻不以皇家的臉麵為重,你這是何居心?”
“這、這---?”張凱驚恐的往人群之中掃了一眼,當他看到皇上那不怒自威、麵無表情的臉色時,心中便是一緊,這個楊趣,完全沒有於尚書那般言辭剛強,這人的心思九曲十八彎,繞著繞著就能將人繞進去。
“張公子,如果也先不願意撤退三十裏,那麽在下還是那句話,在下願意用銀子將皇上請迴來,你可以迴去告訴也先,讓也先開個價,在下絕不還價!”楊趣趁著張凱猶豫之際,又開出條件道。
“多少都可以?”張凱有些猶豫的問道。
“多少都可以!”楊趣笑了一笑,說道。
“好!既然楊兄有如此誠意,在下就迴去替楊公子迴稟也先大人一聲!”張凱有些猶豫的說道。
“張公子請走好!在下不送了!”楊趣抱了抱拳,對張凱說道。
就在楊趣說話之際,目光順帶著往人群之中那個身穿明黃色衣服的少年身上一掃,正巧這少年的目光也正往楊趣這邊看來,兩人目光相對,楊趣並沒有感覺這股眼神之中蘊藏著多少威嚴,這不過是一道普通人的目光,楊趣心中自嘲一笑,心道果然皇帝也是人,當一個君王失去了權力之後,也會變得與普通人一樣。
這一次朱祁鎮再看楊趣的眼神,充滿了好奇與探索,這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年輕人?這人真的是楊士奇的孫子,楊道的兒子嗎?不像,這個人的身上沒有一點楊士奇和楊道的影子,甚至這個人與他身邊所有的人都不一樣。
這是朱祁鎮對楊趣的第二印象,短短的時間,楊趣在朱祁鎮的心裏便出現了兩種形象,且不管朱祁鎮這兩次對楊趣的印象如何,但這位年輕的太上皇,已經在這短短的時間中深深地記住了這個他本該熟悉,卻是第一次聽說的年輕人!
瓦剌的這一哨輕騎兵就這樣走了,徐恭看著近在咫尺,卻無力相救的皇上,還是感覺有些遺憾。
當今太上皇或許已經不記得他的,或許已經不記得他身邊曾經的這位錦衣衛指揮使了,徐恭也沒想到他再一次見到朱祁鎮的時候,會是臣在上君在下,這當真是一種嘲諷。
他是被瓦拉俘虜了,是成了也先的階下囚,但是他卻不曾為他們老朱家丟過臉,想當初他被也先俘虜之時,也先曾派禮官過來請求將自己的親妹子嫁給他為妻,而當時他是這麽說的:“朕尚流亡,豈可玷辱公主?日後迴京,當婚聘之”,可以說他是被也先俘虜的不假,但是他又不像是一個被俘虜的皇帝。
這個楊趣,當朱祁鎮初次聽到樓上這個人竟然是楊士奇之孫、楊道之子時,他瞬間就想到了被自己下令斬殺的楊稷,這一件事他是有些愧對楊士奇,但是他做的沒有錯,所以在他第一眼看到楊趣的時候,是心存愧疚的。
可是之後楊趣的這番話,卻丟盡了他們大明的臉麵,雖然他惱恨朱祁鈺搶了他的皇位,但是京師城牆之上於廷益那句“社稷為重、君為輕”的話,還是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中。
他是君王,他是大明朝的君王,於廷益保的是他們老朱家的江山,是他們漢族人的江山,而不是他朱祁鎮的江山。雖然這句話在他這個俘虜皇帝聽起來有些絕望,但他若不屈,便是為祖宗爭光!
“什麽?楊公子你這是答應什麽了?”張凱一臉愕然的看著楊趣,就在他剛剛說這番話之前,想過城樓之上的這些人會用各種話語來駁斥,但是他唯獨沒有想到,楊趣這看似嘲諷卻突然妥協的話語。
這個楊趣,到底是真的打算繳械投降還是故意來嘲諷他來了?一時之間張凱倒是有些愣住了。
“張公子不是說瓦剌這次是誠心誠意來幫助咱們皇上的嗎,還讓我們出城三十裏相迎,這一些我們都答應了!怎麽,難道張公子說的不是這件事嗎?”楊趣微微一笑,再次肯定的說道。
“啊?是、是!”張凱似乎仍舊沒有反應過來,有些機械的點了點頭應道。
“隻不過---”楊趣突然將臉色一擰,有些為難的說道。
“隻不過什麽?”張凱追問道。
“隻不過你們瓦拉現在就在城外五裏之處,而你們又想讓我們出城三十裏相迎,這是不是有些難為我們了?張公子你說你們瓦剌是不是應該先撤退三十裏,我們才能將你們迎接迴來?”楊趣說道。
“啊!這---?”
