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最糟的情況不可避免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顯然有些緊張,而身後的工作組成員們卻顯得格外鎮定。
這些試飛院的工作人員並非軍人,他們的任務僅僅是如實記錄一切,因此不會像沈廣彥那樣有著強烈的勝負欲。
突然,雷達操作員打破了指揮室裏的寧靜:
“報告!發現目標,共6架飛機,方位34度,距離20公裏,高度1000米,速度350公裏每小時!”
通常情況下,自動化係統會處理這類信息,但為了確保在場的非專業人員也能理解情況,操作員還是選擇了口頭匯報。
“6架?”沈廣彥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他轉身看向幾位穿著便裝的工程師。
領頭的那位輕輕搖頭,表示試飛院並沒有這麽多同型號的飛機,實際上隻有一架升空了。
“該死!”沈廣彥意識到,他們的雷達受到了幹擾。
盡管操作員依照標準流程進行了檢查和調整,屏幕上顯示的目標數量依舊沒有變化。
此時,那些不明身份的“敵機”已經逼近至14公裏以內。
“對所有目標進行參數計算,準備人工幹預,今天就算是猜也要猜中!”
沈廣彥摘下帽子緊緊握在手中,拿起對講機果斷地下達了命令。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他知道如何在技術失靈時靈活應對,而不是坐以待斃。
陣地迅速活躍起來,各種指令此起彼伏。
當目標進入高射炮的最大射程時,模擬射擊開始了。三門一組的高射炮在雷達引導下依次開火,整個過程流暢得如同一場精心排練的演出。
看到團隊如此默契,沈廣彥的心情稍微放鬆了一些。
然而,觀察員很快帶來了令人不安的消息——天空中並未出現任何飛機的蹤跡。
“報告團長,雷達顯示目標已經接近到頭頂上方!”這使得現場氣氛再次緊張起來。
雷達操作員的聲音再次響起,這次的緊張感比剛才更甚。
他剛剛捕捉到的六個目標,竟然全都是假的。
“快,準備重新裝填彈藥!”他急促地命令道。
話音未落,天邊34方向出現了一個小黑點,它迅速變大,越來越清晰。
觀測員立即報告:“是一架運7運輸機,速度約350公裏每小時,距離大約3公裏。”
沈廣彥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
如果這是一場真正的戰鬥,而飛過來的是敵方攻擊機,而不是這架緩慢的運輸機,他的營級防空陣地恐怕難逃一劫。
然而,試飛院的工作人員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情緒波動,他們默默地記錄下了所有數據和情況。
雖然他們的沉默對沈廣彥來說如同針刺,但測試還在繼續,他必須強忍內心的焦慮,指揮部隊完成接下來的任務。
從手下指戰員熟練的操作來看,沈廣彥覺得還有機會在後續測試中扭轉局勢。
他知道雷達有其局限性,而今天的測試結果將取決於航空工業的技術水平。
作為高炮團的團長,沈廣彥現在滿腦子想著的就是如何擊落那架模擬“敵機”。
利用飛機繞行的時間,沈廣彥低頭思考對策,隨後拿起對講機,對著正在陣地上忙碌的營長說:
“通知下去,讓炮手們全程待命,如果第一輪還是假目標,就別開火,等真目標出現再行動!”
營長聽到團長沉穩的聲音,心裏頓時安定不少,開始有序地指揮士兵裝彈、調整火炮位置,為下一輪測試做準備。
沈廣彥的做法看似鑽了測試的空子,但他已經經曆了電磁幹擾,知道對手可能的招數。
而且,由於安全原因,運7無法像真正的攻擊機那樣低空高速飛行,隻能以較慢的速度從中空接近,給人工計算射擊參數留出了時間。
如果換成是強5或殲轟7這樣的戰機,即便有雷達輔助,僅靠人力也難以跟上它們快速變化的飛行軌跡。
試飛院的工程師們目睹了一切,但他們沒有幹涉沈廣彥的指揮。
畢竟,他們隻是負責記錄雷達在幹擾環境下的表現,而非進行實戰對抗。
沈廣彥采取的策略無論成敗,都不會影響最終的測試結果。
大約十分鍾後,掛載著兩個吊艙顯得有些笨重的運7重新進入了“攻擊航線”。
一切似乎都在重演,但這一次,陣地上多了許多嚴陣以待的戰士,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報告,雷達捕捉到不明物體!”操作員的聲音在緊張的空氣中迴響。
沈廣彥緊繃的神經終於找到了一絲放鬆的理由。
如果敵人再次使用相同的戰術,他有信心這次能扳迴一城。
但奇怪的是,接下來應該隨之而來的詳細數據卻遲遲沒有響起。
“情況如何?”
