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向李有福學習
重生饑荒年代:我重生有掛我怕啥 作者:南丐四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年裏,李有福的生活節奏獨特而悠然。
軋鋼廠他隔三差五才去一次,但是每半個月之內,他必定會拉上一頭大野豬,或者是其他野物去軋鋼廠。
就連清河紡織廠 ,北平製呢廠 ,北平紡織廠,北平東升服裝廠,以及清華大學,他每個月之內都會去送上一頭大野豬或者其他野獸的肉。
不過他都是沒有規律的送 ,有時候半個月一次 ,有時候二十天或二十幾天。
但是他每個月總能保持前往 這幾家廠子送上一次,就連供銷社,國營飯店 ,甚至是街道辦 ,他一兩個月也會去送上一迴。
他偶爾也會前往農科大,在那知識的殿堂裏,翻閱珍貴的資料,汲取前沿的農業知識,還會饒有興致地去教室裏聽課。
每次學校組織考試,他都雷打不動地按時參加,而他的成績總是異常出色,令人讚歎不已。
在上河村,村民們將從李有福小院挖迴去的紅薯悉心保存,玉米和稻子也都妥妥地放在地窖裏,保存狀況極佳。
轉眼間,四月份到了,正是上河村進行稻種育秧的關鍵時節。
李有福恰好迴到村子小院裏去做試驗,見到三舅王海遠正準備帶領村民們開展育秧工作。
李有福瞧著眼前的場景,腦海中浮現出前世村子裏先進的育秧方法。
當下這種傳統育秧方式太過落後,村民們後續拔秧時會遭遇極大的困難。
而前世采用的塑料托盤育秧法,能讓秧苗成長後無需一株一株地費力拔取,直接一盤一盤端起即可。
每一盤秧苗,從邊上輕輕揭起,再向前一滾,瞬間就能滾成一筒一筒的圓柱狀,運輸起來極為便捷。
“三舅,四叔,你們先停一停,咱們上河村今年試試新式育秧法!”李有福大聲說道。
“新式育秧?這咋操作啊?”王海遠和李君義一聽,瞬間來了興趣,急切地問道。
“三舅,咱村不是有木材加工廠嘛,讓加工廠做些木板。”
“要是沒有木板,用竹片做成竹板也行。但一定要做得嚴絲合縫,就跟一整塊木板似的。”
李有福邊說邊在地上拿起一根樹枝,迅速畫出托盤的形狀,“就像這樣,木托盤寬三十二三厘米,長四十五厘米左右就行。”
“邊上一圈要稍微做成凸起狀,高一厘米多一點點。這一圈圍擋,是為了防止木板裏的秧苗跟旁邊木板上的秧苗根部纏到一塊兒。”
“做好之後,把一塊塊木板鋪在田裏,上麵鋪一層肥沃的淺泥土,接著把稻種撒在一個個木托盤裏。”
“等秧苗長到合適的程度,就可以移栽了。移栽的時候,直接把木板端起來,揭起秧苗的一邊,把秧苗滾成一個個圓筒狀,放在籮筐裏,挑到田裏插秧。\"
“這樣一來,就不用在田裏辛苦拔秧了,拔秧的速度實在太慢啦!”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李有福跑到路邊,找來一層青苔,地衣,像擺弄秧苗一樣將青苔揭起來,然後一層一層地向前翻滾,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個圓筒。
“瞧,以後秧苗就這麽操作,方便又快捷。不管是木托盤還是竹托盤,邊緣都要做得規整,方便堆疊,這些托盤能摞得高高的,運輸起來輕鬆多了。”
“而且,隻要保養得好,一個托盤能用好幾年呢!”
“那行,咱就聽有福的,大夥覺得咋樣?”
