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同時轉過頭來。“正是我。”


    許寧迴答:“請問您是……”


    “王院士!”沒等許寧說完,郭林科已經站了起來,驚訝地叫出了對方的身份。


    “我完全沒料到……您怎麽突然出現在這裏?”


    盡管許寧和徐舒兩人還是一頭霧水,但聽到郭林科對麵前這位來賓的尊稱後,出於禮貌,他們還是迅速站了起來。


    “王院士這次來咱們14所,是為了考察幾種新型雷達的預研進展。為了保持低調,隻通知了項目相關人員。”


    副所長羅群解釋道,他最近因為慰問和分發福利而頻繁出現,所以給許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們別站著,坐吧。我來是想跟小許同誌聊聊。”


    王學意的話音剛落,羅群便麻利地搬來了兩把椅子,大家重新圍坐在桌邊。


    此時,許寧才恍然大悟,意識到眼前這位就是聞名遐邇的電科集團工程院院士——王學意。


    作為空警200、空警500和zdk03預警機的總研發師與總顧問;


    王學意不僅擔任著電子科學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而且早年還在14所工作過,即便現在主要關聯的是38所。


    對於許寧來說,王學意的名字就像雷鳴般響亮,但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位不到六十歲的知名學者,一時之間未能立即認出。


    “原來您就是王學意院士?”


    雖然心中已有答案,許寧還是禮貌地確認了一下。


    “你認識我?”


    王學意顯得有些驚訝,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名聲並未廣泛傳播至電科係統之外。


    “原本我是認不出來的,但郭工剛才的稱唿給了我提示。我曾聽聞過關於383雷達研製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許寧的迴答既恭敬又不失自信,幾句話間便拉近了二人的距離。提到383型三坐標雷達,那是王學意在偏遠山區的一項重要成就,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對於任何一位科學家而言,聽到年輕一代提及自己的作品,都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尤其是出自像許寧這樣有潛力的工程師之口。


    “前幾天在南鄭182廠開會時,梁紹霖總師跟我提到了你的名字和一些事跡。”王學意解釋道,接著他繼續說。


    “剛才你們提到技術交換的事,是嗎?”


    許寧問道,心裏迅速迴顧著華夏預警機發展的曆史。


    王學意顯然對這個話題特別感興趣,特別是當許寧提到“花錢買技術和市場換技術都不可靠”時。


    現在是1997年3月,正值華夏和以色列合作的圓環工程啟動不久——這個項目旨在將以色列的“費爾康”雷達係統安裝在俄易斯製造的伊爾-76運輸機上,以創建華夏的預警機。


    項目正處於初步研發完成後、雷達研發階段的關鍵時期。


    根據後來解密的信息,王學意對於這次國際合作持保留態度,主張同時推進國內自主研發,不完全依賴外國技術。


    事實證明他的擔憂是有道理的:2000年,以色列因外部壓力終止了合同,雖然全額退款,但造成的延誤無法挽迴。


    麵對坐在對麵的王學意,許寧感受到對方隱含的憂慮。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需要謹慎應對。


    “沒錯,技術互換就像是手中握有一張王牌,讓對方不敢輕易違約。”許寧坦誠迴應。


    “小許同誌這麽說,是否意味著對歐洲的合作也持懷疑態度呢?”


    王學意的聲音平和,但許寧能聽出其中的深意。


    “合作關係建立在互利基礎上,談不上絕對的信任或懷疑。但我們確實有過教訓,必須有所準備,以防萬一。”


    許寧解釋道,他迴憶起過去引進國外技術的經曆,如組裝md-82客機等,這些嚐試並未帶來預期的效果。


    “我們已經從過去的失敗中學到了教訓,即使國內航空工業基礎薄弱,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卻是不可或缺的。


    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理念是好事,但絕不能放棄自主研發的能力。”


    王學意聽完,微微點頭,顯然對許寧的觀點表示讚同。


    盡管六十多歲的他表情沉穩,但此刻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認同與放鬆。


    兩人明白,關於這一敏感話題的討論到此為止。


    90年代初,圓環工程的規劃和資金就已經敲定,即便是總研發師王學意本人,也無力在這個節骨眼上叫停項目。


    這讓王學意頗為頭疼——國內的相關研發雖在進行,但這不是圓環工程的核心部分,沒有專項資金支持。


    然而,在聽取了許寧關於大飛機發展策略的見解後,王學意靈感乍現。


    他記得梁工程師曾提到過,去年底許寧負責改進了運8j和運8f400兩款飛機的防冰除冰係統。


    這個話題看似與當前討論無關,但在許寧看來,王學意的意圖一目了然。


    既然要兩條腿走路,就意味著必須同時推進一個完全自主研發的型號。


    直接為圓環工程配套研究會顯得重複勞動,即便有相關部門的支持,也難以爭取到更多預算。


    但若以降低伊爾76平台預警機成本過高、無法大量國產化為理由,提出基於現有技術開發一款經濟實惠的中型預警機,這無疑是一個更易被接受的理由。


    對於當時追求高性價比的軍隊來說,這樣的提議極具吸引力。


    “確實,老運8平台的防冰研發存在缺陷,低溫高濕環境下容易結冰,開襟翼時可能導致氣流幹擾,造成飛行事故。”


    許寧用雙手比劃著解釋,雖然幾位電子工程師對航空原理不甚了解,但他們明白,改進後的運8安全性大大提高。


    王學意接著問道:“你能否評估一下,如果在運8平台上加裝雷達模塊,它還能保持多少航向穩定性的餘量?”


    王學意實際上是在問,運8能承受多大的外形改動而不影響飛行性能。


    但這個問題在航空界並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於是,許寧直截了當地問:


    “您是想在運8基礎上改造成預警機嗎?”


    王學意肯定地點了點頭:“我們國家能自己生產的大型飛機隻有運8、轟6和水轟5。


    轟6的內部空間有限,不適合布置設備和人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