這理由---,一時間,張凱倒是被楊趣說的語塞了。
楊趣看著張凱的樣子冷笑一聲,剛剛他故意將張凱說成了“他們瓦剌”,這分明就是將他叛變的罪名定了下來,誰知道這位張凱張秀才因為立功心切,竟然沒能聽出來,難道他真的將自己當成漠西蒙古的一員了嗎?
“呃,楊兄,剛剛是在下沒有考慮周全,還望楊兄見諒,既然現在也先大人就在城外五裏之外,那麽就請楊兄與夏大人去五裏之外的大帳將皇上接迴即可,這樣還省去了諸多的麻煩。”張凱道。
楊兄?誰跟你稱兄道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難道穿著一身大明朝的衣服,頂著一張漢人的臉龐就真的是漢人了嗎?
楊趣這次卻是一擺手,說道:“張公子此言差矣,正所謂言不信者則行不果,人背信者則名不達,剛剛張公子與在下說的是三十裏相迎,在下應的也是三十裏相迎,怎麽這才片刻的時間,張公子就變卦了呢?想當年中山王魏國公北伐歸來之時,太祖爺尚出城三十裏迎接徐魏公,現在輪到皇上來到金陵,按理說草民與夏大人應當至少出城五十裏迎接才是,這三十裏相迎已經是對皇上的大不敬了,現在張公子竟然讓我等隻出城五裏迎接皇上,張凱,你現在身為皇上身邊的貼身侍從,卻不以皇家的臉麵為重,你這是何居心?”
“這、這---?”張凱驚恐的往人群之中掃了一眼,當他看到皇上那不怒自威、麵無表情的臉色時,心中便是一緊,這個楊趣,完全沒有於尚書那般言辭剛強,這人的心思九曲十八彎,繞著繞著就能將人繞進去。
“張公子,如果也先不願意撤退三十裏,那麽在下還是那句話,在下願意用銀子將皇上請迴來,你可以迴去告訴也先,讓也先開個價,在下絕不還價!”楊趣趁著張凱猶豫之際,又開出條件道。
“多少都可以?”張凱有些猶豫的問道。
“多少都可以!”楊趣笑了一笑,說道。
“好!既然楊兄有如此誠意,在下就迴去替楊公子迴稟也先大人一聲!”張凱有些猶豫的說道。
“張公子請走好!在下不送了!”楊趣抱了抱拳,對張凱說道。
就在楊趣說話之際,目光順帶著往人群之中那個身穿明黃色衣服的少年身上一掃,正巧這少年的目光也正往楊趣這邊看來,兩人目光相對,楊趣並沒有感覺這股眼神之中蘊藏著多少威嚴,這不過是一道普通人的目光,楊趣心中自嘲一笑,心道果然皇帝也是人,當一個君王失去了權力之後,也會變得與普通人一樣。
這一次朱祁鎮再看楊趣的眼神,充滿了好奇與探索,這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年輕人?這人真的是楊士奇的孫子,楊道的兒子嗎?不像,這個人的身上沒有一點楊士奇和楊道的影子,甚至這個人與他身邊所有的人都不一樣。
這是朱祁鎮對楊趣的第二印象,短短的時間,楊趣在朱祁鎮的心裏便出現了兩種形象,且不管朱祁鎮這兩次對楊趣的印象如何,但這位年輕的太上皇,已經在這短短的時間中深深地記住了這個他本該熟悉,卻是第一次聽說的年輕人!
瓦剌的這一哨輕騎兵就這樣走了,徐恭看著近在咫尺,卻無力相救的皇上,還是感覺有些遺憾。
當今太上皇或許已經不記得他的,或許已經不記得他身邊曾經的這位錦衣衛指揮使了,徐恭也沒想到他再一次見到朱祁鎮的時候,會是臣在上君在下,這當真是一種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