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人的明軍,就擊敗我一個猛安!”
“對麵將領是誰,是何出身來曆?”
被先鋒部隊的失敗所驚,金兀術聽到敵軍隻有八百人,更是忍不住追問,對麵將領身份。
和嶽飛的背嵬軍突然遭遇,金軍先鋒部隊如何能知道對方是誰。還是雲中的官員,聽到報信人的描述後,迴應金兀術道:
“帶隊的明軍將領是嶽飛,是在前年武試中,奪得武狀元的人。”
“此人武藝絕倫,文采也是不凡,奪得武狀元的同時,獲得文士身份。”
“而且聽傳言說,他是明國上將盧俊義和林衝的師弟,極得居庸關守將林衝看重,年紀輕輕就執掌一旅。”
“明軍一個旅大約是三千人,和我軍猛安相當。想來他這八百人是從中挑選出的精銳,我軍措手不及,被他突襲擊敗。”
聽到嶽飛是武狀元,帶的兵也是一個旅的精銳,金兀術雖有些理解,怒火卻無法平息。命令大軍壓上,定要捉住嶽飛:
“八百人擊敗我三千人,傳出去他人會如何看?”
“不消滅這股明軍,我的顏麵何存?”
初次領兵便被朱武吞下本部萬戶,金兀術在金國一直有些抬不起頭來。直到上次和完顏宗峻一起打到東京,才稍稍挽迴名譽。
如今,聽到嶽飛用八百人擊敗自己一個猛安,金兀術頓時想起當年在鬆亭關的慘敗,誓要消滅嶽飛,挽迴自己顏麵。
不知自己捅了多大簍子,把金兀術帶來的三四萬兵馬全都吸引過來,嶽飛和王貴殺散眼前的金兵後,才驚覺已經被金兵包圍,難以返迴居庸關。
“這是怎麽迴事?”
“怎麽有這麽多金兵?”
“難道金國攻打居庸關的主力,被我們給碰上了?”
吃驚地望著眼前數萬金兵,王貴有些戰栗道。若非剛剛在嶽飛帶領下殺散數千金兵,此時他已經驚慌失措了。
就連嶽飛,在看到自己被金國數萬兵馬圍困後,同樣有些驚慌。隻是他身為主將,強行讓自己鎮定下來。看著對麵金兵的旗號,向王貴和背嵬軍將士道:
“來的是金國四太子,此人在金國主要帶領的是漢軍。”
“他的兵馬雖多,在金國卻算不上精銳,我們衝殺一陣,趕在被被圍前返迴關隘!”
顧不上收拾戰利品,嶽飛率背嵬軍將士,直接衝殺而去。金兵立足未穩,被嶽飛帶背嵬軍將士一衝,止不住就要潰退。後方金兀術看到,急忙調集重兵,對嶽飛圍追堵截。
心急於把將士們帶迴去,嶽飛毫無保留,在衝陣時一馬當先。金兵阻攔不住,被嶽飛接連衝破數陣。金兀術見嶽飛在金兵中左衝右突,一杆槍幾乎無一合之敵,忍不住要攜帶金雀斧上陣,卻被身邊的親兵所攔,隻能調兵堵截。
就這樣衝殺良久,嶽飛漸漸有些乏力。後麵的背嵬軍將士武功和他差得遠,即使有甲馬借用神力,同樣也感到神虛氣弱,馬匹有些脫力。
眼見人困馬乏,天色又臨近傍晚,前往居庸關的方向還有數支金兵攔截,嶽飛歎息一聲,知道今日已無法殺出去。打量周圍之後,嶽飛帶背嵬軍將士衝散一股金兵,在一個地勢略高的山崗,暫時駐紮下來。
金兵想衝上山崗上,卻被嶽飛率將士居高臨下射殺,終於在夜幕落下後,不甘地率軍圍困。
眼睜睜地看著嶽飛率八百人在山崗上結陣,自己麾下的兵馬卻根本無法衝上去,金兀術又惱又氣,恨自己手下無力:
“我麾下的漢軍雖多,卻都不大濟事。”
“如果有五弟的合紮猛安在此,嶽飛的八百人根本就猖狂不起來!”
