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水轟5早已停產,性能也不夠先進。所以,最適合改造預警機的,恐怕隻有運8了。”
食堂裏的喧囂聲漸漸平息,隻剩下他們五個人。
不過,關於預警機的敏感話題在這裏顯然不太合適,於是羅群提議大家移步到行政樓頂層的一間小會議室。
一進入會議室,王學意便開門見山地問道:“小許同誌,你聽說過咱們國家和大衛國合作的那個圓環工程嗎?”
“來了。”許寧心中暗喜,對方終於主動提及了這個話題。
雖然他已經對預警機有所了解,但表麵上還是保持了一副求知的態度:“我隻是聽說了一些,您能詳細說說嗎?”
郭林科見狀,主動起身為大家倒了幾杯茶水,遞到每個人手中,會議室裏其他人不是領導就是客人,他隻好承擔起這份服務的工作。
“這件事得追溯到1992年。”
王學意緩緩道來:“那時海灣戰爭的影響還未散去,上麵決定投入10億美元,向大衛國引進他們的費爾康相控陣雷達技術,計劃打造我們自己的預警機。”
王學意用十幾分鍾的時間,將整個預警機合作項目的背景、過程以及麵臨的挑戰一一介紹給似乎並不知情的許寧和徐舒。
“10億美元?就為了改裝4架飛機?”
徐舒驚訝不已,即便他見多識廣,也被這個天文數字嚇了一跳。
許寧同樣感到震驚,他知道在前世有關於1.6億美元預付款和違約金的事,但從未真正理解這筆錢的分量。
在90年代中期,10億美元是一筆難以想象的巨款。
單是每架預警機的成本就達到了2.5億美元,而去年從俄易斯購買的兩艘現代級驅逐艦,每艘才花費4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它們帶來的技術和資料。
相比之下,殲7f的研發成本更是微不足道,不到1000萬美元。
盡管國家的外匯儲備比80年代有所改善,但這筆巨額投資仍然反映出海灣戰爭對國家安全意識的巨大衝擊。
“這個價格確實高。”
王學意解釋道:“但在當時,我們的技術水平有限,全球範圍內隻有大衛國和俄易斯能夠提供預警機技術。
而老毛子的a50u使用的是機械掃描雷達,不如大衛國的技術先進,加上高層的一些決策傾向,最終選擇了大衛國的合作。”
王學意輕輕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要是真能用10億換迴那4架預警機,這筆錢花得值。
畢竟,大型預警機是國之重器。我擔心的是,對方可能會借這個項目來幹擾我們的自主研發進程。
萬一他們中途違約,即便賠償,我們失去的時間也無法挽迴。”
許寧聽罷,心中暗自讚歎,這位前輩的遠見卓識果然名不虛傳。
在原來的曆史中,正是因為有像王學意這樣的先驅者的堅持,華夏雷達技術才能在21世紀初迅速崛起。
即使麵對重重困難,他依然堅定地推動了國內自主研發的道路。
記得1998年,通過特殊渠道,國內成功引進了一架伊爾-76飛機,並開始了預警機平台的改裝研究。
當2000年國外合作夥伴突然違約時,國內團隊已經做好準備,空警-2000項目很快立項,並在短短六年後便交付使用。
漂亮國後來評估認為,那次事件使華夏的預警機發展延遲了3到4年。但即便如此,損失也已降到最低。
這一次,許寧有信心不僅彌補這些損失,還能讓華夏的空警係列提前領先世界。
“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您的顧慮確實有道理。”
許寧恭敬地迴應:“所以我們考慮利用現有的技術,開發一款中型預警機作為備選方案。
這樣,不管國際合作是否順利,我們都有自己的機型可以依靠。”
