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在不考慮外部氣動修型的情況下,否則會需要更多的時間。


    幾天後,當許寧將包含數值計算結果和風洞試驗數據的論證報告遞給還在金陵的王學意時,老院士驚訝地問道:“你是不是早就準備好這份報告了?”


    “確實不是。”


    許寧誠實地迴答:“雖然我對t形天線的研究有一段時間了,但真正開始深入分析是在我們上次交流之後。”


    “可是這僅僅過去了九天半。”


    王學意看著日曆說:“我以前與航空工業總公司合作時,從未見過這麽快的速度。”


    “王院士。”


    許寧解釋道:“完整的新型飛機風洞測試確實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但對於這次論證,由於有我的計算數據作為依據;


    我們可以更精準地設定測試條件,避免了過去那種廣泛探索的過程。


    以前可能需要100個小時的風洞測試,其中90%的時間都花在調整上,現在隻需要10%的時間就夠了,效率自然大幅提升。”


    提到的713號驗證機是一架由運7改進而來的平台,隸屬於電科38所,用於電子設備的試驗。


    它雖然沒有像給殲10、殲11或後來的殲20做雷達驗證的平台那樣有名,但它標誌著華夏在這個領域的一個起點。


    許寧此次拜訪王學意,除了遞交報告外,還希望借到這架飛機,並且希望能夠優先使用。


    王學意心中雖然覺得事情有些不可思議,但並沒有過多追問。


    很快,他注意到一個關鍵問題。


    “等一下。”


    他說道:“如果現在20小時的風洞測試就能完成原本100小時的工作,那我們之前合同中的設備使用費和人工成本是不是應該重新考慮?”


    許寧當然不會輕易鬆口。


    “王院士,電科集團財力雄厚,這點小錢對您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吧。”


    一方麵,合同已經簽訂,更改條款並不現實;另一方麵,預付款也已經被分發給了參與項目的各方。


    王學意並未真正期待能追迴款項,與許寧開了幾句玩笑後,便專心閱讀手中的報告。


    “這份報告寫得真不錯,不像是初次嚐試的作品。”


    “哪裏哪裏。”


    許寧謙虛地迴應:“以前看多了,動手時自然就熟練了。”


    前世的許寧在撰寫報告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即便時光倒流了二十多年,航空工業的文字風格變化不大,因此他可以輕鬆應對。


    隨著王學意翻閱報告,許寧適時地解釋道:“t型天線會增加約9%的巡航阻力,並使全機焦點後移大約2.5%的平均氣動力弦。


    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機內負載分布來解決這個問題,加上尾鰭帶來的額外2%阻力,預警機的經濟巡航速度將比運8原型機慢40到50公裏每小時。”


    談到飛行穩定性,他說:“t型天線和腹鰭增強了飛機的航向穩定性,但是t型天線同時削弱了尾翼在這方麵的貢獻。


    總體而言,在適當的腹鰭作用下,改造後的偏航力矩係數和橫向力係數的變化表明全機航向穩定性是可接受的。”


    盡管王學意不是飛機研發專家,但在數據圖表的支持和許寧的詳細講解下,他迅速掌握了報告的核心內容。


    “有了這份報告,立項成功的幾率大大增加了。”


    老院士滿意地合上報告,將其與其他文件一起放迴公文包中。


    這時,許寧覺得是時候提出另一個請求了。


    “王院士,我此行還有一件事想請您幫忙……”


    心情愉悅的王學意毫無防備地說:“你說吧,隻要是在我能力範圍內,且不違反原則的事,我都願意幫助。”


    “咳。”


    許寧清了清嗓子,直接提出了要求:“我們希望能夠借用38所的713號電子設備驗證機,預計下周就會用到。”


    王學意的手停在了公文包上,眼神突然變得專注。


    許寧的請求其實很簡單:他需要713號電子設備驗證機來測試即將完成的兩個幹擾吊艙。


    這些吊艙研發用來對抗空對空雷達,而這類雷達通常不具備地麵目標搜索功能。


    更複雜的是,脈衝多普勒雷達會忽略低速或靜止的目標。


    因此,要準確評估幹擾吊艙的效果,必須進行空中測試,而不僅僅是地麵檢測。


    按照常規流程,不同科研單位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合作與競爭,但同屬一個大集團下的兄弟單位理應互相支持。


    然而,許寧提出的“下周就要用”的時間表意味著他們想跳過排隊,優先使用713號機。


    這在電科集團內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14所和38所關係密切,也得遵循既定的規則和程序。


    不過,如果王學意同意,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


    作為電子科學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以及電科38所的創始人,他在業內擁有極高的威望和影響力。


    “713號機現在應該是在測試新的導引頭吧?你們要用它做什麽?”


    王學意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疑惑。


    “王院士,您肯定知道,我和徐研究員這次來14所是為了研究那個繳獲的幹擾吊艙。”許寧解釋道。


    王學意點了點頭,臉上閃過一絲驚訝。


    “那東西不是上個月底才運迴來的嗎?你們這麽快就修好了?”


    王學意清楚地記得,那份報告中提到的“殘骸相對完整”實際上是以飛機墜毀的標準來描述的。


    盡管如此,能在短短幾周內完成修複並準備測試,這速度讓他感到震驚。


    畢竟,他對幹擾技術的研究有著深厚的背景,深知其中的難度和工作量。


    “確實沒想到你們進展這麽快。”王學意輕聲說道,心中對這個項目的興趣愈發濃厚。


    電子設備這迴真是徹底報廢了,大家心裏都清楚,修複它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過,團隊還是希望能從殘骸中找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特別是那個能為pd雷達製造虛假目標的功能。


    當許寧提到14所的表現超出了預期時,王學意有些驚訝。


    但許寧很快解釋道:


    “修好它是沒可能的,吊艙裏的存儲器已經損壞得很嚴重,而且裏麵的一些關鍵組件是被嚴格限製出口的,市麵上根本買不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