心中恨恨想著,金兀術想到了留在上京的完顏宗峻。在上次伐宋中打到東京、展現出自己的帶兵能力後,完顏宗峻在麾下謀士的建議下,這次南征時並未出兵,而是留在上京,坐觀此戰成敗。
金兀術在他的舉薦下,得以獨自領兵,負責從雲中一帶,攻入明國境內。若非如此,金兀術也不會來到居庸關,在此遭遇嶽飛。
如今,眼看麾下的漢軍連嶽飛的八百兵馬都攔不住,甚至在層層攔截下讓嶽飛搭起營寨,金兀術氣惱地同時,忍不住想起了完顏宗峻的合紮猛安,覺得若是有這支精兵在手,嶽飛的兵馬一定猖狂不起來。
現在,金兀術是無比想念自己五弟,甚至對居庸關的戰事,也有些失去信心:
“嶽飛的八百人再精銳,能比得上居庸關的數萬大軍?”
“我連這八百人都拿不下,來日又如何攻破居庸關?”
“難怪我爭著攻打居庸關時,二哥毫不反對。”
想到自己在鬆亭關的遭遇,以及在上次南下時被朱武一路追趕,金兀術覺得要認真評價明軍戰力,不能把他們當做宋遼軍隊看待:
“明軍精銳能和女真人猛安相當,正規軍能比渤海人猛安。”
“守關的衛所軍雖然差了些,卻同樣能和我麾下的漢軍相比。”
“明軍的真實戰力,遠勝宋軍、遼軍。”
“未來金國的大敵,或許並不是宋國,而是和宋國結盟、看似在依附宋國的明國。”
陡然認識到這一點,金兀術更覺得要認真對待明軍這個大敵。決定不惜代價把嶽飛這支兵馬拿下,剖析出明軍強大的秘密。
不知自己的表現給金兀術這麽大錯覺,嶽飛在一片繁星下,思考著如何脫困:
“今日和金兵突然遭遇,都沒能乘著他們立足未穩殺出重圍。”
“明日金兵在有了準備後,衝出去就更難了。”
“隻靠我這八百人,實在難以脫困!”
認識到這點後,嶽飛一麵命人放煙花向周圍傳遞信號,一麵期待居庸關的哨探,能得到自己和金兵大戰的消息。
居庸關中,林衝在收到金兵可能從這裏入寇的消息後,便一直派哨兵探查。嶽飛的八百背嵬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他放出關。
所以,在嶽飛固守待援的時候,林衝已收到他和金兀術大戰的消息,並且因為這件事,陷入為難之中:
“若想救出嶽飛,派出去的援兵就必須能抗衡金兀術。”
“但是金兀術帶來的兵近四萬,整個居庸關的兵馬也沒這麽多。”
“即使傾巢出動,也不見得能在野戰中勝過金兀術。”
“嶽飛這支兵馬,我是救還不救?”
身為居庸關的守將,林衝對麾下的兵力一清二楚。知道這裏除了一個混成旅提升的師外,就是嶽飛新組建的旅和周圍的幾個守禦所。這些兵馬戰力暫且不說,全部人數加起來,也不過隻有三萬人。
所以居庸關一旦發生大戰,就要從其它地方調兵,甚至後方的燕京,都會有兵馬調過來。
如今,周圍的援兵未至,隻靠居庸關的三萬兵,林衝並沒有在野戰中抗衡四萬金兵、把嶽飛救迴的把握。
隻是,放任嶽飛不管的話,老師周侗那裏無法交待不說,嶽飛的那旅人馬,也會因此寒心:
“事情真讓人為難啊!”
“也不知嶽飛那邊,還剩多少兵力?”
聽說過嶽飛從周侗那裏得到甲馬,林衝卻不知使用甲馬後的背嵬軍有多強。隻以為和金兵鏖戰半日後,定然損失甚劇。
所以,在接到哨探來報、嶽飛被圍在一座山崗後,林衝連夜召集歐鵬等將領,決定如何救援:
“居庸關有一旅騎兵,明日歐鵬守關,我帶騎兵去救嶽飛。”
“無論戰況如何,你們都要謹守關隘,不得出關半步!”
沒有商議多久,林衝很快就一錘定音,由自己親自帶騎兵出關,其他人謹守關隘。
歐鵬等將領聽到林衝要親自犯險,急忙出言勸阻。隻是林衝的積威甚重,其他人帶騎兵的本領又遠遠不及他,這些人即使要請纓出戰,也無法代替林衝的作用。隻能聽林衝發布命令,在居庸關繼續守關。
眼看事情已成定局,外麵忽然有士兵來報,一支兩千人的援兵,出現在居庸關外。
林衝外出迎接,發現是武鬆和樊瑞帶黃巾營到來,心中又驚又喜,又有一些不解:
“武兄和樊兄怎麽來了?”
