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英國人終於找到機會報仇雪恨。


    首先,在聖詹姆斯紀念日之戰中,以1艘戰船3艘火攻船和300人,包括5名艦長的微小代價,


    取得了擊沉20餘艘荷蘭戰船、殺傷7000多人的戰績。


    然後,羅伯特·霍姆斯爵士率一支小艦隊,偷襲荷蘭的特塞爾島,燒毀了150艘荷蘭商船,給荷蘭財政造成極大損失。


    戰爭勞民傷財,英、荷雙方困難重重,加之法國又意圖稱霸歐洲,兩國遂於1667年1月,開始和談。


    為了在和談中處於有利地位,路特策劃了一次,對英國查塔姆海軍基地的奇襲。


    該基地處在英國內陸腹地,位於梅德韋河上遊,有18艘巨型戰艦,停泊在那裏進行修理。


    基地的防護非常嚴密,梅德韋河遍布著淺灘和沙洲,是它的天然屏障。


    沿江築有希爾內斯炮台,其火力控製整個江麵。


    在梅德韋河口與查塔姆之間,還沒有一根長800碼、重14.5噸的橫江大鐵鏈。


    基地設有厄普諾爾炮台,岸上炮火能封鎖港口,保護基地內的軍艦。


    1667年6月19日,荷蘭艦隊神不知鬼不覺地航行到泰晤士河口,趁夜黑風高一舉推進了20英裏,順流上溯到梅德韋河。


    消息傳來,倫敦朝野驚慌失措,宮廷和市內人心惶惶,一片騷亂。


    阿爾比馬爾公爵急忙組織江河防禦,但是,他的參謀人員,卻是“一幫沒有用的侍從和幫閑,帶著手槍也帶著滿腦子畏懼”。


    英軍沒能進行有效的擋截作戰,第二天下午,荷蘭戰艦駛入希爾內斯炮台的防區之內,英軍慌忙發炮還擊。


    然而,由於火炮未按規定安裝,第一發炮彈射出後,大多數的炮管都脫離炮床,掉進了後麵的泥潭。


    英軍官兵頓時不知所措,在荷蘭人的艦炮轟擊之下,紛紛抱頭鼠竄,僅剩37人在陣地上堅守。


    荷軍登陸隊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炮台,繳獲了成桶的火藥和價值4~5噸黃金的木材、桅杆、樹脂、瀝青等船用物資。


    希爾內斯的陷落,使英國當局更加恐慌。


    阿爾比馬爾兒匆匆趕到查培姆,準備再次組織江河防禦。


    6月22日,英國在橫江鐵鏈下方的狹窄航道中,鑿沉了7艘艦船,企圖封鎖航道。


    然而,荷蘭偵察船很快就探明了沉船位置。


    第二天,路特率艦順利地繞過英軍沉船,又用兩艘火攻船壓斷了鐵鏈,隨後繼續向上遊推進。


    6月23日清晨,荷蘭艦隊到達查塔姆。


    厄普諾爾炮台像巨大的橫江鐵鏈一樣形同虛設。


    大炮年久失修,炮架破朽不堪,炮身鏽跡斑斑。


    更糟糕的是,急急忙忙運來的炮彈,丸都與火炮的口徑不符。


    荷軍戰艦毫發未傷,就將英國的巨型戰艦付之一炬,頓時,衝天火光熊熊而起。


    英軍一位目擊者寫道:“這些威武雄壯、戰績輝煌的戰艦的毀滅,是我生平所看見的事情中,最令人痛心的。


    每一個真正的英國人,見了都會傷心位血。”


    幾天後,路特率領荷軍全部艦船,帶著俘獲的英國海軍戰艦,“皇家查理”號迴到荷蘭。


    這次奇襲,使英國損失了20萬英鎊,也加快了和談進程。


    1667年7月21日,英、荷政府簽署了《布雷達條約)。


    英國放寬了《航海條例》的限製條件,承認了荷蘭在東印度群島的勢力範圍,荷蘭人也承認西印度群島為英國勢力範圍。


    英國把普洛蘭島(摩鹿加群島),和南美洲的蘇裏南轉讓給荷蘭。


    荷蘭則把哈得孫河穀,和新阿姆斯特丹,即紐約的殖民地割讓給英國。


    第二次英、荷戰爭終於結束了。


    第二次英、荷戰爭結束後不到3年,又爆發了第三次英、荷戰爭(l672~1674年)。


    這次戰爭,是法、荷戰爭的一部分。


    法王路易十四企圖並吞荷蘭,進而稱霸歐洲大陸。


    他向英王查理許諾,打敗荷蘭後,將荷蘭的瓦爾海倫島、布裏爾城和卡讚德城並入英國。


    查理經不往誘惑,於1672年,借口荷蘭的一幅畫侮辱了英國人,突然襲擊荷蘭海軍,從而拉開了第三次英、荷戰爭的序幕。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遭到英國議會的反對。


    英國貴族和資產階級一至認為,按照大陸均勢原則,與日趨衰弱的荷蘭相比,實力膨脹的法國,才是英國真正的敵人。


    英國海軍表現不佳,6月初,英、法聯合艦隊,集結在英格蘭東南海岸,準備從海上偷襲荷蘭。


    不料,荷蘭老將路特先發製人,於7日清晨,乘著強勁的東風,率艦突然出現,直逼聯合艦隊。


    法軍臨戰畏敵,打得縮手縮腳,隻圖自保。


    這一下苦壞了英軍,英艦在荷軍的包圍圈中南衝北突,東擋西殺。


    激烈的戰鬥,一直打到滿天星鬥。


    英艦4艘連同2500多名官兵,統統冤沉大海。


    這一仗暴露出英、法海軍貌合神離,沒有統一指揮,根本不能協調作戰的缺點。


    1673年8月的特塞爾海戰,更使英、法兩國關係,出現了難以彌補的裂痕。


    當時,英、法聯合艦隊集結了:140餘艘艦船,包括戰列艦92艘、縱火船28艘、輔助船25艘,


    企圖在荷蘭的戰略要地特塞爾島登陸,建立前進基地,然後一舉攻占荷蘭本土。


    21日,英、法聯合艦隊逼近特塞爾島。


    路特分派10艘戰艦牽製法國艦隊,親率65艘主力戰艦,向英國艦隊發起猛烈攻擊。


    法國軍艦隻打了幾個迴合,就丟下盟友逃之夭夭。


    英國艦隊在荷軍的圍攻下,苦苦支撐,先後有9艘戰艦受損,2000多名將士陣亡。


    夜幕降臨時,英艦才殺出一條血路,衝出重圍,倉惶敗走。


    特塞爾海戰之後,英軍對於法軍臨陣逃脫的行為極度痛恨。


    議會猛烈抨擊支持法國對荷作戰的政策,終於迫使英國國王於1674年2月,單獨同荷蘭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


    和約規定1667年的《布雷達條約》繼續有效。


    荷蘭送給英國80萬荷蘭盾的補償金,並把英國奪取的荷蘭殖民地都讓給英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