王海遠轉頭看向副隊長李君義、會計葉生友,還有其他幾個村民,詢問大家的意見。
“我同意!”李君義和葉生友率先表態。雖說他們隻是大概明白了操作流程,但隻要是李有福說的,他們便決定毫無保留地選擇相信。”
“迴想起之前李君文聽從李有福的主意,讓竹編廠的竹編漲價兩倍,當時所有人都不理解,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照做了。”
“結果呢?現在那些竹製品以高出兩倍的價格遠銷國外。要是當時反對,堅持不漲價,現在想來,大家非得後悔死不可。”
所以,懂不懂其中的原理不重要,關鍵是照著李有福說的做準沒錯。
今年,上河村用了他的稻種、玉米種子,還有紅薯種子。
尤其是紅薯種數量眾多,李有福堅信,今年上河村憑借自己給他們的優良種子,必定能再次迎來大豐收,而且是遠超去年的大豐收。
畢竟他李有福提供的良種,那品質絕對是杠杠的。
這一年,李有福還頻繁穿梭於上河村和下河村的後山,尋找各種樹木,進行各種稀奇古怪的嫁接嚐試。
在他家後院,他把南瓜藤和西瓜苗嫁接在一起。
他先將南瓜苗和西瓜苗催生到十幾厘米高,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它們嫁接起來。嫁接完成後,隻保留南瓜苗的根莖部分,將其頭部全部打掉。
接著,他再次催動生命力量,讓這兩棵嫁接在一起的幼苗繼續生長,長到一尺多長後,便停下催生,讓它們自然生長。
對於黃瓜苗,他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
把黃瓜苗與南瓜苗或者冬瓜苗進行嫁接,嫁接後隻留下黃瓜苗的頭部。
如此一來,成活後的植株就成了黃瓜苗的尖、南瓜苗或冬瓜苗的根。南瓜苗和冬瓜苗的根莖都極為粗壯,吸收肥力的能力遠比黃瓜苗強得多。
冬瓜的嫁接,他更是別出心裁,將兩三株冬瓜苗嫁接在一起,最後隻保留一株。
苦瓜苗同樣沒被他放過,他分別用南瓜苗和冬瓜苗各嫁接了幾株,就想看看哪種組合的嫁接效果更好。
在山上,李有福的嫁接實驗更加大膽。
他把西紅柿,茄子嫁接到蘋果樹上,還嫁接到桃樹上。
換做別人如此胡亂嫁接,植物根本難以存活,可李有福不一樣。他剛完成嫁接,便立刻催動生命力量,讓番茄與桃樹、蘋果樹緊密生長在一起。
在自家小院裏,他還將甘蔗和玉米進行嫁接。
總共嫁接了兩排,一排頂端保留玉米苗,另一排頂端保留甘蔗苗。
憑借他掌控生死的神奇力量,隻要他想,這些植物就絕不可能死亡,簡直是想死都難。
不過,他故意在這些植株中間空出一些位置,進行嫁接後卻不使用生命力量催生。
可想而知,這些沒有得到特殊照顧的嫁接處自然就失敗了。
等這些植株生長了一個多月後,李有福專程前往農科大,邀請他的教授和同學們到自己的小院參觀這些神奇的嫁接植物。
他還帶著眾人到山上轉了一圈,讓大家看看那些在果樹上進行的大膽嫁接,比如蘋果樹上嫁接梨樹,梨樹上嫁接蘋果梨。
農科院的教授和學生們看到這一切後,全都驚得目瞪口呆。
“這孩子的想法簡直太天馬行空了,真是太敢想、太敢做了!這種行為簡直異想天開,可偏偏還成功了這麽多,太不可思議了!”
李有福指著那些空缺處,上麵還殘留著一些幹枯的植株,說道:“這些就失敗了。”
參觀完李有福的試驗田和山坡上那些奇特的嫁接樹木後,農科院的教授和學生們迴去後不禁大為感慨。
“咱們是不是思想太保守、太放不開了?”