王學意點頭表示認同,然後話鋒一轉,用手指輕敲桌麵:
“因此,我早前諮詢了梁紹霖,看看運-8是否有潛力用於預警機改造。他特別推薦了你,說你是唯一能在短時間內給出確切答案的人。”
“原本我打算從14所直接前往京都,沒想到今天在這裏遇見了你。”
許寧有些驚訝於自己在業內聲望的傳播速度。
這種認可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也為實現重生後的宏偉目標鋪平了道路。
同時,這也讓他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對於王學意的問題,許寧深吸一口氣,準備詳細解答。
對他而言,這根本不是難題。
畢竟,前世的空警200預警機就是在運8三類平台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
而現在的運8f-400經過一係列改進後,在性能上尤其是安全性和低速操控方麵有了顯著提升,遠超之前的版本,因此作為特種飛機如預警機的載體更為理想。
如果許寧之前與丁誌恆合作的研發方案能夠順利實施。
那麽新世紀開始時,華夏應該已經完成了對圖204\/214客機的國產化改造,那時候運8這位“老將”或許就可以退居二線了。
但這是未來的可能性,現在仍需依賴運8這個“小天地”來施展拳腳。
從後見之明來看,空警200雖已成功,但仍存在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對於不滿足於簡單複製過去研發的許寧來說,這正是他發揮創意的空間所在。
然而,他最關心的是當前華夏的雷達技術究竟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電子工業發展迅速,2002年電科14所能夠製造出預警機所需的雷達,並不代表1997年的技術水平也能做到這一點。
因此,麵對梁工和王院士的信任,許寧保持了謹慎:
“我非常感激您們對我的信任,但要做出準確判斷,我還需要更多詳細信息。”
“預警機的核心在於雷達技術,雖然運8平台具備改裝潛力,但最終能否實現,取決於我們能否獲得一款足夠緊湊且高效的雷達係統。”
他舉例說明:“比如,像圓環工程中使用的十幾米寬的圓形天線罩,顯然不適合安裝在運8上,因為太大了。”
盡管沒有得到明確承諾,王學意卻從許寧的話語中感受到了積極的態度。
他意識到,許寧認為預警機改型是可行的,隻是出於工程師應有的嚴謹態度,不願輕易下結論。
食堂裏的喧囂聲漸漸平息,隻剩下他們五個人。
不過,關於預警機的敏感話題在這裏顯然不太合適,於是羅群提議大家移步到行政樓頂層的一間小會議室。
一進入會議室,王學意便開門見山地問道:“小許同誌,你聽說過咱們國家和大衛國合作的那個圓環工程嗎?”
“來了。”許寧心中暗喜,對方終於主動提及了這個話題。
雖然他已經對預警機有所了解,但表麵上還是保持了一副求知的態度:“我隻是聽說了一些,您能詳細說說嗎?”
郭林科見狀,主動起身為大家倒了幾杯茶水,遞到每個人手中,會議室裏其他人不是領導就是客人,他隻好承擔起這份服務的工作。
“這件事得追溯到1992年。”
王學意緩緩道來:“那時海灣戰爭的影響還未散去,上麵決定投入10億美元,向大衛國引進他們的費爾康相控陣雷達技術,計劃打造我們自己的預警機。”
王學意用十幾分鍾的時間,將整個預警機合作項目的背景、過程以及麵臨的挑戰一一介紹給似乎並不知情的許寧和徐舒。
“10億美元?就為了改裝4架飛機?”