沈廣彥的心猛地一沉,迅速轉身,快步走到操作員身後,眼睛盯著屏幕上閃爍的光點。
“這……這是怎麽迴事?”
映入眼簾的不是上次那種整齊排列的虛假信號,而是覆蓋了一大片區域的混亂斑點。
這些異常的信號像是突然出現的暴風雨,打亂了所有計劃。
“嚐試鎖定目標。”
沈廣彥的聲音裏帶著不確定,之前的自信仿佛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吞噬殆盡。
雖然沒有像第一次那樣盲目開火浪費彈藥,但現在屏幕上顯示的混亂讓他無法確定敵人的確切位置。
即便是二戰時期的防空作戰,也需要提前知道敵機的大致方向、高度和預計到達時間。
先進的國家依賴雷達預警,而資源匱乏的則依靠了望員從遠處觀察,為的是給地麵部隊爭取寶貴的反應時間。
一旦等到目視確認目標,往往已經太遲。
就像現在這樣,運7運輸機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接近,飛行高度比之前更低,以至於專注於某一方向的測距員未能及時發現它的存在。
當18門高射炮終於調整好方位對準天空時,飛機幾乎已經飛臨陣地正上方。
最糟的情況似乎不可避免——雙方可能一同消失在這場遭遇中。
即便以最低的標準衡量,沈廣彥也無法說服自己這是一次成功的防禦行動。
要知道,一個高炮團肩負著保護整個師級陣地空域的責任,每個重要方向上隻能部署一個營的力量。
這些試飛院的工作人員並非軍人,他們的任務僅僅是如實記錄一切,因此不會像沈廣彥那樣有著強烈的勝負欲。
突然,雷達操作員打破了指揮室裏的寧靜:
“報告!發現目標,共6架飛機,方位34度,距離20公裏,高度1000米,速度350公裏每小時!”
通常情況下,自動化係統會處理這類信息,但為了確保在場的非專業人員也能理解情況,操作員還是選擇了口頭匯報。
“6架?”沈廣彥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他轉身看向幾位穿著便裝的工程師。
領頭的那位輕輕搖頭,表示試飛院並沒有這麽多同型號的飛機,實際上隻有一架升空了。
“該死!”沈廣彥意識到,他們的雷達受到了幹擾。
盡管操作員依照標準流程進行了檢查和調整,屏幕上顯示的目標數量依舊沒有變化。
此時,那些不明身份的“敵機”已經逼近至14公裏以內。
“對所有目標進行參數計算,準備人工幹預,今天就算是猜也要猜中!”
