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意聽了這話,心中不免感到一絲失落,但也鬆了一口氣——至少他的專業知識還沒有過時。


    然而,許寧接下來的話讓他大吃一驚:


    “我們對吊艙進行了初步分析,並根據國內的技術水平做了調整,現在已經成功複製了兩個相同功能的裝置,預計下周就能開始生產並進入測試階段。”


    房間裏頓時安靜下來,王學意瞪大了眼睛看著許寧,心裏滿是疑惑:難道機載電子設備比我想象中要簡單得多?


    沉默良久後,王學意終於開口問道:“你們做項目一直都是這麽迅速嗎?”


    許寧笑了笑,略顯尷尬地迴答:


    “也不算特別快,主要是因為我們有控製學的基礎,正好適用於這個吊艙的工作原理,再加上團隊的努力,所以進展得比較順利。”


    盡管聽起來像是謙虛,但話裏行間透露出他作為領導者的自信。


    “既然這樣,那測試流程應該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


    王學意迅速反應過來,點頭說道:“我會立即安排,確保下周可以在閻良進行試飛,38所那邊也會全力配合你們的工作。”


    老單位的情麵還是有的,許寧連忙表示感謝:“真的非常感謝您能給我們這個機會。”


    王學意擺了擺手,說:“不用謝,這是國防安全的重要項目,不是為了個人私利。”


    話鋒一轉,他提出了一個條件:“不過,我有一個請求。項目確定後,我希望你能擔任預警機項目的副總研發師。”


    許寧愣住了,脫口而出:“但總研發師的位置……”


    王學意解釋道:“確實,我是總研發師。


    因為預警機涉及雷達和航空兩個領域,我們采用雙總師製,即一位來自電科集團,另一位來自航空工業。


    我發現我們的電科人員對飛機研發的理解需要時間,所以我打算親自帶領,而具體的任務則由雙方的副總研發師合作完成。


    你在職權上會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支持。”


    不等許寧迴應,他又補充道:


    “別擔心你不行,工程原理是相通的。我相信你比大多數我合作過的航空工程師更優秀,完全有能力承擔這份責任。”


    許寧心裏已經有了決定。


    即便9910工程進展順利,立項過程仍然複雜。


    現在是3月底,正常情況下,項目要到7、8月才能正式啟動。


    那時,他已經拿到學士學位,不至於因為高中學曆顯得突兀。


    而且,以他在科工委內部調動資源的能力,幾乎不亞於一位中級型號總師。


    擁有學士學位的研發師們,很多都是先在行業內闖出名堂,之後才繼續深造。


    然而,這卻讓遠在南鄭的梁紹霖有些遺憾,因為原本這個位置是屬於他的。


    “我同意。”


    許寧點頭應道,王學意見狀,滿心歡喜地提出了項目安排:


    “那我們就這麽定了,在提交的項目報告中,我會作為總工程師,而你和182廠的梁紹霖分別擔任航空領域的第一和第二副總工程師。


    至於電子科技方麵,則由周群和吳曼青分別擔任第一和第二副總工程師,你看如何?”


    對於這樣的安排,許寧自然沒有異議。


    梁紹霖的加入意味著他不必全身心投入到預警機項目中,隻需專注於解決核心技術難題。


    雖然四個副總工程師的設定可能降低了職位的獨特性,但這畢竟是他兩生中首次獲得如此重要的機會,怎能不激動?


    就這樣,飛行平台測試與預警機項目的規劃順利敲定。


    吊艙樣機的製造進度比預期提前了幾天,這並不奇怪,因為承包商通常會在預估時間上留有餘地以應對不可預見的問題。


    得知消息後,許寧和徐舒等人立刻從宿舍趕往生產車間。


    兩個大小不一的吊艙靜靜地躺在特製的支架上,盡管它們還處於工程樣機階段,但已經可以讓人想象到未來定型後的模樣。


    較大的吊艙幾乎完全複製了繳獲品的研發,隻是根據許寧的要求替換了內部組件和部分軟件代碼。


    中間原本安裝合成孔徑雷達的位置,現在換成了配重塊,確保結構穩定,避免空中出現問題。


    相比之下,小型吊艙的研發更加精致,考慮到它將被掛載在戰術飛機的翼下;


    因此采用了流線型研發,並選擇了一種體積更小、功率較低的發電機,安裝在吊艙尾部,以減少對發射天線的幹擾。


    其外形與現代戰鬥機和轟炸機常用的大型電子幹擾吊艙相似,唯一的不同是它需要依賴載機提供額外電力支持。


    不過,對於發電能力強大的殲8c、殲轟7以及未來的國產側衛係列戰機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


    “這真是個好東西啊。”


    許寧輕拍著眼前那略顯粗糙的吊艙外殼,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這個幹擾吊艙雖然看起來還不完美,但它標誌著一個重要的開始——對於曾經在電子戰中屢次受挫的華夏海空軍來說,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突破。


    “對了,郭林科呢?”


    他正準備召集團隊進行初步的地麵測試,卻發現關鍵人物郭林科不在場。


    通常情況下,作為研究所的常駐成員,郭林科總是最早到達現場的人之一,但今天卻遲遲不見人影。


    “我今天好像都沒見到郭工。”一位同事皺眉迴憶道。


    “我記得前幾天郭工提到他的弟弟要來金陵找他,可能是在忙於安頓家人吧。”


    另一位同事補充說。


    就在大家猜測紛紛之時,郭林科終於氣喘籲籲地出現在門口。


    “都已經到了嗎?”


    他一眼掃過,意識到自己是最後到達的關鍵人員:“家裏來了位親戚,我請了半天假處理家事,剛迴來。”


    許寧沒有說話,隻是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為了確保係統能夠正確響應,他們不會直接用雷達照射,而是通過輸入仿真信號來模擬真實環境。


    這次測試更像是軟件調試,旨在驗證係統的邏輯和算法是否正常運作。


    盡管過程繁瑣且耗時,但對於保證設備性能至關重要。


    隨著任務分配完畢,技術人員迅速調整設置,準備迎接挑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