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受益.匪淺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既然王學意已經決定,他自然沒有異議。
“明白!”羅群迴答道。
許寧也沒有理由拒絕。
雖然前期論證的資金在整個項目中占比很小,但對於課題組和個人而言,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講奉獻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實際利益。
“對了,王院士。”
剛坐下的羅群又問道:“這個招標是采用議標的方式嗎?”
王學意點頭表示確認。
許寧輕輕點頭,說道:“是的,招標流程確實拖得太久了,我們得加快速度。”
議標不像公開招標那樣廣為人知,它更像是一種私下的討價還價,采購方和供應商之間直接談判。
這種形式在90年代還未被招投標法所禁止,而邀標則是指邀請特定的幾家單位參與競爭。
即使這款預警機被研發為“低成本”型號,但相較於2.5億美元的圓環工程來說,這個“低”字也隻是相對而言。
畢竟,采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不可能便宜,前期研發就要投入數億人民幣。
對於王學意這樣的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和院士來說,涉及如此巨額資金的項目,立項可不是寫份報告那麽簡單的事。
一個響亮的理由或契機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圓環工程之所以能啟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灣戰爭帶來的契機。
許寧心中其實已經有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將預警機項目與即將到來的9910工程聯係起來。
9910工程是為了迎接1999年10月閱兵而設立的大規模籌備項目,涵蓋了從坦克到軍裝在內的所有閱兵裝備。
他轉頭問王學意:“王院士,我們現在生產這種相控陣雷達天線的效率怎麽樣?”
王學意坦率地迴答:“不算快。”
他解釋說,雖然半導體元件的生產還可以,因為可以與其他雷達共享,有一定的庫存,但是t\/r組件的封裝需要使用高矽鋁合金,目前隻能靠人工加工,這限製了產量和質量。
“要製造你提到的那種四麵陣天線結構,至少需要5000個組件,大概需要半年才能完成,再加上總裝和調試,整個過程可能需要8到10個月。”
聽到這裏,許寧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盡管時間比預期的長,但他知道,在1997年的條件下,電科集團能夠自主開發出這樣的技術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直到2006年華夏才有了第一架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空警200預警機,而殲16戰鬥機則要等到2016年才開始批量裝備同樣的雷達係統。
王學意似乎看出了許寧的憂慮,作為前輩,他安慰道:“預警機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項目,小許同誌,別太著急。”
許寧深吸一口氣,直截了當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考慮的是,是否可以讓預警機項目搭上9910工程的順風車……”
這樣不僅能夠加快項目的推進,還能借閱兵的機會展示國家的軍事實力。
對於成熟的裝備,這個項目的關鍵在於確保供應;而對於正在發展的新型號來說,加入此項目意味著它們將獲得加速發展的機會。
過去,許多重要的型號因為加入了這個項目而受益匪淺。
王學意看著手中的公文包,心中滿是憂慮。
現在已經是1997年3月,距離9910工程的驗收隻有30個月的時間了,而他負責的飛機項目甚至連正式的圖紙都還沒有完成。
根據他的經驗,要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完成從立項到首飛,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即使走特事特辦的程序,也至少需要四五個月來完成審批,這意味著真正留給研發的時間僅有兩年左右。
“如果雷達係統的開發能夠跟上進度,那麽載機平台的研發和改造應該不成問題。”
許寧說道,顯然不願意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閱兵對軍事愛好者來說就像是一場盛大的節日,尤其是當自己的作品能夠在其中亮相時,那種成就感無與倫比。
在前世,由於資源有限,華夏空軍在9910工程中最大的成就隻是為蘇27戰鬥機建立了完善的保障體係,使這些飛機可以離開遂溪機場,在其他基地運作。
這次,許寧決心不再留下遺憾。
他希望不僅能夠推進空警200預警機的項目,還有可能將殲10和殲11戰鬥機也納入到9910工程中。
王學意最終被說服,決定追隨許寧的步伐,以9910工程為目標全力以赴。
“既然如此,前期的項目論證工作?”王學意問道,擔心時間緊迫是否會影響到項目的順利進行。
“這一點您不用擔心。”
許寧迴答:“招標結束後,我們可以在金陵立即啟動工作,計算結果可以直接送往涪城316軍工廠的風洞進行測試,這樣可以實現幾乎同步的操作。”
許寧對此類高強度、多任務並行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
而且,相比起加裝圓盤,楔尾的研發相對簡單,不需要頻繁地與風洞測試團隊溝通協調。
實際上,在前世,空警200從立項到首次飛行隻用了大約20個月的時間。
如果沒有那次不幸的空難,它本應更早進入服役。
雖然那時候的技術積累已經相當豐富,但如今,許寧手中握有的資源更多,他有信心能夠順利完成任務。
這個項目的初步規劃並沒有耗費太多精力,幾個核心成員在半晚上的時間裏就勾勒出了大致的方向。
對於許寧而言,這類任務早已駕輕就熟,無需過多依賴係統支持。
尤其是運8的相關數據早已經被172廠的團隊數字化,可以直接調用,隻需添加t形天線和尾鰭的研發,工作量相對較小。
徐舒與電科14所的工程師們雖然不是飛機研發專家,但他們在算法方麵有一定的基礎,也能提供有效的幫助。
最費時的部分是等待計算機處理結果,因為現有的計算能力難以滿足需求。
因此,利用這段時間,團隊可以著手進行楔尾預警機的空氣動力學和結構分析。
盡管研發吊艙時已經通過一些巧妙的方法減少了對硬件性能的要求;
電子幹擾吊艙對於14所來說仍然是一個新穎的挑戰,預計需要約半個月的時間來製造大、小兩種工程樣機。
“明白!”羅群迴答道。
許寧也沒有理由拒絕。
雖然前期論證的資金在整個項目中占比很小,但對於課題組和個人而言,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講奉獻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實際利益。
“對了,王院士。”
剛坐下的羅群又問道:“這個招標是采用議標的方式嗎?”