“你看人家李有福,年紀小,不怕失敗,也不在乎失敗後名聲受損,所以才敢大膽嚐試。”
“咱們真該向他學習,至少他這種敢於嚐試的精神,太值得咱們農科院借鑒了。
以後,咱們農科院,也該適當做出一些改變了。”
軋鋼廠他隔三差五才去一次,但是每半個月之內,他必定會拉上一頭大野豬,或者是其他野物去軋鋼廠。
就連清河紡織廠 ,北平製呢廠 ,北平紡織廠,北平東升服裝廠,以及清華大學,他每個月之內都會去送上一頭大野豬或者其他野獸的肉。
不過他都是沒有規律的送 ,有時候半個月一次 ,有時候二十天或二十幾天。
但是他每個月總能保持前往 這幾家廠子送上一次,就連供銷社,國營飯店 ,甚至是街道辦 ,他一兩個月也會去送上一迴。
他偶爾也會前往農科大,在那知識的殿堂裏,翻閱珍貴的資料,汲取前沿的農業知識,還會饒有興致地去教室裏聽課。
每次學校組織考試,他都雷打不動地按時參加,而他的成績總是異常出色,令人讚歎不已。
在上河村,村民們將從李有福小院挖迴去的紅薯悉心保存,玉米和稻子也都妥妥地放在地窖裏,保存狀況極佳。
轉眼間,四月份到了,正是上河村進行稻種育秧的關鍵時節。
李有福恰好迴到村子小院裏去做試驗,見到三舅王海遠正準備帶領村民們開展育秧工作。
李有福瞧著眼前的場景,腦海中浮現出前世村子裏先進的育秧方法。
當下這種傳統育秧方式太過落後,村民們後續拔秧時會遭遇極大的困難。
而前世采用的塑料托盤育秧法,能讓秧苗成長後無需一株一株地費力拔取,直接一盤一盤端起即可。
每一盤秧苗,從邊上輕輕揭起,再向前一滾,瞬間就能滾成一筒一筒的圓柱狀,運輸起來極為便捷。
“三舅,四叔,你們先停一停,咱們上河村今年試試新式育秧法!”李有福大聲說道。
“新式育秧?這咋操作啊?”王海遠和李君義一聽,瞬間來了興趣,急切地問道。
“三舅,咱村不是有木材加工廠嘛,讓加工廠做些木板。”
“要是沒有木板,用竹片做成竹板也行。但一定要做得嚴絲合縫,就跟一整塊木板似的。”
李有福邊說邊在地上拿起一根樹枝,迅速畫出托盤的形狀,“就像這樣,木托盤寬三十二三厘米,長四十五厘米左右就行。”
“邊上一圈要稍微做成凸起狀,高一厘米多一點點。這一圈圍擋,是為了防止木板裏的秧苗跟旁邊木板上的秧苗根部纏到一塊兒。”
“做好之後,把一塊塊木板鋪在田裏,上麵鋪一層肥沃的淺泥土,接著把稻種撒在一個個木托盤裏。”
“等秧苗長到合適的程度,就可以移栽了。移栽的時候,直接把木板端起來,揭起秧苗的一邊,把秧苗滾成一個個圓筒狀,放在籮筐裏,挑到田裏插秧。\"
“這樣一來,就不用在田裏辛苦拔秧了,拔秧的速度實在太慢啦!”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李有福跑到路邊,找來一層青苔,地衣,像擺弄秧苗一樣將青苔揭起來,然後一層一層地向前翻滾,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個圓筒。
“瞧,以後秧苗就這麽操作,方便又快捷。不管是木托盤還是竹托盤,邊緣都要做得規整,方便堆疊,這些托盤能摞得高高的,運輸起來輕鬆多了。”
“而且,隻要保養得好,一個托盤能用好幾年呢!”
“那行,咱就聽有福的,大夥覺得咋樣?”
