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正色道:“其實這隻是我最初的一個設想,一個偶然的機會,碰到吳運他們願意改邪歸正,所以就讓他們在荊州招撫與他們同樣遭遇的人。本來我也沒抱太大的希望,但是如今看來,或許當時的設想真的可以實行。”
“設想?什麽設想?”
荀諶對劉禪做的過程並不關心,對他的想法卻好奇至極。
劉禪望了望門外的天空,正色道:“這話說來可就長了。”
“恰巧我有的就是時間。”
荀諶似乎非要聽一聽劉禪的見解。
“其實一直以來,我以為這天下並不是什麽“天子”的天下,而是百姓的天下,所謂天子,也不過是代表百姓意誌的首領罷了。”
劉禪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才將這句話說了出來。
果然不出所料,他的這句話一說出口,就讓諸葛亮和荀諶大吃一驚,他們兩個都瞪大了眼睛看著他,似乎他和他們兩個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一樣。
“此話怎講?”
荀諶自然而然的發問。
劉禪道:“四百年前,高祖皇帝斬白蛇起義,與項羽爭奪天下。高祖出身草莽,項羽世代將相,可最終高祖取得勝利,除了將士勠力,還有百姓歸心。若無百姓歸附,高祖又豈能成功呢!此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嗯……”
諸葛亮和荀諶都不禁微微點頭,讚同劉禪的說法。
對於劉邦的發跡史,他們可比劉禪清楚多了。
劉禪又歎息道:“但是還有一句話,叫做‘誰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年高祖與民約法三章,文景與民休息,天下民心才終於歸於大漢。但自桓靈以來,黃巾亂起,這天下已然搖搖欲墜!”
黃巾之亂,就是爆發在低層的百姓之中。
而黃巾之亂,現如今也才沒有過去多久,也正是因為黃巾之亂,才會諸侯並起,割據各州!
這些事實,不用劉禪來細說,他們自己的心裏更加清楚。
這一次,他們都不禁陷入了沉思。
劉禪又道:“其實這黃巾之亂,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百姓的生活沒有得到保障,他們才會冒著生命危險,不惜一死,也要作亂。而發生這一切的源頭,又恰恰是百姓所麵臨的剝削日益繁重,但上層的世家大族,朝廷官員卻隻顧自己享樂,不體恤百姓之苦,逼反了百姓!”
“逼?”
這個字突然間深深的刻在了諸葛亮和荀諶的心裏,他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心中震撼無比。
“經過這些思考之後,所以我有個一個設想,從最底層開始,讓百姓安居樂業。一旦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那麽必然會對我們感恩戴德,如此一來,不論是把守城池,還是供應軍資,都將不是問題!”
終於,在前麵鋪墊了好長一截之後,劉禪終於將他的設想說了出來。
他的這個設想,之前也曾想和諸葛亮探討,但是還沒說出口,就遇到了地方世家大族兼並百姓的事。
而諸葛亮目前的意思,還是要依靠這些世家大族支撐,不然的話,現如今的荊州都還坐不穩。
當時劉禪並沒有辦法反駁,但是現在卻不一樣了。
吳運帶迴來了五千“流賊”,或許更為準確的說,他們是五千“流民”,像當年的“黃巾賊”一樣,是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
“少主所言,雖然道理昭然,但是要想實施起來,卻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諸葛亮忽然開口,提醒劉禪不要太過理想。
然而荀諶卻並沒有開口,反而是更感興趣的望著劉禪,希望他能繼續說下去。
他本來話就沒有說完,此時正好順著諸葛亮的話解釋道:“如先生所言,這件事要想做好,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我分了步驟,而這第一步,就是招撫流賊!”
“哦?此話怎講?”
荀諶這時候卻感到疑惑了,他不明白讓百姓安居樂業,和這些流賊有什麽關係。
就算是他們也算是百姓,但就連普通百姓看來,卻也把他們當成匪類。
劉禪正色道:“我這麽做,有三個考慮,一個是因為如果有大量的流賊存在,必然會影響地方的安定,威脅百姓的安全,所以我盡可能的招撫,對於不願被招撫的,自然會有其他的辦法興討。”
“嗯……那第二點呢?”
