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人力插秧機
重生饑荒年代:我重生有掛我怕啥 作者:南丐四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暖陽灑在廣袤的稻田上,村民們正彎腰忙碌,雙手在木托盤中熟練地卷著秧苗,動作如歲月般沉穩。
李有福站在田埂邊,望著這一幕,心中卻泛起別樣的漣漪。
他忽然想起,在後世網絡上看到的那些不用電不用油的簡易插秧機,若是能在這時代造出一款,豈不是能讓村民們告別繁重的勞作?
這個念頭一起,便如星火燎原,在他心中熊熊燃燒。
他二話不說,轉身跳上三輪車,引擎轟鳴,向著位於上河村的老房子疾馳而去。
到家後,他將三輪車穩穩鎖在門外,掏出鑰匙打開門,閃身進屋,隨後迅速反鎖房門,動作一氣嗬成,仿佛在守護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一進入房間,李有福深吸一口氣,念頭一轉,整個人瞬間消失在原地,進入了的空間之中。
前世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他仔細篩選著曾見過的各種簡易插秧機。
那些依靠機械動力帶動的插秧機,太過複雜,在這時代難以實現,他果斷將其排除。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最終選定了兩款最具優勢的小型插秧機,這兩款不僅結構相對簡單,還具備可擴大規模生產的潛力。
第一款插秧機的設計原理跟水車一樣,李有福打算用輕薄的鬆木板製作放置秧苗的滑板。
插秧機的兩側,各安裝一個大大的輪子,使用時,隻需一人在前輕鬆拉動,隨著輪子的滾動,其產生的動力便能帶動插秧機一上一下,自動完成插秧動作。
在空間裏,材料和工具應有盡有,李有福很快便打造出一個全木料的模型。
有了模型,試驗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隻見李有福心念一動,眼前的空地瞬間發生變化,土地翻轉,轉眼間便形成了一塊規整的稻田模樣。
緊接著,河水像是受到召喚,衝上半空,隨後傾瀉而下,將這塊一畝大小的稻田灌得滿滿當當。
秧苗的問題也難不倒他,他運用自己的神奇力量,催生了足夠種植一畝地的秧苗。
李有福將秧苗整齊地放在插秧機的托板上,自己站在岸上,憑借強大的意念拖動插秧機,讓它緩緩在水田中前行。
隨著輪子的轉動,四排插秧的木齒有節奏地上下起伏,精準地將擋板上的秧苗插入泥中。
輪子每轉動一格,秧苗就穩穩地插下一次,速度快得驚人,而且整個過程中,人都無需彎腰,輕鬆又省力。
李有福全神貫注,一邊模擬著人在水中行走的速度拉動插秧機,一邊仔細觀察著插秧的情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隨時準備對插秧機進行調整。
試驗完第一款,李有福馬不停蹄地開始製作第二款簡易插秧機。
這一款同樣是將秧苗放置在木板上,操作方式卻有所不同,需要一人左手拉著插秧機向前走,右手則不斷拉動插秧的木齒,一上一下地完成插秧動作。
經過一番測試,李有福發現,第二款插秧機雖然操作起來更耗費體力,但速度上卻略勝一籌。
若是操作的人手腳麻利,二十五分鍾到三十分鍾就能插完一畝地,而第一款則需要三十幾分鍾。
兩款插秧機各有千秋,李有福心中暗自思量。
第一款省力,對使用者的操作要求不高,無論誰上手,速度都相差不大;第二款則更考驗使用者的手腳協調性,手腳快的人能發揮出它的最大優勢,插秧速度更快,手腳慢的人速度則會稍慢一些。
這兩款插秧機若是能投入生產,必定能給上河村帶來巨大的變化。
他腦海中迅速浮現出一個合作的方案:讓上河村的家具廠負責生產木料部分,軋鋼廠負責生產鐵器部分,最後在軋鋼廠進行組裝,再麵向全國銷售。
如此一來,既能發揮兩個廠的優勢,又能實現互利共贏。
至於利潤如何分配,那便不是他需要操心的事了。
為了讓村民們盡快體驗到插秧機的便利,李有福又製作了兩個一模一樣的插秧機。
這四個插秧機雖然全部由木頭製成,沒有鐵器部件耐用,但用來試驗和日常使用還是綽綽有餘的。
他將四個插秧機從空間裏取出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房間裏,這樣一來,別人就會以為這些插秧機是他平日裏在家慢慢製作的。
李有福先將其中兩個插秧機搬到三輪車上,每種款式各帶一個,準備送到稻田邊給村民們試用。
他開著三輪車,一路風馳電掣,引擎的轟鳴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
不一會兒,便來到了稻田邊上。
正在忙碌的王海遠以及村民們聽到動靜,紛紛抬起頭來。
他們看著李有福三輪車上那兩個造型奇特的簡易插秧機,滿臉疑惑,不知道這是個什麽物件,也不明白李有福此番前來有何用意。
李有福將三輪車穩穩停在稻田邊,快步走到王海遠麵前,笑著說道:“三舅,我自己製作了兩款簡易插秧機,不過因為沒有鐵器,全是用木頭做的。”
“你們拿去試試看,看看用來插秧好不好用。”
“插秧機?”村民們一聽,頓時來了興趣,紛紛圍攏過來,好奇地打量著這兩個木頭做的家夥,心中滿是疑惑:這東西真能用來插秧?