王海遠轉頭看向副隊長李君義、會計葉生友,還有其他幾個村民,詢問大家的意見。
“我同意!”李君義和葉生友率先表態。雖說他們隻是大概明白了操作流程,但隻要是李有福說的,他們便決定毫無保留地選擇相信。”
“迴想起之前李君文聽從李有福的主意,讓竹編廠的竹編漲價兩倍,當時所有人都不理解,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照做了。”
“結果呢?現在那些竹製品以高出兩倍的價格遠銷國外。要是當時反對,堅持不漲價,現在想來,大家非得後悔死不可。”
所以,懂不懂其中的原理不重要,關鍵是照著李有福說的做準沒錯。
今年,上河村用了他的稻種、玉米種子,還有紅薯種子。
尤其是紅薯種數量眾多,李有福堅信,今年上河村憑借自己給他們的優良種子,必定能再次迎來大豐收,而且是遠超去年的大豐收。
畢竟他李有福提供的良種,那品質絕對是杠杠的。
這一年,李有福還頻繁穿梭於上河村和下河村的後山,尋找各種樹木,進行各種稀奇古怪的嫁接嚐試。
在他家後院,他把南瓜藤和西瓜苗嫁接在一起。
他先將南瓜苗和西瓜苗催生到十幾厘米高,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它們嫁接起來。嫁接完成後,隻保留南瓜苗的根莖部分,將其頭部全部打掉。
接著,他再次催動生命力量,讓這兩棵嫁接在一起的幼苗繼續生長,長到一尺多長後,便停下催生,讓它們自然生長。
對於黃瓜苗,他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
把黃瓜苗與南瓜苗或者冬瓜苗進行嫁接,嫁接後隻留下黃瓜苗的頭部。
如此一來,成活後的植株就成了黃瓜苗的尖、南瓜苗或冬瓜苗的根。南瓜苗和冬瓜苗的根莖都極為粗壯,吸收肥力的能力遠比黃瓜苗強得多。
冬瓜的嫁接,他更是別出心裁,將兩三株冬瓜苗嫁接在一起,最後隻保留一株。
苦瓜苗同樣沒被他放過,他分別用南瓜苗和冬瓜苗各嫁接了幾株,就想看看哪種組合的嫁接效果更好。
在山上,李有福的嫁接實驗更加大膽。
他把西紅柿,茄子嫁接到蘋果樹上,還嫁接到桃樹上。
換做別人如此胡亂嫁接,植物根本難以存活,可李有福不一樣。他剛完成嫁接,便立刻催動生命力量,讓番茄與桃樹、蘋果樹緊密生長在一起。
在自家小院裏,他還將甘蔗和玉米進行嫁接。
總共嫁接了兩排,一排頂端保留玉米苗,另一排頂端保留甘蔗苗。
憑借他掌控生死的神奇力量,隻要他想,這些植物就絕不可能死亡,簡直是想死都難。
不過,他故意在這些植株中間空出一些位置,進行嫁接後卻不使用生命力量催生。
可想而知,這些沒有得到特殊照顧的嫁接處自然就失敗了。
等這些植株生長了一個多月後,李有福專程前往農科大,邀請他的教授和同學們到自己的小院參觀這些神奇的嫁接植物。
他還帶著眾人到山上轉了一圈,讓大家看看那些在果樹上進行的大膽嫁接,比如蘋果樹上嫁接梨樹,梨樹上嫁接蘋果梨。
農科院的教授和學生們看到這一切後,全都驚得目瞪口呆。
“這孩子的想法簡直太天馬行空了,真是太敢想、太敢做了!這種行為簡直異想天開,可偏偏還成功了這麽多,太不可思議了!”
李有福指著那些空缺處,上麵還殘留著一些幹枯的植株,說道:“這些就失敗了。”
參觀完李有福的試驗田和山坡上那些奇特的嫁接樹木後,農科院的教授和學生們迴去後不禁大為感慨。
“咱們是不是思想太保守、太放不開了?”
“你看人家李有福,年紀小,不怕失敗,也不在乎失敗後名聲受損,所以才敢大膽嚐試。”
“咱們真該向他學習,至少他這種敢於嚐試的精神,太值得咱們農科院借鑒了。
以後,咱們農科院,也該適當做出一些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