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何為官?
穿唐記:太子的逆風翻盤 作者:90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一早。
正好是李承乾承諾五日之期到的時候。
坊門一開,無數的百姓便湧入了東市之中,見富通錢莊的封條並未取下。
百姓們便往對麵的大唐錢莊湧入。
剛來的劉豐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熟悉的感覺撲麵而來。
來的路上,他還想著希望太子殿下能夠今日解決此事,可看了眼圍堵住的鋪門,劉豐天都要塌了。
再看富通錢莊的封條,差點暈死過去。
“掌櫃的,現在怎麽辦?”旁邊的一小廝連忙問道。
能夠聽得出來,他的聲音也是很緊張。
劉豐咬了咬牙,強行鎮定些許,這才道:“能怎麽樣?你們去看著,我這就去東宮。”
目前也隻能詢問太子殿下的意思了。
太極宮。
早朝還在繼續。
因為林邑那邊的糧食貿易之事已經傳迴了長安。
關於官員的任免尤其重要。
聽說了林邑第一季的稻米能夠收割,要派一個官員專門去負責林邑糧食貿易。
爭吵了半天,誰都想安排自己人去負責這個肥差。
李世民都被吵得頭疼了。
此等大事,一時間他也是不知道該派誰去了,關乎著大唐糧食問題,不敢隨意指派。
朝中能用的官員也不多。
派世家或者關隴士族的官員,李世民又怕時間一久,會被掌控。
而派信任的人,像房玄齡、杜如晦,又覺得大材小用。
派武將,他們也不懂。
傷腦筋。
就在他頭疼之際,李世民眼角注意到李承乾無所事事的神遊天外,不知道在想什麽。
林邑是李承乾一手推動的。
糧食貿易也是李承乾提議的。
如此想著,李世民讓大臣們都安靜,開口詢問:“太子,你有合適的人選嗎?”
這麽一問。
所有人都目光炯炯的盯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也是詫異無比。
沒想到李世民會問他,想了想,李承乾出列拱手:“父皇,兒臣以為此事事關大唐根本,最起碼在嶺南未種出一年兩季的水稻之前,需要慎重。”
這話李世民重重點頭,深表認同。
靠著大唐的糧食不是不夠百姓食用,隻是大部分的糧食被世家掌控。
好不容易開辟出新的地方,自然是要慎重。
緊接著李承乾繼續道:“至於人員,兒臣倒是有人選。”
“哦?是誰?”李世民眼前一亮。
沒想到他隻是隨意一問,李承乾還真有人選。
其餘人也是眼巴巴的盯著李承乾。
這麽大塊的肥肉誰不喜歡?
唯獨五姓七望的官員眼中冒火,如果讓李承乾推薦的話,恐怕沒他們的份了。
李承乾自然是感受到了身後灼熱的目光,可不在意。
這種事情自然是不能把世家給牽扯其中。
“兒臣推薦的人選便是魏師。”
魏師?
不就是魏征?
所有人又看向了魏征。
就連魏征都是懵逼的,怎麽吃瓜吃自己頭上來了。
李世民沉思一番,覺得魏征去林邑肯定是很合適,隻是會不會大材小用了?
“太子,說說你的理由。”
大家也是等著李承乾給出理由。
看了眼懵逼的魏征,李承乾露出了一個微笑:“糧食是百姓的口糧,大唐的根基。推薦魏師去,其實是為了大唐和百姓考慮,因為此去林邑不止要管理糧食貿易一事,更重要的是嶺南開荒種糧之事。”
“如林邑的糧種能在嶺南播種,那麽未來的大唐便會擁有吃不完的糧食。從我們找驃國和真臘購糧,未來同樣可以將糧食售賣給其他缺少糧食國家。”
“魏師為人剛正不阿,父皇的旨意能夠執行到位,而且為人清廉,乃是朝中不可多得的典範。”
聽的魏征眼眶都紅了紅。
其實他沒有這麽好,隻不過迫於無奈罷了。
他的存在很尷尬,注定要做孤臣,既然是做孤臣,自然是要為百姓謀福。
同樣也不會讓陛下討喜,或許這也是一種流傳千古的方式。
李承乾繼續道:“父皇,兒臣請旨,讓魏師為開荒總指揮,朝廷撥一千經驗老道的農夫前往,五年為期,希望魏師能夠在這五年中,為大唐在嶺南開辟出一塊糧食基地,造福萬民。”
這話讓李世民也是動容了。
可魏征是隱太子的人,雖然這兩年表現出了對大唐,而非他的忠心,但也不敢放實權。
李承乾的意思是需要給實權,李世民不由得擔憂。
看著李世民猶豫不決的樣子,李承乾隻能歎息一聲,再次提出了一個建議。
“父皇,其實這樣的官職,可以進行輪換。五年為一任,任上所要做的貢獻無非是開荒和種糧。”
“如若當中一年糧食欠收,可提前召迴官員,另指派有能力之人。這樣做也能分辨出哪些有能力的官員,哪些沒有能力的官員。”
“吏部考核標準,應該按照官員對當地有什麽建設。五年為一任,這五年如果當地沒有發展,便平調去其他地方,以三次為例,在三個地方都沒有建設,便下調品級,郡守不行,十五年調任府尹,府尹不行調任縣令。”
“升官也是如此,如無突出者,隻能按照五年一調任,十五年一升遷。”
這個時候杜如晦站出來了,他身為吏部尚書,對於李承乾提出的升遷製度有許多的疑惑。
“太子殿下,何為突出?”
