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師創立道教後,對於神靈的祭拜本來也是采用傳統的方法,那就是同時尊奉黃帝與老君,至於黃帝在道家的影響可以在莊子的文章中看到。


    黃帝的崛起和道家黃老有著密切的關係,經過齊國與楚國的大力發展,到了漢代黃老道家鼎盛之時,黃帝正式確定為始祖神。但做為華夏共祖的黃帝實在太敏感了,和黃老道家不同新興的道教無力控製這尊大神,於是在後來的宣傳中,黃帝一般是被做為人王成仙的楷模而宣傳的。對老君的信仰則被傳承了下來。


    然而當時空轉到南北朝時,道士們忽然發現自己麵對一個大敵,那就是佛教。


    借助南北朝的亂世,佛教以“救苦救難”的旗號取得了大發展。這個宗教從思想領域看,遠比道教強大。這一點是中印兩國人民的民族性決定的。就拿本朝來說,麵對殖民,印度甘地是搞“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大祖直接拿槍杆子造反了。


    道士一看,這不行啊,得頂住,可好漢占不住人多,自己的主神就太上老君孤零零一個,而佛教橫三世佛豎三世佛不夠又來個五方佛、過去七佛.....拉幫手吧?問題是黃帝他老人家不樂意了:“你們把俺地位排那麽低,我能出啥力?”


    這的確是個問題,但不是還有句話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道教走上了創造新神的路子。當時江南有個著名道士陶弘景,他就動起了腦筋。


    那個時代,道教的重要力量,在江南有三支,除了張天師代表的天師正一道外,還有茅山派與靈寶派。茅山派又稱上清派,供奉的祖師是女仙魏華存。陶弘景就是茅山一係的。靈寶派的代表人物是許遜、葛洪一係,這不去說他們。


    上清派供元始、靈寶派就是供靈寶,而正一派還是供原汁原味的老君。為什麽叫“原汁原味”呢?因為事實不是老君是元始天尊的化身,相反,元始天尊是老君的化身!


    萬籟聲大師《武術匯宗》:老子一氣化三清,三清指三山,故出三聖人,是以中天終南山出老子,西方熊耳山出如來(即釋迦牟尼佛),東方太行山出孔夫子也。


    老子一氣化三清的說法出現在唐宋時期,佛教進入中國後搞了個三寶佛,後期道教就針對這個說了一句,可不能認為三清的概念是唐朝才有的,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這種說法了,老子化胡為佛。


    因為有了道教的三清信仰,所以佛教才造出了三寶佛來對應,方便站住腳跟。


    自從漢末黃巾失敗,張魯降曹後,曹操令天師部眾北遷,天師道眾逐散布天下。魏晉時期,由於統治者對道教活動的限製,五鬥米道的發展暫時停滯。社會上的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師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躍,漸漸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


    雖然當時張魯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但是曹操立刻將天師教連根拔起“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和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到三輔,自曹操令天師部眾遷移,天師教的教徒也從而遍布天下。於是都功靖治荒廢,群龍無首。天師教的教團在失去了教主張家還有些凝聚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分裂而出的新興團體開始快速滋生發展。特別是魏晉的統一,天師道組織戒律渙散,不斷萎縮分裂成各種小團體。各個團體逐漸壯大就再也忍不住了,因此開始獨立。上清派的祖師魏華存,本是天師道的祭酒,造神貶低太上老君,得以自立。有段時間,甚至認為天師道是“三張偽法,當以革除”。認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真靈位業圖》是陶弘景個人和早期上清派的部分觀點,比較混亂,也不為後世道家完全沿用,比如所謂原始天王的說法等等,從他將老子的各種神號區分開來拆分於各階,並作為“下臨萬民”的“太清道主”放在整個七階神係的第四階,僅僅與一些傳說中的著名道士、名臣之列放在一起就看出其故意壓低老子以打壓天師道,實現得以自立的目的。