荀諶聞言,微微點頭,表示認同劉禪的解釋。
“這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既然願意被招撫,那麽至少還是能改邪歸正的,那麽他們就可以為我所用!”
他頓一頓,又繼續道:“作為荊州的土著“百姓”,他們自然了解當地的百姓民生如何,知道當地的百姓最需要什麽!而這正是我們能讓當地百姓安定、收撫民心的基礎!”
諸葛亮聞言,也微微點頭。
的確,要想讓百姓滿意,自然要了解百姓需要的是什麽,隻有對症下藥,才能獲得奇效。
“第三點呢?又是什麽?”荀諶見劉禪一下子停了下來,不禁追問道。
“而這第三點,就是從這些受到恩惠的百姓裏麵挑選鄉兵,讓他們守土保境,隻有百姓將城池視作他們安定生活的保障,他們才會拚命守護,隻有這樣的城池,才是真正堅不可摧的!”
劉禪一氣說完,卻還是補充了一句:“不過這卻是要建立在第二點成功的情況下。沒有得到百姓民心的情況下,這第三點就成了空談!”
的確,在人心不穩的情況下,當遇到戰亂的時候,百姓為了生存,恐怕還是會繼續選擇倒戈!
劉禪的設想到了這裏,也基本闡述完了,荀諶也聽明白了。
在他看來,不得不承認憑著劉禪這“小小年紀”,能有如此見解,實屬不易,但這裏麵卻還是有一些問題!
荀諶道:“可是要想得到民心,卻並不簡單。”
安居樂業,說得簡單,要做起來,可就充滿了困難。
劉禪對此也十分清楚,他正色道:“要說以前,我也不敢有這樣的奢望,但現在卻不同了。我有能讓百姓歸心的秘密寶物!”
“秘密寶物?那是什麽?”
荀諶其實早已猜到劉禪能說得如此有底氣,肯定是有所憑恃的!
劉禪微微一笑道:“其實荀先生應該知道的!”
“設想?什麽設想?”
荀諶對劉禪做的過程並不關心,對他的想法卻好奇至極。
劉禪望了望門外的天空,正色道:“這話說來可就長了。”
“恰巧我有的就是時間。”
荀諶似乎非要聽一聽劉禪的見解。
“其實一直以來,我以為這天下並不是什麽“天子”的天下,而是百姓的天下,所謂天子,也不過是代表百姓意誌的首領罷了。”
劉禪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才將這句話說了出來。
果然不出所料,他的這句話一說出口,就讓諸葛亮和荀諶大吃一驚,他們兩個都瞪大了眼睛看著他,似乎他和他們兩個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一樣。
“此話怎講?”
荀諶自然而然的發問。
劉禪道:“四百年前,高祖皇帝斬白蛇起義,與項羽爭奪天下。高祖出身草莽,項羽世代將相,可最終高祖取得勝利,除了將士勠力,還有百姓歸心。若無百姓歸附,高祖又豈能成功呢!此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嗯……”
諸葛亮和荀諶都不禁微微點頭,讚同劉禪的說法。
對於劉邦的發跡史,他們可比劉禪清楚多了。
劉禪又歎息道:“但是還有一句話,叫做‘誰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年高祖與民約法三章,文景與民休息,天下民心才終於歸於大漢。但自桓靈以來,黃巾亂起,這天下已然搖搖欲墜!”
黃巾之亂,就是爆發在低層的百姓之中。
而黃巾之亂,現如今也才沒有過去多久,也正是因為黃巾之亂,才會諸侯並起,割據各州!
這些事實,不用劉禪來細說,他們自己的心裏更加清楚。
這一次,他們都不禁陷入了沉思。
劉禪又道:“其實這黃巾之亂,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百姓的生活沒有得到保障,他們才會冒著生命危險,不惜一死,也要作亂。而發生這一切的源頭,又恰恰是百姓所麵臨的剝削日益繁重,但上層的世家大族,朝廷官員卻隻顧自己享樂,不體恤百姓之苦,逼反了百姓!”