王學意點頭表示確認。
許寧輕輕點頭,說道:“是的,招標流程確實拖得太久了,我們得加快速度。”
議標不像公開招標那樣廣為人知,它更像是一種私下的討價還價,采購方和供應商之間直接談判。
這種形式在90年代還未被招投標法所禁止,而邀標則是指邀請特定的幾家單位參與競爭。
即使這款預警機被研發為“低成本”型號,但相較於2.5億美元的圓環工程來說,這個“低”字也隻是相對而言。
畢竟,采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不可能便宜,前期研發就要投入數億人民幣。
對於王學意這樣的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和院士來說,涉及如此巨額資金的項目,立項可不是寫份報告那麽簡單的事。
一個響亮的理由或契機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圓環工程之所以能啟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灣戰爭帶來的契機。
許寧心中其實已經有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將預警機項目與即將到來的9910工程聯係起來。
9910工程是為了迎接1999年10月閱兵而設立的大規模籌備項目,涵蓋了從坦克到軍裝在內的所有閱兵裝備。
他轉頭問王學意:“王院士,我們現在生產這種相控陣雷達天線的效率怎麽樣?”
王學意坦率地迴答:“不算快。”
他解釋說,雖然半導體元件的生產還可以,因為可以與其他雷達共享,有一定的庫存,但是t\/r組件的封裝需要使用高矽鋁合金,目前隻能靠人工加工,這限製了產量和質量。
“要製造你提到的那種四麵陣天線結構,至少需要5000個組件,大概需要半年才能完成,再加上總裝和調試,整個過程可能需要8到10個月。”
聽到這裏,許寧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盡管時間比預期的長,但他知道,在1997年的條件下,電科集團能夠自主開發出這樣的技術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直到2006年華夏才有了第一架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空警200預警機,而殲16戰鬥機則要等到2016年才開始批量裝備同樣的雷達係統。
王學意似乎看出了許寧的憂慮,作為前輩,他安慰道:“預警機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項目,小許同誌,別太著急。”
許寧深吸一口氣,直截了當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考慮的是,是否可以讓預警機項目搭上9910工程的順風車……”
這樣不僅能夠加快項目的推進,還能借閱兵的機會展示國家的軍事實力。
對於成熟的裝備,這個項目的關鍵在於確保供應;而對於正在發展的新型號來說,加入此項目意味著它們將獲得加速發展的機會。
過去,許多重要的型號因為加入了這個項目而受益匪淺。
王學意看著手中的公文包,心中滿是憂慮。
現在已經是1997年3月,距離9910工程的驗收隻有30個月的時間了,而他負責的飛機項目甚至連正式的圖紙都還沒有完成。
根據他的經驗,要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完成從立項到首飛,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即使走特事特辦的程序,也至少需要四五個月來完成審批,這意味著真正留給研發的時間僅有兩年左右。
“如果雷達係統的開發能夠跟上進度,那麽載機平台的研發和改造應該不成問題。”
許寧說道,顯然不願意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閱兵對軍事愛好者來說就像是一場盛大的節日,尤其是當自己的作品能夠在其中亮相時,那種成就感無與倫比。
在前世,由於資源有限,華夏空軍在9910工程中最大的成就隻是為蘇27戰鬥機建立了完善的保障體係,使這些飛機可以離開遂溪機場,在其他基地運作。
這次,許寧決心不再留下遺憾。
他希望不僅能夠推進空警200預警機的項目,還有可能將殲10和殲11戰鬥機也納入到9910工程中。
王學意最終被說服,決定追隨許寧的步伐,以9910工程為目標全力以赴。
“既然如此,前期的項目論證工作?”王學意問道,擔心時間緊迫是否會影響到項目的順利進行。
“這一點您不用擔心。”
許寧迴答:“招標結束後,我們可以在金陵立即啟動工作,計算結果可以直接送往涪城316軍工廠的風洞進行測試,這樣可以實現幾乎同步的操作。”
許寧對此類高強度、多任務並行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
而且,相比起加裝圓盤,楔尾的研發相對簡單,不需要頻繁地與風洞測試團隊溝通協調。
實際上,在前世,空警200從立項到首次飛行隻用了大約20個月的時間。
如果沒有那次不幸的空難,它本應更早進入服役。
雖然那時候的技術積累已經相當豐富,但如今,許寧手中握有的資源更多,他有信心能夠順利完成任務。
這個項目的初步規劃並沒有耗費太多精力,幾個核心成員在半晚上的時間裏就勾勒出了大致的方向。
對於許寧而言,這類任務早已駕輕就熟,無需過多依賴係統支持。
尤其是運8的相關數據早已經被172廠的團隊數字化,可以直接調用,隻需添加t形天線和尾鰭的研發,工作量相對較小。
徐舒與電科14所的工程師們雖然不是飛機研發專家,但他們在算法方麵有一定的基礎,也能提供有效的幫助。
最費時的部分是等待計算機處理結果,因為現有的計算能力難以滿足需求。
因此,利用這段時間,團隊可以著手進行楔尾預警機的空氣動力學和結構分析。
盡管研發吊艙時已經通過一些巧妙的方法減少了對硬件性能的要求;
電子幹擾吊艙對於14所來說仍然是一個新穎的挑戰,預計需要約半個月的時間來製造大、小兩種工程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