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徐舒確認道,並打了個響指:“問題明確了,不是元器件的問題,郭工他們可以停止排查了。”


    許寧拍了下額頭,鬆了一口氣,然後叫來了正在緊張分析電路板的郭林科和他的團隊。


    如果隻是普通的幹擾,可能來源眾多,比如drfm(數字射頻存儲器)組件的質量問題,或是多通道采樣的時鍾同步錯誤等。


    但是,這些都不足以產生一個正反饋的自激振蕩信號。


    唯一的解釋是:吊艙的發射和接收天線之間的隔離不夠充分,使得發射的大功率信號通過接收天線進入了接收機。


    14所的技術團隊雖然沒有徐舒那樣一眼就能發現問題的能力,但在給出了解釋後,他們很快理解了情況。


    “原來是這樣!”


    郭林科驚訝地說:“但我們確實已經應用了極化隔離措施啊?”


    極化隔離是指將發射和接收天線以垂直和水平兩種不同的極化方式布置,理論上可以防止兩者之間的信號串擾。


    然而,在實際工程中,完全理想的極化隔離很難實現,總會有一定程度的信號泄露。


    “看來我們的極化隔離還不足夠,當載機靠近雷達天線到一定距離時,發射機的強大功率就可能穿透極化隔離,幹擾接收天線的工作。”


    徐舒總結道。這意味著需要進一步優化研發,提高隔離度,確保係統在各種條件下都能穩定工作。


    許寧放下鼠標,目光投向不遠處的一號吊艙,輕聲說道:


    “現在我明白了,雷神公司為何要將吊艙研發得如此龐大。”


    徐舒,最初提出疑問的工程師,此時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沒錯,他們無法解決極化隔離的問題,因此選擇了最直接的方法——物理隔離。


    隻要發射和接收天線之間的距離足夠遠,就可以避免相互幹擾。”


    既然問題已經明了,接下來就是尋找解決方案。


    實際上,收發隔離的方法無外乎三種:空間隔離、極化隔離以及時間隔離。


    然而,由於吊艙尺寸的限製,前兩種方法在此都不適用,這使得時間隔離成為了唯一可行的選擇。


    郭林科提出了一個想法:


    “如果我們放棄同時收發的工作模式,轉而采用分時收發的邏輯呢?比如全脈衝儲存轉發或短脈衝循環轉發?”


    徐舒考慮了一下,但還是搖了搖頭:


    “這樣做會削弱我們幹擾機的優勢。短脈衝循環轉發隻能複製雷達信號的一小部分,並將其首尾相連地重複發送,這樣的假目標很容易被現代雷達識破。


    至於全脈衝儲存轉發,雖然生成的目標看起來更真實,但假目標會滯後於真目標至少一個脈衝寬度的時間。


    對於一些高精度的雷達,如愛國者係統的線性調頻脈衝壓縮雷達,它們可以使用長達60至100微秒的脈衝寬度;


    這意味著我們的假目標可能落後真目標多達10到15公裏,根本無法有效迷惑敵人。”


    麵對徐舒的分析,郭林科感到有些無奈。


    他拍了拍身邊巨大的一號吊艙,這個幾乎有10米長、直徑約1米的設備,對於大多數戰術飛機而言,簡直是一個無法承載的龐然大物。


    除了少數特定機型,如米格25\/31,幾乎沒有其他合適的平台能夠搭載它。


    即便是在前世,蘇34也隻是勉強能掛載類似的裝備,但其機腹位置並不適合安裝需要大量電磁波交互的幹擾吊艙。


    “或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思考?”郭林科提議道,試圖從新的方向找到突破口。


    經過片刻的寂靜,終於有人打破了沉默,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


    “我們不一定非要將設備做成吊艙的形式。”


    “我聽說我們的研究所對主被動sar雷達的研究進展不錯。


    或許我們可以考慮把電子幹擾和偵察功能合並,直接安裝到運8或轟6上,打造出一款綜合電子支援飛機。空軍肯定會對這樣的飛機感興趣。”


    這個想法與後來的高新12\/運9dz電子戰飛機的概念不謀而合,空軍確實對此類飛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雖然這類飛機無法像ea-6b或ea-18g那樣伴隨戰鬥機群深入敵後;


    以物理手段摧毀敵方防空係統,但它們可以在安全距離外提供有效的電子掩護,遠勝於僅依靠低空突防的冒險策略。


    在和平時期的巡邏和對峙任務中,大型平台如運8或轟6相比飛豹或蘇霍伊係列戰機更加靈活多變。


    華夏海空軍曾充分利用高新係列飛機長時間滯空的優勢,通過頻繁讓島國航空自衛隊高強度起飛應對我方飛行活動,逐漸削弱了對方f-15j\/dj等主力戰鬥機的戰備狀態。


    以至於在某個時期,島國航空自衛隊甚至考慮用原本研發用於對地、對海攻擊的f-2戰鬥機執行空中攔截任務。


    這無疑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績,尤其是在當前華夏需要在特定區域部署海軍和空軍力量以彰顯存在感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


    正當一些人開始被這個構想所吸引時,一直背對著眾人專注於電腦上的許寧突然轉過身來,打斷了討論:


    “我們當然應該發展綜合電子支援飛機。”


    “但我們也不能放棄戰術電子戰攻擊機。”


    他堅信,成熟的人不會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而是會爭取兩全其美。


    “可是,許工,縮小吊艙體積後的自幹擾問題並不容易解決……”有人低聲嘀咕道。


    事實上,剛才許寧正在利用電腦細化他瞬間閃現的靈感,並通過模擬驗證其可行性。


    盡管缺乏係統的專業訓練是他的一大短板,但這同時也賦予了他較少的思維定式,使他的創意更為自由奔放。


    最終,所有的測試都表明方案是可行的。


    這一次,許寧沒有借助係統創建新項目,而是在確認思路正確後,決定親自實踐這一想法。


    許寧早前就注意到,無論是通過係統還是自行鑽研來完成相似難度的任務,科研點數相差無幾,但個人能力的成長卻截然不同。


    自己辛苦積累的知識,遠比係統授予的更加牢固和深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