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無數來自北方的征服者,都沒有能夠征服泰米爾地區,這是為什麽呢?


    南印度的曆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基本是一片空白。


    比如,後世提到印度電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位於孟買的“寶萊塢”,並認為,這就是印度電影的全部。


    這些電影,給國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裏麵不僅主角膚白貌美,一眾配角和群演,也大都帶有較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征。


    由此,也經常會有人和現實中見到的印度人相比,覺得電影的欺騙性實在太大。


    甚至認為,那些拍印度電影的演員,都屬於高種姓。


    其實,這中間更多,隻是個地緣背景的因素,因為寶萊塢所處的位置,是在北印度,所能代表的,隻是北印度電影。


    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北印度的z族特征,相對會更接近歐洲人的感覺。


    從語言的角度來說,寶萊塢電影,又可稱之為“印地語電影”。


    通行於北印度的“印地語”,在印度的地位,大體相當於普通話。


    然而卻並不能認為,北印度各地的語言,都屬於目前定義的“印地語”。


    象孟買所屬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在語言上,就屬於與“印地語”不同,但同屬“印歐語係-印度語族”的馬拉蒂語。


    所謂“印度語族”,通俗點講,就是“印度-雅利安語”。


    隻不過,基於各地的地緣特點,在南亞北部分化出了不同的語言。


    在後世全印度,僅中央和地方規定的法定語言,就多達20多種,包括英語。


    許多語言之間的差別並不大。


    比如通行於印度西北部,在b基斯坦被定位為國語的“烏爾都語”,與印度的國語“印第語”,其實是一種語言。


    前者因為宗j和地緣位置原因,吸收了更多來自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的詞匯,並且用阿拉伯字母拚寫。


    後者則更希望保持印度特色,還在采取梵文字母拚寫,梵文就是古“印度雅利安語”。


    這一幕,在後世世界很多地區,都在上演,比如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地亞語。


    如果天朝不是采用表意文字,而也使用拚音文字的話,現在內部的語言類型,應該不會比印度少。


    就印度內部的語言分類而言,有一個規律可循:


    在北印度,但凡靠近邊境或者海洋的邦,比如西孟加拉邦、古吉拉特邦、旁遮普邦等,


    因受外部影響較大,都分化出了d立的語言。


    而以恆河平原為核心的北印度內陸邦,則都屬於以“印地語”為母語的地區,有4億多以印地語,為母語的使用者。


    搞清這些語言彼此間的差異,對普通人來說意義也不大。


    大家要知道,印度可按語言類型分為,北部的“印度語族”區。


    以及,南部的“達羅毗荼語係”區就行了。


    地緣上的南印度,即是指,德幹高原及其周邊沿海平原帶的,達羅毗荼語覆蓋區。


    顯然,德幹高原是這些印度原住民,得以不被徹底同化的天然屏障。


    不過,這並不代表,達羅毗荼人是一個高地m族。


    真正幫助達羅毗荼人,保持種群優勢的的,依然是那些沿海低地,及切割高原的穀地,而不是德幹高原本身。


    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德幹高原周邊,大片平原帶出現在,東、南兩個方向。


    這與德幹高原,西高東低的地勢有關,這樣的地勢,使得高原東南沿海地區,


    能夠得到大部分的高原之水,以及順水而下的泥沙。


    這片印度南部最大的平原帶,依地緣特點,可分割為安得拉平原,及泰米爾納德平原兩塊。


    兩大板塊之間的分割點,也是高原與海洋最接近的點。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後世,泰米爾納德邦的主體m族“泰米爾人”,以及“安得拉邦”主體m族,


    泰盧固人所使用的m族語言,即泰米爾語、泰盧固語,成為了最主要的達羅毗荼語。


    兩大語言的使用人口數,不分伯仲。


    在達羅毗荼語族2億出頭的使用人口中,合計占比高達75%左右。


    相比之下,印地語人口在北印度的相對優勢,就要明顯的多,其它語種都隻有千萬級的使用量。


    上述語言結構特點,也反映在了後世印度,最顯性的文化代表——電影上。


    北印度印地語一家獨大的情況,使得寶萊塢成為了唯一的電影中心。


    而基於南印度泰米爾語、泰盧固語,雙強並立的特點,南印度的電影中心,也有兩個:


    一個,是位於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的“托萊塢”,以及泰米爾納德邦首府,欽奈的“考萊塢”。


    另外,還有兩個市場份額較小的,用其它達羅毗荼語的“莫萊塢”和“桑達塢”。


    前者位於喀拉拉邦;後者,則位於第四個南印度邦“卡納塔克邦”首府,印度著名的軟件基地——班加羅爾。


    順便說下,這些看起來,山寨味濃濃的帶“塢”別稱,的確是從米國的好萊塢,變化而來的。


    其實,國人對南印度電影,也並不陌生,隻是不一定知道罷了。


    比如,後世有部印度大片《巴霍巴利王》,這部神片,就產自泰盧固電影的基地“托萊塢”。


    另外,非常紅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南部的考萊塢也有同版權的作品,到國內被翻譯成《三傻大鬧寶萊塢2》了。


    其實,南北印度拿同一版權d立拍攝,供應各自的受眾,是非常常見的事。


    這也是為什麽,後世國人看到的很多印度電影,會在名稱裏,畫蛇添足般的加上“寶萊塢”一樣,如《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透過分析印度電影分布結構,相信大家對印度的南北差異,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些差異,就一定會導致印渡的f裂。


    在綠教入侵北印度之後,南印度儼然成為了,印度j和印度文化的守衛者,並由此拉平了,與北印度地區的心理差距。


    類似的情況,在天朝也存在,數次北方入侵,所導致的衣冠南渡,使得長江以南,


    包括嶺南地區,對華夏傳統文化的信仰程度,甚至可能高於北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