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穀村的無土栽培基地大獲成功,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鄉村旅遊也愈發火爆,可王大山始終覺得村子發展仍有潛力可挖。


    這天,他在村裏散步,瞧見幾個孩子拿著自製的竹編小物件玩耍,心中猛地冒出一個想法:翠穀村的村民心靈手巧,有著豐富的傳統手工藝製作經驗,要是把這些手工藝發展成產業,既能傳承傳統文化,又能為村子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王大山徑直來到村裏手藝最好的劉大爺家。


    劉大爺正在院子裏專注地編織竹籃,竹條在他手中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個精巧的竹籃便初具雛形。


    “劉大爺,您這手藝真是越來越精湛了!”


    王大山讚歎道。


    劉大爺抬起頭,笑著說:“大山啊,你怎麽有空過來啦?這不過是些老手藝,閑著沒事就擺弄擺弄。”


    王大山拉過一把椅子,坐在劉大爺身旁,說道:“劉大爺,我這次來,就是想和您聊聊這老手藝。您看,咱們村現在旅遊發展得這麽好,遊客越來越多,要是能把您這樣的手藝展示出去,做成手工藝品賣給遊客,肯定很受歡迎。”


    劉大爺聽了,有些猶豫:“這能行嗎?咱這手藝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一直都是自己家裏用,從來沒想過還能賣錢。”


    王大山耐心解釋:“劉大爺,現在時代不同了,城裏人就稀罕咱們這些傳統的東西。您想啊,遊客來到咱們村,帶走一件咱們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既能留作紀念,又能把咱們翠穀村的名聲傳出去。而且,要是這手藝能變成產業,還能讓更多的村民有活幹,增加收入呢。”


    劉大爺沉思片刻,點了點頭:“你說得有道理,大山。那你說說,具體該咋弄呢?”


    王大山興奮地說:“咱們可以先組織一些有手藝的村民,成立一個手工藝製作小組,大家一起製作手工藝品。然後,在村裏找個地方,開一家手工藝品店,把大家的作品展示出來賣。我還可以聯係一些旅行社和城裏的商店,看看能不能把咱們的手工藝品推廣出去。”


    劉大爺聽了,臉上露出了笑容:“好,大山,既然你這麽有想法,我就跟著你幹!”


    從劉大爺家出來後,王大山馬不停蹄地開始籌備手工藝品產業的事情。


    他挨家挨戶走訪,召集了村裏十幾位擅長傳統手工藝的村民,包括編織竹籃、製作木雕、刺繡等不同手藝的人,組建了手工藝製作小組。


    在第一次小組會議上,王大山說道:“鄉親們,咱們翠穀村一直都有很多好手藝,隻是以前沒好好利用起來。現在咱們村發展得越來越好,這是一個把咱們的手藝發揚光大的好機會。大家有什麽想法,都可以說一說。”


    一位木雕師傅說:“大山,我覺得這是好事兒。不過,咱們做出來的東西,得保證質量,還得有特色,不然遊客不一定看得上。”


    王大山點頭表示讚同:“沒錯,咱們要做就做最好的。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學習,把各自的手藝都提高提高。另外,咱們也可以根據遊客的需求,設計一些新的款式。”


    一位刺繡的大媽擔心地說:“大山啊,這做手工藝品可費時間了,要是做出來賣不出去,那可咋辦呀?”


    王大山笑著安慰道:“大媽,您放心。我已經聯係了一些渠道,隻要咱們的東西好,肯定不愁賣。而且,咱們剛開始可以慢慢來,先做一些樣品,看看市場的反應。”


    在王大山的鼓勵下,大家紛紛表示願意努力嚐試。


    接下來的日子裏,手工藝製作小組的成員們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


    他們互相交流經驗,不斷改進工藝,製作出了一批精美的手工藝品。


    王大山則忙著尋找合適的店麵,經過一番挑選,他在村子的中心位置找到了一間閑置的房子。


    他帶領著幾個村民,對房子進行了簡單的裝修,把它布置成了一間充滿鄉村特色的手工藝品店。


    手工藝品店開業那天,村裏熱鬧非凡。


    五顏六色的刺繡作品、造型各異的木雕擺件、精巧細致的竹編器具擺滿了店裏的貨架,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


    “哇,這些手工藝品太漂亮了!這都是你們自己做的嗎?”


    一位遊客驚歎道。


    劉大爺笑著迴答:“是啊,都是咱們翠穀村的村民親手做的。這些可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遊客們紛紛挑選著自己喜歡的手工藝品,不一會兒,店裏就賣出了不少東西。


    看著這熱鬧的場景,王大山和村民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然而,隨著手工藝品店的生意越來越好,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訂單越來越多,製作小組的成員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還是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王大山意識到,必須擴大生產規模。


    他再次召集村民開會,商討解決辦法。


    “鄉親們,現在咱們的手工藝品很受歡迎,訂單越來越多,但咱們的人手不夠,產量上不去。大家說說,該怎麽辦呢?”


    王大山說道。


    一位年輕的村民提議:“大山叔,咱們可以多找一些村民來幫忙啊,讓大家一起製作。”


    王大山點頭說:“這是個辦法。不過,製作手工藝品需要一定的手藝,咱們得先對新加入的村民進行培訓,保證質量。”


    劉大爺也說:“對,這手藝可不能馬虎。我建議讓咱們製作小組的成員一對一地教新村民,這樣學得快,也能保證質量。”


    大家一致同意劉大爺的提議。


    於是,王大山開始組織新村民的招募工作,很快就有幾十位村民報名參加。


    製作小組的成員們分成若幹小組,對新村民進行耐心細致的培訓。


    在培訓過程中,王大山每天都會到現場查看情況。


    “小李,你這個竹編的手法不太對,來,我給你示範一下。”


    劉大爺手把手地教一位新村民。


    王大山在一旁看著,滿意地說:“劉大爺,您辛苦了。大家一定要認真學,把這手藝學好,以後咱們的日子肯定越過越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新村民們逐漸掌握了製作手工藝品的技巧,生產規模得到了擴大。


    王大山又積極聯係城裏的商家和旅行社,拓寬銷售渠道。


    翠穀村的手工藝品越來越有名,不僅在當地暢銷,還遠銷到了其他城市。


    隨著手工藝品產業的發展,翠穀村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王大山並沒有滿足於此,他又開始思考村子的下一個發展方向。


    他深知,隻有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翠穀村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始終保持領先。


    這一天,王大山站在村子的高處,俯瞰著整個翠穀村。


    村子裏,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無土栽培基地裏生機勃勃,手工藝品店生意興隆。


    他的心中充滿了感慨,也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鄉親們,咱們翠穀村能有今天的成績,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但咱們不能停下腳步,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著我們。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就沒有什麽困難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王大山在心裏默默地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看雨1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看雨11並收藏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