王海遠和李君義來到三輪車旁,費了些力氣,將一個插秧機從車上抬下來。
鐵柱和葉生友也不甘示弱,迅速將另一台插秧機抬到田邊放好。
葉生友迫不及待地開口問道:“有福,快說說,這兩個插秧機怎麽操作啊?”
李有福耐心地講解道:“一會兒把托盤上的秧苗鋪平在這個插秧機的木板上,然後拉動插秧機,隨著輪子轉動,這一款就能自動插秧了。
還有這一款,同樣把秧苗平整地放在木板上,一個人站在田裏,左手拖動插秧機,右手一下一下地拉動插秧的木齒,每拉高又按下去,插秧機就會插下四株秧苗。
平常一個人手工插秧,一隻手一次隻能插一株秧苗,但是這插秧機一次可以插四株,要是再做大一點,一次插八株、十株甚至十二株都沒問題。”
“我來試試!”劉鐵柱一聽,頓時來了興致,搶先一步,拉著一個插秧機沿著稻田邊開始向前移動。
這半自動的插秧機果然神奇,隨著輪子的滾動,那一排四個木齒有節奏地上下起伏,將木板上的秧苗整齊地插入泥中。
劉鐵柱每向前走一步,身後便留下一排排整齊的四株秧苗,引得邊上的村民們驚歎不已。
“這有福的腦子真是太好使了,他怎麽就能想出這麽好的辦法呢?”村民們紛紛讚歎道。
接下來,王海遠親自上陣,試驗另一台插秧機。
他左手拉著插秧機緩緩移動,右手一下一下地將插秧機的木齒提上來,然後又按下去。
每一次木齒按下去,都精準地帶動四株秧苗,神奇地插入稻田中。
而且,這些秧苗的株距完全固定,插得比人工還要整齊。
“哇,太好了!這兩種插秧機真是太好用了!”
葉生友雙眼放光,緊緊盯著這兩款插秧機,興奮地問道,“有福,這兩款插秧機都是木頭做的,咱們上河村的家具廠能不能生產這種插秧機來賣呀?”
李有福站在田埂邊,望著這一幕,心中卻泛起別樣的漣漪。
他忽然想起,在後世網絡上看到的那些不用電不用油的簡易插秧機,若是能在這時代造出一款,豈不是能讓村民們告別繁重的勞作?
這個念頭一起,便如星火燎原,在他心中熊熊燃燒。
他二話不說,轉身跳上三輪車,引擎轟鳴,向著位於上河村的老房子疾馳而去。
到家後,他將三輪車穩穩鎖在門外,掏出鑰匙打開門,閃身進屋,隨後迅速反鎖房門,動作一氣嗬成,仿佛在守護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一進入房間,李有福深吸一口氣,念頭一轉,整個人瞬間消失在原地,進入了的空間之中。
前世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他仔細篩選著曾見過的各種簡易插秧機。
那些依靠機械動力帶動的插秧機,太過複雜,在這時代難以實現,他果斷將其排除。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最終選定了兩款最具優勢的小型插秧機,這兩款不僅結構相對簡單,還具備可擴大規模生產的潛力。
第一款插秧機的設計原理跟水車一樣,李有福打算用輕薄的鬆木板製作放置秧苗的滑板。
插秧機的兩側,各安裝一個大大的輪子,使用時,隻需一人在前輕鬆拉動,隨著輪子的滾動,其產生的動力便能帶動插秧機一上一下,自動完成插秧動作。
在空間裏,材料和工具應有盡有,李有福很快便打造出一個全木料的模型。
有了模型,試驗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隻見李有福心念一動,眼前的空地瞬間發生變化,土地翻轉,轉眼間便形成了一塊規整的稻田模樣。
緊接著,河水像是受到召喚,衝上半空,隨後傾瀉而下,將這塊一畝大小的稻田灌得滿滿當當。
秧苗的問題也難不倒他,他運用自己的神奇力量,催生了足夠種植一畝地的秧苗。
李有福將秧苗整齊地放在插秧機的托板上,自己站在岸上,憑借強大的意念拖動插秧機,讓它緩緩在水田中前行。
隨著輪子的轉動,四排插秧的木齒有節奏地上下起伏,精準地將擋板上的秧苗插入泥中。
輪子每轉動一格,秧苗就穩穩地插下一次,速度快得驚人,而且整個過程中,人都無需彎腰,輕鬆又省力。
李有福全神貫注,一邊模擬著人在水中行走的速度拉動插秧機,一邊仔細觀察著插秧的情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隨時準備對插秧機進行調整。
