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福渾然不知,今年除了上河村,他送往其他地方的紅薯,同樣被不少人留下了藤蔓和紅薯本體。


    待時節一到,這些便被種進了土裏。


    1961年,依舊是幹旱肆虐的一年。


    然而,這些紅薯的抗旱能力堪稱一絕,即便在幹旱的惡劣天氣下,它們也能頑強地存活。


    那些臨近水源地,或是幸運得到抗旱水源滋養的紅薯,更是生長得極為旺盛。


    許多人家在走投無路之際,甚至在紅薯尚未成熟時,靠著啃食紅薯藤蔓艱難地維持著生命。


    這些紅薯之所以抗旱能力如此之強,或許和李有福在空間裏種植紅薯的方式有關。


    他每次在空間種紅薯,僅僅是剛開始時澆一次水,隨後直至紅薯成熟,都不再澆水。


    好在空間裏的土壤水分充足,所以對產量並未產生絲毫影響。


    龍國,是個神奇的國度。


    據各類統計數據顯示,1959年到1961年這三年間,餓死人數的統計數據差異巨大。


    最高的數據稱有三千八百多萬,還有三千萬、一千三百萬的說法,最少的數據則隻有八百多萬。


    而在這餓殍遍野的三年裏,各種糧食產量的增長卻顯得匪夷所思。


    有號稱畝產三萬斤、五萬斤的水稻;還有畝產二十多萬斤,甚至五十六萬斤的紅薯,最誇張離譜的是,竟有宣稱一畝地產出一百五十六萬三千二百六十一斤紅薯的。


    說實話,李有福著實佩服這些人的膽量,他們可真是敢說啊!


    這些人,一個個都好似比擁有生命力量的他還厲害。


    李有福憑借生命力量催生紅薯,據他自己估計,一畝地撐死也就達到十萬斤紅薯,這就已經是極限了。


    連他這個作弊開了“外掛”的人,催生一畝地的紅薯都達不到幾十萬斤。


    幾十萬斤紅薯,光是想象一下,鋪在一畝地的麵積裏,那必然是密密麻麻,根本談不上什麽株距行距了。


    李有福篤定,那些種過地的人,尤其是農村的農民,肯定絕對不會相信這樣的事情。


    隻是報紙上一片形勢大好,沒人敢說不好的話罷了。


    實際上,心裏明白真相的人,絕對不在少數。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


    很快,上河村的秧苗就到了移栽的時候。


    秧苗移栽那天,李有福特意跑到上河村去參觀。


    下河村向來緊跟著上河村的步伐,隻要上河村有什麽新舉措,他們馬上就會依葫蘆畫瓢跟著學習。


    這次新式的稻種育秧方法,他們同樣用木盤子照做。


    一大早,王海遠、李君義就帶著村民們挑著籮筐,來到育秧的水稻田邊。


    村民們挽起高高的褲腳,下到田裏,一個個從水田邊上端起一盤盤的秧苗,將秧苗搬到田坎邊上,然後從秧苗的邊緣開始,向著前麵滾去。


    一開始,有村民擔心這樣會壓斷秧苗。


    李有福讓他們放心大膽地卷,還親自示範。


    他端起一盤剛從田裏拿上來的秧苗,把秧苗卷成一團,隨後再打開,果不其然,秧苗打開後,依然根根直立,並沒有被壓斷。


    李有福順手又把秧苗卷起來,滾成一個圓筒狀,拿起來就放進了一個塑料筐裏。


    有了李有福的示範,村民們心裏有了底,動作也快了起來。


    他們的速度可比李有福快多了,一個個從田裏端起木托盤放在地上後,迅速地將秧苗向前一滾,滾成一團後,就把秧苗放進籮筐裏,空木托盤則堆疊在一起。


    村民們一邊端起木托盤卷秧苗,一邊興高采烈地談論著,這新式的育秧方法可真是不錯,比起以前拔秧子,速度快了太多太多。


    以前拔秧子,有些秧苗得費好大的勁才能拔起來,而且還容易損傷根莖。


    現在可不一樣了,不僅拔得輕鬆,還不會傷到根莖。


    下河村的人也在旁邊參觀學習,不過他們看了一會兒,便轉身迴去教村裏的人拔秧苗了。


    因為今天下河村同樣也準備開始拔秧插秧。


    現在上河村和下河村攤子鋪得太大,產業眾多,所以村民們的時間十分緊張,每天都感覺時間不夠用。


    對於這種能夠提高效益的新式育秧方法,大家自然是打心眼裏喜歡,熱烈歡迎。


    上河村今年育秧用的稻種,有一塊田用的是李有福培育出來的,還有一塊田用的則是在供銷社買的種子。


    李君文、王海遠、李君義還有葉生友他們,早就規劃好了,將兩種種子育的秧苗分開移栽,並做好記號,這樣到了秋天收割的時候,就能清楚地知道兩種種子的產量究竟有多大差別。


    如今的李有福,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愜意,同時又極為平淡。


    隔三岔五,他就會去兩處烤鴨店買幾隻烤鴨;到了星期天,便帶上一家人去東來順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偶爾也會去烤肉季大快朵頤一番。


    他隔三差五去軋鋼廠露個麵,時不時拉一頭兩頭野豬之類的去軋鋼廠銷貨,積攢本錢。


    其他廠子也是如此,每個月至少去交易一迴。


    就連黑市的虎哥那裏,最多隔兩個月,他同樣會去交易一次。


    現在,一般的古董文物他已經瞧不上眼了,不是精品,他根本不收,而且隻收現金。


    此刻的李有福,就如同一條潛伏在深淵之中的巨龍,正在默默地積蓄力量,等待著一飛衝天的那一天。


    在這期間,李有福還去購買了一些特44郵票——菊花郵票。


    這套郵票於1960年12月10日發行,到1961年2月24日結束發行,全套共有18枚,圖案涵蓋黃十八、綠牡丹、二喬等,設計精美,色彩豔麗。


    它作為中國第一套大型彩色花卉郵票,發行量僅150萬套,因此備受追捧。


    在後世價格高峰期,這套郵票可是能賣到好幾萬呢。


    同時,品相好的連號或者豹子號錢幣,他也收藏了一部分。


    對於從明年開始發行的大黑拾工農像,也就是1962年4月20日開始流通的錢幣,李有福打算到時候多收藏一些。


    這樣的錢幣,在後世,可是二十五萬塊錢一張,隨便收藏一百張,以後妥妥就是千萬富翁。


    雖說千萬富翁對李有福未必有多大吸引力,可誰又會嫌錢多呢,更何況這錢還這麽容易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饑荒年代:我重生有掛我怕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丐四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丐四爺並收藏重生饑荒年代:我重生有掛我怕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