“難道居庸關的事情,已經傳到燕京?”
武鬆聞言迴道:
“是周侗師父發現神力消耗異常,猜測居庸關這邊可能有戰事。”
“殿下讓我帶黃巾營過來,幫助你們一二。”
“董平兄弟率騎兵就在後麵,明日就能到來。”
林衝聞言大喜,當即向武鬆和樊瑞解釋了形勢,又向兩人說道:
“天亮後我就帶騎兵衝陣,和嶽飛兄弟匯合。”
“爭取拖到明日,等待董平兄弟的騎兵到來!”
武鬆聽聞此言,卻是有些不快,向林衝道:
“林衝兄弟這話,是在看不起小弟嗎?”
“我這兩千人雖不多,卻相當於兩萬大軍。”
“救出嶽飛兄弟,已經綽綽有餘!”
不知黃巾營的戰力,也不知武鬆是不是在說大話,林衝有些歉然道:
“不是信不過武兄弟,實在是你們是步卒,野戰時天然就不利。”
“我帶騎兵救援,戰時不利時還有辦法脫離。你的兩千步卒,就難以在金國騎兵麵前脫身了。”
“武兄可守衛關隘,等董平兄弟到來後,讓他接應我們。”
武鬆聞言大笑,樊瑞在一旁道:
“林將軍把我們當成普通步卒看待,實在太小覷我們了。”
“黃巾營的將士是從軍中挑選出的好漢,每個人都經過數年訓練。”
“他們的戰力極強不說,還配備有甲馬,能借用黃巾騎士神力。”
“隻要借用神力,他們在速度上就不亞於騎兵,還能登山涉水,如同走在平定。”
“這些人每一個都是軍中寶貝,若非情況緊急,殿下也有意見讓黃巾營救出同樣使用甲馬的背嵬軍,這次居庸關的戰事,還用不到黃巾營出麵呢!”
“區區救人之事,實在不值一提!”
對黃巾營的戰力充滿自信,樊瑞認為有武鬆訓練武功、有自己指點法術,他們別說是以一當十,當成武士也未嚐不可。許多黃巾營的將士,都能在借用神力的情況下,和考取武士的人相比。
這樣一支由武士組成的軍隊,想想就知道它的可怕。也難怪朱武把黃巾營納入中軍都督府,和神機營、法師營並列。
對黃巾營一向隻聞其名,林衝在這時才知道它的虛實。雖然對黃巾營是否能比兩萬大軍還有些疑惑,林衝在知道許多黃巾營的將士能和武士相比後,明白這些人的戰力,遠強於一般精銳。
尤其是聽到黃巾營不但能在速度上和騎兵相比,甚至在登山涉水時如履平地,林衝想到嶽飛所在的位置,有些興奮地道:
“如果能翻山越嶺作戰,你們可以走這條路繞到金兵側麵。“
“讓嶽飛的背嵬軍棄馬,直接走山路撤迴!”
“明日我帶騎兵從正麵吸引金兵的注意力,你們去走山路,從側麵救出嶽飛。”
覺得救出嶽飛這件事,已經十拿九穩。
然而,他的想法雖好,武鬆和樊瑞卻不讚同。訓練黃巾營數年,一直都沒有得到出兵機會。好不容易有個機會立功,兩人怎滿足於救人功勞?當即否決了林衝提議,讓林衝率居庸關守軍出擊,黃巾營作為先鋒,直麵四萬金兵。
這種危險的做法,自然遭到了林衝和歐鵬反對。不論武鬆和樊瑞如何說這件事十拿九穩,兩人都不願拿居庸關冒險,全軍出關作戰。
眼看爭執不下,嶽飛那邊在天亮後又會被金國兵馬圍攻,林衝以居庸關守將身份強行決定,隻帶騎兵出擊:
“明日我帶騎兵救人,武鬆兄弟和樊瑞兄弟去不去,你們自己決定。”
“董平兄弟的騎兵到來前,居庸關其餘將士不得有一兵一卒出關。”
仍舊以守住居庸關為要,自己冒險救人。
武鬆和樊瑞無奈之下,隻得帶黃巾營走山路配合,免得嶽飛沒救出來,林衝這三千騎兵又搭進去。
隻是,兩個人心裏仍沒有放棄立功的想法,決定見機行事,在救人後繼續出擊。
“對麵將領是誰,是何出身來曆?”
