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日,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途中將士饑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並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曦、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複河北一帶。
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等率軍民堅守睢陽,是抗擊、牽製安祿山叛軍的攻堅戰,史稱“睢陽之戰”。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以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以歸、檀及同羅、奚兵十三萬人南下,尹子奇為安慶緒手下之名將,率領大軍掃蕩河南,此時河南城鎮紛紛陷落,惟有軍事重鎮睢陽。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因寧陵城小,難以抵強敵,故張巡率兵3000自寧陵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6800餘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張巡率領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之內打退叛軍20餘次進攻,連續戰鬥16晝夜,共俘獲叛軍將領60餘人,殺死士卒2萬餘人,守軍士氣倍增。許遠因張巡智勇兼備,於是自己守城,將作戰指揮交張巡負責,自己擔負調運軍糧,修理戰具等後勤保障工作,戰鬥籌劃都出於張巡。兩人密切配合,使叛軍久攻不下,隻能圍而不攻。
睢陽之戰,張巡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後,終因病餓力竭,寡不敵眾,城被叛軍攻破,張巡及其部將36人遭殺害。苦撐了十個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個月之久,保江淮免於戰亂十個月。而睢陽之戰前後大小四百餘戰,張巡以不足萬人之眾,屢敗賊兵,無一敗仗,殺傷賊兵十幾萬人,而敵首領也非無能之輩,這從尹子奇被張巡射瞎一目,而又因為壯其義、愛其才,欲要招降張巡,可見不一般了。睢陽之戰,尹子奇為報屢敗損目之仇,使安慶緒前後大兵幾十萬人被張巡所牽製。如此方使唐朝能夠反攻、使郭子儀能夠從容收複兩京。
當時,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張巡、許遠守睢陽,兵力最多時也不滿7000,前後400餘戰,竟然殲滅叛軍12萬人。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複、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複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複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至此又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他稱帝後,常居深宮,諸將很少能麵見他議事,都通過嚴莊轉達。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也受祿山寵愛,常想以慶恩代慶緒。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五日(1月29日)夜,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侍衛見是嚴莊和安慶緒,誰也不敢動。於是嚴莊、安慶緒持刀站立在帳外,李豬兒手持大刀直入帳內,對準躺在床上的安祿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祿山平時總把佩刀放在床頭防身,事前已被李豬兒偷偷拿走,這時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卻沒能摸到。他氣急敗壞地搖著帳竿大聲喝叫:“賊由嚴莊。”在喊叫聲中,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死於非命,享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繼承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
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後,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迴守範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複,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城,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範陽史思明。
唐至德二載(757)十月,在陝郡之戰後,安慶緒僅率1300人從洛陽逃往鄴城。唐軍遂收複洛陽城,並遣軍攻占河內等地,迫降安將嚴莊;陳留軍民殺安將尹子奇歸唐;唐將張鎬率兵收複河南、河東郡縣。但肅宗忙於迎太上皇還都,未及時遣軍追擊安軍殘部。安慶緒至鄴後重整旗鼓,旬日之間,其將蔡希德自上黨、田承嗣自潁川、武令珣自南陽,各率所部至鄴城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安慶緒忌史思明勢盛,於十二月遣使至範陽調兵。史思明囚安慶緒使者,以其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被授範陽節度使;半年後複叛。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各部唐軍圍攻鄴城安慶緒部,與其援軍史思明部交鋒時,九路兵馬被狂風驚散潰敗。郭子儀軍潰退至河陽橋,李光弼整軍返迴太原,其餘節度使各迴本鎮,史思明重新占領洛陽。
乾元元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魯炅、李奐、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等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共領步騎約20萬北進主攻安慶緒,又命李光弼、王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十月,郭、魯、季、崔等部先後北渡黃河,並李嗣業部會攻衛州,以弓弩手伏擊而逐,大敗安慶緒親領7萬援軍,克衛州,誅殺叛將安慶和;旋又趁勢追擊,在鄴城西南愁思岡擊敗安軍,先後共斬其3萬餘人。安慶緒退迴鄴城,被唐軍包圍,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許以讓位。