“當然是各方麵,如官員促進百姓改進農事,比如貞觀犁為例,造福百姓的農具,又或者解決一些地區幹旱問題,引水入田,便為突出。”
“又或者地方不適種稻米,其他產出不高,那便尋找一些適合當地耕種的作物,帶領百姓脫貧,稅收連年增高,也可。”
杜如晦正要開口,李承乾直接打斷繼續道:“再有便是讀書,朝廷缺少官員,那就要連年科舉。要是當地中舉的人多,也能展現官員能力的一項,朝廷還能頒發一塊牌匾,讚頌為:科舉之鄉的美名。”
三種升遷製度,一個比一個難。
可要是能做到這三點,升遷也是應該的。
杜如晦抿了抿唇,對李承乾拱手道:“太子殿下所言確實是不錯,可難度也不小,按照這樣的升遷製度,恐怕二三十年後,朝堂上都沒有多少官員了。”
這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也是低聲議論。
太難了。
李承乾挑眉:“難嗎?隻是官員不屑去民間走訪,天天待在縣衙做官老爺。孤隻是說讓他們去發展,並非一定要去自己製作,民間很多農家都有農具,聰明的百姓總會弄出一些輕巧方便的東西,官員不下地方去走,又如何得知呢?”
“做官,何為官?上麵一個框,下麵兩張口。意思是在規定的範圍內,口口相傳,同時也是讓下麵的官員張口去打聽有益民生之事,然後通過當官的學識傳撥給單純善良的百姓。”
“請問,大唐的哪個官員做到了?”
太極殿鴉雀無聲,這話誰也不敢接!
正好是李承乾承諾五日之期到的時候。
坊門一開,無數的百姓便湧入了東市之中,見富通錢莊的封條並未取下。
百姓們便往對麵的大唐錢莊湧入。
剛來的劉豐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熟悉的感覺撲麵而來。
來的路上,他還想著希望太子殿下能夠今日解決此事,可看了眼圍堵住的鋪門,劉豐天都要塌了。
再看富通錢莊的封條,差點暈死過去。
“掌櫃的,現在怎麽辦?”旁邊的一小廝連忙問道。
能夠聽得出來,他的聲音也是很緊張。
劉豐咬了咬牙,強行鎮定些許,這才道:“能怎麽樣?你們去看著,我這就去東宮。”
目前也隻能詢問太子殿下的意思了。
太極宮。
早朝還在繼續。
因為林邑那邊的糧食貿易之事已經傳迴了長安。
關於官員的任免尤其重要。
聽說了林邑第一季的稻米能夠收割,要派一個官員專門去負責林邑糧食貿易。
爭吵了半天,誰都想安排自己人去負責這個肥差。
李世民都被吵得頭疼了。
此等大事,一時間他也是不知道該派誰去了,關乎著大唐糧食問題,不敢隨意指派。
朝中能用的官員也不多。
派世家或者關隴士族的官員,李世民又怕時間一久,會被掌控。
而派信任的人,像房玄齡、杜如晦,又覺得大材小用。
派武將,他們也不懂。
傷腦筋。
就在他頭疼之際,李世民眼角注意到李承乾無所事事的神遊天外,不知道在想什麽。
林邑是李承乾一手推動的。
糧食貿易也是李承乾提議的。
如此想著,李世民讓大臣們都安靜,開口詢問:“太子,你有合適的人選嗎?”
這麽一問。
所有人都目光炯炯的盯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也是詫異無比。
沒想到李世民會問他,想了想,李承乾出列拱手:“父皇,兒臣以為此事事關大唐根本,最起碼在嶺南未種出一年兩季的水稻之前,需要慎重。”
這話李世民重重點頭,深表認同。
靠著大唐的糧食不是不夠百姓食用,隻是大部分的糧食被世家掌控。
好不容易開辟出新的地方,自然是要慎重。
緊接著李承乾繼續道:“至於人員,兒臣倒是有人選。”
“哦?是誰?”李世民眼前一亮。
沒想到他隻是隨意一問,李承乾還真有人選。
其餘人也是眼巴巴的盯著李承乾。
這麽大塊的肥肉誰不喜歡?