徐舒驚訝不已,即便他見多識廣,也被這個天文數字嚇了一跳。
許寧同樣感到震驚,他知道在前世有關於1.6億美元預付款和違約金的事,但從未真正理解這筆錢的分量。
在90年代中期,10億美元是一筆難以想象的巨款。
單是每架預警機的成本就達到了2.5億美元,而去年從俄易斯購買的兩艘現代級驅逐艦,每艘才花費4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它們帶來的技術和資料。
相比之下,殲7f的研發成本更是微不足道,不到1000萬美元。
盡管國家的外匯儲備比80年代有所改善,但這筆巨額投資仍然反映出海灣戰爭對國家安全意識的巨大衝擊。
“這個價格確實高。”
王學意解釋道:“但在當時,我們的技術水平有限,全球範圍內隻有大衛國和俄易斯能夠提供預警機技術。
而老毛子的a50u使用的是機械掃描雷達,不如大衛國的技術先進,加上高層的一些決策傾向,最終選擇了大衛國的合作。”
王學意輕輕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要是真能用10億換迴那4架預警機,這筆錢花得值。
畢竟,大型預警機是國之重器。我擔心的是,對方可能會借這個項目來幹擾我們的自主研發進程。
萬一他們中途違約,即便賠償,我們失去的時間也無法挽迴。”
許寧聽罷,心中暗自讚歎,這位前輩的遠見卓識果然名不虛傳。
在原來的曆史中,正是因為有像王學意這樣的先驅者的堅持,華夏雷達技術才能在21世紀初迅速崛起。
即使麵對重重困難,他依然堅定地推動了國內自主研發的道路。
記得1998年,通過特殊渠道,國內成功引進了一架伊爾-76飛機,並開始了預警機平台的改裝研究。
當2000年國外合作夥伴突然違約時,國內團隊已經做好準備,空警-2000項目很快立項,並在短短六年後便交付使用。
漂亮國後來評估認為,那次事件使華夏的預警機發展延遲了3到4年。但即便如此,損失也已降到最低。
這一次,許寧有信心不僅彌補這些損失,還能讓華夏的空警係列提前領先世界。
“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您的顧慮確實有道理。”
許寧恭敬地迴應:“所以我們考慮利用現有的技術,開發一款中型預警機作為備選方案。
這樣,不管國際合作是否順利,我們都有自己的機型可以依靠。”
王學意點頭表示認同,然後話鋒一轉,用手指輕敲桌麵:
“因此,我早前諮詢了梁紹霖,看看運-8是否有潛力用於預警機改造。他特別推薦了你,說你是唯一能在短時間內給出確切答案的人。”
“原本我打算從14所直接前往京都,沒想到今天在這裏遇見了你。”
許寧有些驚訝於自己在業內聲望的傳播速度。
這種認可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也為實現重生後的宏偉目標鋪平了道路。
同時,這也讓他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對於王學意的問題,許寧深吸一口氣,準備詳細解答。
對他而言,這根本不是難題。
畢竟,前世的空警200預警機就是在運8三類平台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
而現在的運8f-400經過一係列改進後,在性能上尤其是安全性和低速操控方麵有了顯著提升,遠超之前的版本,因此作為特種飛機如預警機的載體更為理想。
如果許寧之前與丁誌恆合作的研發方案能夠順利實施。
那麽新世紀開始時,華夏應該已經完成了對圖204\/214客機的國產化改造,那時候運8這位“老將”或許就可以退居二線了。
但這是未來的可能性,現在仍需依賴運8這個“小天地”來施展拳腳。
從後見之明來看,空警200雖已成功,但仍存在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對於不滿足於簡單複製過去研發的許寧來說,這正是他發揮創意的空間所在。
然而,他最關心的是當前華夏的雷達技術究竟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電子工業發展迅速,2002年電科14所能夠製造出預警機所需的雷達,並不代表1997年的技術水平也能做到這一點。
因此,麵對梁工和王院士的信任,許寧保持了謹慎:
“我非常感激您們對我的信任,但要做出準確判斷,我還需要更多詳細信息。”
“預警機的核心在於雷達技術,雖然運8平台具備改裝潛力,但最終能否實現,取決於我們能否獲得一款足夠緊湊且高效的雷達係統。”
他舉例說明:“比如,像圓環工程中使用的十幾米寬的圓形天線罩,顯然不適合安裝在運8上,因為太大了。”
盡管沒有得到明確承諾,王學意卻從許寧的話語中感受到了積極的態度。
他意識到,許寧認為預警機改型是可行的,隻是出於工程師應有的嚴謹態度,不願輕易下結論。