史思明率兵13萬自範陽南下救鄴城,先遣步騎1萬進駐滏陽,遙為聲援。十二月,史思明擊敗崔光遠奪占魏州後,按兵觀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議分兵逼魏州,各個擊破史軍,魚朝恩不納。二月,唐軍圍鄴城四月不下,師老勢屈。史思明率部向唐軍逼進,並截斷唐軍糧運。三月初六,號稱60萬之唐軍,布陣於安陽河之北。史思明親領精兵5萬與唐軍李(光弼)、王、許、魯等部激戰,雙方傷亡甚重。郭子儀率軍繼至,未及列陣,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兩軍皆大驚而退。唐軍南撤卻一退不可止,郭子儀部退保河陽橋。其餘各節度使兵退歸本鎮。史思明收集部眾駐鄴城南,誘殺安慶緒及高尚、崔乾佑等,入城兼並其軍,遂留其子史朝義守鄴城,自還範陽。
此戰,唐肅宗待安慶緒逃至鄴城一年後才下令攻討,發兵數十萬竟不設元帥,無統一節度;久圍城不下,糧秣不繼,軍心不穩,終於釀成一次大潰敗。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在安慶緒殺父稱帝後,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迴到範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範陽節度使。範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裏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範陽占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製。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願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範陽節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泄,史思明複叛,與安慶緒遙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副元帥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但由於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軍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軍九節度使大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範陽,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唐軍從正麵,唐軍騎兵與迴紇軍從側麵,一起攻擊數萬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眾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占洛陽城。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曆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麵。
……
安祿山的叛變,和史思明的複叛,全是因為他們二人得知了長安城地下的秘密。
軒轅大帝斬蚩尤,五馬分屍後將其中一肢封於長安。後隋朝於封印之地建立長安城,以百萬人之陽氣,加重封印力度。
隻可惜那封印的寶物乃是至寶,安祿山起了壞心思,最後導致了大唐的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當然,告訴安祿山和史思明二人關於寶物的人……
正是……
他……
白錦堂丟掉小包,把麵具戴在了臉上,隨後他身上的衣服全部化成了黑色的鬥篷,上麵印著一隻眼睛……
大先知的衣服,眾神先知會的標誌。
白錦堂……不,應該稱他為。
“大先知吉爾伽美什閣下。”
白扶蘇萬萬沒想到的是,那個一直跟在他屁股後麵,嚷嚷著要把白扶蘇當做靈魂伴侶的那個男人。
就是白扶蘇的死敵。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複河北一帶。
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等率軍民堅守睢陽,是抗擊、牽製安祿山叛軍的攻堅戰,史稱“睢陽之戰”。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以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以歸、檀及同羅、奚兵十三萬人南下,尹子奇為安慶緒手下之名將,率領大軍掃蕩河南,此時河南城鎮紛紛陷落,惟有軍事重鎮睢陽。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因寧陵城小,難以抵強敵,故張巡率兵3000自寧陵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6800餘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張巡率領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之內打退叛軍20餘次進攻,連續戰鬥16晝夜,共俘獲叛軍將領60餘人,殺死士卒2萬餘人,守軍士氣倍增。許遠因張巡智勇兼備,於是自己守城,將作戰指揮交張巡負責,自己擔負調運軍糧,修理戰具等後勤保障工作,戰鬥籌劃都出於張巡。兩人密切配合,使叛軍久攻不下,隻能圍而不攻。
睢陽之戰,張巡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後,終因病餓力竭,寡不敵眾,城被叛軍攻破,張巡及其部將36人遭殺害。苦撐了十個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個月之久,保江淮免於戰亂十個月。而睢陽之戰前後大小四百餘戰,張巡以不足萬人之眾,屢敗賊兵,無一敗仗,殺傷賊兵十幾萬人,而敵首領也非無能之輩,這從尹子奇被張巡射瞎一目,而又因為壯其義、愛其才,欲要招降張巡,可見不一般了。睢陽之戰,尹子奇為報屢敗損目之仇,使安慶緒前後大兵幾十萬人被張巡所牽製。如此方使唐朝能夠反攻、使郭子儀能夠從容收複兩京。
當時,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張巡、許遠守睢陽,兵力最多時也不滿7000,前後400餘戰,竟然殲滅叛軍12萬人。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複、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複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複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至此又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他稱帝後,常居深宮,諸將很少能麵見他議事,都通過嚴莊轉達。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也受祿山寵愛,常想以慶恩代慶緒。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五日(1月29日)夜,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侍衛見是嚴莊和安慶緒,誰也不敢動。於是嚴莊、安慶緒持刀站立在帳外,李豬兒手持大刀直入帳內,對準躺在床上的安祿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祿山平時總把佩刀放在床頭防身,事前已被李豬兒偷偷拿走,這時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卻沒能摸到。他氣急敗壞地搖著帳竿大聲喝叫:“賊由嚴莊。”在喊叫聲中,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死於非命,享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繼承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
