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前進大隊隻要用兩天就可以完成水利工地任務的,但是為了把從開鑿石頭,到挖土、運土,再到平整堤坡、用石夯砸實土層的每個過程細節都拍攝到,全大隊的民工情緒都特別的高昂,隻聽見開鑿石料的在高高地掄起大八方錘時唿喊著號子;運土石方的膠輪車從狗頭山一字兒擺下來,一直連接到對岸的新堤坡上,柴油機突突地拉著纜索,有秩序地把一輛輛膠輪車拉上堤坡;打石夯的排成陣勢,此起彼伏的拋起落下,打夯歌在起伏中飄到了對岸。最顯眼的就是連部上空的大紅旗,迎著風在嘩嘩地飄蕩著,好像有一隻大手在指揮著他們的,各生產隊又有自己的紅旗,順著新堤壩一溜兒的像站隊列一樣特別壯觀。
攝影機時而迎著揮動鋼釺的民工那一雙雙大手,時而麵對笑嗬嗬的民工的笑臉,時而抓拍那一輛輛行進在浮橋上的膠輪車隊列。
在水利工地拍攝完成以後,關興又按照攝影記者的要求,把他們帶迴到前進大隊來拍攝。他們看到朱家鋪的老年婦女社員,在倉庫門前翻曬糧食種子;年青女人用大糞桶挑著糞水,扁擔晃悠晃悠地走向剛從土裏長出來的麥隴,把一糞勺一糞勺的糞水灑向麥苗;打場隻有一半的地方是勞動的場麵,其他的地方就被還沒有上學的娃兒們占領了,他們中間有幾個維護的老婆婆們看著,隻要他們不鬧麻煩,就讓他們盡情地玩耍。
這些情景每天都是自然地在上演,根本就不需要攝影記者去要求、去安排,記者們好像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桃花源似的情境。
再看到手扶拖拉機每天從倉庫裏拉出菜蔬和糧食,就知道前方水利工地為什麽進度那麽快的原因。最後關興把攝影記者帶到了朱家鋪的豬場和牛棚,讓這些記者大開了眼界:豬場裏公豬、母豬在窗子前的太陽下曬著,一圈一圈的豬仔、肥豬一邊吃食一邊哼哼哇哇的叫著,耕牛一早就被拉出來了,養牛人用竹掃帚在牛背上下給牛刷毛,讓它們皮毛鬆活,再就是給它們喂煮熱的麻餅,一條條耕牛好像很享受地一動也不動,看到這些情景,立馬就能讓人想到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對聯。
關興生怕攝影記者提出疑問,就對他們說:“朱家鋪隻是前進大隊的一個生產隊,如果你們要攝製其他生產隊的情況,我還可以帶你們去其他生產隊看看。”
記者們已經很相信眼見的事實了,最後就是要求關興帶他們去知青點、學校、衛生室和大隊部看看。
關興按照攝影記者的要求,先帶他們看了大隊的小學校。小學校雖然隻有一排茅草房,但是裏麵的桌椅擺放整齊,學生都很聽話地再跟著老師學習;再來到衛生室,就看到關春紅她們正在給社員看病、拿藥,絲毫不比其他衛生院的環境差多少,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再到知青點,就看到裏外吃住用的設施齊全,既有一個大家庭的溫情,又有集體宿舍的整潔。
來到大隊部,雖然大隊幹部都到水利工地去了,但是還有每天按時來訓練的宣傳隊在排練。關興向攝影記者介紹了大隊宣傳隊的情況,攝影記者一下子就更加來了興趣,對宣傳隊隊員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你們排練的節目一個一個演給我們看看?”
