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南印度在語言和文化上的d立性,則很大程度,類似粵語片和粵語文化區,在天朝的存在。


    如果人們不認為,“粵語”的特異性存在,會導致天朝f裂的話,那麽印度也不會。


    當然,不管天朝還是印度,這種南北方求同存異的融合,都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兩地都有北方不斷南下的馬上民族,在客觀上,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基於國人喜歡記錄曆史的習慣,這一進程的軌跡,甚至細節在中央之國的形成中,會比較清晰。


    相對而言,印度特別是南部的情況,就要模糊很多了。


    玄奘、法顯等中世紀時,前往印度尋求佛法的天朝僧侶,所做的記錄,甚至成為了,印度梳理相關曆史的重要依據。


    以後世人們為南印度的主體m族,及語言打上的“達羅毗荼”標簽來說,最直接的證據,就來自於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


    在書中,玄奘將其記錄為“達羅毗荼國”,所謂“達羅毗荼國”,在印度曆史上,被稱之為“帕拉瓦”。


    玄奘抵達北印度的公元7世紀初,正是帕拉瓦的鼎盛時期。


    其不僅讓南部的其它泰米爾地區臣服,同時也向北,控製了安得拉邦的南部。


    有研究表明,所謂“泰米爾”一詞,就源自於“達羅毗荼”一詞的演變。


    不管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位置靠南的泰米爾人,都保留了最多的古達羅毗荼基因,包括z族和文化上。


    即使在印度第一個,“統一”帝國孔雀帝國時期。


    來自北方的印度雅利安人,也僅僅把控製線,延伸到了安得羅地區,後麵的幾個帝國也同樣如此。達羅毗荼國的首都“建誌補羅”,位於後世泰米爾納德邦東北部,帕拉河畔的甘吉布勒姆,


    與該邦首府欽奈相距不遠,帕拉河也是帕拉瓦王朝的核心之地。


    以其地緣位置來說,可以算是達羅毗荼保留地,抵禦北方入侵的最前線地區了。


    從雅利安人踏足印度河平原的那一刻時,達羅毗荼人的生存空間,就在不斷縮小。


    及至2000多年前的印度“列國時代”,恆河平原又成為了,印度-雅利安人的核心之地。


    達羅毗荼人的空間,則被進一步壓縮至,印度半島南部的高原地區。


    然而,這並不代表高原,就能夠阻止雅利安人的滲透。


    最起碼,根據流域控製理論,恆河平原南部那些,隸屬恆河流域的高原地區,會很快成為,印度雅利安人的勢力範圍。


    先來看看,恆河平原之南的高地區內部,又是如何切割的。


    這一高地區,最具知名度的,自然就是“德幹高原”了。


    在德幹高原北部,還有東、西相連的兩片高地區:


    西部的“馬爾瓦高原”,及東部的“焦達訥格布爾高原”。


    德幹高原與這條高原帶的分割線,是兩條河流:


    一條是發源於中東部,向西注入阿拉伯海的“訥爾默達河”。


    另一條源頭與之相鄰,向東注入孟加拉灣的“馬哈納迪河”。


    如果說,喜馬拉雅山脈,是恆河左岸之水的來源地。


    那麽,這條聖河的右岸水,則都是出自,馬爾瓦-焦達訥格布爾高原了。


    當然,這兩片高原的海拔,也就在600-1000米左右,為恆河所做出的貢獻,肯定不如,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了。


    但它們的存在,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恆河流域的南部邊界。


    訥爾默達河-馬哈納迪河穀南,也可單獨稱之為“德幹半島”,以便有一個,


    能夠涵蓋德幹高原主體,及其邊緣平原區的標簽。


    那麽,這條河穀帶,可以視作恆河流域,與德幹半島之間的南北過渡帶。


    這種情況,與漢水河穀,即我們的漢中地區、淮河流域,在天朝南北劃分中,所承擔的角色類似。


    基於中印兩大文明區,長期以來,都是遵循著,從北向南擴張的規律,此類過渡地帶的地緣屬性,都更加偏向北方。


    這一點,從最能彰顯地緣屬性的“語言”分類上,就能看出。


    在天朝,漢中、江淮地區,都屬於係出北方的“官話區”。


    在印度,訥爾默達河、馬哈納迪河流域,所涉及的古吉拉特邦、中央邦、恰蒂斯格爾邦、奧裏薩邦,


    後世也都是“印度語族”,即印度-雅利安語的覆蓋區。


    在數千年的北方壓力侵擾下,上述中、印南北中間地帶,並沒有成為北部,地緣文化滲透的終點。


    湖b、s川這兩個長江中上遊省份,乃至包括雲貴的整個西南地區,與天朝的北方地區一樣,


    屬於“官話區”,被統稱為“西南官話區”。


    我朝和滿清兩代,為填補西南地區,因戰亂損失的人口,而進行的大規模移民活動,是西南官話區形成的直接原因。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印度西南方向。


    後世地緣概念上的“南印度”,達羅毗荼語區,與地理上的南印度之間的差別,就在於,


    前者缺失了,德幹半島西北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


    馬哈拉施特拉地區的特點在於,除了孟買所在的西部狹長沿海低地,以及北部同樣狹長的,


    與訥爾默達河穀相鄰的達布蒂河穀,同樣注入坎貝灣以外,大部分屬於孟加拉灣流域。


    由馬哈拉施特拉邦發源,經南印度注入孟加拉河流有兩條:


    一條是東北部的戈達瓦裏河;一條是克裏希納河。


    這兩條河流,也是德幹半島,最大的兩條河流,其中下遊地區,都位於後世的安得拉邦。


    從上述地理特點可以看出,如果北印度的雅利安人,想入侵德幹半島的話,方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步是,先進入德幹半島西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尋找河穀低地立足。


    第二步是,沿戈達瓦裏河-克裏希納河擴張,控製後世南印度北部的卡納塔克邦、安得拉邦地區。第三步則是,向德幹高原之南的泰米爾低地區,也就是後世的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所在地擴張,完成全印度的統一。


    上述進程,在印度列國時代,就已經開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