“逼?”
這個字突然間深深的刻在了諸葛亮和荀諶的心裏,他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心中震撼無比。
“經過這些思考之後,所以我有個一個設想,從最底層開始,讓百姓安居樂業。一旦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那麽必然會對我們感恩戴德,如此一來,不論是把守城池,還是供應軍資,都將不是問題!”
終於,在前麵鋪墊了好長一截之後,劉禪終於將他的設想說了出來。
他的這個設想,之前也曾想和諸葛亮探討,但是還沒說出口,就遇到了地方世家大族兼並百姓的事。
而諸葛亮目前的意思,還是要依靠這些世家大族支撐,不然的話,現如今的荊州都還坐不穩。
當時劉禪並沒有辦法反駁,但是現在卻不一樣了。
吳運帶迴來了五千“流賊”,或許更為準確的說,他們是五千“流民”,像當年的“黃巾賊”一樣,是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
“少主所言,雖然道理昭然,但是要想實施起來,卻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諸葛亮忽然開口,提醒劉禪不要太過理想。
然而荀諶卻並沒有開口,反而是更感興趣的望著劉禪,希望他能繼續說下去。
他本來話就沒有說完,此時正好順著諸葛亮的話解釋道:“如先生所言,這件事要想做好,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我分了步驟,而這第一步,就是招撫流賊!”
“哦?此話怎講?”
荀諶這時候卻感到疑惑了,他不明白讓百姓安居樂業,和這些流賊有什麽關係。
就算是他們也算是百姓,但就連普通百姓看來,卻也把他們當成匪類。
劉禪正色道:“我這麽做,有三個考慮,一個是因為如果有大量的流賊存在,必然會影響地方的安定,威脅百姓的安全,所以我盡可能的招撫,對於不願被招撫的,自然會有其他的辦法興討。”
“嗯……那第二點呢?”
荀諶聞言,微微點頭,表示認同劉禪的解釋。
“這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既然願意被招撫,那麽至少還是能改邪歸正的,那麽他們就可以為我所用!”
他頓一頓,又繼續道:“作為荊州的土著“百姓”,他們自然了解當地的百姓民生如何,知道當地的百姓最需要什麽!而這正是我們能讓當地百姓安定、收撫民心的基礎!”
諸葛亮聞言,也微微點頭。
的確,要想讓百姓滿意,自然要了解百姓需要的是什麽,隻有對症下藥,才能獲得奇效。
“第三點呢?又是什麽?”荀諶見劉禪一下子停了下來,不禁追問道。
“而這第三點,就是從這些受到恩惠的百姓裏麵挑選鄉兵,讓他們守土保境,隻有百姓將城池視作他們安定生活的保障,他們才會拚命守護,隻有這樣的城池,才是真正堅不可摧的!”
劉禪一氣說完,卻還是補充了一句:“不過這卻是要建立在第二點成功的情況下。沒有得到百姓民心的情況下,這第三點就成了空談!”
的確,在人心不穩的情況下,當遇到戰亂的時候,百姓為了生存,恐怕還是會繼續選擇倒戈!
劉禪的設想到了這裏,也基本闡述完了,荀諶也聽明白了。
在他看來,不得不承認憑著劉禪這“小小年紀”,能有如此見解,實屬不易,但這裏麵卻還是有一些問題!
荀諶道:“可是要想得到民心,卻並不簡單。”
安居樂業,說得簡單,要做起來,可就充滿了困難。
劉禪對此也十分清楚,他正色道:“要說以前,我也不敢有這樣的奢望,但現在卻不同了。我有能讓百姓歸心的秘密寶物!”
“秘密寶物?那是什麽?”
荀諶其實早已猜到劉禪能說得如此有底氣,肯定是有所憑恃的!
劉禪微微一笑道:“其實荀先生應該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