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後,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迴守範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複,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城,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範陽史思明。
唐至德二載(757)十月,在陝郡之戰後,安慶緒僅率1300人從洛陽逃往鄴城。唐軍遂收複洛陽城,並遣軍攻占河內等地,迫降安將嚴莊;陳留軍民殺安將尹子奇歸唐;唐將張鎬率兵收複河南、河東郡縣。但肅宗忙於迎太上皇還都,未及時遣軍追擊安軍殘部。安慶緒至鄴後重整旗鼓,旬日之間,其將蔡希德自上黨、田承嗣自潁川、武令珣自南陽,各率所部至鄴城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安慶緒忌史思明勢盛,於十二月遣使至範陽調兵。史思明囚安慶緒使者,以其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被授範陽節度使;半年後複叛。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各部唐軍圍攻鄴城安慶緒部,與其援軍史思明部交鋒時,九路兵馬被狂風驚散潰敗。郭子儀軍潰退至河陽橋,李光弼整軍返迴太原,其餘節度使各迴本鎮,史思明重新占領洛陽。
乾元元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魯炅、李奐、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等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共領步騎約20萬北進主攻安慶緒,又命李光弼、王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十月,郭、魯、季、崔等部先後北渡黃河,並李嗣業部會攻衛州,以弓弩手伏擊而逐,大敗安慶緒親領7萬援軍,克衛州,誅殺叛將安慶和;旋又趁勢追擊,在鄴城西南愁思岡擊敗安軍,先後共斬其3萬餘人。安慶緒退迴鄴城,被唐軍包圍,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許以讓位。
史思明率兵13萬自範陽南下救鄴城,先遣步騎1萬進駐滏陽,遙為聲援。十二月,史思明擊敗崔光遠奪占魏州後,按兵觀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議分兵逼魏州,各個擊破史軍,魚朝恩不納。二月,唐軍圍鄴城四月不下,師老勢屈。史思明率部向唐軍逼進,並截斷唐軍糧運。三月初六,號稱60萬之唐軍,布陣於安陽河之北。史思明親領精兵5萬與唐軍李(光弼)、王、許、魯等部激戰,雙方傷亡甚重。郭子儀率軍繼至,未及列陣,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兩軍皆大驚而退。唐軍南撤卻一退不可止,郭子儀部退保河陽橋。其餘各節度使兵退歸本鎮。史思明收集部眾駐鄴城南,誘殺安慶緒及高尚、崔乾佑等,入城兼並其軍,遂留其子史朝義守鄴城,自還範陽。
此戰,唐肅宗待安慶緒逃至鄴城一年後才下令攻討,發兵數十萬竟不設元帥,無統一節度;久圍城不下,糧秣不繼,軍心不穩,終於釀成一次大潰敗。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在安慶緒殺父稱帝後,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迴到範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範陽節度使。範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裏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範陽占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製。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願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範陽節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泄,史思明複叛,與安慶緒遙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副元帥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但由於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軍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軍九節度使大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範陽,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唐軍從正麵,唐軍騎兵與迴紇軍從側麵,一起攻擊數萬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眾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占洛陽城。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曆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麵。
……
安祿山的叛變,和史思明的複叛,全是因為他們二人得知了長安城地下的秘密。
軒轅大帝斬蚩尤,五馬分屍後將其中一肢封於長安。後隋朝於封印之地建立長安城,以百萬人之陽氣,加重封印力度。
隻可惜那封印的寶物乃是至寶,安祿山起了壞心思,最後導致了大唐的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當然,告訴安祿山和史思明二人關於寶物的人……
正是……
他……
白錦堂丟掉小包,把麵具戴在了臉上,隨後他身上的衣服全部化成了黑色的鬥篷,上麵印著一隻眼睛……
大先知的衣服,眾神先知會的標誌。
白錦堂……不,應該稱他為。
“大先知吉爾伽美什閣下。”
白扶蘇萬萬沒想到的是,那個一直跟在他屁股後麵,嚷嚷著要把白扶蘇當做靈魂伴侶的那個男人。
就是白扶蘇的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