試驗完第一款,李有福馬不停蹄地開始製作第二款簡易插秧機。
這一款同樣是將秧苗放置在木板上,操作方式卻有所不同,需要一人左手拉著插秧機向前走,右手則不斷拉動插秧的木齒,一上一下地完成插秧動作。
經過一番測試,李有福發現,第二款插秧機雖然操作起來更耗費體力,但速度上卻略勝一籌。
若是操作的人手腳麻利,二十五分鍾到三十分鍾就能插完一畝地,而第一款則需要三十幾分鍾。
兩款插秧機各有千秋,李有福心中暗自思量。
第一款省力,對使用者的操作要求不高,無論誰上手,速度都相差不大;第二款則更考驗使用者的手腳協調性,手腳快的人能發揮出它的最大優勢,插秧速度更快,手腳慢的人速度則會稍慢一些。
這兩款插秧機若是能投入生產,必定能給上河村帶來巨大的變化。
他腦海中迅速浮現出一個合作的方案:讓上河村的家具廠負責生產木料部分,軋鋼廠負責生產鐵器部分,最後在軋鋼廠進行組裝,再麵向全國銷售。
如此一來,既能發揮兩個廠的優勢,又能實現互利共贏。
至於利潤如何分配,那便不是他需要操心的事了。
為了讓村民們盡快體驗到插秧機的便利,李有福又製作了兩個一模一樣的插秧機。
這四個插秧機雖然全部由木頭製成,沒有鐵器部件耐用,但用來試驗和日常使用還是綽綽有餘的。
他將四個插秧機從空間裏取出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房間裏,這樣一來,別人就會以為這些插秧機是他平日裏在家慢慢製作的。
李有福先將其中兩個插秧機搬到三輪車上,每種款式各帶一個,準備送到稻田邊給村民們試用。
他開著三輪車,一路風馳電掣,引擎的轟鳴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
不一會兒,便來到了稻田邊上。
正在忙碌的王海遠以及村民們聽到動靜,紛紛抬起頭來。
他們看著李有福三輪車上那兩個造型奇特的簡易插秧機,滿臉疑惑,不知道這是個什麽物件,也不明白李有福此番前來有何用意。
李有福將三輪車穩穩停在稻田邊,快步走到王海遠麵前,笑著說道:“三舅,我自己製作了兩款簡易插秧機,不過因為沒有鐵器,全是用木頭做的。”
“你們拿去試試看,看看用來插秧好不好用。”
“插秧機?”村民們一聽,頓時來了興趣,紛紛圍攏過來,好奇地打量著這兩個木頭做的家夥,心中滿是疑惑:這東西真能用來插秧?
王海遠和李君義來到三輪車旁,費了些力氣,將一個插秧機從車上抬下來。
鐵柱和葉生友也不甘示弱,迅速將另一台插秧機抬到田邊放好。
葉生友迫不及待地開口問道:“有福,快說說,這兩個插秧機怎麽操作啊?”
李有福耐心地講解道:“一會兒把托盤上的秧苗鋪平在這個插秧機的木板上,然後拉動插秧機,隨著輪子轉動,這一款就能自動插秧了。
還有這一款,同樣把秧苗平整地放在木板上,一個人站在田裏,左手拖動插秧機,右手一下一下地拉動插秧的木齒,每拉高又按下去,插秧機就會插下四株秧苗。
平常一個人手工插秧,一隻手一次隻能插一株秧苗,但是這插秧機一次可以插四株,要是再做大一點,一次插八株、十株甚至十二株都沒問題。”
“我來試試!”劉鐵柱一聽,頓時來了興致,搶先一步,拉著一個插秧機沿著稻田邊開始向前移動。
這半自動的插秧機果然神奇,隨著輪子的滾動,那一排四個木齒有節奏地上下起伏,將木板上的秧苗整齊地插入泥中。
劉鐵柱每向前走一步,身後便留下一排排整齊的四株秧苗,引得邊上的村民們驚歎不已。
“這有福的腦子真是太好使了,他怎麽就能想出這麽好的辦法呢?”村民們紛紛讚歎道。
接下來,王海遠親自上陣,試驗另一台插秧機。
他左手拉著插秧機緩緩移動,右手一下一下地將插秧機的木齒提上來,然後又按下去。
每一次木齒按下去,都精準地帶動四株秧苗,神奇地插入稻田中。
而且,這些秧苗的株距完全固定,插得比人工還要整齊。
“哇,太好了!這兩種插秧機真是太好用了!”
葉生友雙眼放光,緊緊盯著這兩款插秧機,興奮地問道,“有福,這兩款插秧機都是木頭做的,咱們上河村的家具廠能不能生產這種插秧機來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