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則保證不再幫助法國作戰。


    法、荷戰爭仍在繼續,西班牙也加入荷蘭一方對抗法國。


    1676年,荷蘭戰敗。


    1678年,法國、英國同荷蘭、西班牙,締結了《尼姆維根和約》。


    根據這個和約,英國坐收漁翁之利,獲取了北美的新澤西和東方的聖赫勒拿島。


    前者使英國戰爭期間,占領的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賓夕法尼亞等,北美地區連成一片。


    後者成為英國東印度商業艦隊的基地。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法、荷戰爭的延續,英國接替了荷蘭的大部分海運貿易。


    當《尼姆根和約》簽訂之際,英國已經變成世界上的商業和海軍強國。


    連續戰勝了西班牙、荷蘭,經過了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後的英國,乘勝進行商業探險,


    殖民地方麵的新開拓和征服,終於登上了海洋新霸主的寶座。


    榮耀得之不易,英國自然加倍珍惜。


    英國開始把它的殖民觸角,伸向法國的殖民地。


    西班牙和荷蘭衰落後,歐洲大陸上,能對英國的海上霸權,構成威脅的國家,就隻有法國了。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一個新興的海洋國家。


    它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優良港口、豐富的資源,海上作戰潛力巨大。


    它在歐洲大陸上稱霸,在亞洲和美洲,侵占了大量殖民地。


    在黎塞留宰相執政時期(1624—1642),和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從1643至1715年,即著名的太陽王時代。


    法國本來是有機會,成為世界領導者的。


    黎塞留和路易十四的財政總監,科爾倍爾實行保護關稅政策,促進了法國工商業的發展,海軍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此外,當時西班牙已經衰落,英國因內部革命而政局不穩,在取荷蘭而代之中,法國處於比英國更為有利的地位。


    尤其是經曆了,德國三十年戰爭(1618-1648)之後,法國已經成為歐洲陸上霸主。


    但由於法國統治者舉措失誤,即:到底是該著重發展陸軍還是海軍,是把軍費撥給陸軍還是撥給海軍。


    對比我朝鄭和下西洋前後,大家就知道法國的選擇有多艱難了。


    作為大陸國家,你不能指望法國會輕視陸軍的建設,因此,大好良機失之交臂。


    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也很重視海軍建設,隻是對比陸軍的建設,海軍是其投入的三分之一。


    財政大臣讓·科爾伯,是法國海軍的總設計人。


    到1681年,法國已經訓練出6萬名熟練的水兵,建立了邊防要塞部隊和港口內的海軍警衛隊,製定了嚴格的海軍紀律。


    到1689年,法國艦隊的數量上,相當於英國和荷蘭艦隊的總和。


    瀕臨地中海的土倫港、大西洋方麵的布勒斯特港、敦刻爾克港、勒阿弗爾·德·格拉斯港、羅什福爾等港口,


    也都已花巨款修建完畢,僅土倫港便可停泊上百艘戰艦。


    因此,與法國交戰,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英國與法國是傳統的敵對國家,曆史上就曾為了征服對方,進行過長期的戰爭。


    進入海洋時代以來,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又產生了新的矛盾。


    17世紀中期之前,這個矛盾,被英西矛盾和英荷矛盾所掩蓋。


    從17世紀後期開始,一直到19世紀初,英、法之間,為爭奪海上霸權,進行了一百多年的曲折鬥爭。


    主要經曆了英國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北美d立戰爭和拿破侖戰爭等幾個階段。


    英王查理二世死後,詹姆斯二世承繼王位。


    他是一個虔誠的tz教徒,竭力恢複tz教會的權威。


    為了防止tz教會勢力複辟,英國議會於1688年,宣布詹姆斯自行退位,迎立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國王威廉為英國女王和國王。


    詹姆斯二世逃往法國。


    這次政變,在英國曆史上,稱為“光榮革命”。


    此後,議會通過了一係列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製度。


    英國和荷蘭,也在雙重元首的統治下聯合起來了。


    自稱“太陽王”的路易十四,早就在謀求歐洲霸權。


    他先是趁第二次英、荷戰爭之機,對英國宣戰,後又聯合英國侵略荷蘭。


    詹姆斯被廢黜後,受到“這個家夥為了一台彌撤,而拋棄了三個王國”的嘲笑。


    三個王國,指的是: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


    路易十四認為,這是進攻英國的好機會,於是,企圖扶持詹姆斯複位。


    1689年,他派遣艦隊護送詹姆斯在愛爾蘭登陸,但一個月後被擊潰。


    英國王位繼承戰爭,於1689年開始了。


    有道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朝氣蓬勃的法國海軍,勇敢地向英國海軍發起挑戰。


    在1690年6月30日的俾赤岬戰役中,英、荷艦隊的60艘艦船,遭到多艘法國戰艦的猛烈攻擊。


    英、荷聯合艦隊,集中兵力對付法國艦隊的後衛,法國艦隊司令托爾維裏沉著應戰,


    指揮前衛對聯合艦隊實施反包圍,從兩側夾擊聯合艦隊。


    英、荷聯合艦隊陣角大亂,經過頑強的抵抗,損失了17艘艦隻,其餘戰船有的逃進泰晤士河,有的則藏匿於荷蘭海岸的沙洲群裏。


    此戰,法軍連一隻小艇也沒有損失。


    以後差不多兩年時間,英、荷兩國的船隻,都躲在港內不敢出海,法國暫時掌握了製海權。


    法國海軍的強勢前景,讓英國感到極大的威脅,俾赤岬戰役之後,英國議會商討後決定,緊急建造20艘配備80門大炮的軍艦。


    議會為了節省開支,嚴格要求軍艦,隻能長達160英尺、重達1200噸,而為達到一定戰鬥力,又要求上下兩層甲板都裝上大炮。


    不久以後,此型號軍艦,在規格上的錯誤,就體現出來了,船身太短太輕,而配備的大炮又太重,導致船底太拱船體下陷。


    而且,在惡劣的海上條件下,軍艦不易控製。


    應該說,這些內在的原因,也導致了皇家艦隊旗艦,“蘇塞克斯”號的最終沉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