唯獨五姓七望的官員眼中冒火,如果讓李承乾推薦的話,恐怕沒他們的份了。
李承乾自然是感受到了身後灼熱的目光,可不在意。
這種事情自然是不能把世家給牽扯其中。
“兒臣推薦的人選便是魏師。”
魏師?
不就是魏征?
所有人又看向了魏征。
就連魏征都是懵逼的,怎麽吃瓜吃自己頭上來了。
李世民沉思一番,覺得魏征去林邑肯定是很合適,隻是會不會大材小用了?
“太子,說說你的理由。”
大家也是等著李承乾給出理由。
看了眼懵逼的魏征,李承乾露出了一個微笑:“糧食是百姓的口糧,大唐的根基。推薦魏師去,其實是為了大唐和百姓考慮,因為此去林邑不止要管理糧食貿易一事,更重要的是嶺南開荒種糧之事。”
“如林邑的糧種能在嶺南播種,那麽未來的大唐便會擁有吃不完的糧食。從我們找驃國和真臘購糧,未來同樣可以將糧食售賣給其他缺少糧食國家。”
“魏師為人剛正不阿,父皇的旨意能夠執行到位,而且為人清廉,乃是朝中不可多得的典範。”
聽的魏征眼眶都紅了紅。
其實他沒有這麽好,隻不過迫於無奈罷了。
他的存在很尷尬,注定要做孤臣,既然是做孤臣,自然是要為百姓謀福。
同樣也不會讓陛下討喜,或許這也是一種流傳千古的方式。
李承乾繼續道:“父皇,兒臣請旨,讓魏師為開荒總指揮,朝廷撥一千經驗老道的農夫前往,五年為期,希望魏師能夠在這五年中,為大唐在嶺南開辟出一塊糧食基地,造福萬民。”
這話讓李世民也是動容了。
可魏征是隱太子的人,雖然這兩年表現出了對大唐,而非他的忠心,但也不敢放實權。
李承乾的意思是需要給實權,李世民不由得擔憂。
看著李世民猶豫不決的樣子,李承乾隻能歎息一聲,再次提出了一個建議。
“父皇,其實這樣的官職,可以進行輪換。五年為一任,任上所要做的貢獻無非是開荒和種糧。”
“如若當中一年糧食欠收,可提前召迴官員,另指派有能力之人。這樣做也能分辨出哪些有能力的官員,哪些沒有能力的官員。”
“吏部考核標準,應該按照官員對當地有什麽建設。五年為一任,這五年如果當地沒有發展,便平調去其他地方,以三次為例,在三個地方都沒有建設,便下調品級,郡守不行,十五年調任府尹,府尹不行調任縣令。”
“升官也是如此,如無突出者,隻能按照五年一調任,十五年一升遷。”
這個時候杜如晦站出來了,他身為吏部尚書,對於李承乾提出的升遷製度有許多的疑惑。
“太子殿下,何為突出?”
“當然是各方麵,如官員促進百姓改進農事,比如貞觀犁為例,造福百姓的農具,又或者解決一些地區幹旱問題,引水入田,便為突出。”
“又或者地方不適種稻米,其他產出不高,那便尋找一些適合當地耕種的作物,帶領百姓脫貧,稅收連年增高,也可。”
杜如晦正要開口,李承乾直接打斷繼續道:“再有便是讀書,朝廷缺少官員,那就要連年科舉。要是當地中舉的人多,也能展現官員能力的一項,朝廷還能頒發一塊牌匾,讚頌為:科舉之鄉的美名。”
三種升遷製度,一個比一個難。
可要是能做到這三點,升遷也是應該的。
杜如晦抿了抿唇,對李承乾拱手道:“太子殿下所言確實是不錯,可難度也不小,按照這樣的升遷製度,恐怕二三十年後,朝堂上都沒有多少官員了。”
這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也是低聲議論。
太難了。
李承乾挑眉:“難嗎?隻是官員不屑去民間走訪,天天待在縣衙做官老爺。孤隻是說讓他們去發展,並非一定要去自己製作,民間很多農家都有農具,聰明的百姓總會弄出一些輕巧方便的東西,官員不下地方去走,又如何得知呢?”
“做官,何為官?上麵一個框,下麵兩張口。意思是在規定的範圍內,口口相傳,同時也是讓下麵的官員張口去打聽有益民生之事,然後通過當官的學識傳撥給單純善良的百姓。”
“請問,大唐的哪個官員做到了?”
太極殿鴉雀無聲,這話誰也不敢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