    關於“一氣化三清”這個說法,其實很多道經都有提。至於是誰化的呢?剛才說了,上清崇元始,天師崇老子。


    魏晉時期道教神仙已十分龐雜,但散亂無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陶弘景寫的《真靈位業圖》作為第一個較為係統的道教神譜,開始出現。在這神譜中,陶弘景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每個等級設一中位,有一個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設左位,右位若幹席位,安排諸神。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以此分級,秩序井然。各等級除了中位主神外,還有左右諸位神仙,數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級左位29神外,右位19神。第三等級左位50餘神,右位30餘神。這些左右諸神仙,有的是曆史上的帝王、將相或聖人先賢,如第三等級的孔子、顏迴、莊子、第七等級的秦始皇、漢高祖、齊桓公、晉文公、魏武帝、劉備、李廣、韓遂、孫策、徐庶等。


    有的是道教著名領袖,如第二等級的魏華存、許穆、許擁是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徐來勒、葛玄是靈寶派的創始人,而第四階次的張陵是天師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大理論家。有的是神話傳說人物,如第三階次的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第四階次的赤鬆子等等。總之,神譜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無人知曉的人物,難以考其來源,有的與道教關係不大,像孔子也拉進神譜,顯得不倫不類。除陶的神譜外,還有各種不同的神譜,其結構和內容也互有出入。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神譜隻是上清派一家之言,它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闕帝君等為最高神,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位為最尊,而天師道則尊老子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問題上彼此不完全認同,隨著道教的發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現了統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教初創時,是以老子為其始祖,稱之為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君,尊奉為最高神靈。例如於吉等人所編的《太平經》和張陵等人所造作的道書,皆托名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謙之所撰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和《錄圖真經》以及他的“天師”稱號,皆托名老君所賜。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鬥米道在內的早期道教的一個共同特點。乃至以後的全真道道統淵源,仍稱太上老君傳於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白雲上真傳王玄甫,王玄甫鍾離權,鍾離權授呂洞賓和劉海蟾,呂洞賓授王重陽,重陽授北七真。將全真道統上溯到老子,並尊王玄甫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東晉中後期上清、靈寶等道派出現後,對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便發生了變化。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這兩派的經書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擺在一個次要的地位,有些經書甚至把它作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這種分歧,在《魏書·釋老誌》和《隋書·經籍誌》對道教的介紹中,便可明顯地看出來。《魏書》卷一百一十四《釋老誌》說:“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這顯然是反映了天師道以老子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書》卷三十五《經籍誌》四則稱:“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衝虛凝遠,莫知其極……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


    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三個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方麵,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經書既有大中小之分,則造說這些經書的教主也勢必會有先後等級的差別,在《雲笈七箋》卷六《三洞經教部》之《三洞並序》裏即稱:“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後法三種分別。”3那末,在三洞尊神之間,如何劃分先後等級的差別呢?故道教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經》裏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氣所化之意,在《三洞並序》中說:“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4即是說,三洞的本元,都是來自同一的道氣,隻是應用不同,才分為三個不同的名稱。盡管如此,但具體到究竟是由誰一氣化三清呢?則又有不同說法。一種意見是認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羅天的玄、元、始三氣所化而成。如大約為東晉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說:“三天最上號日大羅,是道境極地,妙氣本一,唯此大羅生玄元始三燕,化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餘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


    這種說法,並未解決三清尊神之間先後等級的實質問題,而且還會引來住大羅天的尊神是誰,三清尊神是否為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係列的問題,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氣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張之。《三洞並序》引證《業報經》和《應化經》說:“天尊日: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這就說,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的化身,三洞經書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所說,這樣對道教各派便不會產生等級高下之分,導致教派之間的矛盾了。不過這很明顯是代表上清派的說法,《隋書·經籍誌》采用之。道教的另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老子一氣所化,這主要以天師道為代表的道士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其淵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產生之前,就開始對老子進行神化。


    在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便說:“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為張陵(或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雲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總敘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經序》說:“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曆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手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故眾聖之所共宗。”其後南宋謝守灝所撰編的《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複地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曆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曆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


    這一切,都說明了道教之中,老子的地位之高。


    這第二封印至寶,就是和昊天塔齊名的封印係至寶。


    “老子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詩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195小小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195小小黑並收藏萬詩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