巧玲是宣傳隊的隊長,就說:“我們的排演可能沒有什麽藝術性,隻要你們不笑話我們就好了。”說完把大辮子一甩。
首先是巧玲演唱的李鐵梅的唱段《做人要做這樣的人》,再接著就是選段《深山問苦》,還有《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看得攝影記者驚詫不已。後來又把新排演的表演唱《公社是棵長青藤》,雖然沒有廣播裏王昆她們演唱得動聽,但是巧玲她們用頭飾、用衣襟、用隊列、用舞蹈把人民公社的發展壯大、美好幸福都表現出來了。最後是兩部輪唱的《九龍江上擺戰場》,巧玲把辮子一盤,就成了《龍江頌》裏麵的江水英,她就領唱:九龍江上擺戰場,相互支援情意長。抬頭望,十裏長堤人來往,鬥地戰天誌氣昂。我立誌,學英雄,重擔挑肩上,腳跟站田頭,心向紅太陽。爭做時代的新闖將,讓青春煥發出革命光芒!
巧玲的領唱和隊員的伴唱,再加上幾部輪唱,歌聲把個大隊部的院子的每個角落都塞得滿滿的,引來了附近的社員們圍觀。
表演結束了,攝影記者還在用攝像鏡頭記錄著院子裏的全景和氣氛,小鳥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快活地叫喚著,老婆婆、小娃兒們在院子裏簇擁著,歌聲的迴音在院子上空飄蕩著。
吃了中午飯,關興就又把這些攝影記者帶到了沙牛湖水利工地。因為他們要求拍攝夜裏在前進大隊水利工地看電影的情景。
冬天的太陽落山很早,就在民工們還在吃飯擦澡的時候,天就已經黑下來了。附近永久大隊的社員們已經早早地就把小板凳搬到了放電影的場地——圩堤上。
因為看電影的人還沒有到齊,電影廣播就播放革命歌曲,《公社是棵長青藤》、《毛主席來到咱們農莊》等,還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樣板戲選段,歌劇《洪湖水浪打浪》。就這樣一遍遍的播放,把那些勞動了一天的年青的民工又鼓動起來了,他們穿著棉襖,都聚在圩堤上下看電影。
攝影記者把攝影機放到不同的角度,拍攝著人們看電影的各種情景。在換片子的中間,攝影記者要求長鎖書記用話筒說幾句話。長鎖書記早就有了準備,他說:“我們前進大隊就像青山公社這顆長青藤上的一個甜瓜,就像歌詞裏麵說的‘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肥瓜兒越甜,藤兒越壯瓜兒越大’,我們會讓幸福的種子在社員心裏生根發芽的!”
這部新聞簡報後來就用《人民公社開新花》為題,發到全國各地,前進大隊得到了這部片子,每次放電影的時候都要拿出來放映一遍的。
攝影機時而迎著揮動鋼釺的民工那一雙雙大手,時而麵對笑嗬嗬的民工的笑臉,時而抓拍那一輛輛行進在浮橋上的膠輪車隊列。
在水利工地拍攝完成以後,關興又按照攝影記者的要求,把他們帶迴到前進大隊來拍攝。他們看到朱家鋪的老年婦女社員,在倉庫門前翻曬糧食種子;年青女人用大糞桶挑著糞水,扁擔晃悠晃悠地走向剛從土裏長出來的麥隴,把一糞勺一糞勺的糞水灑向麥苗;打場隻有一半的地方是勞動的場麵,其他的地方就被還沒有上學的娃兒們占領了,他們中間有幾個維護的老婆婆們看著,隻要他們不鬧麻煩,就讓他們盡情地玩耍。
這些情景每天都是自然地在上演,根本就不需要攝影記者去要求、去安排,記者們好像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桃花源似的情境。
再看到手扶拖拉機每天從倉庫裏拉出菜蔬和糧食,就知道前方水利工地為什麽進度那麽快的原因。最後關興把攝影記者帶到了朱家鋪的豬場和牛棚,讓這些記者大開了眼界:豬場裏公豬、母豬在窗子前的太陽下曬著,一圈一圈的豬仔、肥豬一邊吃食一邊哼哼哇哇的叫著,耕牛一早就被拉出來了,養牛人用竹掃帚在牛背上下給牛刷毛,讓它們皮毛鬆活,再就是給它們喂煮熱的麻餅,一條條耕牛好像很享受地一動也不動,看到這些情景,立馬就能讓人想到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對聯。
關興生怕攝影記者提出疑問,就對他們說:“朱家鋪隻是前進大隊的一個生產隊,如果你們要攝製其他生產隊的情況,我還可以帶你們去其他生產隊看看。”
記者們已經很相信眼見的事實了,最後就是要求關興帶他們去知青點、學校、衛生室和大隊部看看。
關興按照攝影記者的要求,先帶他們看了大隊的小學校。小學校雖然隻有一排茅草房,但是裏麵的桌椅擺放整齊,學生都很聽話地再跟著老師學習;再來到衛生室,就看到關春紅她們正在給社員看病、拿藥,絲毫不比其他衛生院的環境差多少,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再到知青點,就看到裏外吃住用的設施齊全,既有一個大家庭的溫情,又有集體宿舍的整潔。
來到大隊部,雖然大隊幹部都到水利工地去了,但是還有每天按時來訓練的宣傳隊在排練。關興向攝影記者介紹了大隊宣傳隊的情況,攝影記者一下子就更加來了興趣,對宣傳隊隊員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你們排練的節目一個一個演給我們看看?”