被先鋒部隊的失敗所驚,金兀術聽到敵軍隻有八百人,更是忍不住追問,對麵將領身份。
和嶽飛的背嵬軍突然遭遇,金軍先鋒部隊如何能知道對方是誰。還是雲中的官員,聽到報信人的描述後,迴應金兀術道:
“帶隊的明軍將領是嶽飛,是在前年武試中,奪得武狀元的人。”
“此人武藝絕倫,文采也是不凡,奪得武狀元的同時,獲得文士身份。”
“而且聽傳言說,他是明國上將盧俊義和林衝的師弟,極得居庸關守將林衝看重,年紀輕輕就執掌一旅。”
“明軍一個旅大約是三千人,和我軍猛安相當。想來他這八百人是從中挑選出的精銳,我軍措手不及,被他突襲擊敗。”
聽到嶽飛是武狀元,帶的兵也是一個旅的精銳,金兀術雖有些理解,怒火卻無法平息。命令大軍壓上,定要捉住嶽飛:
“八百人擊敗我三千人,傳出去他人會如何看?”
“不消滅這股明軍,我的顏麵何存?”
初次領兵便被朱武吞下本部萬戶,金兀術在金國一直有些抬不起頭來。直到上次和完顏宗峻一起打到東京,才稍稍挽迴名譽。
如今,聽到嶽飛用八百人擊敗自己一個猛安,金兀術頓時想起當年在鬆亭關的慘敗,誓要消滅嶽飛,挽迴自己顏麵。
不知自己捅了多大簍子,把金兀術帶來的三四萬兵馬全都吸引過來,嶽飛和王貴殺散眼前的金兵後,才驚覺已經被金兵包圍,難以返迴居庸關。
“這是怎麽迴事?”
“怎麽有這麽多金兵?”
“難道金國攻打居庸關的主力,被我們給碰上了?”
吃驚地望著眼前數萬金兵,王貴有些戰栗道。若非剛剛在嶽飛帶領下殺散數千金兵,此時他已經驚慌失措了。
就連嶽飛,在看到自己被金國數萬兵馬圍困後,同樣有些驚慌。隻是他身為主將,強行讓自己鎮定下來。看著對麵金兵的旗號,向王貴和背嵬軍將士道:
“來的是金國四太子,此人在金國主要帶領的是漢軍。”
“他的兵馬雖多,在金國卻算不上精銳,我們衝殺一陣,趕在被被圍前返迴關隘!”
顧不上收拾戰利品,嶽飛率背嵬軍將士,直接衝殺而去。金兵立足未穩,被嶽飛帶背嵬軍將士一衝,止不住就要潰退。後方金兀術看到,急忙調集重兵,對嶽飛圍追堵截。
心急於把將士們帶迴去,嶽飛毫無保留,在衝陣時一馬當先。金兵阻攔不住,被嶽飛接連衝破數陣。金兀術見嶽飛在金兵中左衝右突,一杆槍幾乎無一合之敵,忍不住要攜帶金雀斧上陣,卻被身邊的親兵所攔,隻能調兵堵截。
就這樣衝殺良久,嶽飛漸漸有些乏力。後麵的背嵬軍將士武功和他差得遠,即使有甲馬借用神力,同樣也感到神虛氣弱,馬匹有些脫力。
眼見人困馬乏,天色又臨近傍晚,前往居庸關的方向還有數支金兵攔截,嶽飛歎息一聲,知道今日已無法殺出去。打量周圍之後,嶽飛帶背嵬軍將士衝散一股金兵,在一個地勢略高的山崗,暫時駐紮下來。
金兵想衝上山崗上,卻被嶽飛率將士居高臨下射殺,終於在夜幕落下後,不甘地率軍圍困。
眼睜睜地看著嶽飛率八百人在山崗上結陣,自己麾下的兵馬卻根本無法衝上去,金兀術又惱又氣,恨自己手下無力:
“我麾下的漢軍雖多,卻都不大濟事。”
“如果有五弟的合紮猛安在此,嶽飛的八百人根本就猖狂不起來!”