沈廣彥摘下帽子緊緊握在手中,拿起對講機果斷地下達了命令。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他知道如何在技術失靈時靈活應對,而不是坐以待斃。
陣地迅速活躍起來,各種指令此起彼伏。
當目標進入高射炮的最大射程時,模擬射擊開始了。三門一組的高射炮在雷達引導下依次開火,整個過程流暢得如同一場精心排練的演出。
看到團隊如此默契,沈廣彥的心情稍微放鬆了一些。
然而,觀察員很快帶來了令人不安的消息——天空中並未出現任何飛機的蹤跡。
“報告團長,雷達顯示目標已經接近到頭頂上方!”這使得現場氣氛再次緊張起來。
雷達操作員的聲音再次響起,這次的緊張感比剛才更甚。
他剛剛捕捉到的六個目標,竟然全都是假的。
“快,準備重新裝填彈藥!”他急促地命令道。
話音未落,天邊34方向出現了一個小黑點,它迅速變大,越來越清晰。
觀測員立即報告:“是一架運7運輸機,速度約350公裏每小時,距離大約3公裏。”
沈廣彥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
如果這是一場真正的戰鬥,而飛過來的是敵方攻擊機,而不是這架緩慢的運輸機,他的營級防空陣地恐怕難逃一劫。
然而,試飛院的工作人員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情緒波動,他們默默地記錄下了所有數據和情況。
雖然他們的沉默對沈廣彥來說如同針刺,但測試還在繼續,他必須強忍內心的焦慮,指揮部隊完成接下來的任務。
從手下指戰員熟練的操作來看,沈廣彥覺得還有機會在後續測試中扭轉局勢。
他知道雷達有其局限性,而今天的測試結果將取決於航空工業的技術水平。
作為高炮團的團長,沈廣彥現在滿腦子想著的就是如何擊落那架模擬“敵機”。
利用飛機繞行的時間,沈廣彥低頭思考對策,隨後拿起對講機,對著正在陣地上忙碌的營長說:
“通知下去,讓炮手們全程待命,如果第一輪還是假目標,就別開火,等真目標出現再行動!”
營長聽到團長沉穩的聲音,心裏頓時安定不少,開始有序地指揮士兵裝彈、調整火炮位置,為下一輪測試做準備。
沈廣彥的做法看似鑽了測試的空子,但他已經經曆了電磁幹擾,知道對手可能的招數。
而且,由於安全原因,運7無法像真正的攻擊機那樣低空高速飛行,隻能以較慢的速度從中空接近,給人工計算射擊參數留出了時間。
如果換成是強5或殲轟7這樣的戰機,即便有雷達輔助,僅靠人力也難以跟上它們快速變化的飛行軌跡。
試飛院的工程師們目睹了一切,但他們沒有幹涉沈廣彥的指揮。
畢竟,他們隻是負責記錄雷達在幹擾環境下的表現,而非進行實戰對抗。
沈廣彥采取的策略無論成敗,都不會影響最終的測試結果。
大約十分鍾後,掛載著兩個吊艙顯得有些笨重的運7重新進入了“攻擊航線”。
一切似乎都在重演,但這一次,陣地上多了許多嚴陣以待的戰士,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報告,雷達捕捉到不明物體!”操作員的聲音在緊張的空氣中迴響。
沈廣彥緊繃的神經終於找到了一絲放鬆的理由。
如果敵人再次使用相同的戰術,他有信心這次能扳迴一城。
但奇怪的是,接下來應該隨之而來的詳細數據卻遲遲沒有響起。
“情況如何?”
沈廣彥的心猛地一沉,迅速轉身,快步走到操作員身後,眼睛盯著屏幕上閃爍的光點。
“這……這是怎麽迴事?”
映入眼簾的不是上次那種整齊排列的虛假信號,而是覆蓋了一大片區域的混亂斑點。
這些異常的信號像是突然出現的暴風雨,打亂了所有計劃。
“嚐試鎖定目標。”
沈廣彥的聲音裏帶著不確定,之前的自信仿佛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吞噬殆盡。
雖然沒有像第一次那樣盲目開火浪費彈藥,但現在屏幕上顯示的混亂讓他無法確定敵人的確切位置。
即便是二戰時期的防空作戰,也需要提前知道敵機的大致方向、高度和預計到達時間。
先進的國家依賴雷達預警,而資源匱乏的則依靠了望員從遠處觀察,為的是給地麵部隊爭取寶貴的反應時間。
一旦等到目視確認目標,往往已經太遲。
就像現在這樣,運7運輸機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接近,飛行高度比之前更低,以至於專注於某一方向的測距員未能及時發現它的存在。
當18門高射炮終於調整好方位對準天空時,飛機幾乎已經飛臨陣地正上方。
最糟的情況似乎不可避免——雙方可能一同消失在這場遭遇中。
即便以最低的標準衡量,沈廣彥也無法說服自己這是一次成功的防禦行動。
要知道,一個高炮團肩負著保護整個師級陣地空域的責任,每個重要方向上隻能部署一個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