巧玲是宣傳隊的隊長,就說:“我們的排演可能沒有什麽藝術性,隻要你們不笑話我們就好了。”說完把大辮子一甩。
首先是巧玲演唱的李鐵梅的唱段《做人要做這樣的人》,再接著就是選段《深山問苦》,還有《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看得攝影記者驚詫不已。後來又把新排演的表演唱《公社是棵長青藤》,雖然沒有廣播裏王昆她們演唱得動聽,但是巧玲她們用頭飾、用衣襟、用隊列、用舞蹈把人民公社的發展壯大、美好幸福都表現出來了。最後是兩部輪唱的《九龍江上擺戰場》,巧玲把辮子一盤,就成了《龍江頌》裏麵的江水英,她就領唱:九龍江上擺戰場,相互支援情意長。抬頭望,十裏長堤人來往,鬥地戰天誌氣昂。我立誌,學英雄,重擔挑肩上,腳跟站田頭,心向紅太陽。爭做時代的新闖將,讓青春煥發出革命光芒!
巧玲的領唱和隊員的伴唱,再加上幾部輪唱,歌聲把個大隊部的院子的每個角落都塞得滿滿的,引來了附近的社員們圍觀。
表演結束了,攝影記者還在用攝像鏡頭記錄著院子裏的全景和氣氛,小鳥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快活地叫喚著,老婆婆、小娃兒們在院子裏簇擁著,歌聲的迴音在院子上空飄蕩著。
吃了中午飯,關興就又把這些攝影記者帶到了沙牛湖水利工地。因為他們要求拍攝夜裏在前進大隊水利工地看電影的情景。
冬天的太陽落山很早,就在民工們還在吃飯擦澡的時候,天就已經黑下來了。附近永久大隊的社員們已經早早地就把小板凳搬到了放電影的場地——圩堤上。
因為看電影的人還沒有到齊,電影廣播就播放革命歌曲,《公社是棵長青藤》、《毛主席來到咱們農莊》等,還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樣板戲選段,歌劇《洪湖水浪打浪》。就這樣一遍遍的播放,把那些勞動了一天的年青的民工又鼓動起來了,他們穿著棉襖,都聚在圩堤上下看電影。
攝影記者把攝影機放到不同的角度,拍攝著人們看電影的各種情景。在換片子的中間,攝影記者要求長鎖書記用話筒說幾句話。長鎖書記早就有了準備,他說:“我們前進大隊就像青山公社這顆長青藤上的一個甜瓜,就像歌詞裏麵說的‘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肥瓜兒越甜,藤兒越壯瓜兒越大’,我們會讓幸福的種子在社員心裏生根發芽的!”
這部新聞簡報後來就用《人民公社開新花》為題,發到全國各地,前進大隊得到了這部片子,每次放電影的時候都要拿出來放映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