心中恨恨想著,金兀術想到了留在上京的完顏宗峻。在上次伐宋中打到東京、展現出自己的帶兵能力後,完顏宗峻在麾下謀士的建議下,這次南征時並未出兵,而是留在上京,坐觀此戰成敗。
金兀術在他的舉薦下,得以獨自領兵,負責從雲中一帶,攻入明國境內。若非如此,金兀術也不會來到居庸關,在此遭遇嶽飛。
如今,眼看麾下的漢軍連嶽飛的八百兵馬都攔不住,甚至在層層攔截下讓嶽飛搭起營寨,金兀術氣惱地同時,忍不住想起了完顏宗峻的合紮猛安,覺得若是有這支精兵在手,嶽飛的兵馬一定猖狂不起來。
現在,金兀術是無比想念自己五弟,甚至對居庸關的戰事,也有些失去信心:
“嶽飛的八百人再精銳,能比得上居庸關的數萬大軍?”
“我連這八百人都拿不下,來日又如何攻破居庸關?”
“難怪我爭著攻打居庸關時,二哥毫不反對。”
想到自己在鬆亭關的遭遇,以及在上次南下時被朱武一路追趕,金兀術覺得要認真評價明軍戰力,不能把他們當做宋遼軍隊看待:
“明軍精銳能和女真人猛安相當,正規軍能比渤海人猛安。”
“守關的衛所軍雖然差了些,卻同樣能和我麾下的漢軍相比。”
“明軍的真實戰力,遠勝宋軍、遼軍。”
“未來金國的大敵,或許並不是宋國,而是和宋國結盟、看似在依附宋國的明國。”
陡然認識到這一點,金兀術更覺得要認真對待明軍這個大敵。決定不惜代價把嶽飛這支兵馬拿下,剖析出明軍強大的秘密。
不知自己的表現給金兀術這麽大錯覺,嶽飛在一片繁星下,思考著如何脫困:
“今日和金兵突然遭遇,都沒能乘著他們立足未穩殺出重圍。”
“明日金兵在有了準備後,衝出去就更難了。”
“隻靠我這八百人,實在難以脫困!”
認識到這點後,嶽飛一麵命人放煙花向周圍傳遞信號,一麵期待居庸關的哨探,能得到自己和金兵大戰的消息。
居庸關中,林衝在收到金兵可能從這裏入寇的消息後,便一直派哨兵探查。嶽飛的八百背嵬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他放出關。
所以,在嶽飛固守待援的時候,林衝已收到他和金兀術大戰的消息,並且因為這件事,陷入為難之中:
“若想救出嶽飛,派出去的援兵就必須能抗衡金兀術。”
“但是金兀術帶來的兵近四萬,整個居庸關的兵馬也沒這麽多。”
“即使傾巢出動,也不見得能在野戰中勝過金兀術。”
“嶽飛這支兵馬,我是救還不救?”
身為居庸關的守將,林衝對麾下的兵力一清二楚。知道這裏除了一個混成旅提升的師外,就是嶽飛新組建的旅和周圍的幾個守禦所。這些兵馬戰力暫且不說,全部人數加起來,也不過隻有三萬人。
所以居庸關一旦發生大戰,就要從其它地方調兵,甚至後方的燕京,都會有兵馬調過來。
如今,周圍的援兵未至,隻靠居庸關的三萬兵,林衝並沒有在野戰中抗衡四萬金兵、把嶽飛救迴的把握。
隻是,放任嶽飛不管的話,老師周侗那裏無法交待不說,嶽飛的那旅人馬,也會因此寒心:
“事情真讓人為難啊!”
“也不知嶽飛那邊,還剩多少兵力?”
聽說過嶽飛從周侗那裏得到甲馬,林衝卻不知使用甲馬後的背嵬軍有多強。隻以為和金兵鏖戰半日後,定然損失甚劇。
所以,在接到哨探來報、嶽飛被圍在一座山崗後,林衝連夜召集歐鵬等將領,決定如何救援:
“居庸關有一旅騎兵,明日歐鵬守關,我帶騎兵去救嶽飛。”
“無論戰況如何,你們都要謹守關隘,不得出關半步!”
沒有商議多久,林衝很快就一錘定音,由自己親自帶騎兵出關,其他人謹守關隘。
歐鵬等將領聽到林衝要親自犯險,急忙出言勸阻。隻是林衝的積威甚重,其他人帶騎兵的本領又遠遠不及他,這些人即使要請纓出戰,也無法代替林衝的作用。隻能聽林衝發布命令,在居庸關繼續守關。
眼看事情已成定局,外麵忽然有士兵來報,一支兩千人的援兵,出現在居庸關外。
林衝外出迎接,發現是武鬆和樊瑞帶黃巾營到來,心中又驚又喜,又有一些不解:
“武兄和樊兄怎麽來了?”
“難道居庸關的事情,已經傳到燕京?”
武鬆聞言迴道:
“是周侗師父發現神力消耗異常,猜測居庸關這邊可能有戰事。”
“殿下讓我帶黃巾營過來,幫助你們一二。”
“董平兄弟率騎兵就在後麵,明日就能到來。”
林衝聞言大喜,當即向武鬆和樊瑞解釋了形勢,又向兩人說道:
“天亮後我就帶騎兵衝陣,和嶽飛兄弟匯合。”
“爭取拖到明日,等待董平兄弟的騎兵到來!”
武鬆聽聞此言,卻是有些不快,向林衝道:
“林衝兄弟這話,是在看不起小弟嗎?”
“我這兩千人雖不多,卻相當於兩萬大軍。”
“救出嶽飛兄弟,已經綽綽有餘!”
不知黃巾營的戰力,也不知武鬆是不是在說大話,林衝有些歉然道:
“不是信不過武兄弟,實在是你們是步卒,野戰時天然就不利。”
“我帶騎兵救援,戰時不利時還有辦法脫離。你的兩千步卒,就難以在金國騎兵麵前脫身了。”
“武兄可守衛關隘,等董平兄弟到來後,讓他接應我們。”
武鬆聞言大笑,樊瑞在一旁道:
“林將軍把我們當成普通步卒看待,實在太小覷我們了。”
“黃巾營的將士是從軍中挑選出的好漢,每個人都經過數年訓練。”
“他們的戰力極強不說,還配備有甲馬,能借用黃巾騎士神力。”
“隻要借用神力,他們在速度上就不亞於騎兵,還能登山涉水,如同走在平定。”
“這些人每一個都是軍中寶貝,若非情況緊急,殿下也有意見讓黃巾營救出同樣使用甲馬的背嵬軍,這次居庸關的戰事,還用不到黃巾營出麵呢!”
“區區救人之事,實在不值一提!”
對黃巾營的戰力充滿自信,樊瑞認為有武鬆訓練武功、有自己指點法術,他們別說是以一當十,當成武士也未嚐不可。許多黃巾營的將士,都能在借用神力的情況下,和考取武士的人相比。
這樣一支由武士組成的軍隊,想想就知道它的可怕。也難怪朱武把黃巾營納入中軍都督府,和神機營、法師營並列。
對黃巾營一向隻聞其名,林衝在這時才知道它的虛實。雖然對黃巾營是否能比兩萬大軍還有些疑惑,林衝在知道許多黃巾營的將士能和武士相比後,明白這些人的戰力,遠強於一般精銳。
尤其是聽到黃巾營不但能在速度上和騎兵相比,甚至在登山涉水時如履平地,林衝想到嶽飛所在的位置,有些興奮地道:
“如果能翻山越嶺作戰,你們可以走這條路繞到金兵側麵。“
“讓嶽飛的背嵬軍棄馬,直接走山路撤迴!”
“明日我帶騎兵從正麵吸引金兵的注意力,你們去走山路,從側麵救出嶽飛。”
覺得救出嶽飛這件事,已經十拿九穩。
然而,他的想法雖好,武鬆和樊瑞卻不讚同。訓練黃巾營數年,一直都沒有得到出兵機會。好不容易有個機會立功,兩人怎滿足於救人功勞?當即否決了林衝提議,讓林衝率居庸關守軍出擊,黃巾營作為先鋒,直麵四萬金兵。
這種危險的做法,自然遭到了林衝和歐鵬反對。不論武鬆和樊瑞如何說這件事十拿九穩,兩人都不願拿居庸關冒險,全軍出關作戰。
眼看爭執不下,嶽飛那邊在天亮後又會被金國兵馬圍攻,林衝以居庸關守將身份強行決定,隻帶騎兵出擊:
“明日我帶騎兵救人,武鬆兄弟和樊瑞兄弟去不去,你們自己決定。”
“董平兄弟的騎兵到來前,居庸關其餘將士不得有一兵一卒出關。”
仍舊以守住居庸關為要,自己冒險救人。
武鬆和樊瑞無奈之下,隻得帶黃巾營走山路配合,免得嶽飛沒救出來,林衝這三千騎兵又搭進去。
隻是,兩個人心裏仍沒有放棄立功的想法,決定見機行事,在救人後繼續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